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物」名牌?還是「人」自身就是品牌?
2015/12/13 19:43
瀏覽1,028
迴響0
推薦38
引用0
大約在1994年,我還在公關界時,我們小組接到一位新客戶,那是法國頂級珠寶品牌,會是一年的長期約客戶。
有一天雙方第一次見面,她來我們公司開會,一身名牌打扮,手上還提著LV的007手提箱。
她是我們小組公認的最好的客戶。她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畫家,她自己是留學法國的,法文說得比英文漂亮。英文說得比中文好。為人客氣、氣質優雅,對我們很尊重,我們都很愛為她做事,再如何加班,都是愉快的。
在公關界上班,不就希望有這樣的客戶嗎?那是喜悅快樂的一年。後來,我們成為好朋友了。直到現在。每年都會吃幾次飯,分享彼此心情。
她在珠寶業做得非常成功,後來被挖角到最最頂級、人人稱羨的品牌,當台灣區總經理。後來,再繼續被高薪挖角到目前的一樣傲視群倫的品牌。
我們認識快20年了。她做過三個品牌。每一品牌都被她創下亞洲區第一名的業績。她的付出與天賦,自不在話下。
去年,我們吃飯時,我跟她提,她第一次出現的穿著打扮(配備),她臉紅大笑地說:「當時那麼土嗎」?哈!哈!哈!
表面上,這是一句玩笑話,可是,我看到的是「人自身成長的可貴」!
當我們中小學時,常常為了老師打我們考試分數,不管是拿98分或92分,哪怕是只少打了一分,都要去爭取,唯恐自己在班上排名落後,深怕耽誤到未來申請好學校時的評估。
但是,當我們出社會工作時,我們經過各種職場的歷練,各種人事鬥爭的打壓,各種高難度挑戰的淬煉後,我們真的會了然於胸,考試時斤斤計較的90或91分,都在後來的職場或情場的峰谷興衰、悲喜交替中,顯得渺小而無知。
放眼望去,坐上高位的,都是最高學歷的嗎?小三小王的數學或英文,都有比元配好嗎?挺諷刺的吧?
當你越在職場、情場歷練後,你會日漸發現,人到最後,都在跟對方的「總體能量」互動。例如,他(她)有很好的學養、談吐、特質、豐富歷練、人生心得、成熟的思考力,哪怕是敏銳的分析力、知覺力。
當對方能量飽滿時,你跟他(她)的互動,自然是愉快的,並且會互相吸引,不管是共事關係、單純互動關係,或是愛戀關係。有一股能量,在你開啟心門那一剎那,自然「流轉入心」,此時,心的感受,完全跳脫分數(數據化),不是嗎?
當有一天,你對自己深具信心時,你覺得自己身價已然超越那些世俗品牌時,你自然對於附加上去的分數(穿戴品牌)就能輕輕鬆鬆地釋懷一旁了。
有一位道道地地的上海姑娘,在一次職場挫敗後,預約要算何時才有事業好運時,她從進來到走出去,全程一小時都跟我講英文。
大家想想那畫面,道道地地上海姑娘,為何要對一位道道地地的台灣人,全程講英文?那背後是什麼心情?或者是什麼心態?
我把答案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大家週一上班愉快!我週四要去上海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