趣 談 中 英 文 語 意 - 系列之二 : 談 「還是」
一字多義, 各種文字都有, 但是同一組片語有諸多含義, 其中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英文中則少見。中國人在日常講話寫作中, 同一字組作諸多意指, 卻能運用自如, 暢行無阻, 算是奇觀。 下面請看一則虛擬對白。
主: 今天還是(reason 原因) 我堅請, 你才駕臨的, 已經這麼晚了, 你還是(had better 最好)在這兒過夜吧!
客: 最好, 我就不客氣打攪你了。
主: 我來作晚飯, 你想吃飯還是(or或者)吃麵?
客: 我還是(still 仍然) 北方人老習慣, 就是愛吃麵。
主: 我這個南方人還是(also 也是) 個麵食專家呢! 等着看我的功夫。
此外, “還是” 可能還可作他解, 至少這裡你就看到五種含義/用法了。 英文中, or 與 also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中文却可以放棄傳統, 用同一字組作also 和 or 用。 是中國人馬虎或是(還是)中國人富彈性, 你說呢 ?
- 2樓. 思于2014/06/30 21:44現在更癡呆了
上甲子後
已經走向癡呆
看完這篇
想讓自己就呆下去
省得麻煩
呵呵
- 1樓. Tomas2010/03/05 14:58中國的文字的演化沒有符號化,就只能用詞進行變化,就失了精確!!
很有趣的探討----也請參考實用但不精確的中文!!
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後,符號化的梵語所能表達的許多佛教的抽象意涵,中國的文字就不足以對應了-----窮則變,變則通-----將梵文直接音譯為”字組”如:"剎那”;”須臾”等等結合佛教的抽象意涵就有了約定俗成的意義;準此規則的運用,將兩個以上單音獨體組成"字組"表達;或用典或故事-----如台灣教育部編的"三隻小豬"的等等簡化故事為"成語",表達抽象意涵---這樣的”字組”數量就擴充”夠用”了;這樣"稀哩呼嚕"的”實用”原則下的”變通”就失去了精確。
我們用一個不精確的文字,很不可能表達"精確的抽象意涵",就好像不可能用一個精確度只到"釐米"的儀器去量測"毫米"的距離。
T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