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究竟影射了誰(一)
作者: 正氣歌聲
在《紅樓夢》中,秦可卿可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貴為“金陵十二釵”正釵之一的她的壽命在這本大書的第十三回就宣告終結。
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物。但自從《紅樓夢》問世以來,關於她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平息過。著名作家劉心武甚至以她為打開《紅樓夢》的鑰匙,創建了所謂的“秦學”,並在央視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中開講,掀起了一陣陣的收視狂潮,在收穫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在《紅樓夢》書中,秦可卿的出身雖然很是卑微,只是一個小官員秦業從育嬰堂抱來的,但其葬禮卻是豪華到了極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強烈的反差呢?劉心武先生的回答顯然是不靠譜的,因為他沒能跳出主流紅學家給其劃定的圈子,搞錯了作品的時代,也找錯了影射的物件。
讓我們還是從秦可卿的葬禮說起吧!關於她的葬禮的排場,書上也有極為詳細的描寫,出席她葬禮的人的身份也是十分的顯赫:
那時官客送殯的,有鎮國公牛清之孫現襲一等伯牛繼宗,理國公柳彪之孫現襲一等子柳芳,齊國公陳翼之孫世襲三品威鎮將軍陳瑞文,治國公馬魁之孫世襲三品威遠將軍馬尚,修國公侯曉明之孫世襲一等子侯孝康;繕國公誥命亡故,其孫石光珠守孝不曾來得。(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官揚州府 賈寶玉路謁北靜王)
許多讀者對這一連串的人名很是頭疼,其本上都是一帶而過。實際上,這裡的人名其實大有玄機。庚辰本的眉批是這樣寫的:
牛,丑也。清,屬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陳即辰。翼火為蛇;巳字寓焉。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曉鳴,雞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業,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謂十二支寓焉。
也即是說,在這些出席葬禮的人名中隱含了十二地支!其實也即是指全國所有的人!
而經過筆者以前的分析,《紅樓夢》是借賈府來隱喻國家,這也即是說秦可卿的葬禮相當於國葬!否則不會引來所有人的關注!
那麼秦可卿的身份究竟影射著誰呢?
我們還是從書中以及歷史中來尋求答案吧!
秦可卿的靈位是寫著的是“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誥封一等甯國公塚孫婦防護內廷紫禁道御前侍衛龍禁尉享強壽賈門秦氏恭人之靈柩”。
這其實已經洩露了天機!稍微熟悉明史的人都會知道,洪建,即是指大明建國之初的兩個年號,一為洪武,一為建文。而兆年不易,即是明神宗的年號——萬曆!
由於這裡實在是太過敏感,程高二人特地將“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給刪去了!這又是程高等人篡改《紅樓夢》又一“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罪證!
答案其實已經很是明顯了,秦可卿即是影射明朝的某一位皇帝。否則的話,她的葬禮的排場不會如此之大,甚至有如國葬!
那麼,她究竟影射哪位皇帝呢?
這個問題也並不難以解答,從薛蟠獻棺這一情節就能找到答案。
賈珍見父親不管,亦發恣意奢華。看板時,幾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來弔問,因見賈珍尋好板,便說道:“我們木店裡有一副板,叫做什麼檣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作了棺材,萬年不壞。還是當年先父帶來,原係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現今還封在店裡,也沒人出價敢買。你若要,就抬來罷了。”(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甯國府)
薛蟠所獻的棺木是檣木的。檣木可不是一般的木,而是明朝人心中的“神木”。據明代大才子祝允明《野記》載:“太祖初渡江,御舟瀕危,得一檣以免。令樹此檣於一舟而祭之,遂為常制。令在京城清涼門外,已逾百四十年矣,有司歲修祀,給一兵世守之,居舟傍,免其餘役。或云:即當時操舟兵之後也。”
而且用此木製成的棺材是 “萬年不壞”,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秦可卿所影射的身份的尊敬,即是皇帝。
至於秦可卿所影射的究竟是誰,歷來都一直是眾說紛紜,許多人都說是崇禎帝。筆者對此不敢苟同。因為秦可卿死後,賈府雖然逐漸敗落,還沒有一下就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還是支撐了許多年才告敗亡。而崇禎帝一死,明朝便宣告滅亡了。
那麼她究竟影射誰呢?其實從她所用棺木原先的主人就能看出端倪了。“原係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所以棺木就這樣閒置了。
一般人死人用棺木,皇帝死後則需要用到陵墓!所以說,秦可卿所用的棺木即是指皇帝的陵墓!這裡的“壞了事”的“義忠親王老千歲”,其生前的身份應該是一位皇帝!只是因為他“壞了事”,這才被貶為親王!明代歷史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皇帝呢?
答案是有的!他即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景帝——朱祁鈺!
(明景帝朱祁鈺,即書中所指“壞了事的義忠王老千歲”。)
因為其兄明英宗突遭“土木堡之變”,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英宗本人也被俘。在此國家危難時刻,眾臣推舉時為郕王的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鈺即位後,很快就穩定了人心,打退了瓦剌的進攻,也將其兄英宗朱祁鎮接了回來。
到手的皇帝寶座是絕對不可能歸還的。於是景帝將英宗軟禁在南院。英宗名為“太上皇”,實際如囚犯無異。但在景泰八年,乘著景帝病重,英宗乘機復位成功,這即是“奪門之變”。
英宗復位後不久,景帝便駕崩了。英宗剝奪了景帝的帝號,並給其加了一個十分惡劣的諡號“戾”,以親王禮葬于西山,景帝原先給自己備好的陵墓也被砸毀。景帝也是自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唯一一位陵墓不在“十三陵”中的皇帝。
(景帝陵,自明成祖遷都後,景帝是唯一不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這樣一來,秦可卿所影射的物件也是呼之欲出,他即是明代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像。光宗僅僅在位二十九天,是明代在位最短的皇帝。)
朱常洛在位僅僅二十九天便告駕崩,連陵墓還沒來得及修建。臨時修建陵墓肯定是不可能的,於是明廷便將原先景帝的陵墓稍稍修復一下,便將光宗朱常洛給安葬了,這即是慶陵。
(慶陵,明光宗陵寢。也即是“萬年不壞”的棺木。)
那麼,秦可卿和朱常洛究竟有哪些共通的地方呢?作者為什麼要用秦可卿這樣一位人物來影射明光宗呢?筆者下回為您解答。
秦可卿究竟影射了誰(二):秦可卿出身卑微之謎
眾所周知,秦可卿的出身相當卑微,書上是這樣寫的:
他父親秦業現任營繕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當年無兒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並一個女兒。誰知兒子又死了,只剩女兒,小名喚可兒,因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許與賈蓉為妻。(第八回 比靈通金鶯微露意 探寶釵黛玉半含酸)
也即是說,秦可卿並非其父秦業的親生女兒,而只是一個從養生堂抱回的“野孩子”,抱養她的秦業也只是一個小官,根本不具備和賈府結親的資格。然而,這個“野孩子”卻最終嫁入了賈家,成為賈家的長房媳婦。
這其中的反差太大,難怪劉心武先生也認定了其中必有隱情,於是這才大膽假設秦可卿乃是影射康熙帝次子也即是廢太子胤礽的女兒,而這其實也是劉心武所能想像到的身份最為尊貴的女子了!
不能不說劉心武先生是大膽的,其敢於突破常規的思維是值得肯定的。只可惜他找錯了方向,因為他沒能跳出主流紅學給其劃出的圈子,將時代背景放到乾隆初期,書中的“日月雙懸”和“虎兕相逢”使劉先生得出了一個兩派相爭的歷史史實,劉先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廢太子的長子弘皙,於是作為其姐妹的廢太子之女就“應運而生”了。
這樣的故事當然是荒誕不經的,也是經不起推敲的。其實作者之所以要製造這樣強烈的反差,是因為秦可卿所影射的物件明光宗朱常洛,他的命運其實就是像秦可卿這樣的!
朱常洛的出身很具有戲劇性。他雖然貴為明神宗萬曆帝的長子,在但其父眼裡,他的身份卻是十分的卑微!
萬曆九年,萬曆帝前往慈甯宮拜會生母李太后。乘著李太后不在的時候,他遇到了宮女王氏。此時的萬曆帝正值青春期,血氣方剛,見到這宮女,一時之間,血流上湧,也就“寵幸”了這宮女。事後,萬曆帝隨手賞賜了一些東西給王氏。
(明神宗朱翊鈞像。)
對於這事,萬曆帝根本就沒放在心上。可能對他而言,這事就像上了一趟廁所一樣的隨便。如果不是這王姓宮女懷孕了,這事可能也就到此為止,難不成這宮女還敢告皇帝“非禮”她不成?
但凡事就是這樣的湊巧,這王氏竟然懷孕了。追根溯源,就追溯到了萬曆帝這裡。萬曆帝萬萬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他堅決不承認!他以和一個宮女發生這樣的關係為恥!
但抵賴也是沒用的。大明皇室的祖制,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專人跟蹤、記錄、為其作《起居注》。李太后根據這個《起居注》再加上萬曆帝賞賜給王氏的實物,逼迫萬曆帝承認此事。李太后盼孫心切,興奮異常,萬曆帝雖然百般不情願,最終也只得承認此事。
萬曆十年(1582年),神宗冊封宮女王氏為恭妃。同年八月王恭妃生下兒子,是為神宗長子,取名常洛。
(王恭妃,明光宗朱常洛生母。)
朱常洛的出生,只是一大堆麻煩事的開始。由於神宗的皇后無子,根據明代皇室的“立嫡立長”的原則,那太子之位只能歸朱常洛所有。
但神宗根本看不上這個宮女所生的兒子,對他十分的冷淡,卻對自己的三子朱常洵寵愛有加。這是因為其母是自己最為寵愛的鄭貴妃。
鄭妃于萬曆十二年(1584)被晉封為貴妃,並產下皇二子朱常漵,可惜沒幾天便夭折了。但神宗對她仍是寵愛不減,萬曆十四年(1586)正月初五她生下皇三子常洵。隨後,鄭氏便晉升為皇貴妃。俗話說,“得隴望蜀”,人的欲望是沒有盡頭的,鄭貴妃借機乞求神宗立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自己則要求做皇后。於是,神宗和鄭貴妃寫下誓言,在道教廟宇中立誓。
(鄭貴妃像。)
神宗的這種承諾,顯然是違背了祖制和禮制的,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機。
萬曆專寵鄭貴妃,遲遲不肯立太子。朝中大臣紛紛猜疑,擔心鄭氏謀立皇三子,損害國本。他們爭相提及皇儲問題,奏摺累計成百上千,無不是指責後宮干政,言辭之間矛頭指向鄭皇貴妃。萬曆皇帝勃然大怒,然而法不責眾,萬般無奈之下,他乾脆擱置不管,甚至於數十年不再上朝,他其仍舊對鄭貴妃寵愛有加。
這樣一來群臣就分成了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爭奪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大多擁戴皇長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議立長子為太子,然而明神宗根本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卻加倍寵愛鄭貴妃,其扶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的意圖更為明顯。
直到十多年後,在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干涉之下,為了平息皇儲爭議,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神宗在萬般無奈之下,終於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而皇三子朱常洵為福王,爭國本事件最終落下帷幕。
當時神宗脫口而出:“他(皇長子)是一宮女所生,怎麼可以立為太子?”李太后勃然大怒,指著神宗說:“別忘了,你也是宮女所生!”原來,李太后出身也是十分的卑微,本是明穆宗身邊的一個小小的宮女,機緣巧合之下得到穆宗的寵幸生下了萬曆帝。這樣一來,神宗也終於是無話可說,不得不作出妥協。而鄭貴妃痛哭之下,翻出寫有神宗和自己立下的誓言的那張紙條,發現上面已經被蟲蛀了,字跡無法辨認。神宗歎氣道:“此乃天意!常洵註定不能做天子。”
為了補償自己最為寵愛的皇三子,神宗將其封在洛陽這個富庶之地,膏血天下以供養這個癡肥兒子。最終福王朱常洵的命運是相當悲慘的,李自成大軍攻破洛陽後,將其和鹿一起宰殺,弄出個“福祿宴”將其給吃了。
(福王朱常洵像。)
這場萬曆年間最激烈複雜的政治事件,共逼退內閣首輔四人,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達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充軍。
而這場涉及到“國本”的爭議歷時二十多年,動搖了國家的根本,削弱了國家的實力,為日後努爾哈赤的坐大埋下了禍根。而究其根本原因,其實即是因為朱常洛的身份實在卑微,根本為其父神宗所不屑!
而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的命運也是淒慘異常的!雖然兒子貴為太子,但恭妃王氏仍舊寂居幽宮,見不到神宗,也見不到兒子,整日以淚洗面。由於流淚過度,漸漸的雙目失明了。萬曆三十九年(1611),王氏薨逝,神宗只想將其草草安葬了事。這當然引起了軒然大波,以大學士葉向高為首的君臣建議厚葬,神宗大怒,堅決不同意。君臣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言,神宗這才勉強同意追諡皇貴妃,以皇貴妃的禮節安葬。
也正是由於明光宗朱常洛出身卑賤,影射他的秦可卿的身份自然也就十分的卑微。明神宗一開始根本不承認其為自己的兒子,認為王氏所懷的是“野孩子”。只有瞭解到這些,才會明白,為什麼作者要給秦可卿安排這樣的一個十分卑賤的出身。
秦可卿影射了誰(三):秦可卿最終命運之謎(上)
對於秦可卿,作者真可謂是極盡讚美之能事。在第五回中,書中是這樣寫的:
賈母素知秦氏是個極妥當的人,生的嫋娜纖巧,行事又溫柔和平,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見他去安置寶玉,自是安穩的。
賈母在書中影射大明王朝的老祖宗,她為什麼如此看重秦可卿呢?
對秦可卿之死,其公公的反應是這樣的:
賈珍哭的淚人一般,正和賈代儒等說道:“闔家大小,遠親近友,誰不知我這媳婦比兒子還強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見這長房內絕滅無人了。”
對秦可卿的死,寶玉的預感是這樣的:
卻說寶玉因近日林黛玉回去,剩得自己孤淒,也不和人頑耍,每到晚間便索然睡了。如今從夢中聽見說秦氏死了,連忙翻身爬起來,只覺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聲,直奔出一口血來。
而在此處,甲戌的側批是這樣的“寶玉早已看定可繼家務事者可卿也,今聞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為玉一歎!”
如果依據這本書的表面故事,寶玉就一個十二三歲的紈絝子弟,根本就不好好讀正經書的浪蕩公子,他哪裡又會懂得什麼人情世故,更不會 “看定可繼家務事者可卿也”。批語似乎有些不可理喻!
這些問題看似無解,為什麼一個養生堂抱來的嬰兒竟然是“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為什麼賈珍會感歎“長房內絕滅無人了”,而寶玉會看出“可繼家務事者可卿也”?表面的故事也沒有在這方面做過多的描述,秦可卿為什麼在賈家如此重要呢?
只要聯想到秦可卿其所影射的對象,就會恍然大悟了。
秦可卿影射的是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繼位的時候,三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由於萬曆帝怠政,國事一直荒廢了,以至於國勢頹廢,大明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但明帝國畢竟根基仍在,只要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勵精圖治,明帝國很能走上正軌。而明光宗朱常洛是其最為合格的人選。而他也有心要有一番作為的,剛一登基,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罷除了萬曆朝的礦稅,撥亂反正,重振綱紀,大明王朝似乎有了一點希望。
(明光宗影視形象。)
為什麼說朱常洛一死,“長房內絕滅無人了”?這個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
朱常洛只做了二十九天的皇帝,就駕崩了。由於長期得不到神宗的喜愛,雖然做了十多年的太子,但一直都處於擔驚受怕之中,一心只求自保,別的許多事情都給耽誤了,比如說子女的教育問題。長子朱由校甚至都沒讀過幾天書,及其登基後,人稱“文盲天子”。
由於朱常洛死得實在太過突然,其長子朱由校的登基也實在很是倉促。而且由於從小未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對如何做一個皇帝根本就沒任何心理準備,所以天啟一朝的朝政顯得烏煙瘴氣,出現了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你死我活的鬥爭,而這個黨爭,正是大明王朝覆滅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朱由校死後,其弟朱由檢繼位。同樣的道理,朱由檢的皇位也是從天而降、意外獲得的,之前他根本就沒想過自己會在十七歲這年登上天子寶座。因為其兄駕崩之時僅僅二十三歲!朱由檢早就做好做一輩子藩王的準備了,根本不會有心思,也不可能有機會在登基之前去學習什麼帝王之術。
正是由於為政經驗的欠缺,加上年輕衝動,做起事情來只顧自己一時的暢快,根本不顧後果。所以崇禎帝做出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以至於讓大明王朝在短時間內土崩瓦解!
試想想,如果這二十多年一直都是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朱常洛在主政,這些事情都完全可以避免,大明王朝不可能在短期內覆滅,更不會讓北方的滿清得到天下!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作者才會如此痛惜朱常洛之死,這才會在書中借眾人之口讚歎秦氏的為人,感歎其死是極大的損失,所以這才有書中寫的那些似乎不太正常的文字。
在第五回中,寶玉夢遊太虛幻境,警幻仙姑將秦可卿許配給寶玉,兩人在夢中極盡纏綿。這其實也是一種隱喻。雖然朱常洛成功地得到了“寶玉”(玉璽,即最高皇權),但實在是太過短暫,就像是一場春夢一樣!
關於秦可卿之死,書上交代得很是倉促。目前許多版本中的第十三回的回目是“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甯國府”,而一開始的回目的前半段卻是這樣的“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顯然是作者作了大量的處理。作者究竟做了哪些處理呢?這從甲戌本的批語可以看得出來:
賈珍尚奢,豈有不請父命之理?因敬…要緊,不問家事,故得恣意放為。若明指一州名,似若《西遊》之套,故曰至中之地,不待言可知是光天化日仁風德雨之下矣。不云國名更妙,可知是堯街舜巷衣冠禮義之鄉矣。直與第一回呼應相接。今秦可卿托….理寧府亦….在封龍禁尉,寫乃褒中之貶,隱去天香樓一節,是不忍下筆也。
庚辰本則是這樣寫的:
此回可卿夢阿鳳,蓋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時,奈何奈何!然必寫出自可卿之意也,則又有他意寓焉。榮、寧世家未有不尊家訓者。雖賈珍尚奢,豈明逆父哉?故寫敬老不管,然後恣意,方見筆筆周到。詩曰:一步行來錯,回頭已百年。古今風月鑒,多少泣黃泉!
庚辰本的批語再次對可卿的死表示了感歎“可惜生不逢時,奈何奈何”,這其實是在感歎朱常洛之死。而秦可卿之死,是作者們“隱去天香樓一節,是不忍下筆也”,而且認為“一步行來錯,回頭已百年”,究竟這裡面發生了哪些故事呢?又為什麼非得要刪去了!而在靖本的批語中,則明確指出這裡“因命芹溪刪去‘遺簪’、‘更衣’諸文,是以此回只十頁,刪去天香樓一節,少去四五頁也。”
這些情節當然不可能見於如今流行的各種版本中,只能在早期的本子中將其給找出來。
這些刪去的四五頁究竟寫了什麼情節呢?下回為你解答。
秦可卿影射了誰(四):秦可卿最終命運之謎(下)
重慶《新民晚報》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三版上發現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秦可卿淫上天香樓》,署名“朱衣”。全文不長,今移錄於下:
紅樓夢一書,盡人皆知前八十回為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為高鶚所作;而坊間所刊百二十回之紅樓夢,其前八十回,究竟是否曹雪芹原著,則鮮有知音。余家有祖遺八十回之抄本紅樓夢,其中與現本多有未合者,惜此本于抗戰初首都淪陷時,匆忙出走,不及攜帶,寄存友家,現已不知歸於何人,無從追求。惟憶其中與現行本顯有不同者,為秦可卿之死,現行本回目為“秦可卿死封龍禁尉”,而抄本回目則為“秦可卿淫上天香樓”,書中大意,謂賈珍與秦可卿,在天香樓幽會,囑一小丫頭看守樓門,若有人至,即聲張知會,乃小丫頭竟因磕睡打盹,致為尤氏到樓上撞見,秦可卿羞憤自縊于天香樓中,事出之後,小丫頭以此事由己不忠於職所致,遂撞階而死。考之現行本,秦氏死後,榮府上下人等聞之,皆不勝納罕歎息,有詫怪憐憫之意, 一也;開弔之日,以寧府之大,而必設醮于天香樓者,出事之地,二也;尤氏稱病不出,賈蓉嬉笑無事,而賈珍則哭的淚人一般,並謂“我當盡其所有”,各人態度如此,可想而知,三也;太虛幻境,金陵十二釵畫冊,有二佳人在一樓中懸樑自縊,四也;鴛鴦死時,見秦二奶奶頸中纏繞白巾,五也。凡此種種,皆係後人將曹雪芹原本篡改後,又恐失真,故以疑筆在各處點醒之耳。
這篇文章裡所說的情節是相當可信的,這一情節基本與《癸酉本石頭記》一致,需要補充的一個細節就是——尤氏、賈蓉一起捉姦是一樣的,瑞珠磕睡打盹,賈蓉、尤氏上樓,驚醒了她,賈蓉踢她幾下。
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寫呢?而脂硯齋等人又一定要將這一情節刪去呢?
這得從歷史上的明光宗之死說起。
經過了數十年的煎熬,歷經了無數的艱難險阻,朱常洛終於登上了皇帝寶座。在他即位的前十幾天,他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發內帑犒勞邊關將士,雖然只是杯水車薪,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極大地振奮了將士們的鬥志;他罷了萬曆朝的礦稅,這種稅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叛亂迭起;他撥亂反正,將以前因為進諫而被關押的言官都放了出來,為他們恢復名譽和官職。面對萬曆中後期官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他重振綱紀,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補足了缺額,使國家機器能夠正常運轉。 正當全國官員和百姓以為大明王朝將重新走上正軌之時,朱常洛卻突然病倒了。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筆者認為還是因為與其長期的心理壓抑有關。雖然貴為神宗長子,但其父一向很不喜歡這個兒子,不肯將太子之位交給他,再加上母親長期幽禁,朱常洛從小就處於一種十分壓抑的情況下。儘管他歷經千辛萬苦登上了太子之位,但仍舊是處於隨時可能被罷黜的命運之中。好在他在殘酷的鬥爭中已經漸漸成熟,各方面表現中規中矩,讓神宗和鄭貴妃抓不著絲毫的把柄,最終也只能作罷。
由此可以看出,朱常洛情商極高,善於處理、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但其背後的心理煎熬卻得不到排解。等到他終於能夠自己作主,那種繃了數十年的弦終於放鬆了。
鄭貴妃擔心朱常洛會因前嫌而報復自己,採取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是勾結朱常洛所寵幸的李選侍,請求朱常洛立李選侍為皇后,李選侍則投桃報李,請朱常洛封鄭貴妃為皇太后;一是向朱常洛進獻美女,以取悅于朱常洛。朱常洛對於鄭貴妃送來的美女,照單全收。據《明史》的說法,鄭貴妃送來的美女數目是8名;《明史紀事本末》說是4名。但無論如何,喜愛美色的朱常洛面對美女,自然是夜夜縱樂。本來就因為生活壓抑而虛弱的身體,驟然要承擔如此多的政事,又貪戀美色,“退朝內宴,以女樂承應”,“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由是基本上累垮了。到八月初十日,身體就不行了,召醫官陳璽診視。八月十二日,一心想做一個好皇帝的朱常洛拖著病體接見大臣。大臣們見到皇帝形容憔悴,“聖容頓減”。十四日,便發生了崔文升進藥事件。
朱常洛得的本就不是什麼大病,吃幾副補藥,靜心調養一段時間應該就可以恢復,但是掌管御藥房的太監崔文升向皇帝進了一劑瀉藥,朱常洛當天晚上腹瀉三四十次,身體一下就垮了下來,再也起不了床了,而且病情日趨惡化。 就在這時,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兩粒紅丸,朱常洛用了第一粒後,病情稍見好轉,用了第二粒後朱常洛昏昏睡去,於次日清晨駕崩。由於朱常洛是服用紅丸而斃命,紅丸到底是什麼藥,是否有毒,崔文升為什麼要向皇帝進瀉藥,這些都已無法弄清,這也成為明史上的一大疑案——紅丸案。 朱常洛就這樣不明不白的走了,沒當皇帝之時處處小心,當了皇帝沒幾天又抱憾而終;生前命運坎坷,死後陵寢也是葬在當年景泰帝的廢陵,命運對帝王竟也是如此捉弄。
朱常洛的死和“淫”有關,其死因也是令人難以啟齒。可以說,朱常洛因為壓抑了數十年終於如願以償,於是就在女色上放縱來緩解一下積聚了數十年的心理壓力,顧不上自己的身體虛弱而肆意妄為,這其實即是一種“自縊”行為。而秦可卿和公公幽會,被人撞見,不得不自縊身亡,也是因為“淫”而死。
作者起初想用“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的情節來影射朱常洛之死,但脂硯齋等批者對此不是很贊成,在經過一番商討之後,決定刪去這段文字。但這些情節在文本中還是有所殘留,憑著蛛絲馬跡還是可以察覺得到。很顯然,《紅樓夢》的創作集團對朱常洛作出了極高的評價,也對他的死作出了無比的痛惜,甚至認為他這一死,大明王朝的命運就已經要走向衰敗了。所以,他們不忍心將這樣的情節寫出來,用脂硯齋的話即是說“具菩薩之心,秉刀斧之筆”,但仍然會保留一些令人遐想的空間。
對明史有所瞭解的人,可能都會對朱常洛的死十分的痛心,認為他如果再活個幾年的話,一切都會不一樣。那樣的話,不僅國勢會慢慢地止住頹勢,大明王朝再次撥亂反正走上正軌,其長子朱由校也會得到很好的教育,政治手腕和治國才幹也會得到增長,及其成年後登基,朝政也不會任由後來東林黨人和閹黨兩派相鬥,從而一發不可收拾。只可惜,上天沒有給大明王朝這樣的機會。作者們對此也只能空餘歎息。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