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多言多敗 —— 穿越千年的人生智慧
2016/11/14 10:42
瀏覽1,621
迴響1
推薦23
引用0

多言多敗 —— 穿越千年的人生智慧

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好。

惡言不出口,惡言不留耳,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具有的修養,

古人云: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有了 “ 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 ”
 這樣的修養,你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多言多敗,多事多害。多言多敗,多事多患。
防其微,勤其求者不如寡其辭。管好自己的嘴巴,
能堅持不說負面語言,就是修行,少一點負面的語言,

多一些正面的好話,學會讚美別人,貴人語遲,
敏於事而慎於言,多講一些有意義的話,語言才會有分量。

中國人一直主張謹言慎行,老子《道德經》認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孔子也提倡: “訥於言而敏於行。

 ”明代朱伯廬先生的治家格言中說:“處世勿多言,言多必失。

 ”民間諺語中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說法。

唐代宰相姚崇 ,是佐唐李隆基開元盛世的名相,
他寫過一篇《口箴》:“君子欲訥,吉人寡辭。

利口作戒 ,長舌為譏。斯言不善 ,千里遠而。
唯謹唯默 ,澄神之極.多言多失,多事多害。

聲繁則淫 ,音希則大。

室本無暗 ,垣亦有耳。言不出口 ,冠時之首” 。

蘇格拉底曾說:

人有兩耳雙目,只有一舌,因此應多聽多看少說。

修身養性,非一日之功。

先把這張嘴修好,才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歷史上,凡夫俗子雖不能“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

,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注重口德,尤為必要。

俗話說: “人受一句話,佛受一柱香。

”說話不要出口傷人。

生活中,一些人總是抱怨自己情感不順、財運欠佳、

小人太多、命運不公。可他們沒有反省過自己呢?

很多人交往中隨意任性,不拘小節,尤其不注重口德,

說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殊不知,這樣最容易傷害到別人。

嘴上不積德,最終傷害了別人也傷害自己。

古人說:勿多言,多言多敗,勿多事,多事多患。

出言不慎,駟馬難追。

在任何時候,只說該說的話,才是穩中取勝之道。

一句無心的話也許會點燃糾紛,

一句殘酷的話也許會毀掉生命,

一句及時的話也許會消釋緊張,

一句知心的話也許會癒合傷口、挽救他人。

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

直話要轉個彎說,

冷冰冰的話,要加熱了說,

顧及別人的自尊,把別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

嘴巴讓人,一生平安。

動見臧否,言知利害。君子言簡而實,小人言雜而虛。

不知而說,是不聰明。知而不說,是不忠實。

不必說而說,是多說,多說易招怨。不當說而說,是瞎說。

古人云:出言不當,反自傷也。對失意者,莫談得意事。

面責人之短,人雖不悅,未必深恨。

背地言其短,令人不悅,懷恨甚深。與人善言,暖如布帛。

傷人之言,痛如刀割,刀瘡易好,惡言難消。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處世要慎言,不可多說話,因為話說多了很容易會失言,

說錯話就很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弟子規》講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

在東晉時代,有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叫王獻之,

他的父親王羲之,父子倆都是偉大的書法家,

歷史上稱為二王。

有一次王獻之跟他兩個哥哥去拜見謝安先生,在會

的時候,他兩位哥哥多半談些俗事,只有王獻之

略略的在禮貌上問一些寒暖,他並沒有多說話。

後來三兄弟走了以後,有人就問謝安,

這三兄弟誰的德行最好?謝安說,最小的那個最好,

也就是說王獻之德行最好,他講,吉人的話少。

所以 “戒多言”

可以提升我們的德行,當然也能夠保全我們的福報。

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

莫將閒話當閒話,往往事從閒話生。

言語是修身重要的功夫。內無妄思,外無妄動。

其實修身的根本是修一顆心。

《朱子治家格言》每句都是修心,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是存什麼心呢?存謹慎的心,調伏浮躁的心,浮躁才會多言。

言語就懂得避諱、懂得不要傷害人、不要苛刻。

勿吐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手段,

適當的語言真的可以起到關鍵的作用,

但是不加思索或者不加考慮的語言,

有時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破壞關係,影響感情。

古今之事,非知之難,言之亦難。少一些閒言碎語。

讓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流光溢彩,讓語言藝術在思考中昇華飛躍。

言多必失,寡言為賢;禍從口出,沉默是金。

漢 ·劉向《說苑·敬慎》曾記載:

“ 孔子之週,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

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

據傳在周王朝太廟的石階前,曾立有三尊人物雕像,

分別為“ 玉人 ”、“ 金人 ”和“ 石人 ”的形象。

這三座雕像有什麼寓意?

為什麼會立於周王朝供奉祖先的太廟前呢?

還是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三尊雕像的風采威儀吧!

第一尊為以布匝嘴,表情嚴肅的銅鑄 “ 金人 ” 。

用布勒住嘴巴,意為少說多做,惜言如金。

胸前勒文“ 金人 ” ,背後有 “ 無多言,多言必敗;

無多事,多事必多患 ” 的銘文。教人慎於言行。

第二尊為雙手張開,作侃侃而談狀的“ 石人 ” 。

與“ 金人 ” 相對而立,此尊雕像的用意是教人要仗義執言,

敢於伸張正義,立場堅定。面對異端邪說要不屈從,

不阿就,心如磐石。石人胸後勒文“ 無少言,無少事 ” 。

第三尊為一尊“ 玉人 ”,為綠衣打扮,象徵玉的溫潤潔淨,

“ 玉人 ” 表情溫恭,謙謹,不動聲色的表情

似是在教導人們面對一切都應心如止水,淡然處之。

要人們控制內心的慾念,修身養性,

克己復禮,潔身自好,方能守身如玉。

歷史滄海橫流,大浪淘沙。

這三尊雕像已無跡可考,或毀於兵燹戰火,或長眠於地下。

但據記載,孔子曾立於周朝太廟石階下,撫金人而感嘆。

穿越千年,我們彷彿依然能夠看到周王朝的歷代帝王

在裊裊香火中參拜開創基業的先祖,神情恭敬,莊重肅穆。

得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先王用目窺千里的睿智,

為後代子孫廓清了一條通達之路,使周王朝享祀帝業六百餘年。

這不可不謂“ 玉人 ”、“ 金人 ”和“ 石人 ”的教化之功吧。

這三尊湮沒不可考的雕塑,

其包含的精神卻源遠流長,孕育了一代代的聖賢。

“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 ”、

“ 巧言亂德 ”、“ 巧言令色鮮矣仁 ” 、

“ 剛、毅、木、訥近於仁 ”、“謹於言而慎於行”。

重溫孔子這些依然散發著人性光輝的哲言,

無不教人慎於言行,管住自己的嘴巴,防止禍從口出。

“ 玉人 ”、“ 金人 ”和“ 石人 ” 所蘊含的 

“ 作事必謀始,出言必顧行 ”、

“ 慎於言者不嘩,慎於行者不伐 ”

的精神內質歷經時光的變遷,不但沒有隨風湮沒,

反而歷久彌新,成為儒生、士子、知識分子的精神鈣質。

時光荏苒,流年偷換。流去的只是蕪雜塵埃,

時間淬火的思想精華必將在歷史長河中賡續傳承。

智者說:凡有德者,不可多言,

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能者,不必多言。

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做一個穩重的人,

做一個有素質的人,說話三思而後說,不要冒冒失失,

不要誇誇其談,更不要多嘴多舌,

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質量的談話,少一些閒言碎語。

明者慎言,故無失言;暗者輕言,自致害滅。

少言是思想者的道德,唯有少言才能多思。

喀隆說: “不要讓你的舌頭超出你的思想。

”舌頭超出思想,那超出的部分只能是廢話。

如果你珍惜自己的思想,在表達的時候也必定會慎用語言,

以求準確有力,讓最少的話包含最多的內容……

 網路圖文

blog-悠遊蓮田-景麗-部落格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迴響(1) :
1樓. 多硯坊 (休)
2016/11/15 11:27
口德
最基本的禮貌及修養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