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文言文一點都不難─〈守株待兔〉教學記錄
2012/10/14 15:15
瀏覽612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曾幾何時,我 們的學生們害怕文言文更甚於英文?且一見「之乎者也」便歸之於八股,並欲矇頭大睡!雖古代漢語與當代漢語的語法不太相同,但它畢竟有一脈相傳的血源關係, 為什麼大家卻對它如此畏懼?如此陌生?當大部分的學生拒文言於門外時,教師們便開始想辦法減輕學生在學習上的負擔;開始將字義條列化、表格化,如:「之」 有幾種用法、語尾助詞有哪些……。但這種方式果真能拉近學生與文言的距離嗎?會不會像〈北風與太陽〉裡的北風,越努力,旅客的大衣就抓得更緊呢?這種機械 式的分析,並不會讓古文產生生命,反而會讓文字與文章徹底分途!一旦分途後,文字往往就迷了路,再也回不到文章當中。

    中 國文字本是表意文字,雖然許多文字漸漸多了引申意以及後起的詞語,但只要稍作思考,還是可以透過這些引申及詞語溯回它的本意。或許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是文 字學家的工作,一般人不可能做到這樣的程度,但事實並非如此。「文字、聲韻、訓詁」在古代被列為「小學」;是兒童所必須學習的能力。如果古代的孩子能學, 當代的學童憑什麼學不起來?

去 年四月起,我開始在自己的兒童經典班中進行文言文的實驗教學,年紀最小的孩子是小一,大部分是中高年級。經過了一年,我們開始進行無標點的文言句讀,至今 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標對百分之七十。當然我們的選文都是寓言或短篇故事,文意並不艱深,但一個星期僅僅半個小時的學習,能有這樣的能力,已令人十分驚喜。更 重要的是,它讓我肯定:文言文可以輕鬆學習。

我的教學方式並沒有很特別,只是用了幾個很容易進行的方法:以造詞歸納字義、部首判別,還有「猜」;勇敢的猜。

試舉一例:

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折頸而死。因釋耕守株,冀復得兔,為宋人所笑。

首 先,我先跟學生講「者」的用法,如果遇到「有……者」,我們就會翻成「有……的人(或其他)」。至於要翻譯成「的什麼」,就要看前面給的提示囉。這時我便 問學生,這裡的「者」應該怎麼翻譯,大家都很聰明,一致回答「的人」。我問他們為什麼,有人說,因為前面寫到「宋人」。又問:「『宋』人又要怎麼解釋?」有人說宋朝人,有人說宋國人,更多人閉上嘴停留在困惑的狀態中。我問:「孟子是什麼時候的人?」這時有人恍然大悟了,便喊到:「是宋國啦!孟子是戰國時代的人,怎麼可能是宋朝!」小朋友們很興奮,因為他們自己想懂了一個原應死記的問題。我再問:「這個宋人是做什麼的?」這是個輕而易舉的問題,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他是「農夫」,因為他們看到一個「耕」字。

進 行到第二句,我問他們什麼是「株」?沒有人回答。再問:「『株』是什麼部首?」大家都知道是木部。但「木部」的字有什麼特色?和「草部」有什麼不一樣?又 要進行腦力激盪了。小朋友開始列舉木部和草部的字,「松、林、楓……花、菜、葉……。」我請他們自己想想二類的差別,有人提出:「木部的植物比較大,草部 的植物比較小。」雖不完整,但我想在他們腦子裡應該已有一個輪廓。我先請他們想想哪一類的植物有樹幹,再告訴他們,草部的字都屬於草本植物,或是花、葉子 一類,至於木部的字則是有樹幹的大樹。這時我再問:「『田中有株』是什麼意思?」有了這個概念,再加上小朋友們大多聽過這個故事,這時,這個句子就變得很 容易解了,就是「田中有一棵大樹」。

「兔 走觸」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句子。小朋友根據故事內容搶著說:「兔子跑過去的時候撞到樹。」雖然翻譯是對的,但我仍想讓他們動動腦筋,於是我問:「可是它上 面寫的是『走』不是『跑』啊。」又是一個令人精神大振的題目!小朋友們安靜了半分鐘。這個字的字義轉變因為較難聯想,所以在讓他們動過腦筋後,我便直接告 訴他們。我請他們先告訴我台語的「跑」怎麼發音,再跟他們說:「古代的『走』就是現在的『跑』;古代的『行』才是現在的「走」。」這個字解決後,文意就變 得十分淺顯。「觸」字他們造了「觸摸、觸碰……」等詞,並告訴我:「兔子用跑的並觸碰到樹。」另有人很快的換句話說:「就是兔子撞到樹了啦!」它們又愉快 的解決了一個問題。

「折 頸而死」是完全無需講解的一句,但接下來的「因釋耕守株」就得傷一下腦筋了。「因」可以造「因為、因此」等詞,但在這裡,它要當「因為」還是「因此」?雖 然有人猜對了,但我仍不急著公佈答案。我先要他們處理「釋」這個字,他們提出了「釋放、解釋……」等等。我再請他們想想「解釋」和「釋放」有沒有什麼可類 比的地方。當然這有點難,所以最後還是由我告訴他們:「『釋放』是把被圈禁的人或動物放開;而『解釋』是把文意從字詞中解放出來。所以『釋耕」也就是把 「耕作」這件事放走了。所以『釋』有解開、放開的意思。」解完這個字,「釋耕守株」的意思便變得顯而易見,而「因」的用法也可以肯定為「因此」。

「冀復得兔」我一樣請他們造詞,「冀」可造「冀望」,也就是希望。「復」呢?有個小朋友很聰明,她說:「復習就是再讀一次,所以復有再一次的意思。」她的回答令我十分滿意,因為她學會思考;學會了用造詞的方式去推字意。

最 後一句「為宋人所笑」便遇到了一個難題:「破音字」。「為」到底要念二聲還是念四聲呢?這是一個太複雜的問題,脫離文章分析只會越講越糊塗,所以我直接告 訴他們念二聲,但它的意思是什麼,就請大家猜猜看。我請小朋友試著翻譯,小朋友很快的說「被宋國人笑」,於是我再問:「這裡的『為』是什麼意思?」當然答 案是很容易猜的,雖然大家都講得很沒有信心,但也都說對了,就是「被」;「為」念二聲時,有一個用法是「被」。

全文的翻譯結束了,學生和我各出一半的力。他們對於今天的表現非常滿意,因為他們認為這篇文章是他們自己解出來的。接下來我們進行文意的討論,請他們談談對這個農夫的看法,並類比他們的生活。這堂課結束後,孩子們便愛上了文言文,往後有幾回想佔用文言文的時間來進行其他課程,還遭到他們強烈的抗議呢!

一 篇短短的〈守株待兔〉,我們用了半個小時解決它。如果只是要講故事,好像沒什麼效率,但這一堂課,我們除了講了一個故事外,還訓練他們用腦袋想了很多問 題。這種訓練是深刻的,因此訓練後的能力並不會隨課堂結束,而可以累積。是以,我們班上的小孩對這種小寓言己經駕輕就熟,通常只要十五分鐘就可以完成兩 篇,其中還包含斷句的練習。這種學習方式並不是只有特別聰明的孩子才學得起來,它的成效是在每個孩子身上都看得到的。因此誰說語文學習只能靠死背?語文最主要的目的不就是訓練思維能力馬?思維能力並不一定要從大事去練習,字詞句讀這些小細節,也是值得動腦筋去觀察思考的。

透過上述的分享,希望能讓大家覺得文言文的學習沒有那麼難,也沒那麼枯燥。我不知道這群孩子能在我的班上學習多久,但只要他們學會了方法,習慣於思考,就算離開了這個班,也已具備了自學的能力;而自學的能力才是他們最好的良師。

2007.06.30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