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運期間,避免介入反服貿爭議,所以暫時撤文。現在學運告一段落,我才重新po 出此文,只是對經濟問題提出一些我的看法。其實後來看到商周、今周刊都討論到類似的問題,希望大家能想出辦法救救台灣的經濟。
在目前我們加入WTO的組織下,與其他會員國簽訂
一、服貿的由來:
GATT烏拉圭談判時簽訂了"建立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馬拉克什協議",其中有幾個附件,《貨物貿易多邊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此次服貿協議就是以此為架構,在與大陸簽定ECFA之後的協議。
在WTO之前,公共服務如醫療保健、郵政服務、教育等不包括在國際貿易協定中,大多數這類服務被歸類為國內活動,難以跨國界,但因為科技和管理的進步,尤其是信息的技術、和網際網路的發展,使更多的服務可在國際間進行,例如客服人員可能在很遠的國家接電話,醫師可能在印度幫你看診。因為全球化思潮的盛行,國際貿易有了很大的改變。服務可跨國境當貨物輸出。
二、這次服貿協議的內容簡介如下 (大家可參考經濟部網站):
台灣開放的有
1.商業類:包括電腦服務業、租賃服務、廣告、市場研究、管理顧問、畜牧、礦業服務、科技有關服務、設備維修服務、攝影、包裝、印刷、展覽、翻譯、郵寄、
2.通訊服務業如:電信、快遞、
3.第二類電信業:轉存網路、存取網路及數據交換業務。
4.營造業:建築業、土木工程、安裝組裝等工程。
5.配銷服務業:批發交易、零售服務、經銷等。
6.環境服務業:汙水處理、廢棄物處理。土壤地下水整治。
7.健康社會服務業:醫院、醫療設備出租、老人、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8.其他如洗衣、染髮、美容等行業。:
9.觀光、旅遊業。
10.娛樂文化
11.金融
12.運輸服務業
等共55項,幾乎涵蓋了所有行業。大陸對台開放的有65項,看起來不錯。大陸答應的比在WTO承諾的多,這是政府得意之作。但是我們來逆向思考一下。
三、服貿協議簽定的目的為何?
政府說不簽就輸給韓國,沒競爭力,淘汰的是沒有競爭力的產業。OK,我相信,但是問題是:到底是大陸人會不會來台投資?來台投資的金額會超過台灣到大陸投資的金額嗎?對台灣總體經濟好嗎?增進人民福祉嗎?經濟部的目標其實不在大陸來台投資,而在台商去大陸投資。下面這樣的說法我比較同意:
“ 由於台灣希望藉由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吸引台商及外資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進軍大陸服務業市場,因此,雖然大陸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給予台灣超WTO待遇,對於台灣服務業進軍大陸服務業市場有其正面幫助,……………”(註一原文: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放項目對台灣產業之影響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12372)
四、以香港CEPA為例觀察利弊得失做為借鏡
看看香港的狀況,內地(香港說法)與香港於2003年6月29日簽署了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內容包括:
1.零關稅優惠 (貨物貿易自由化)
2. 服務貿易對外開放
3.貿易投資便利化
我們來看他的成果:
根據2010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的對CEPA的評估(註-二: http://www.tid.gov.hk/tc_chi/cepa/statistics/files/trade_in_services_c.pdf)
(1)在2007-2009年期間,CEPA為涵蓋服務業的香港企業,合共帶來港幣551億元累計業務收入,當中絕大部分(總額約為港幣525億元)涉及與內地相關業務。據估計,從2004-2009年底,設於香港的服務企業由於CEPA涉及與內地相關業務而獲得的額外業務收益,累計616億元。累計創造的職位不超過4,400個。
(2)截至2009年底,香港企業根據CEPA而在內地設立的企業創造了約4 0, 6 0 0 個職位。在2007至2009年期間, 這些內地企業因CEPA而獲得的業務收益累計約港幣1 , 9 8 5 億元。
( 3 ) 在 曾 經 或 現 時 持 有《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的企業中,約有4 8 % 表示已根據CEPA在內地設立企業。
( 4 ) 調 查 結 果 亦 顯 示,越來越多香港企業藉CEPA擴展它們在內地與服務相關的業務至廣東以外的地區。這情況在建築及房地產、人才仲介/ 職業介紹和旅遊等服務行業尤其明顯。
CEPA是讓香港對中國大陸依存度增加。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把流入與流出一併計算,2012年錄得1,026億元的直接投資淨流出(也就是負的)。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的盈餘大多未匯回母公司,保留做再次對外投資。也就是企業賺了錢,但不是回國投資,而是等待到大陸再投資。(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0400032012AN12B0100.pdf)
如果這個現象是長期存在,企業界賺錢了但對香港本身的投資環境沒有太多好處。
大陸對港的益處是"自由行"帶來的遊客,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大陸會在香港設立公司,不是直接對香港投資,而是因為大陸到全世界投資、買遍天下,惹得大家對中國很有疑慮,有被敵視的感覺。因此藉著香港設立公司對外投資。
2013年香港對外貿易總額51.1%是與大陸的貿易,可見關係緊密,香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越開放資金流出越快。
五、但是香港貧富不均非常嚴重:
由於企業包括服務業大舉進攻內地,香港M型化非常嚴重。簽訂CEPA後,在中國的港商並沒有因零關稅而回港投資設廠,創造工作機會。而且,香港生產性服務業亦因進入中國市場障礙降低,開始大量移往中國,形成香港第二波產業外移,導致香港生產性服務業空洞化,各行業專業人才紛紛北移中國。大陸帶來最大的效益是"自由行",也造成環境的惡化及物價上漲。
我們從香港的基尼係數可看出問題的嚴重性(註四:基尼係數請參考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F%BA%E5%B0%BC%E7%B3%BB%E6%95%B0
簡單講基尼係數在0與1之間,數字越大表是貧富越不均)
2001年以後香港基尼係數達到0.525,2006年高達0.533,2012年更高達0.537,香港成為已發達國家中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區;台灣於2012年所自行統計的基尼係數為0.342 (行政院主計處資料)。簽定ECFA 之後會不會惡化?
六、全球化的迷思,加入WTO的成果:
(1)貧富差距大:
全球化所強調的就是「自由流動」,基於「水往低處流」的法則,就是資金往工資低的地方流動。全球化的結果就是工資向下沉淪,中產階級消失,M型社會形成。企業家不斷的尋找低工資的地方,因為資本主義所謂自由經濟就是盡量降低成本,尋求最大的利潤。人是生產工具,薪資是成本,企業家並不與員工分享利潤。勞工是輸家。因而台灣也是貧富越來越不均。到2012年已達6.13倍。
上圖是主計處公布1980-2012年間的五分位貧富差距圖表:
(2)民眾沒有享受GDP的成長好處:
加入WTO 之後經濟部公布我們GDP的成長,說是正面的,請參考下圖
:GDP之成長
|
總體指標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
GDP(百萬美元) |
301,088 |
310,757 |
339,973 |
364,832 |
376,375 |
393,134 |
400,132 |
377,410 |
430,096R |
|
年成長率(%)* |
2.51 |
3.21 |
9.4 |
7.31 |
3.16 |
4.45 |
1.78 |
‐5.68 |
13.96 |
|
人均GDP(美元) |
13,404 |
13,773 |
15,012 |
16,051 |
16,491 |
17,154 |
17,399 |
16,353 |
18,588 |
|
年成長率(%) |
1.95 |
2.75 |
9.00 |
6.92 |
2.74 |
4.02 |
1.43 |
‐6.01 |
13.67 |
|
失業率(%) |
5.17 |
4.99 |
4.13 |
4.44 |
3.91 |
3.91 |
4.14 |
5.85 |
5.21 |
*年成長率以美金為單位計算 R: 主計處公布資料為修正值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及本研究計算。
雖然GDP成長,但眾所周知的是民眾新資沒有跟著成長。台灣1999年到2009年和亞洲鄰近國家的非農平均薪資比較, 台灣十年來薪資成長幅度只有3.2%, 小於韓國的70%, 新加坡的38%, 香港的12%, 看來只比失落十年的日本-10%好, 這也相對於反應十年來GDP的成長幾乎沒有反應在國人薪資上面。這就是大家擔憂的地方。
(3)進口成長比出口成長快 :
表2 台灣入WTO後進出口貿易之變化
|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
|
|||||||||
|
出口成ˇ長 |
7.1 |
11.3 |
21.1 |
8.8 |
12.9 |
10.1 |
3.6 |
-20.3 |
34.8 |
|
進口成長 |
4.9 |
13.0 |
31.8 |
8.2 |
11.8 |
9.7 |
9.7 |
-2705 |
44.2 |
資料來源:財政部關稅總局及本研究計算
由圖可看出,進口成長經常大於出口成長,也就是加入WTO並沒有利於出口。
(4)再看投資狀況
依據投審會資料,我國除2006 年之外,自加入WTO後我國對外投資金額皆高於外人來台投資金額。我國對中國投資占我國對外投資比重則明顯增加,2002 年該比重為66.61%(含補件)至2010 年達83.81%(含補件)。從下圖中可明顯看出我對外投資遠遠超過外人對我投資,藍色是外人投資很明顯下降,紅色是我對外投資。
對外投資主要是對大陸投資;這就是經濟部所謂黃金十年。其實是資金拼命往中國流。資金有排擠效用,這是值得憂慮的地方。請問政府有任何方法可以增加外資來台投資嗎?ECFA除了讓台商去大陸外,有辦法讓大陸人士來台投資嗎?

加入WTO之後我們最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大陸,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甚麼進展。
七、WTO對服貿協定之建議:
1.此類談判應以減少或排除對服務貿易有不利影響措施之方式,以提供有效之市場開放。該過程應以互利為基礎,增進所有參與者之利益,並確保權利與義務之整體平衡。
2.自由化過程應在充分尊重個別會員國家政策目標及其整體與個別行業之發展程度下進行。…..
自由化過程應在充分尊重個別會員國家政策目標及其整體與個別行業之發展程
3.在每一回合談判中,應建立談判準則及程序。為建立該等準則,服務貿易理事會應依本協定之目標,包括第四條第1項所設定之目標,對服務貿易進行全面性及個別行業之評估。各回合之談判準則應對會員自前回合談判後自動實施之自由化,以及依據第四條第3項對低度開發國家會員之特別待遇,建立處理模式。
結論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各國有失有得。企業要生產行銷要重新定位,充分的利用資金、貨物人員的流動,要有整體完善的策略、完備的行銷布局管理與規畫能力要提高,不能只靠低的薪資來生存,一定要提高技術及產品價值。
政府要趕快加強和除了中國外其他國家經貿關係,訂定明確產業升級計劃,吸引外人投資。希望政府在與國外談合作協議時,能多考慮老百姓的痛苦,不要只為企業界著想,犧牲弱勢維護強者。如何增加競爭力不能光靠開放。如何讓經濟成長的果實讓全民分享,才是解決服貿爭議的良方。
寫了這麼多,又臭又長,同學們請多發表意見。並請問同學準備好應付全球化的世界嗎?如果服貿簽了,請你千萬不要被淘汰,聰明的你看到商機了嗎?
後記:學生有提到許多意見,我還在消化。其中有一點我很贊成就是教育,如何能提高學生從學習中增加自己的工作、應變能力,應付一個改變快速的世界,非常重要。
- 11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16/04/06 16:08晚安
日安吉祥舒心~,讓歡喜雀躍溢滿了心懷,
10樓. 藍加綠2014/09/08 08:58只雖屬藍的我對馬英九及國民黨政府實在看不下去了! 現在的國民黨被一群狐群狗黨把持已完全喪失孫蔣時代的正當性!
台的前途在於人民的自覺,只有把中國當成ㄧ個完完全全的外國,除了作生意外不談任何政治與軍事,保持與美日的良好係,與世界各國往來!
(bb@cc.com)葉子~ 於 2015/08/09 20:11回覆中國越來越大,如何處理兩岸關係十分重要,又要賺錢又想不受干擾的確難。謝謝。 葉子~ 於 2015/08/09 20:14回覆- 9樓. NutCracker2014/09/05 22:12
今天臺灣無論甚麼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癥結就是“反共””反中“,如果在政治上你也能“逆向反思”,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全中國人(包括台灣人),說實在的,WTO 都是多餘的,中國大陸沒有政治的“民主,自由“,妨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了嗎?我們談經濟也好,政治也好,無論甚麼政策,無論哪個黨派,你無法不要求安穩的環境,和足夠的時間,臺灣達不到這兩項基本的要求,畫地自限,作繭自縛,甚麼都本土,甚麼都臺灣優先,自欺欺人。臺灣有自己的角色,做臺灣它自己,應該有正確的觀念認知自己,自我膨脹,只會傷害了自己,臺灣目前就是如此,一方面是環境的關係,大部分卻是政治的人為因素,”民主“我不懷疑它的價值,也不是現在我專門要討論的項目。可是我疑惑為什麼民主的臺灣不能容納自己同文同種的”大陸“同胞,而卻自誇自己的多元?集權的中國大陸,曾幾何時有要改變臺灣的政治信仰?為什麼臺灣對自己的懷疑轉嫁到是對方的欺騙打壓?當然增加競爭力不能光靠開放,中國大陸當年如果不開放,今天臺灣還會有”競爭力“的顧慮?為什麼今天中國大陸還繼續的向世界開放?你民主既然優越,為什麼猶豫不前?摘下有色的眼鏡,一切都豁然開朗。
說的有理。 葉子~ 於 2023/01/14 23:42回覆 - 8樓. 游客2014/09/05 17:38
這個世界的基本貿易規則是西方強國為資本家設計的,實力特別強大的國家和實力特別弱小的國家從全球化中得益最多。當然實力特別弱小的國家必須為資本的流入做好基礎準備,否則一個戰亂的國家也不會得到資本家的青睞。而很不幸的是,台灣利用大陸發展的真空期獲得了以它本來的實力本不應獲得的暫時優勢,但是現在大陸清醒過來全力發展經濟,對台灣形成壓倒性的挑戰。所以無論台灣簽不簽FTA,其實都很難阻擋在國際貿易中回歸它本來應該在的位置。香港的問題跟台灣相似,痛苦也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台灣的經濟結構較香港要好,能夠堅持的時間長一些而已。
我認為台灣唯一救贖的機會,不是爭取什麼獨立或者鎖國,而是應該與大陸取得某種形式上的諒解,至少讓大陸不會將台灣逼迫的那麼緊。例如大陸今年發起的6000億半導體產業基金,目標直指台灣科技業最後的堡壘,台積電實力強,能堅持5年不敗,但10年後呢?20年後呢?如果不與大陸形成某種方式的妥協,越是抵抗,大陸只會更加將台灣的產業一個一個逼入死路。你可以表示激憤,但這個世界本身是沒有什麼道德的,優勝劣汰,勝者為王才是終極的普世價值。討論簽不簽服貿,只是在考慮15年后死,還是20年後死的區別,沒多大實質意義。對大陸達成諒解,讓他們留些活路給台灣人,才是根本的出路。
台灣經濟不靠大陸也難,如何雙贏,是領導者要思考的。 葉子~ 於 2015/08/09 20:16回覆 - 7樓. 狐禪2014/09/05 13:09治洪水有疏導和圍阻的方法,哪一種有長效,幾千年之前就有人做過了,別說你不知道,老師。服貿只是再運用該原則一次。無服貿則必無利於吾,有服貿則還有為「弱勢」爭取利益的機會。
- 6樓. 思于2014/04/01 22:09
一定要挺服貿啦
政府要嚴格把關
反對的學生作為
不恰當啦
是的,謝謝思于。學生應該趕快結束立院占領,拖越久會遭到反感。
不是不挺服貿,是希望政府要讓人民了解及安心。到底利與弊是甚麼。當然應該嚴格把關,所以才會要回委員會重審。
葉子~ 於 2014/04/01 23:30回覆 - 5樓. 烏拉瑰本尊在此2014/04/01 14:44
對, 我在行的朋友說,為什麼不和美國或其他國家談同樣的開放?台灣小,如此對中共開放,台灣沒有了保障,以後房價一直高,只會苦了平頭百姓。
- 4樓. 烏拉瑰本尊在此2014/04/01 14:38
葉子,您是老師?我對政治經濟外行,但您的結論和我一個在行的朋友說的一模一樣。 以我這個外行人來看,我覺得台灣一有事就會扯上藍綠紅,無法就事論事,非常不健康。藍營中沒有反對服貿的嗎?反對服貿的就是綠營嘍?我一向認為應該以台灣全民的福祉為依歸, 不是以政客或商人的利益優先,更別和顏色混淆。我不知道此次事件是否是為了達成目的,不得不採的非常手段。其中應該有英雄少年吧?(英雄只會出自少年)。當年孫中山也是採取了非常手段。這個舉例不知恰當否?我們也越來越擔心台灣的走向。遊走兩岸三地的人,有比較,看出台灣人沒有蓬勃的朝氣,偏安麻木心態。但在行朋友也說,真走到谷底,否極泰來,也許台灣還沒走到谷底吧? 謝謝您釐清。
政府要趕快加強和除了中國外其他國家經貿關係,訂定明確產業升級計劃,吸引外人投資。希望政府在與國外談合作協議時,能多考慮老百姓的痛苦,不要只為企業界著想,犧牲弱勢維護強者。如何增加競爭力不能光靠開放。如何讓經濟成長的果實讓全民分享,才是解決服貿爭議的良方。
- 3樓. 吹牛皮 大俠2014/03/30 12:33另一問題, 請教版主
問題太長, 留言不允許, 只好另外寫, 如下:
http://classic-blog.udn.com/streetsavvy/12113205
謝謝你的來訪, 我為你又寫了下列文章, 請您來賜教批評:
- 2樓. 國菲的部落格2014/03/29 16:27贊 chanel 香奈兒中文官方網站 lv名牌包型錄 gucci官方網 puma 中文官方網站 愛迪達專賣店 new balance 2014新款 lacoste鞋 timberland門市 new balance 專賣店 愛迪達外套 kobe bryant nike air force 1 timberland 特賣會 2014 ugg雪靴專賣店 ugg雪靴專賣店 nike 新款3折賣 timberland 特賣會 2014
Thanks.
葉子~ 於 2014/03/29 16:43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