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誰害死張靈甫將軍
2024/08/02 23:02
瀏覽334
迴響1
推薦32
引用0
誰害死張靈甫將軍 ?
在國共二次內戰時期,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國軍整編第74師。
孟良崮戰役是魯中會戰的核心,華東野戰軍的指導思想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而蔣介石則吸取過往的教訓,採用「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使華東野戰軍無法分割和各個擊破,在國民黨軍的步步緊逼之下,華野只得撤入魯中山區,迴旋餘地越來越小。一時間戰略上處於極為不利地位。
面對不利局勢,粟裕主張分兵兩路,佯攻魯南,直取蘇北。逼國軍回撤,再尋機殲敵。粟裕的這一計劃被毛澤東否決後,並未撤回秘密挺進魯南的王必成第六縱隊,而使之潛伏於國軍後方,作為奇兵使用。
1947年5月,粟裕先主動放棄萊蕪、新泰等地。接著又放棄了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首府臨沂。國民黨軍占領臨沂後,取得了「指標性」勝利。使蔣介石出現錯誤判斷,以為共軍已經潰敗。隨將既定的「穩紮穩打」改為「穩紮猛打」。
欲一舉消滅華東野戰軍主力於沂蒙山區。
在山東戰場上,國民黨軍先後調動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計45萬人,並以其精銳主力整編第74師、第5軍、整編第11師為骨幹,由參謀總長顧祝同上將親自坐陣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指揮。
45萬國民黨軍,編為3個機動兵團,分別由湯恩伯、王敬久、歐震領兵,採取 「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沿臨沂至泰安一線,相互靠近,齊頭北進。

於是,國軍三個兵團全線出擊。每個兵團配備一個王牌軍:中路的第三兵團,主力是整編第十一師(第十八軍);左路西線的第二兵團,主力是第五軍;右路東線的第一兵團,主力是整編第74師。
孟良崮戰役中,華野共十個縱隊,以四個縱隊鉗制第二和第三兵團,以五個縱隊外加一個特別炮兵縱隊對抗第一兵團。
在國軍作戰序列中,第一兵團最為強大。首先,整編74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74軍,是國民黨五大王牌之首。在抗日戰爭中,74軍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大規模會戰,是殲敵最多的中國部隊,被日軍稱為「支那第一恐怖軍。」在抗戰後期,該軍已經配發全美械裝備。
此外,一兵團的第七軍在北伐戰爭中被譽為「鋼軍。」下轄6個師,是國民黨軍非嫡系部隊中的第一王牌。
一兵團的部隊由西向東,一字排開,分別是:第65師,第25師,整編第74師,第83師,第7軍和第48師。而第7軍和第48師位於一兵團的西線。處於整個戰線最西端的第7軍和第48師就顯得相對孤立,粟裕預定將其列為圍殲目標。
5月12日中午,華野正式下達了圍殲74師的作戰命令。
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兵力有9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約27萬人,與國民黨軍兵力相比人數上似乎居於劣勢。
華東野戰軍以葉飛第1縱隊,王建安第8縱隊楔入74師的左右翼結合部位,搶占蘆山,以王必成第6縱隊趕至垛莊,斷其退路。以陶勇第4、許世友第9縱隊實施正面突擊,而以韋國清第2、成鈞第7、何以祥第3、宋時輪第10縱隊分別阻擊、箝制國軍萊蕪第5軍、新泰整編第11師、河陽第7軍和整編第48師。

在粟裕下達進攻命令前,許世友的第九縱隊回報,已經和整編74師的先頭部隊交火。粟裕得知國民黨軍的74師較為突前後,當即立斷。放棄圍殲第7軍和48師的原定作戰計劃,而改為圍殲整編第74師。
此時,國民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很快就明白粟裕要圍殲自己的計劃。但張靈甫憑其74師3.2萬人的兵力、豐富的作戰經驗及精良的裝備,又有83師和25師為其左右翼,若遇不測,張靈甫向左右不管哪一支翼軍會合,危險就會解除。
還有,國軍45萬兵力大都聚中在周邊100多公里範圍內,機械化作戰程度高,最多一兩天就能開過來。這點時間,張靈甫認為,他頂得住華野的進攻。只要四面的國民黨軍一圍過來,他的74師不但能解圍,更能實現「中心開花」的效果,使國民黨軍創造出在孟良崮圍殲陳毅、粟裕大軍的奇蹟。
因此,張靈甫在被圍之後,作出了「將計就計」的決策,將部隊拉上就近的孟良崮,非常希望讓解放軍來包圍自己。張靈甫完全有機會有時間向國民黨軍25師或83師靠攏而跳出重圍,但他沒有這麼做。
張靈甫也發現自己前方有多個華野縱隊的番號,得知遭遇華野主力。戰場形勢出現重大變化,華野並未潰敗。而74師最為突前,形勢危急。張靈甫便向上級匯報情況,並下令原地休整。這反而給華野穿插迂迴,分割包圍74師的機會。當張靈甫發現三面被圍後,便下令回撤至垛莊。華野第一縱隊獨立師的一團和三團原計劃迂迴至74師後方,欲突襲74師的軍需大本營垛莊。當發現急速回撤的74師時,獨立師師長王城漢當即下令,一團搶占74師回撤必經之路上的258高地。三團搶占孟良崮西側的330高地,切斷74師與25師的聯繫。
面對不利形勢,張靈甫召開師部會議,商討下一步行動。會上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搶占附近的孟良崮,占據有利地形,固守待援;以參謀長為代表的一派主張強攻258高地,打通撤回垛莊的道路。張靈甫選擇了前者。
可見,張靈甫主動被圍,目的在於牽制粟裕主力,使外圍黃百韜、李天霞等部40餘萬軍隊對解放軍形成更大的反包圍。對此,蔣介石也立刻明白了張靈甫「中心開花」的用意,看清了這是個同陳毅、粟裕統率的華東解放軍決戰的絕好機會。
5月14日下午2點多,74師全部登上孟良崮,占據了全部的重要高地。華野的五個縱隊行動敏捷,穿插迂迴,隨即將孟良崮四面合圍。

74師的左右翼第25師和第83師分別派出了一個旅和一個團的掩護部隊。但在華野五個縱隊的穿插面前,掩護部隊基本上沒有起到掩護側翼安全的作用。。
14日夜,潛伏在國軍後方的第六縱隊,一劍封喉,占領了74師的軍需大本營垛莊。張靈甫得知垛莊失守後,大為震驚。

5月15日晨,國民黨整編74師被圍困於以孟良崮為核心的幾個山頭上,下午1時,華東野戰軍發起總攻,各部隊從四面八方多路突擊,整編第74師竭力頑抗。激戰至16日上午,整編第74師主陣地全部丟失。

在不到兩天時間裡,整編74師被殲,師長張靈甫自殺殉國。16日下午,天氣陰沉,霧氣迷漫,能見度很差,戰後粟裕在清點戰果時,發現消滅和俘虜敵人只有兩萬多人,而整編74師的總人數是三萬兩千人。於是下令部隊搜索74師的殘部,不久孟良崮與雕窩之間的山窪地,發現了餘部7000人。此部敗而不潰,軍容整齊。但彈藥早已打光,唯有束手就擒。
最終,華東野戰軍以陣亡不足3000人的代價,全殲第74師,俘獲19000人,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
張靈甫在部隊被殲滅前,曾發電稱:此戰之失利,黃百韜和李天霞應負全部責任。
於是乎,人們一致認定,74師被全殲,左右翼的25師和83師救援不力是最直接原因。張靈甫的夫人王玉齡則稱,李天霞想憑藉國民政府高層的關係,擔任74軍的軍長。但俞濟時和王耀武力挺張靈甫,張最終成為74軍軍長。李天霞在競爭中落敗,懷恨在心。便在孟良崮戰役中,坐看張靈甫部被全殲。
張靈甫和王玉齡的觀點,影響了後來的人。尤其是83師的李天霞,在國軍眼中,是千古罪人;在共軍眼中,是卑鄙小人。
其實,此論有失公允。「李天霞在競爭中落敗」應當是實事。但「壞恨在心,坐看張靈甫部被全殲」則完全是王玉齡的主觀臆測。
試問,如果李天霞坐山觀虎鬥,74師被消滅後,他就不怕被軍法處置嗎?他不知道在抗戰時期,被蔣介石槍斃的韓復榘和龍慕韓嗎?
華野第一縱隊,指揮員葉飛之子葉小琦對孟良崮戰役闡述了很多觀點,有一項是:「國民黨軍在救援友鄰部隊時,都有顧慮,擔心共軍是圍點打援。」
在張靈甫被包圍後,83師一部試探著向74師靠攏。遭遇阻擊後,李天霞不救援也罷,反而率83師主力向第7軍和48師位置靠攏。為何?只有一種解釋,李天霞當時判定,華野是圍點打援,即派一部分兵力鉗制74師,主力則消滅其兩側的25師和83師。不僅是李天霞,就連「戰則爭先,退則謹慎」的黃百韜在救援74師的過程中,也是慢了一拍。可以肯定的是,他和李天霞有同樣的判斷。
李天霞、黃百韜、張靈甫想不到,顧祝同、蔣介石也想不到。粟裕在國民黨軍背後,潛伏了一支奇兵——王必成的第六縱隊。
5月14日夜,六縱隊突襲74師的軍需大本營垛莊。張靈甫大驚失色,74師後路被抄,四面被圍。15日,在華野五個縱隊的強攻之下,74師告急,黃、李二人才如夢方醒——原來共軍並非圍點打援。再加上蔣介石的督戰,各個救援部隊不惜血本,傾力相救。尤其是83師,連預備隊也上陣。
並且,在孟良崮戰役中,李天霞的83師也傷亡慘重,甚至有一個整團被全殲。這足以說明單憑83師之力,絕對不可能在一兩天之內,突破華野的防線。只有第七軍和48師的援軍全部趕到,才能順利突破孟良崮東側的防線,與74師會合。
5月16日中午,華野已經占領孟良崮的所有山頭,並消滅74師的主力。74師只剩下位於孟良崮的主峰的指揮部。下午兩點,指揮部被攻下,張靈甫自殺殉國。也就是說,25師和83師遲疑了不足一天時間,在得知華野並非圍點打援後,就立即拼死救援。在不足一天的時間,讓25師和83師突破華野的阻擊陣地,可能嗎?所以,稱黃百韜和李天霞對孟良崮戰役之失敗負全部責任,顯失公允。「李天霞坐看張靈甫被殲」更是無稽之談。
表面上張靈甫有三個重大失誤:
其一,國軍原計劃大舉進攻坦阜,尋求華野主力決戰。在出戰前,74師攜帶的軍需物資太少,僅一天多的彈藥。又無法保證自己的運輸補給。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張靈甫對此考慮不足。
其二,在得知華野並未潰敗,74師前方是華野的主力後,當機立斷撤回軍需大本營垛莊,則萬無一失。但他卻於5月13日原地休整了一夜,這成了決定74師命運的一夜,給了華野五個縱隊穿插迂迴的機會,對他形成三面包圍。直至14日上午8點,張靈甫才下令撤退。
其三,在撤退途中,74師與華野一縱隊獨立師的兩個團相遇,這兩個團原定迂迴至74師16日下午,天氣陰沉,霧氣迷漫,能見度很差,後方,配合潛伏在敵後的六縱隊突襲垛莊。當獨立師師長王城漢發覺74師欲撤回垛莊後,當機立斷,命令一團搶占74師回撤必經之路上的258高地。而張靈甫並未聽從參謀長的建議,強攻258高地,迅速打通撤回垛莊的道路。而是率糧彈匱乏且沒有補給的74師上孟良崮,去迎擊華野的五個縱隊。74師只有一天多的彈藥,這不是自殺嗎?
上天還是給了張靈甫一次挽救74師的命運的機會,即強攻258高地,迅速撤回垛莊。74師雖軍需匱乏,但攻下258高地,擊潰華野的一個團,其彈藥綽綽有餘。但張靈甫又浪費了十餘個小時的寶貴時間,錯失了最後一次扭轉74師命運的機會。

張靈甫在自殺前,稱後悔不應該帶領彈藥匱乏的74師上孟良崮,而是應該聽參謀長的建議強攻258高地,打通道路,迅速撤回垛莊。
整編第83師下轄三個旅七個團,孟良崮戰役之前,44旅130團就已經被解放軍全殲,旅部和131團負責守備臨沂。所以孟良崮戰役時,83師參戰的部隊實際只有五個團,其中57團又被圍在包圍圈內,剩下的19旅56團、44旅132團和63旅187團、189團四個團中,63旅的兩個團還在馬山和解放軍交戰,始終無法脫離戰鬥,真正能投入解圍的只有19旅56團、44旅132團這兩個團。由於44旅是陳誠土木系的部隊,已經損失了一個團,132團再遭到損失,顯然就沒法和陳誠交代了,所以當74師被圍,接到救援74師的命令後,李天霞也就只能派56團去解圍了。區區一個團要想突破當面解放軍兩個縱隊的阻擊,根本是不可能的。
5月16日,蔣介石下了嚴令,貽誤戰機將受到最嚴厲處罰。李天霞也深知一旦74師被殲,自己必定難逃干係,於是也再顧不上陳誠的面子了,將132團也投入作戰。但為時已晚,5月17日下午83師最先趕到孟良崮,而此時看到的只是一片狼藉的戰場,74師已經在上午全軍覆沒了。
李天霞的救援算不算盡力?那就和要74師左翼黃百韜的整編25師來比一比,25師可以投入解圍的兵力有五個團,而且和74師的距離也不比83師遠,應該比83師更有可能解74師之圍,但最後還是83師搶先到孟良崮。可見,把74師被殲的責任全部歸咎到李天霞頭上是不公平的。也正因為如此,雖然蔣介石在聽到74師被殲的消息後大為震怒,曾電令「湯恩伯撤職查辦,李天霞就地槍決」。但後來湯恩伯回南京向蔣介石詳細報告孟良崮戰役的經過,李天霞才逃過槍決,但交由最高軍事法庭會審。1947年12月,最高軍事法庭對「李天霞作戰不力一案」審理終結,認為:「李天霞對於此次戰役並無違抗命令或作戰不力情節……再查其在北伐抗戰諸役向極英勇,迭著功勳,獎敘有案……擬請從寬免於刑事處分」。
至於李天霞是否在這次會審中上下打點了幾十根金條才得以脫罪的說法,出自57團團長羅文浪在文史資料上的回憶,但羅文浪在孟良崮戰役中被俘,李天霞會審期間羅文浪還關在解放軍的軍官教導團,怎麼會知道其中詳情,其他也並沒有確切的證據。但輿論對於李天霞的詰難多年都沒有平息,以至於李天霞在到台灣之後還寫下一首
"孟良崮上虎賁垮,千里馳援有天霞。非我見死不相救,奈何共軍有高達」
的詩句來宣洩心中的怨憤。
所以,客觀來說,孟良崮戰役中救援不力的責任,黃百韜要大於李天霞。5月16日中午前後,74師參謀長魏振鉞用報話機呼叫僅一山之隔的黃百韜25師來援,口氣已近哀求:「請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當時華野1縱隊抗戰時期因為營救美軍飛行員而得到美軍贈送的同型號報話機,能夠全頻率監聽國民黨軍的通信,所以清楚地聽到這段對話。這個細節,後來就被真實地在電影《南征北戰》中原音再現,成為當時非常流行的一句台詞。
黃百韜在74師被圍後,起初只派出戰鬥力最弱的148旅進攻,並在遭到解放軍堅決阻擊,損失了幾百人之後,還一度停止攻擊。後來還是部下提醒黃百韜,74師是蔣介石的心頭肉,如果25師救援不力導致74師被殲的話,肯定會受到嚴厲處罰。黃百韜這才意識到問題嚴重,從5月15日開始才將主力第40旅、第108旅先後投入進攻,在後來的兩天戰鬥中都是全力以赴,接連突破了華野兩道防線,一直打到距離74師僅僅一山之隔的天馬山,但為時已晚,74師的覆滅已成定局。
在戰後的檢討會上,黃百韜態度非常誠懇,主動表示自己願意承擔全部責任,加上25師在解圍戰鬥中也損失了3000人,確實是出了大力,再有顧祝同的力保,黃百韜居然逃過一劫,只受到一個撤職留任的處分。
如果李天霞,黃百韜從一開始就是全力掩護74師的側翼,保證各部隊之間的聯繫不中斷,在74師被圍後也能在第一時間傾注全力解圍,孟良崮戰役的結局很可能會改寫。但是,正如張靈甫5月6日給蔣介石的信中寫到的那樣:「以國軍表現於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以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這幾點可謂一針見血,國民黨軍各部隊之間同床異夢,各自為自己打算,全無絲毫大局觀念,所以74師在孟良崮的覆滅絕非偶然,如果國民黨軍內部的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不在孟良崮,也會在其他地方出現這樣的結局。因此,孟良崮不是李天霞或者黃百韜坑害張靈甫的問題,整個國民黨軍內部的矛盾才是癥結所在,這一問題不僅在孟良崮葬送了74師,也最終輸掉了整場戰爭。
孟良崮戰役的失敗,原因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在於中共間諜的優秀表現。
劉斐和郭汝瑰以及其他幾個至今沒有暴露的間諜配合,將張靈甫置於死地。
劉斐
首先,他們讓張靈甫走進了埋伏圈。
誠然,制定突入孟良崮山區計劃的是湯恩伯。
這是因為湯恩伯對於孟良崮山區地形地貌不了解,而急於求成的措施。
但湯恩伯在毛森的提醒下(毛森對這裡地形很熟悉),發現計劃制定出問題,連夜聯絡統帥部要求更改。
蔣介石已經入睡,他也根本不了解這個計劃的具體情況。
接電話的是國防部的參謀次長劉斐。
劉斐是中將次長,卻負責制定所有作戰計劃。劉斐打著官腔告訴湯恩伯,湯的計劃已經得到最高統帥(蔣介石)的認可,命令已經下達,無法更改。
聽了劉斐的話,湯恩伯認為蔣介石已經拍板,倉皇掛掉電話,隨後幾天也不敢於再提修改的事情。
於是,張靈甫就這樣走進孟良崮山區。這裡有陳毅和粟裕的27萬大軍,等著他進入埋伏圈。
而實際上,在張靈甫被包圍當天,蔣介石才知道74師竟然進入了孟良崮山區。
在張被包圍的第2天,蔣介石才知道74師竟然已經被團團包圍。
到5月16日,74師覆滅前半天,蔣介石才知道李天霞師已經擅自向後撤退,並沒有參加反攻,74師難逃一劫了。
總之,蔣介石壓根就不知情。
可見,劉斐冒著暴露的危險,假傳聖旨,才使得張靈甫進入了包圍圈。
實際上,張靈甫並非不知道進入山區的危險。在74師老師長王耀武發現情況不對,發電報讓張靈甫不要進入山區,張卻無奈回答「 蔣親自指揮,只能照辦」。親自指揮的哪裡是蔣介石,而是劉斐!

郭汝瑰
其次,陳毅、粟裕對張靈甫的一舉一動瞭如指掌。
張靈甫聽從湯恩伯的命令,而湯恩伯則受徐州剿總顧祝同指揮。匪夷所思的是,徐州剿總的副總參謀長就是郭汝瑰,他負責領導實際的參謀作業。
如果說劉斐只是制定計劃,無法及時得到部隊的運動情況,郭汝瑰對此則是一清二楚。
在孟良崮戰役中,陳毅與粟裕對國軍的動態非常清楚,才能做出了很多大膽的軍事部署。
一些部隊從國軍之間的空檔果斷插入,一些部隊則果斷分少量兵力對付消極剿共的國軍部隊。
比如,攻擊張靈甫退路要隘垛莊的解放軍,能夠一夜高速行軍150里,根本不顧側翼的國軍威脅。顯然,如果不是熟知國軍的具體位置,沒有人敢於這樣部署。這種高強度行軍中被敵人側擊,部隊立即就會混亂甚至潰散。
還有,在李天霞畏懼和張靈甫一起被圍,放棄垛莊向後撤退以後,解放軍竟長時間只安排1個團監視。這說明,解放軍對於李天霞的軍事部署甚至意圖非常清楚。李天霞的83師並非怯戰,如果全力猛攻救援,最低程度會導致殲滅74師的時間大大延後。
另外,因明白張靈甫是孤軍奮戰,周邊部隊均無法及時救援或者不願意救援,陳毅與粟裕才敢孤注一擲使用5個縱隊十多萬人圍攻張的3.2萬人。他們攻擊時間長達3天3夜,完全不顧側翼黃百韜等部的拼死救援。這種打法是非常冒險的,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兵家的大忌。
劉斐,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人不知道他的內幕。
一般認為,劉斐在死前都沒有暴露,甚至還安排了嫡系很多特務潛伏在台灣。
只有劉斐女兒劉沉剛寫的《劉斐將軍傳略》一書,才讓人有所領悟。
原立法委員投共後任中共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程思遠,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到:「劉斐存心作出了許多錯誤的部署和獻議,使國民黨軍受到非常不利的後果」。
留在坦埠的陳毅不斷地給各縱隊司令打電話,強調要儘快把七十四師這個「硬核桃」敲掉,阻擊部隊要堅決頂住增援之敵。陳毅知道「勝敗在此一舉」。孟良崮,位於蒙陰東南約六十公里處的蘆山之中。主峰孟良崮海拔五百米。崮,為山東腹地特有的一種坡度陡峭、怪石林立、草木稀疏、石質堅硬的石山。整編七十四師收縮在這裡後,由於無法挖掘戰壕,官兵們或用石塊築起掩體,或在巨大的岩石縫隙間設立射擊陣地。共產黨官兵從陡峭的岩壁上仰攻,沒有任何隱蔽物可以利用,而整編七十四師雖然在上山時丟棄了部分重型裝備,但其步兵武器的火力依舊十分兇猛。攻擊部隊採取波次攻擊的方式,一輪接一輪地前赴後繼,國軍不但組織起密集的火力攔截,而且還多次發動大兵力的反擊,雙方在陡峭得幾乎站不住腳的石坡上混戰在一起。岩石間血肉橫飛,到處是嘶啞的喊聲和痛苦的呻吟聲,岩石縫隙中很快塞滿了雙方士兵的屍體。張靈甫,,在十五日接近中午的時候,他平生第一次感覺到恐懼。張靈甫開始向友鄰部隊呼叫增援,讓他萬分恐懼的是,被包圍在中間的明明是他,可各友鄰部隊竟然向他發出了請求增援的呼叫。
華東野戰軍阻援部隊的戰鬥同樣打得極其艱苦。阻援部隊的頑強戰鬥和不惜代價的反擊,竟然讓國民黨軍受阻部隊紛紛以為自己是陳毅、粟裕部攻擊的焦點,於是出現了請求張靈甫出擊救援的怪事。

陳毅的勝利戰報得意的承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兵力有9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約27萬人,與國民黨軍兵力相比人數上似乎居於劣勢。
但是華東野戰軍以葉飛第1縱隊,王建安第8縱隊楔入74師的左右翼結合部位,搶占蘆山,以王必成第6縱隊趕至垛莊,斷其退路。以陶勇第4、許世友第9縱隊實施正面突擊,而以韋國清第2、成鈞第7、何以祥第3、宋時輪第10縱隊分別阻擊、箝制國軍萊蕪第5軍、新泰整編第11師、河陽第7軍和整編第48師。完全封鎖國軍的戰力,取得大勝。

但是,共產黨軍隊徵用的隨軍常備支前民工有七萬七千人,二線常備支前民工十五萬四千人,後備支前民工四十五萬九千人,整個孟良崮戰場上支援共產黨軍隊作戰的支前民工達六十九萬人。與不敢徵用民工的國民革命軍相較,優劣立判!
孟良崮的戰鬥打響以後,在通往戰場的各條山路上,密集地行進著支前的獨輪小車。農民們的小車上裝載著戰爭所需要的所有物資:糧食、槍枝、彈藥、柴草、木料、藥品、挖戰壕的鐵製工具、攀登用的木製雲梯,棉衣面被和大量的布匹,甚至還有給犧牲官兵準備的衣服和棺材。在戰場四周的山路上,到處可見由青壯年組成的擔架隊,婦女和老人們則跟在擔架旁,不斷地給傷員們餵水和乾糧。
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全殲國民黨軍整編七十四師和整編八十三師的一個團。國民黨軍傷亡一萬三千餘人,被俘一萬九千六百七十六人。華東野戰軍傷亡一萬兩千一百八十九人。交戰雙方的傷亡人數幾乎相等,戰鬥的殘酷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共產黨軍隊的傷員和陣亡官兵的遺體被百姓們轉移和安葬,只剩下國民黨軍陣亡官兵血肉模糊的屍體橫陳在孟良崮的岩石上。
華東野戰軍總政委陳毅為此次勝利,詩興大發寫道:
孟良崮上鬼神號,
七十四師無地逃。
信號飛飛星亂眼,
照明處處火如潮。
刀叢撲去爭山頂,
血雨飄來濕戰袍。
喜見賊師精銳盡,
我軍個個是英豪。
我軍個個是英豪,
反動王牌哪得逃。
暴戾蔣朝嗟命蹇,
淒涼美帝怨心勞。
華東戰局看神變,
陝北軍機運妙韜。
更喜雨來催麥熟,
成功日近樂陶陶。

孟良崮戰役的結局傳到南京,蔣介石心痛不已。愛將張靈甫斃命、74師被全殲的噩耗像睛天霹靂,震撼了國民黨統治中樞。蔣介石氣急敗壞驚呼「以我絕對優勢之兵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眾所陷害」。他怒不可遏,立即電令:「湯恩伯撤職查辦,李天霞就地槍決」。
前線的湯恩伯接電後,嚇得魂不附體。他迅即趕赴南京向蔣介石報告指揮系統及實地經過。據說,盛怒中的蔣介石竟然喝令這位陸軍上將當眾跪下,舉起手杖就打,致使湯恩伯滿頭是血。
但是在跪下的那一刻,湯恩伯心裡清楚他自己多年唯蔣委員長馬首是瞻,終於在關鍵時候保住了性命。
但湯恩伯的確因此役失敗被撤職查辦。可沒過兩個月,他又被蔣介石重新起用,出任領導職務。1949年1月,湯恩伯被派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奉命憑藉長江天險固守京滬杭地區。不久其所部主力在解放軍發動的渡江戰役、上海戰役中被殲,殘部潰退廈門、金門等地,之後敗退台灣。1950年,他任台北總統府戰略顧問。賦閒在家。1954年去日本醫治胃癌死於醫院。
在軍史研究者筆下粟裕得到無與倫比的溢美之詞,認為其指揮作戰的能力,可謂數千年來中華第一將。即使是孫、吳在世,也未必能像粟裕一樣,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粟裕可謂智勇雙全,膽大包天,心細如髮,明察秋毫,隨機應變,當機立斷。
而毛澤東的神機妙算,大膽用兵,更是讓所有共產黨軍隊佩服得五體投地,
現在攤開當年的機密,潛伏在國民革命軍中19年20年以上的共產黨員,
為國軍編寫作戰計畫書又火速傳給共產黨中央,制定欺敵殲敵的戰術,蔣介石
根本是在玻璃屋中指揮作戰,一舉一動全在對方掌控之下,能夠敗逃台灣
已經算是吉人天相,有神相助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歷史
上一則: 誰害死邱清泉將軍
下一則: 董健吾牧師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心 蓮
2024/08/10 21:51
真是兵不厭詐
國民革命軍裡有共黨潛伏一二十年的布局,毛澤東只不過是有靠這些潛伏的共產黨員提供的軍機訊息裡應外合可指揮作戰,還不能打勝仗嗎,「神機妙算大膽用兵」...才怪咧~
輸就是輸了,蔣公到死可能都在檢討、遺憾吧,綜觀歷史成王敗寇,
北伐、抗日、國共內戰的內耗,加上不團結,腐敗人為因素的內耗,土崩瓦解
坍塌就很快了。
難怪小時候很多的課本時時注入反共抗俄
教材,叛賊太猖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