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殺中國人”,這種說法很早以前就有。不過,這真是一個被普遍遵循的規則嗎?實際歷史經驗支持這種說法嗎?想來其實大有可疑。不過,這種說法卻也始終迴繞周遭。而這種說法其實往往也都在企求達到某種目的。大體上應該是一種勸降的手段。
這次也是有人再度提起,我才會想要做出相關討論。因為我批判中共,而有人反駁我,並且在回應我的文字中提到:“中國,幾乎都在“安内“。中國人不殺中國人,只殺叛賊。”她很可能是在暗示,只要台灣民眾願意做中國人,或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可以獲得和平。她這句話裡,似乎也暗示了中共具有和平的、自制的或不嗜殺的性格特質。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說“中國人不殺中國人,只殺叛賊”,這話語義其實並不清楚。首先,這說的是什麼時代的中國?“中國人”怎麼定義?由誰來定義?所謂“叛賊”又是怎麼樣定義?甚至,所謂“殺”又如何定義,都需要說清楚。沒有定義清楚,是不是“殺”,是不是殺得“正當”,就可能有疑問。從而,這裡想要暗示的中共的和平、克制,乃至仁愛性格特質也就可疑。
我們還是拿中共統治期間的中國為準,特別是非戰爭期間發生的故事。中共統治時期,即使不是在戰爭狀態下,其殺戮記錄其實還是讓人觸目驚心,而恐怕絕不適合用和平、自制、不嗜殺來形容。譬如說,中共在1950年代初的“鎮反”、“土改”的過程中,就殺了很多人(人數約在二百萬到七百萬之間)。那些人是不是算“中國人”?是不是“叛賊”?如果他們確實是中國人(確實有非中國人在1949年以後還留在中國大陸境內,只是顯然極少),又誰認定他們是“叛賊”?依據什麼來認定是“叛賊”(或者是當時更準確的稱呼)?
在1955年的肅反運動中,殺了約5.3萬人;而在1957年的四清運動中,殺了約7.7萬人。這殺的是中國人嗎?他們是“叛賊”嗎?
還有,“殺”這個概念其實也可能太模糊。大躍進期間飢餓死亡人數約逾三千萬人,這些人是不是被“殺”死的?文革期間,發生過多次大屠殺,保守估計造成至少30萬人死亡。這是不是也算一種“殺”?或者,中共要不要為他們的死亡負責?這是否足以反映中共的仁愛、和平性格?
劉少奇、彭德懷、義勇兵進行曲作曲者田漢…等人在關押中過世,這算不算被“殺”?還有些人在被鬥爭後自殺,譬如翻譯家傅雷、作家老舍、媒體人鄧拓、歷史學者吳晗、翦伯贊、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立三、物理學者饒毓泰、…,他們的死,中共有沒有責任?算不算被“殺”?
有些人會說,現在的中共已經不同了,他們已經不再嗜殺,他們變得更和平。是這樣嗎?八九民運的最後,是不是以六四殺戮來結束?雖然死亡人數始終是個謎,但是殺戮行動本身卻無可否認(按:悲劇並不只發生在北京。北京只是最引人矚目的事件中心;而殺戮其實也不只是在6/3-6/4)。
當然,真正讓我們關心的是,如果中共統治台灣,會不會又掀起一番殺戮、壓迫悲劇?對此,我絕不樂觀。
我怎麼感覺,那些為中共辯護的人,心中其實也可能隱藏著深深的恐懼,對中共的恐懼。但他們並不自剖、自我揭露這種內心深處的恐懼,而是努力想對他人(也對自己?)證明中共是愛好和平的,不嗜殺的,至少是不殺中國人的。所以,好像只要台灣民眾都宣稱認同是自己中國人,就不會遭到殺戮。但是,這種想法恐怕經不起歷史事實的考驗。當然,壓迫、暴力也未必只有殺戮手段。
上面提到的,其實只是中共殺戮的部分記錄。網路上就不難找到更完整的記錄資料。我們不妨想像:如果中共統治了台灣,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台灣民眾會遭遇什麼命運?總之,我很難看到有樂觀的理由。請注意,這大體是假定在和平條件下,由中共統治台灣時的情況,就如上面所列也都是已經在中共統治下的中國所發生的事情。我估計那些被殺的人全都自認為是中國人,而且也不會認為自己是叛賊。只是,關鍵在掌權的人究竟怎麼認定,他們要怎麼認定,而不是人民自己怎麼認為。
也有些人喜歡使用對比的方式凸顯中共的愛好和平。他們會強調美國的“侵略”歷史,然後宣稱:“中共從未侵略他國”。換言之,中共是愛好和平的政權。”這種說法乍看之下似乎成立,尤其當它拿來與美國的頻繁軍事行動做對比時,更顯得”中共克制”、”中國不擴張”。但這種論述忽略了幾個關鍵問題,甚至在邏輯上存在誤導。
首先,沒有發動對外戰爭,並不等於愛好和平。一個政權是否愛好和平,不只是看它是否出兵他國,更應該看它對內是否以和平方式治理、是否尊重人權、是否傾向以非暴力手段處理衝突。從這些指標來看,中共的本質並非和平,而是壓制與暴力。從毛時代的鎮反、肅反、大躍進、反右與文革,到改革開放後對異見的零容忍、新疆集中營、香港國安法、言論審查與社會信用體系,中共對內治理可說是一種結構性的暴戾。它不是無侵略,而是將暴力集中用於自己的人民。
事實上,整合內部消耗了中共的大部分精力,所以,中共無力再大力介入外務。中共並非克制,而是受制於內部困難與戰略現實。中國的極權體制使得政權存續高度依賴國內穩定,龐大的社會監控與維穩經費早已高過軍費;而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青年失業高企、人口老化快速,已無餘力承擔海外軍事行動帶來的風險與代價。此外,中國並不如美國那樣,背負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角色,故其不出兵多半源自被動,而非主動選擇。
但是,歷史事實其實也早已證明,中共並非從未侵略或出兵。例如:
1. 韓戰(1950-1953):中共以志願軍名義出兵朝鮮半島,與美軍作戰,實際上是一次大規模的跨境軍事干預。當時的中共政權,剛剛成立一年不到,便參與了冷戰格局中的熱戰,並非和平主義。
2. 中印邊界戰爭(1962):中國對印度發動突襲,並短期佔領印方領土。此役雖然迅速撤退,但毫無疑問屬於主動發起的邊境軍事侵略。
3. 對越戰爭(1979):中共以”懲罰越南”為名發動戰爭,進攻越南北部,雙方死傷慘重。此戰同樣是中國單方面發起的戰爭行動,其背後充滿地緣政治與意氣之爭,並非防禦性戰爭。
4. 南海擴張(1970s 至今):中國長期在南海透過軍事建設、人造島嶼與海警武力,侵占越南、菲律賓等國專屬經濟區。這些行動雖非大規模戰爭,但對主權的侵犯與區域和平的破壞是實質存在的。
再看今日,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已幾乎常態化。無論是頻繁的共機繞台,還是網路攻擊與滲透,中共對台灣展現的是赤裸裸的武力恫嚇與統一壓力,這與和平毫無關係。
最後,即便不以戰爭形式介入,中共仍長期透過資訊戰、經濟滲透、跨境監控、技術威權輸出等方式對外擴張,形成一種現代形態的”和平下的侵略”。這些看不見硝煙的戰線,從非洲到東南亞、從大學校園到企業供應鏈,處處可見中共政權擴張控制的手段。
綜上可見,中共並不愛好和平,而是擅長將暴力與壓制轉化為穩定與發展的假象。其不對外大規模作戰的”和平表象”,既非出自道德克制,更非對國際負責,而只是策略選擇與內部負擔使然。真正和平的國家,必須內外一致,對內不暴力,對外守規範;而中共政權無論在內政或外交上,皆非如此。
強調中共的和平、自制或“仁愛”特質,目的可能是要說服台灣民眾接受中共的統治。但是,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這種建議是嚴重誤導的。但願台灣民眾能夠做出正確、無悔的抉擇!
”異議“讓格主窮於應付?閣下有没有反躬自省,是否因發文太频繁,論述loopholes 太多,看不過去的人
才得幫你糾正,免得你自誤誤人下去?
於加拿大約克大學任教的台灣學者沈榮欽指出,薩克斯多次配合中共大外宣,主張美國應該要和中國全面合作,不要把新疆、台灣與香港議題放在美中關係中心,還稱「我們的朋友」(中國)不想聽到這些,並且批評國際對侵犯新疆人權的指控不合理,口氣和中國外交部一致,持續發文讚揚華為以及一帶一路、批判美國政府,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共五毛」。
沈榮欽並且諷刺唐獎頒獎給與極權為伍的學者,超過諾貝爾獎將是「指日可待」;經常點評時事的作家顏擇雅也貼文表示,唐獎或許太想打開知名度,選擇像薩克斯這麼一個極有名但也極具爭議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