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七律「無題」詩〈錦瑟〉演義 葉慶賢編輯 2016/1/3
原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行吟圖
錦瑟
瑟 河南固始縣侯古堆出土的春秋時期的瑟
木瑟演奏:春秋 固始縣侯古堆出土
瑟,它的構造大致與琴相同,但弦下有音柱,可以上下移動,以定聲音的清濁高下
漢宮琴瑟
四時讀書樂&錦瑟_台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藍衫客
江明學在唸台南一中時寫下生平第一首歌,投稿到海山唱片,後來由潘安邦錄成唱片,37年後,江明學在自己的首場售票演唱會演唱了它
唐詩樂遊園隱藏版錦瑟詩 張曼娟清唱
錦瑟
李商隱詩阿鏜曲倪百聰唱吳佳倫鋼琴伴奏2009年7月4日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錦瑟 李商隱 -- 李恒德吟唱
【中國唐詩_中國文學_文化頻道ChineseCulture】中國詩人李商隱著作_錦瑟
錦瑟李商隱
馬王堆廿五弦瑟的秘密
編鐘與古瑟 高山流水 Chime Bells with Se :Mountain Stream
合奏:編磬,瑟;Acient Chinese Music: Mighty River 中國古樂《流水》
阿祥私房菜:古瑟愛的呼喚
前言:白居易曾跟人說:「希望我死後,能成為李義山的兒子。」可見,他是有多推崇李義山。提起李商隱,每個人都能背出他的名句,比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寫愛情;比如「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寫愛情;再比如「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寫愛情。
義山擅長寫愛情詩,在他的所有詩作中,愛情詩有一百多首,差不多是他全部詩作的六分之一。不知是取名障礙還是有意為之亦或是根本就沒有文字能概括他詩歌的內容,所以李商隱的很多愛情詩都以〈無題〉為題目。「無題」更成為後世通用的詩題。用無題詩寫男女之情,始於李商隱,這是李商隱開創的新體式。有些詩的題目只截取了首句句首或句中的兩個字,比如〈錦瑟〉,這樣的詩其實也相當於無題詩。這些詩和〈無題〉詩在很大成度上奠定了李商隱的文學地位,因為它們對詩歌發展、對後世文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個人的作品中有那麼多的愛情元素,絕不可能全然是靠臆想虛構,至少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情感經歷。李商隱在唐代詩人中算是身世坎坷的一個,他和李賀一樣,自稱是唐宗室後代,不管有沒有人承認。他自幼失怙,童年生活非常貧苦。
愛情和婚姻故事
十六歲時,李商隱認識了恩師令狐楚,令狐楚很欣賞他的才華和風度,待他如親生兒子,李商隱跟著令狐楚,不但學業大有成就,而且還開始了自己的初戀:他和令狐楚的女兒兩情相悅,彼此愛慕。可是,當小師妹主動跟李商隱表白的時候,李商隱卻退縮了,他自卑,覺得自己出身貧寒,配不上恩師的女兒。於是這段美好的感情無疾而終,成為李商隱一生的憾事。
二十二歲時,李商隱去玉陽山學道。在那裡,他遇見了公主隨身侍女宋華陽。宋華陽品貌不俗,和大才子一見鍾情,兩個人很快打得一片火熱,甚至做出暗度陳倉的事來。李商隱有一首詩《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
二十三歲時,李商隱又認識了一個商人的女兒柳枝。柳枝雖然出身商家,但她也是品貌不俗,她身處深閨,但尤好李商隱的詩歌,於是以詩為媒,兩人產生情愫。但這一段感情隨著李商隱赴京謀事同樣無疾而終。等李商隱再去找柳枝的時候,已經人去樓空:佳人已嫁做人婦。李商隱除了傷感地作詩祭奠這段感情,別無他法。
二十四歲時,李商隱又結識了才貌雙全的宮女鸞鳳姐妹,但不久以後兩姐妹受到宮闈鬥爭的波及,死於非命,李商隱的一長浪漫、綺麗的情夢再次化作無限悲傷。《杜陽雜編》有一段記載:「寶曆二年(公元八二六)浙東貢舞女二人曰飛鸞、輕鳳。帝琢玉芙蓉為歌舞台,每歌舞一曲如鸞鳳之音,百鳥莫不翔集。歌舞罷,令內人藏之金屋寶帳,宮中語曰『寶帳香重重,一雙紅芙蓉!』」這一對姊妹花就是即李義山所鍾愛的宮嬪,盧姓,一名飛鸞,一名輕鳳。唐代宮闈本來不肅,道觀與宮禁有往來習慣。開成元年,則李商隱二十四歲,以羽士身份入宮中做參與王德妃的醮祭,與鸞鳳姊妹相識,便產生了愛意。長安水邊,曲江池畔的避暑離宮裡,開始了幽會,雖然潛行出入的次數有限。但這一次次偷情,已結成連理鴛鴦,情早不能自己了。他記敘了這些相會,但也怕留下證據,寫得含蓄隱晦。
〈鸞鳳〉:「舊鏡鸞何處,衰桐鳳不棲。金錢饒孔雀,錦段落山雞。
王子調清管,天人降紫泥。豈無雲路分,相望不應迷。」
〈蠅蝶雞麝鸞鳳等成篇〉
「韓蝶翻羅幕,曹蠅拂綺窗。鬥雞回玉勒,融麝暖金釭。
玳瑁明書閣,琉璃冰酒缸。畫樓多有主,鸞鳳各雙雙。」
二十七歲時,李商隱陷入當時震驚朝野的牛李黨爭。他先前的恩師令狐楚屬於牛黨,而李商隱則被屬於李黨的王茂元招為女婿。明明是情投意合的一段婚姻,卻因為受到政治影響而便得艱難起來。此時的令狐楚已經去世,令狐楚的兒子咬定李商隱忘恩負義,一直不肯原諒李商隱。李商隱身陷黨爭漩渦,他雖然收穫了愛情和婚姻,卻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他的仕途一直受到牛黨的打壓,一生不得志。
而李商隱三十九歲時(851年),愛妻在他某次輾轉奔波在外的時候患病離世,至死兩人都沒能再見一面,給李商隱留下了錐心之痛,李商隱深受打擊。此後,李商隱再沒續弦。生計的艱難,仕途的險惡,愛情的坎坷,折磨也鍛煉著李商隱。自此更崇信佛教:他拜高僧知玄為師,有意為佛經刻石以修行功德,祈求從佛教得到解脫,即使捨身也在所不辭。他將自己的深情都寄托在一首首詩中,唱了一曲又一曲愛情的輓歌,任後人做各種猜測。
李商隱詩的特質
意境深遠,所指萬千:李商隱的詩作之好,還在於其意境深遠,所指萬千,非只限於一事一物。字面上所見是此情此景,但瞭解詩作背景與所贈之人,才恍然知悉此詩蓋有所指,含而不露,這便是詩的最高藝術表現。唐詩之雅,在李商隱處得到最完美的呈現,讓人回味再三、不忍釋卷。
用典言簡意賅,痛快淋漓:商隱對用典是情有獨鍾,他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詩皆用典,甚至一首詩內就「用事十七八」。用典言簡意賅,少數的字就可道出許多直陳語句都難道出的隱情,例如〈寄令狐郎中〉云:「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一相如」,把自己被疏遠後淒涼潦倒的景況,刻畫得多麼深刻到位。用典亦包括使用一些特殊詞語,如兩首同題詩〈隋宮〉所吟:「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馬背兩側的蔽泥墊)半作帆」;「玉璽不緣歸日角(唐太宗『日角龍庭』額骨突出如日),錦帆應是到天涯」。這裡詩人抓住一些小的情節,以小見大、以微見著從側面把隋煬帝「龍舟所到香聞十里」的腐化荒淫的罪惡,暴露得多麼痛快淋漓。
詩義仍然沒有定論:由於李商隱詩意比較隱晦,近似在打啞謎,因此一些李商隱詩的愛好者嘗試著為這些難懂的詩註解。宋代蔡絛《西清詩話》裡提到劉克箋注李商隱詩;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裡提到鄭潛庵編《李商隱詩選》;明代唐覲《延州筆記》裡提到張文亮注過李商隱詩。但這些注本或選本都沒有流傳下來。事實上,在明末之前,李商隱詩的箋注並不算多。明朝末年的道源和尚,也曾為李詩作注;清初,朱鶴齡在道源注本的基礎上,刪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補了很多,完成《李義山詩注》三卷。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李商隱詩歌的完整注本。此後又經過陸昆曾(《李義山詩解》)、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屈復(《玉谿生詩意》)、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馮浩(《玉谿生詩詳註》)等多人的註解考證,已經能夠對李商隱詩中的典故大致了解,但是對於許多詩的涵義仍然沒有定論。
陸崑曾《李義山七律詩解》頁面 雍正刊本
姚培謙分體箋注《李義山詩集》頁面 松桂讀書堂乾隆刊本
〈錦瑟〉一詩,歷來有多種解法:主要是〈悼亡妻〉說和〈自述感慨〉說。清人何焯把二說折衷,認為〈錦瑟〉既是悼亡詩,又是「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此種見解,當更接近詩人思想感情的實際。
〈錦瑟〉詩繫年考:李商隱究竟於何時結婚?結婚時是幾歲?王女又是於何時去世?去世時又是幾歲?
按《唐史索隱》言:貞觀元年詔令指示的婚姻年齡是男子20女子15以上,到開元二十二年,敕令又改早為男年15女年13以上。其原因,當係貞觀至開元年間,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常有結婚的,政府為遷就事實而重訂法令。
李商隱娶王茂元之女為妻當在開成三年(838),時商隱為26歲,王女當為12歲。王女在12歲時嫁給26歲的李商隱,是有可能的。而王氏於大中五年(851)夏末去世(臨終時夫妻未及見面),時年25歲,李商隱為39歲。因此,朱彝尊言:「此悼亡詩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斷而為五十絃矣,故曰「無端」也,取斷絃之意也。「一絃一柱」而接「思華年」三字,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歿也。」或為可信之說。男性優位的社會,應是說男性幾歲時喪妻,很少直接說出妻死之年紀,因此李商隱對妻之悼亡詩如此隱晦是可以理解的。
一、〈悼亡妻〉說:清初康熙、乾隆朝的箋注家代朱鶴齡、姚培謙、馮浩、朱彝尊、畢沅以及近代孟森等,他們都認為此詩是悼亡妻而作,以錦瑟為興感之物。這是最通行的解釋。但是全詩八句,各人的講法都不盡一致。即使有相同處,也是同中有異。
解析:
「錦瑟無端五十弦」:錢氏云「瑟(唐代的瑟)本二十五弦,一斷而為二,則五十弦矣。故曰無端,取斷弦之意也。」馮浩最初的箋解,以為此句是“言瑟之泛例”,引李商隱詩另一句“雨打湘靈五十弦”為例。又說:「以二十五弦為五十,取斷弦之義者,亦誤。」又說:「此悼亡詩,定論也。以首二字為題,集中甚多,何足泥也。」這樣,馮氐雖然也以此詩為悼亡而作,但錦瑟和五十弦都沒有任何寓意。但他在重校本中卻同意了錢氏的講法。
「一弦一柱思華年」:錢氏云:「弦分為五十,柱則依然二十五。數瑟之柱而思華年,意其人年二十五歲而卒也。」楊守智箋云:「琴瑟喻夫婦,冠以錦者,言貴重華美,非荊釵布裙之匹也。五十弦、五十柱,合之得百數。思華年者,猶云百歲偕老也。」何焯解此詩首二句云:「首借素女鼓瑟事以發其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而止者。」馮浩箋云:「楊說似精而實非也。言瑟而曰錦瑟、寶瑟,猶言琴而曰玉琴、瑤琴,亦泛例耳。有弦必有柱,今者撫其弦柱而歎年華之倏過,思舊而神傷也。」
「莊生曉夢」二句:錢氏以為「言已化為異物」。何焯云:「悲其遽化異物。」馮浩則以為上句是「取物化之義」,下句則「謂身在蜀中,托物寓哀」。
「滄海月明」二句:錢氏以為上句言其「哭之悲」,下句「謂已葬也,猶言埋香瘞(瘞,「葬」之意)玉」。何焯以為「悲其不能復起之九原也」。這兩家的意見是同樣的,上句寓悲悼之意,下句惜其長眠地下。馮浩不同意這一講法。他以為這首詩的下半是「重致其撫今追昔之痛」,「滄海」句是「美其明眸」,「藍田」句是「美其容色」
「此情可待」二句:錢氏解釋道:「豈待今日始成追憶,當生存之時,固已憂其至此矣。意其人必婉弱善病,故云。」馮浩在初校本中,講法與錢氏不同。他說:「惘然緊應無端二字。無端者,不意得此佳耦也。當時睹此美色,已覺如夢如迷,早知好物必不堅牢耳。」但是在重校本的《補注》中,卻全部否定了自己的舊說,認為錢氏「起結之解,究為近理。」他承認錢氏對此詩首尾兩聯的解釋,較為近理。
二、〈自述感慨〉:
一些人認為它寓有政治寄托,是作者晚年回首一生遭遇,自傷生平之作。李商隱的詩作之好,還在於其意境深遠,所指萬千,非只限於一事一物。字面上所見是此情此景,但瞭解詩作背景與所贈之人,才恍然知悉此詩蓋有所指,含而不露,這便是詩的最高藝術表現。唐詩之雅,在李商隱處得到最完美的呈現,讓人回味再三、不忍釋卷。李商隱〈錦瑟〉詩,有著優美朦朧、夢幻神秘的意境。其〈無題〉詩,雖然有的寄託遙深,隱晦難曉,但大部份是愛情詩,詩中不乏傳誦人口的名句是千古傳誦的名作,雖引起歷代詩家不同的解讀。例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主旨:詩人因見錦瑟有五十弦可以彈出不同的曲調,不禁聯想到五十年的人生歲月亦有著離合悲歡、喜怒哀樂的不同經驗和感受。
分段大意:歷代解義山詩者,多以此詩為晚年之作。
首聯:言有弦必有柱,今者撫其弦柱而歎年華之倏過,思舊而神傷也。
頷、頸聯:列出華年生活的幾種具體內容。詩人並未抽像地談述幾種感受,而是運用形象思維和聯想、比喻,把這些感受鮮明地呈現出。
尾聯:表出層層曲折,說明悵惘的苦痛心情。言這些華年中逝去的,失去的遭際與情思何等瑰麗;即使事過情遷,永不可能再尋回,卻值得留待日後成為美好的追思回憶,只是,在親歷的當時,就始終不能明白仕途和婚姻之遭遇為何會是這樣,令人無比惆悵。
析譯:這個裝飾華美的一把瑟不知從何而起,會有五十弦。(唐代的瑟是二十五弦。無端:沒來由,無緣無故,不知從何而來,沒頭緒的,沒道理的。此隱隱有悲傷之感,乃全詩之關鍵、情感基調,也是全詩之所以迷人之處。李商隱很喜歡用「無端」這個詞,比如:「雲鬢無端怨別離」。湯顯祖也在《牡丹亭》裡布設了「悶無端」的杜麗娘,唯其愁悶「無端」,所以去遊園。湯顯祖也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不知所起」,就是「無端」。世上的情感如果都有理路可循,就不會「無端」了,正由於說不清,曖昧不明,於是讓人陶醉嚮往。「無端」呼應著末句的「惘然」,即使事過情遷,還是無法參透,因此無限悵惘)。
(義山〈回中牡丹為雨所敗〉詩有「錦瑟驚弦破夢頻」;〈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詩有「雨打湘靈五十弦」。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去逝後,所以,二十五根弦斷後變為五十弦,隱喻斷弦之意。李商隱26歲(838年)赴涇州(今甘肅涇原)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王茂元愛其才,以女妻之;39歲時(851年)妻子過世,李商隱深受打擊。自此更崇信佛教:他拜高僧知玄為師,有意為佛經刻石以修行功德,祈求從佛教得到解脫,即使捨身也在所不辭。《史記‧封禪書》載古瑟五十弦,後一般為二十五弦。錢氏云:「瑟本二十五弦,一斷而為二,則五十弦矣,故曰無端;取斷弦之意也」。《周禮‧樂器圖》:「雅瑟二十三弦,頌瑟二十五弦,飾以寶玉者曰寶瑟,繪文如錦者曰錦瑟」。楊守智箋云:「琴瑟喻夫婦,冠以錦者,言貴重華美,非荊釵布裙之匹也」。馮浩箋云:「言瑟而曰錦瑟、寶瑟,猶言琴而曰玉琴、瑤琴,亦泛例耳」。《漢書‧郊祀志上》:「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古瑟大小不等,弦數亦不同)。
每一弦柱彈出的聲音,都讓人懷念起往日美好生活時光,想起過往人生的情懷。瑟之音聲由絃與柱組成,絃與柱的組成和排列方式決定了彈出的音調,音調有高昂低沈,就像是人生的起伏,在起伏的境遇中,許多真幻相間的往事……(此句為轉折句。以手輕輕撫摩。點出了此詩的主題「思華年」。思:字變讀ㄙˋ,去聲,律詩中不許有一連三個平聲的出現。柱:瑟的尾部,每一根弦都有一個柱狀的物體支撐,可以移動用來調整弦音的高低。馮浩箋云:「有弦必有柱,今者撫其弦柱而歎年華之倏過,思舊而神傷也。有人說由於錦瑟「五十絃」,作者作詩時四十六歲,年近五十,故而「思華年」):
如年輕莊生曉夢那樣,知道自己滿懷美好、執著而虛緲的理想,一心嚮往的是自由自在(晚唐崔塗的詩〈(春夕)旅懷〉有「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子規)枝上月三更」,也是用「蝴蝶」和「杜鵑」的意象。頷聯用《莊子‧齊物論》中的典故,隱約包涵著美好而虛緲的的夢境。曉夢,清晨的夢,表示夢境短暫。莊子曾在短暫的清晨夢中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逍遙自在地飛舞,醒來後自問道:不知是我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詩人一生中不知有多少獨宿孤眠的夜晚,也不知有過多少的美夢。在他的詩作中很容易就可找出幾十句吟夢的詩句:「夢為遠別啼難喚」,「遠書歸夢兩悠悠」,「錦瑟驚弦破夢頻」,「夢好更尋難」……也有幾處提到莊夢或蝶夢:「枕寒莊蝶去」,「憐我秋齋夢蝴蝶」。晚唐崔塗的詩〈(春夕)旅懷〉有「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子規)枝上月三更」,也是用「蝴蝶」和「杜鵑」的意象)。
一片赤誠春心,如望帝那樣,期待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但畢竟是空。(想起居蜀數載之生活歲月的鄉愁旅思。非常工整的對仗,把莊生和望帝的寓言傳說更推向神話和虛幻。典故出自《蜀記》,說蜀
明媚的夜晚,大海裡明月的影子,像是傷痛落淚化成的珍珠──想起在桂廣(廣西)時,見到滄海明月,因有感於使命重大,常望月而泣,淚落成珠。(喻指詩人的悲哀,即使是一個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淚。海上生明月,明月如珠,「月」、「珠」、「淚」三者的形象接近,彼此在典故中還有互生的關係:珠因月而圓潤,鮫人落淚成珠,珠與淚都在月夜下生發。再者,不說「淚成珠」,而反過來說「珠有淚」,好像鮫人的淚化為珠,珠又還原為淚,有一種環繞不盡,難以擺脫的牽絆。古老的採珠人總是相信:月圓之夜在大海裡採來的珍珠,特別美麗圓潤飽滿。此句把幾個典故揉合在一起,充滿了民間傳說故事之美:(一)珍珠,是長在蚌殼裡的,而蚌殼生在海中,蚌珠隨月亮盈虧而有圓缺變化,在月明之夜,這些大蚌殼就會對著月亮張開它們的殼,讓月亮曬它內部的那顆珍珠,那顆珍珠會非常的圓潤飽滿漂亮。故將「月明」和「珠」聯系起來;(二)傳說鮫族有鬥士,世代守衛鮫族以護其安定,遇敵則手持靈刃喚水相搏。《博物志》傳說:珍珠是由海裡鮫人──神話中的人魚──的眼淚變成的;在南海外有很多鮫人,當它哭時掉下來的淚珠,就成了珍珠。于是將「珠」和「淚」又聯系起來;(三)另有「滄海遺珠」的成語,大海裡的珍珠被採珠人所遺漏。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
在溫暖日光照射下,蘊藏美玉之地才會昇起飄渺不可及的仙氣靈煙──想起往日在京城長安時,身處皇帝身邊溫暖舒服的日子裡,曾有許多同年、同僚、朋友、上司以及許多難忘的往事,也攙雜著懷才不遇和失意;(暗指詩人對當時社會局勢的不滿。日與月相對,一暖一寒,煙氣蒸騰,珠淚墜落,是對比的寫法,隱約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定意志。非常工整的對仗,把莊生和望帝的寓言傳說更推向神話和虛幻。一般解讀,用戴叔倫的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或是晉代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意思都在形容日光照射蘊藏美玉的地方,彷彿有仙氣靈煙。另一種說:認為出自魏晉小說《搜神記》「錄異傳」〈吳王小女〉,講的是一個非常淒美的「紫玉化煙」愛情故事:吳王夫差的小女兒名叫玉,與一個名叫韓重的青年相戀,但是吳王發怒不許,小玉鬱鬱而死。有一天,忽然有人看見小玉在鏡前梳妝,夫差上前去抱她,小玉卻像煙一樣消失了。就地理位置而言,藍田在長安附近,正好代表長安。詩人一生中在長安居住的時間頗多,在這裡有過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歡樂,在這裡當過秘書省正字
以上這些華年中逝去的遭際與情思何等瑰麗(跟開始的「華年」相呼應),即使事過情遷,永不能再尋回,卻值得留待日後成為美好的追思回憶(可:值得。一個模糊的倩影,一個戀戀不捨卻強裝剛強的側影,就這樣遠去,什麼都不用說;深埋的記憶,有時就在那一霎間,被喚醒、被搖晃;那記憶埋得越深,遺忘得越陳,那份痛那份悲,那份歎那份遺憾,也就會更殤情、更難以自抑!)只是,在親歷的當時,就始終不能明白仕途和婚姻之遭遇為何會是這樣,令人無比惆悵惘然呢!人生之難,就是諸情諸事之「無端」哪!(珠與玉都是堅硬無比的。於是前面的莊生曉夢和望帝春心的迷離空無有了著落,不知從何而起的錦瑟,抑揚頓挫如人生的樂音,詩人的情感先是如夢似幻,繼而不顧一切,一往而深,在失意中堅決,又在堅決後無可奈何。這矛盾的情感,最後只有惘然。記憶會被情感改頭換面,人們又會主觀地忘卻傷痛,所以留在腦子裡面的都是美好回憶了。年月過去,產生朦朧美。且永遠無法考証那美的真偽,就只好一輩子都朦朧下去。末尾兩句與起首的兩句呼應,並總結全詩。)
詩意情境圖: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知道自己滿懷美好、執著而虛緲的理想,一心嚮往的是自由自在
望帝春心託杜鵑:一片赤誠春心如望帝那樣,期待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但畢竟是空
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明媚的夜晚,大海裡明月的影子,像是傷痛落淚化成的珍珠
瑰麗的珍珠
藍田日暖玉生煙:蘊藏美玉之地才會昇起飄渺不可及的仙氣靈煙──想起往日在京城長安時,身處皇帝身邊溫暖舒服的日子裡,也攙雜著懷才不遇和失意
藍田位於秦嶺北麓的終南山下,綠海飄翠的關中平原和巍峨雄偉的秦嶺懷抱之中,周禮「玉之美者為藍」而得名藍田
鳥瞰藍田 西安秦嶺北麓藍田縣
鳥瞰藍田 藍田縣焦岱鎮有近五千年歷史
此情可待成追憶:一個模糊的倩影,一個戀戀不捨卻強裝剛強的側影,就這樣遠去,什麼都不用說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即使事過情遷,永不能再尋回,卻值得留待日後成為美好的追思回憶;只是,在親歷的當時,就始終不能明白仕途和婚姻交互糾葛之遭遇為何會是這樣,令人無比惆悵惘然!人生之難,就是諸情諸事之「無端」哪
寫作背景:
晚唐內有朝廷宦官專政,外有藩鎮割據,才能之士藉文章以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使命感早已失落,不免寄託於詞章雕飾之中。古文運動成了強弩之末,駢文一如鐘擺之往復,已見回歸齊梁之勢,唯美浪漫風雲再起,用詞華美、講求格律,加以科考律賦,有唐之日,雕章琢句之習未曾絕跡。在唐詩的國度裡,李商隱處晚唐之際,將唐詩推向典麗唯美的極至之境。「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動人心魄的詩句便是此時期的作品,也帶給我們一股惆悵傷感的情思。
晚唐時期,朝政日衰,詩人們因心懷報國之志,卻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故作品難掩抑鬱失志之感慨。李商隱的詠史詩(針對封建統治者昏愚進行諷慨)、詠物詩(託物寓慨)、愛情詩別具一格。他善用華麗的言語、冷僻的典故,高度的藝術技巧來假託史事,加以形象刻畫,可謂「細密工麗,辭精意美」。杜牧同樣的對當時朝政的混亂和國勢的衰微感到無限的憂憤,他的抒情寫景的七絕,高華綺麗、爽朗俊逸。他們的共同點是:對時局已不抱幻想。最後大多歸隱田園,寄居山林或放清聲色。因此,在詩風上難免會有華靡纖巧的頹風,而偏於個人主觀感受的描繪,且有濃郁的感傷情調、綺豔清麗的特質。在文學史上將李商隱、杜牧、溫庭筠這「晚唐三大家」,定義為「唯美詩派」;也有人稱之為:「綺麗派」或「豔情派」。
唯美派和浪漫派同出一轍,較注重詩的意境和個人情感的薰陶,反而與注重現實描寫人性和社會的寫實派成為對比。唯美派繼承了奇險派那種技巧至上的觀點,重新走上奇豔清新的道路,在美麗的詩句中,另有一種清澈的風格。唯美派重要文字:滄海月明、舊鴛機、夕陽無限好、寒梅最堪恨、夢澤悲風、蠟燭有心、銀燭秋光、十年一覺、銅雀春深、後庭花。
題解:本詩雖以〈錦瑟〉命題,其實是取詩的前兩字為題,實為無題。體裁是七言律詩,色彩濃麗,意境淒婉,深受世人喜愛。因詩中用典頻繁,且義山詩不僅喜歡用典,也善於用典,有時直接用典故原意,有時是借典發揮,翻用新意,因而造成許多歧見。這首詩是義山作品中一首公認的最難讀懂的詩,後人解詩分歧最大,爭議最多。
〈錦瑟〉詩是李義山詩集的第一首,又是壓卷之作,對於作者和讀者都有重要的意義。從宋代以來,關於這首詩的詮釋,主要可以歸納為幾個說法:作者自述詩歌創作的心路歷程;對年華逝去的哀傷;歌詠樂器瑟,睹物思人(贈瑟的佳人,可能是妻子,可能是情人);和李商隱的許多〈無題〉詩一樣,是隱晦的愛情詩;哀悼之作(妻子或情人),很難說哪一種是「標準答案」。因為答案不同,對於作者採取哪一種典故也就有所差異。
李商隱他不但是才華洋溢,詩文出色,而且胸懷大志,可惜的是:因為陷入了牛、李黨爭,因此一輩子的才學都在這樣的日子裡被蹉跎掉了。在感情上他也是備受打擊,他的夫人王氏在跟他結婚十三年之後就過世了,而這個情感讓他想了一輩子。這首〈錦瑟〉,可以說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清初康熙、乾隆朝的箋注家,都認為這是李商隱一首「悼亡妻」之詩。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
因李商隱仕途失意,但他飽讀詩書,滿懷抱負,才情不凡,從詩篇中見證了一個美麗而令人嘆息的生命;但詞藻華麗、情意纏綿、景像迷離、含義深邈,隱藏著甚多晦澀難解不易掌握的感情生活密碼,自宋元以來一直就受到文人學士的關注;這首〈錦瑟〉乃眾所公認最難掌握、解密、還原的一首七律。相傳宋朝黃庭堅初讀時,也覺得不好理解,還去向蘇東坡請教,可見其詩實在不易了解透徹。但也就是這樣的朦朧掩映,讓多少文人為它謳歌。金元時期文學家元好問〈論詩〉絕句:「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覺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乃是說:後人都喜歡吟詠李商隱的詩,覺得其詩雖好,可惜沒有能出現一個像漢代鄭玄作《毛詩箋》這樣的人,把義山的每首詩作充分的註解,讓讀者能找到出口與解答。(按:《詩經》傳至西漢,有學者毛亨為其做「傳」,其主要目的,除確定版本外,還有為內容加上注釋;再流傳至東漢,鄭玄整理《詩經》版本,重新對內容加上注釋,也會對毛亨所做之「傳」再加上注釋;再傳至唐,年代已隔數百年,孔穎達再次整理流傳下來的《詩經》,他所用的是毛亨做「傳」、鄭玄做「箋」的版本,針對內容再加上適合當代閱讀瞭解的注釋,此即為「正義」)。清王漁洋亦吟詠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近代學人兼政治家梁啟超說:「〈錦瑟〉講的是什麼事,我理解不著……但我覺得他美。」這些意見都可代表廣大讀者的心聲。
樂曲說:蘇東坡認為錦瑟之為器也「其聲適怨清和」,此詩中聯四句即分別表述此意(宋何汶《竹莊詩話》)。「艷情說」者:紀曉嵐認為,此詩以思華年引起,以此情總結,蓋始有所歡,中有所隱,故追憶之而作。悼亡說:清何屺瞻《義門讀書記》說:「此詩本悼亡之詩也。首特借素女鼓五十弦之瑟而悲,泰帝禁不可止,以發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而止者。次聯則悲其遽化為異物……」汪北研引厲樊榭說亦同(見《元遺山詩集箋注》),認為錦瑟五十弦剖為二十五,是即其人身世之年……。自傷說:汪韓門《詩學纂聞》說義山以古瑟自況,「今瑟二十五弦,古瑟五十弦,已不為時尚,猶己挾文章才學而不得意也。自顧頭顱老大,一弦一柱蓋已半百之年矣」。曉夢喻少年時事,春心指「壯心,壯志消歇」。詠人說:張采田引馮浩《玉器詩箋注》云:「滄海、藍田二句則謂衛公毅魄久已與珠海同枯,令狐相業方且如玉田不冷。」(衛公指李德裕,因曾貶珠崖而卒)。還有人認為錦瑟是令狐家青衣名(宋劉歆《中山詩話》)。
審視此詩,呈現在我們面前和心裡的意象和意境,都不是抽像的概念或一些飄忽的、難以捉摸的東西,而是莊生、蝶夢、杜鵑、明珠、藍玉……等由思維活動所聯想到的具體東西,亦是生活經驗的復合,在這些復合的過程中產生的比喻。
李商隱公園位於河南滎陽東區310國道與中原西路中間,是以李商隱墓作為依托建成,佔地面積87.22畝
具體化的無題詩:踏入公園內可見一面大牆,上頭有著李商隱〈錦瑟〉一詩及其肖像
具體化的無題詩〈錦瑟〉
這支如椽大筆架在石硯之側,彷彿看見詩人從他的圓房子裡走來,高高舉起大筆,昂首凝思..面對當今天下大事,他會寫下什麼樣的字句來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具體化的無題詩:蠟炬成灰淚始乾
無題詩中「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展翅欲飛的青鳥,將思念之情,帶給朝思暮想的人;而飄舞的絲帶,則是象徵著思念之情連線不絕
【晚晴苑】李商隱〈晚晴〉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心有靈犀,背負希冀。李商隱提及靈犀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靈犀之稱,是來自於犀牛的角中間有一個空的洞,貫通上下,因而稱之
滎陽李商隱墓位於二十里鋪(現豫龍鎮)苜蓿彎村東南,槐西村東北的8里,墓位於李商隱公園的偏東北部,墓坐北向南
墓區裡有個刻著「商隱尚吟」的大石,吟著李商隱的詩,彷彿我們亦是李商隱一般,確實,商隱尚吟啊
「商隱尚吟」大石
李商隱墓南面有一塊巨石作為墓碑,上刻有「李商隱之墓」和李商隱圖像
李商隱墓碑背面碑文
作者生平: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約生於唐憲宗元和八年(或元和七年;西元812或813年),卒於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858年)。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滎陽(今鄭州,屬河南)。高祖曾任縣令,曾祖縣尉,祖父錄士參軍,父親縣令及殿中侍御史。早年曾在今河南濟源王屋山下的玉谿習業,號玉谿生、樊南生。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著有《樊南文集》、《玉谿生詩》等。
商隱自兩歲起,即隨父奔波於浙江、鎮江一帶。十歲時,不幸其父逝世。商隱為長子,扶柩隨母姐返滎陽故居。三年孝服滿後,舉家遷往洛陽。少年時代生活淒苦,為了一家生活,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不得不「傭書販舂米」奉養寡母。在其祭仲姊文中曾道:「年方就傅,家難旋臻,躬奉板輿,以引丹旐,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依之親……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數東甸,傭書販舂」。
幼年由伯叔父授之經典。為重振家門聲望,焚膏繼晷,矢志苦讀,遂能文章。十六歲時,文才出眾,以「才論」、「聖論」(今已不存)兩篇策論文章名動公卿。年十八,從深獲大官僚令狐楚的賞識,楚擅駢儷奏章,親自指點他駢文寫作;駢文功力一日千里,奠定義山日後作品唯美華艷的風格。義山從其學。延聘入其幕府中,辟署為天平軍節度使巡官。二十歲時,令狐楚資助其從山東赴長安應進士考試。商隱的進士考試並不順利,考了四次都未過關。年二十六,第五次考試時,還是以楚子令狐綯(令狐楚的長子)揄揚之力,方蒙錄取,任秘書省校書郎。(李商隱在《與綯進士書》中,承認他的中舉是由於令狐綯的推薦:「夏口主舉人(即當年的考官高鍇)時素重令狐賢明,一日見之於朝,揖曰:『八郎之友,誰最善?』綯直進曰:『李商隱者。』三道而退,亦不為薦托之辭,故夏口與及第。」當時令狐綯的官職並不高,而令狐楚是朝中的重臣。高鍇的做法,除了與令狐綯的關係之外,可能也有討好令狐楚之意。《新唐書‧列傳》:開成二年(837)高鍇知貢舉,令狐綯雅善鍇,獎譽甚力,故擢進士第。)
李商隱天資聰穎,文思銳敏,二十出頭考中進士,舉鴻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從此懷才不遇。在「牛李黨爭」左右為難,兩方猜疑,屢遭排斥,大志難伸。中年喪妻,又因寫詩抒懷,遭人貶斥。
婚姻:李商隱二十六歲當年的冬天,令狐楚病逝。令狐綯依規定解除一切職務,在家守制三年。此時的李商隱頓無所依。次年,有人涇陽節度使王茂元推薦。王茂元也喜愛李商隱的才華,不但聘為記室,還將女兒嫁給他。旋重官秘書省正字並得補太學博土。看起來應該是天大的喜事,殊不知乃一生坎坷的開始,因為陷入了牛僧孺與李德裕的「牛李黨爭」中。時唐代政壇有牛李黨爭,令狐父子為牛黨,王茂元為李黨,牛李相軋甚烈;義山遂以一介孤寒之書生,因偶然之遇合而身陷政壇黨爭之恩怨,一則為兩代之世交,一則為翁婿之情誼,而猜嫌一起,終身莫白。從此,李商隱陷入牛李夾縫中,一生中多只作他人幕僚和一些芝麻官兒,仕途乖蹇不遂,於是漂泊天涯,遂使義山詩作在華美典麗中帶有滄桑的慨歎。三十六歲隨桂廣觀察史鄭亞去過廣西,四十喪妻,義山哀痛莫名,精神頓失依靠。自此更崇信佛教:他拜高僧知玄為師,有意為佛經刻石以修行功德,祈求從佛教得到解脫,即使捨身也在所不辭。四十一歲隨劍南、東川觀察史柳仲郢到四川。四十六歲返鄭州,在仕途、愛情雙重打擊下,不久病逝,沉悶寡欲終了一生。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隱抱病在滎陽與世長辭,葬於檀山,年僅47歲。
李商隱墓地:在哪裡?至今為止有三種說法,也有三個墓址。李公究竟葬於何處還難以得到明確的考證,不過隨著李商隱公園的落成,至少在認同感方面應該滎陽墓更具有優勢。位於沁陽市區東
李商隱墓原地處李家大墳西北,原有墓塚,因歷代耕耘,墓塚被夷為平地。相傳李家大墳長三里,墓東南原有一通一丈餘高的大石碑,因風化嚴重,僅能看出「文華」二字,惜1958年修干河橋時,欲將其用做修橋石料,被拉翻跌毀,殘塊散落,墓東偏南原有建築「落靈棚」,為在外之人舊葬停柩祭奠之用,1937年,被日軍燒燬。1998、2001年兩次對李商隱墓地進行了整修。
個性:耿直灑脫,不善逢迎:有「詩謎」之稱的李商隱,生當衰頹的唐末,仕途多舛,無端捲入牛、李黨爭,《舊唐書》謂商隱「無操持,恃才詭激」,《新唐書》亦謂「詭薄無行,放利苟合」,均存有黨爭之偏見。商隱為人,耿直灑脫,不善逢迎,處於黨爭之中,自難免兩面不討好。一生漂泊遷徙,客死他鄉。晚唐時流行的唯美詩風,兼採初唐華靡詩風,和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寫作精神,而成就了杜牧和李商隱兩大名家。李商隱詩律細密工麗,頗有「杜律」風格,但杜甫的規諭時事,而義山詩則好用典故,寄託深微,有時竟晦澀難解。
在感情上:終身陷在進退兩難的矛盾漩渦中,無以自拔。在政治作為上,更是失意,一生窮困漂泊,先後數次為人做幕,從未有過施展才志的機會。「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崔珏〈哭李商隱〉)的終生憾恨,與他「古來才命兩相妨」【有感】的遭遇,使義山詩風呈現隱約幽微、瑰奇神秘之色彩。〈錦瑟〉是義山最為著名的一首詩,恰恰寫出了義山一生對感情的體認和感受,足可為義山情感之註腳。
文章整理:李商隱曾自編《樊南甲集》、《樊南乙集》,今已不存。清朱鶴齡曾輯錄《文苑英華》等書,編成《李義山文集》,但有明顯的疏漏。清徐樹榖、徐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兩人分擔了箋、注的工作,成書《李義山文集箋注》,是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注本。之後,馮浩又對《李義山文集箋注》進行考訂改編,著《樊南文集詳註》。錢振論、錢振常兄弟從《全唐文》中找到徐注本、馮注本均未收入的佚文兩百多篇,編成《樊南文集補編》。
用字奇巧,善用暗喻、象徵手法:李商隱的詩,用字奇巧,音韻鏗鏘,情味濃郁,涵義淵微,喜用典故。並善於用暗喻、象徵手法寓情於景,借物傳情;捉住一些事物的細微特點而將其擬人化以表達某種難以言狀的特意深情,如「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悠揚歸夢惟燈見,漫落生涯獨酒知」。
李商隱之詩作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受到器重,仕途起飛:詩作不多,但為重要開端,作品常表現出渴求用世的抱負,也有少量描寫男女纏綿情思的豔體詩,並常藉由這些詩篇暗寫身世之感。
‧中期捲入黨爭,仕途乖蹇:多遭變故,仕途開始走下坡,但詩風發展因而更為遼闊,詩風更趨於委婉,感情表達也愈加沉悶厚重。
‧晚期懷才不遇,心志困頓:仕途壓抑,多遭貶謫,詩風趨於多樣化。許多成名詩句出於此時,至此詩人所展現的意境與情懷更為深沉凝重。
三個時期詩風、藝術手法分析:
‧共同點
A.喜用典故:在李商隱的作品中,不論是早期、中期還是晚期,總會有典故的出現,這跟他早期寫作駢文有相當的關係。而且李商隱長以「比興寄託」、「借古諷今」如〈賈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諷漢文帝亦諷唐帝,「托物喻人」如〈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以蟬喻己,「言情寄慨」的手法創作詩歌,使得詩作中寄興深微、寓意空靈、索解無端,而又餘味無窮。
B.致力詞藻、追求對仗和音律之美:這是李商隱有意在藝術上獨創一格,遣辭造句故意不按尋常語法,為追求對仗的工整及音節上的協美,常將句法顛倒排列,如〈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與他早期學駢文有關。就字面上來講,他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看出他的才華和功力。
C.詩風隱誨:李商隱的詩大多給人一種神秘難解之感,源自於他喜用典故,而且有些典故並非人人通曉的。還有,他致力詞藻並追求對仗和音律之美,再加上他抑鬱的性格,以致於其詩風隱誨,後人解讀時各執一說,無法清楚探究其詩之真正涵義。其中尤以抒情詩為最,有人說是愛情詩,也有人說是自傷之作,如〈無題〉「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也是一首晦澀難解之作,引起後人紛紛的揣測。
‧相異點
A.題材相異:
早期寫作:有一部分反映社會政治,如〈重有感〉「玉帳牙旗得上遊,安
中期題材:比早期寬廣,包括感時、抒懷、言情、贈答、行旅、田園、詠史、詠物,如〈贈劉詩戶〉「萬里相逢歡復泣,鳳巢西隔九重門」,也是此時期的有名作品,另一方面,消極頹廢的思想和綺靡俗豔的詩作也有所發展。
晚期題材:更多樣,除了寫景抒情詩如〈晚晴〉「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抒寫景物之外,還有以五言和五排寫出了反映異域民俗風物的風土詩、長篇古風、悼亡詩、反映社會政治的名篇、詠史詩。
B.情感相異:
早期:政治詩篇指事陳情、激切感人,顯示青年詩人關懷國家命運的抱負和器識,也有作品抒寫李商隱的凌雲壯志和渴求用世的心願,筆意婉轉、風格清新。
中期:詩中感情更為沉鬱,表達更加婉曲,如《哭劉》「平生風義兼詩友,不敢同君哭寢門」情感真摯,字字沉鬱,藝術上也達到了成熟的境界。
晚期:詩境日趨老成,赴徐州幕府時,一度情緒昂揚,高歌慷慨、與會淋漓,喪妻後轉而為淒苦酸楚之音,如〈柳〉「曾竹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可讀出他心情之悲苦,但同時仍保有對國家的憂慮,而到了頹年鄉居時,又一變激楚頓宕為深沉凝重,將無窮的悲愴含蓄在淒清衰颯的意境畫面中。
關於李商隱
年譜:
西元 |
唐紀年 |
年齡 |
李商隱 要事 |
作品 |
812 |
|
0 |
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後遷鄭州滎陽,至商隱已閱三世。李商隱稱「先君姑臧公以讓弟受封」,自認是北魏時的姑臧侯李承的後代,而李承的曾祖李暠正是唐朝皇族李氏的祖先。 |
|
813 |
唐憲宗元和8年癸巳 |
1 |
出生,父李嗣,時任河南懷州獲嘉縣(今河南獲嘉縣)令。商隱生年無明文記載,今據馮浩〈玉生年譜〉所斷。大唐正處於短暫的復興時代--元和中興。商隱,是「商山隱士」之意 |
|
814 |
元和9年甲午 |
2 |
父李嗣罷獲嘉令,被辟請為浙東幕府從事,此後李商隱隨父親來到了江南,「浙水東西」地飄泊六年,離開時已是少年初長成。 |
|
821 |
穆宗長慶元年辛丑 |
9 |
父李嗣去世,李商隱侍母,躬奉板輿,以引丹旐」地護送父之靈柩回鄭州。在此生活了八九年時光,靠給官府抄寫文書和替人舂米維持一家生計,同時與弟李義叟由從叔李某學習(「親授經典,教為文章」)。 |
|
822 |
|
10 |
|
|
823 |
長慶3年癸卯 |
11 |
父喪除後,卜居洛陽。迫於生計,從事謄錄抄寫等。 |
|
824 |
|
12 |
|
|
825 |
|
13 |
|
|
826 |
敬宗寶曆二年丙午 |
14 |
|
作〈富平少侯〉:借漢喻唐,是首托古諷今之作。全詩揭示統治階級只知貪圖享樂,不恤國事的本質,表達對國家政局的憂慮。 |
827 |
文宗大和1年戊申 |
15 |
到玉溪學仙,玉溪在懷州玉陽山,所以李商隱號玉溪生。 |
|
828 |
文宗大和2年戊申 |
16 |
春,劉賁應「賢良方正」科,對策中猛烈抨擊宦官。商隱作著〈才論〉、〈聖論〉等,以古文鳴世,受到士大夫的關注。 |
作〈無題‧八歲偷照鏡〉,寫一個姿容美麗志行高潔少女,由於青春虛度前途茫然而產生苦悶心情,以寄託詩人渴求用世而不可得的感慨。 |
829 |
大和3年己酉 |
17 |
從叔去世。冬,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之聘,入幕為巡官,開始他一生中長達二十年的幕府生涯。而後歷經太原幕、華州幕等,其間多次參加科舉,均落第。他的一生,將由這個人開始,也將因他而失意一生。令狐楚愛其才,特加優待,令商隱與其子令狐等同學,親自指他學習四六文。此後的七、八年間,李商隱除短時游宦和學道玉陽山外,一直追隨令狐氏。 |
作〈隋師東〉。 |
830 |
大和4年庚戌 |
18 |
|
〈春遊〉一詩似作於此年。 |
831 |
|
19 |
|
|
832 |
大和6年壬子 |
20 |
令狐楚調任太原,商隱從令狐楚至太原幕中。 |
|
833 |
大和7年癸丑 |
21 |
商隱應舉,遭受知貢舉的打擊和排斥。令狐楚調離太原後,商隱習業京師。 |
|
834 |
大和8年甲寅 |
22 |
因病未應試。春,隨兗海觀察使崔戎自華州至兗州(今山東兗州),掌章奏。六月,崔戎卒。返鄭州。 |
作〈牡丹〉(錦帷初卷 |
835 |
大和九年乙卯 |
23 |
春,應舉,知舉崔鄲不取。往來於長安、鄭州之間。其間,曾入河南玉陽山學道。十一月,李訓、鄭注謀誅宦官,不果。中尉仇士良率兵殺宰相李訓、王涯、賈、舒元輿及王、郭行余、韓約等。鄭注為監軍張仲清所殺,皆族滅,史稱「甘露之變」。 |
九月,作〈夕陽樓〉、〈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碧城三首〉等。 |
836 |
開成元年丙辰 |
24 |
與弟義叟奉母居濟源(今河南濟源)。學道玉陽山。二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表請王涯等罪名。三月,復上表暴揚仇士良等罪惡。 |
作〈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燕台〉、〈鸞鳳〉等。 |
837 |
開成2年丁巳 |
25 |
春,應舉。經令狐引薦,登進士第。夏初,東歸濟源探望母親。11月,興元節度使令狐楚病卒。商隱赴興元,遵楚命代草遺表。十二月,隨楚喪,回長安。 |
作〈自南山北歸經分水嶺〉、〈西南行卻寄相送者〉、〈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聖女祠〉等。 |
838 |
開成3年戊午 |
26 |
應博學宏詞科,初為考官周墀、李回所取,後遭讒落選。赴涇州(今甘肅涇原)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王茂元愛其才,以女妻之。因此招致令狐等忌恨,謂其「背恩」。 |
作〈撰彭陽公志文畢有感〉、〈漫成三首〉、〈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安定城樓〉、〈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等。 |
839 |
開成4年己未 |
27 |
到長安參加吏部書判拔萃科考試,中選後,任秘書省校書郎,這個職位是文士起家之良選,但在此職位未滿三月,突被降級外調為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境內,屬河南道虢州,是州治所在,離長安430里)尉。因平反冤獄事而觸怒觀察使孫簡,將罷去,適遇姚合代簡,使復還本官。 |
作〈玉山〉、〈戲贈張書記〉、〈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自況〉等。 |
840 |
開成5年庚申 |
28 |
辭弘農尉求調他職,舉家返京長安,居樊南地(後來李商隱將其駢體文作品編訂在一起,以此地命名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二十卷,共八百三十二篇)。正月,唐文宗崩,仇士良等立穎王炎,是為唐武宗。四月,李德裕同平章事。王茂元自涇原入朝為官,再調忠武(治許州)節度使。 |
作〈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垂柳〉、〈酬別令狐補闕〉、〈過伊僕射舊宅〉等。 |
841 |
唐武宗會昌元年辛酉 |
29 |
暫居於華州刺史周墀幕下。 |
作〈贈劉司戶〉、〈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淮陽路〉等。 |
842 |
會昌2年壬戌 |
30 |
居忠武節度使王茂元幕,辟掌書記。又通過吏部甄拔試,授秘書省正字。距他仕途上第一個小秘書省校書郎時已經過整整三年。這段秘省的生活也很短,不過半年左右,但很顯然兩次進入秘省的生活對李商隱來說總是歡喜的,這期間他寫出那著名的詩句:「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冬,母去世,扶母靈柩回鄉滎陽,與父親同葬。後居母喪離官家居。 |
作〈即日〉(小苑試春衣)、〈贈別前蔚州契使君〉、〈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灞岸〉、〈哭劉〉、〈哭劉司戶二首〉、〈哭劉司戶〉等。 |
843 |
會昌3年癸亥 |
31 |
居京守母喪。秋冬之際,曾至洛陽、河陽、懷州、鄭州等地。二月,麟州刺史石雄大破回鶻於黑山。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據鎮自立。九月,令石雄等討劉稹。 |
|
844 |
會昌4年甲子 |
32 |
因為居母喪而不能任朝廷職,將家從樊南搬到了蒲州永樂縣(今陝西芮城),自謂「渴然有農夫望歲之志」。原因之一應是長安居大不易,〈樊南甲集序〉裡說:「十年京師寒且餓。」 |
作〈春宵自遣〉、〈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登霍山驛樓〉、〈菊〉、〈秋日晚思〉、〈幽居冬暮〉、〈寄令狐郎中〉等。 |
845 |
會昌5年乙丑 |
33 |
春,赴鄭州應從叔李褒之招。後在洛陽家居。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復職,重官秘書省正字。武宗下令滅佛。令狐出為湖州刺史。 |
作〈小園獨酌〉、〈春日寄懷〉、〈隋宮守歲〉、〈落花〉、〈漢宮詞〉(青雀西飛)、〈北齊二首〉等。 |
846 |
會昌6年丙寅 |
34 |
春天,李商隱返回了長安,重任秘書省正字;子袞師生。武宗服長生藥崩,宦官扶立皇太叔李忱即位,是為宣宗,貶逐李德裕黨人,起用牛黨,讓大唐的朝廷陷入急劇動盪,也造成傾心於李黨的李商隱後期淒風冷雨的詩風。 |
作〈茂陵〉、〈瑤池〉、〈華山題王母廟〉、〈過景陵〉、〈海上〉、〈四皓廟〉、〈柳枝五首〉等。 |
847 |
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 |
35 |
三月離京,經江陵,四月至長沙,五月初抵桂。跟隨李黨一派的桂管觀察使鄭亞同赴千里外的桂林,先後輾轉於桂州、徐州、梓州為人幕僚,抱負難伸。九月,代鄭亞撰〈太尉衛公會昌一品集序〉。冬,奉使至南郡。編定〈樊南甲集〉。是年大力貶斥李黨,恢復佛教。 |
這期間,妻子王氏病故。作〈夢澤〉、〈岳陽樓〉(欲為平生)、〈深樹見一顆櫻桃尚在〉、〈城上〉、〈端居〉、〈訪秋〉、〈荊門西下〉、〈晚晴〉、〈海上謠〉、〈海客〉、〈宋玉〉、〈岳陽樓〉(漢水方城)、〈夜雨寄北〉等。 |
848 |
大中2年戊辰 |
36 |
正月,自南郡歸桂州。暫攝守昭平郡事。二月,鄭亞貶循州。商隱於春末離桂北歸,五月至潭州,在湖南觀察使李回幕中逗留。達江陵後,曾溯江至夔峽一帶。秋,歸洛陽。冬初還京長安,參加選調,被任命為蚋厔尉(現在陝西的周至縣),但,在接受任命後不久,李商隱去謁見京兆尹,被留下來,暫代法曹參軍,專掌表奏之事,主要是做京兆府的書記工作。留在京城的日子,李商隱的生活非常窘困。是年七月,續畫功臣圖像於凌煙閣。九月,李德裕貶為崖州司戶。 |
作〈題鵝〉、〈木蘭花〉、〈同崔八詣藥山訪融禪師〉、〈楚吟〉、〈聽鼓〉、〈漢南書事〉、〈贈田叟〉、〈夢令狐學士〉、〈韓碑〉、〈北樓〉、〈即日〉(一歲林花)、〈賈生〉、〈潭州〉、〈楚宮〉、〈天涯〉、〈亂石〉、〈舊將軍〉、〈高松〉等。 |
849 |
大中3年己巳 |
37 |
選為尉後,拜謁京兆尹,尹留商隱代參軍事,專掌章奏。十月,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正辟商隱入幕掌判官。十二月,赴徐州,途經大梁。後又跟隨他到汴幕。 |
作〈驕兒詩〉、〈杜司勳〉、〈贈司勳杜十三員外〉、〈李衛公〉、〈九日〉、〈野菊〉、〈流鶯〉、〈柳〉、〈對雪二首〉、〈白雲夫舊居〉、〈漫成五章〉等。令狐先拜中書舍人,後遷御史中丞。九月,充翰林學士承旨。 |
850 |
大中4年庚午 |
38 |
在徐州盧弘正幕中。春,奉使赴京。是年正月,李德裕卒於崖州貶所。十一月,令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作〈渾河中〉、〈題漢祖廟〉、〈板橋曉別〉、〈讀任彥升碑〉等。 |
851 |
大中5年辛未 |
39 |
盧弘正去世,商隱自徐州入朝,補太 |
作〈房中曲〉、〈王十二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井絡〉、〈北禽〉、〈武侯廟古柏〉、〈代越公房妓嘲徐公主〉、〈代貴公 主〉、〈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崇讓宅東亭醉後沔然有作〉、〈宿晉昌亭聞驚禽〉、〈蜀桐〉等。 |
852 |
大中6年壬申 |
40 |
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代掌書記。春初,由四川返梓。四月,杜遷淮南,商隱奉命至渝州迎送。 |
作〈杜工部蜀中離席〉、〈寓興〉等。 |
853 |
大中7年癸酉 |
41 |
在梓州幕中。喪妻二年後決定入佛參道,皈依佛門,專心事佛。此是李商隱人生一重大之轉捩點。十一月,自行編定《樊南乙集》。 |
作〈初起〉、〈夜飲〉、〈二月二日〉、〈江上憶嚴五廣休〉、〈題僧壁〉等。 |
854 |
大中8年甲戌 |
42 |
在梓州幕中。 |
|
855 |
大中9年乙亥 |
43 |
在梓州幕中。十一月,隨柳仲郢返長安。 |
作〈籌筆驛〉、〈無題〉、(萬里風波)、〈憶梅〉、〈天涯〉等。 |
856 |
大中10年丙子 |
44 |
回到長安閒居(他的生命只剩下最後的三年時光)。經柳仲郢推薦,任鹽鐵推官。 |
作〈重過聖女祠〉、〈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過招國李家南園二首〉、〈寄酬兼呈畏之員外〉等。 |
857 |
大中11年丁丑 |
45 |
赴揚州任鹽鐵推官(其人生最後一個小官),游江東(今江蘇南京、揚州一帶)。 |
作〈正月崇讓宅〉、〈風雨〉、〈隋宮〉、〈詠史‧北湖南埭〉、〈南朝‧地險悠悠〉、〈南朝‧玄武湖中〉、〈齊宮詞〉等。 |
858 |
大中12年戊寅 |
46 |
罷鹽鐵推官,離開揚州,還鄭州閒居,未幾病逝。(懷著匡國無路、夙志難遂的悲憤,寂寞淒涼的離開了人世,年僅46歲。他大概已經隱隱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他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送自己魂歸故里)。好友崔玨寫詩送他:「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而李商隱說:「真令人不愛此世,而欲往走遠颺耳!」 |
作〈井泥〉、〈錦瑟〉等。 李商隱墓地:在哪裡?至今為止有三種說法,也有三個墓址。隨著李商隱公園的落成,在認同感方面應該滎陽墓更具有優勢。位於沁陽市區東 |
生年:一直無定論。較具競爭性的觀點有二: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說、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說。較早系統研究李商隱的清代馮浩(《玉谿生年譜》)提出元和八年說,岑仲勉支持這一說法,他在《玉谿生年譜會箋平質》中對三種觀點進行了比較後認為:「在未有新佐證提出之前,仍應推馮說為定案,即生元和八年卒大中十二年,享年四十六歲。」後來多種文學史、唐詩選本、及《辭海》修訂本「李商隱」條目都認同此說。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主張元和七年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說法得到壓倒性的公認。
身世、姓:〈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孫」。〈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百歲本無業,陰陰仙李枝。」在《請盧尚書撰李氏仲姊河
姓名和字、號:李商隱字義山,別號玉溪生、樊南生。中國古代男子的姓從父親那裡繼承,由父親或者其他長輩起名,而字和號則多是男子成年後為自己取的。據現有的資料無法判斷誰為李商隱起的名和字,但「玉谿生」和「樊南生」兩個號都是李商隱自己取的。名商隱:是「商山隱士」之意,來自「商山四皓」的典故;而「義山」,是指隱居而能行義。玉谿,是今河南濟源境內王屋山下的一條溪谷。據聞李商隱青年時代曾在附近修習道術。(「谿」和「溪」是異體字。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之前,出現在絕大多數文獻資料裡的李商隱的號都是「玉谿生」;而在此之後,開始有人寫成「玉溪生」。這可能與中國大陸的漢字簡化運動有關。)
樊南:指長安(今陝西西安)城南的樊川,景色優美。傅增湘《秦游日錄》「自韋曲而南,長渠分注,土壤豐腴,菜圃稻畦,罫紛綺錯,田廬雞犬,恍如江南水村圖畫中。」唐代官僚士大夫喜歡在這一帶購置別墅,遊憩宴樂。李商隱在長安生活期間,有可能常來樊川。
他是晚唐時期重要駢體文作家:
李商隱的寫作,除詩歌以外的成就被論及得較少。事實上他是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這種文體注重文辭的對偶,並使用大量典故,廣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隱在令狐楚的培養下,成了一位駢體文的專家,為許多官員代筆起草過奏摺、書信等文書。《舊唐書‧文苑傳》說李商隱「尤善為誄奠之辭」。由於當時章奏中使用的駢體文,要求詞藻華麗,又要表述準確,因此對於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長寫作駢體文的李商隱,養成了用典的習慣,因此被認為這是他的詩歌中喜歡用典的原因。
李商隱曾將其駢體文作品編訂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根據《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的記載,李商隱的文集,除了自編兩集,還有另外一些。但前述這些文集,都沒有流傳下來。目前可以看到的李商隱的文章,是朱鶴齡、徐炯、馮浩、錢振倫、錢振常、張采田、岑仲勉、劉學鍇、余恕誠等人,先後從《全唐文》、《文苑英華》、《唐文粹》等書中搜輯、考證而得到的。最新的彙編文集《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劉學鍇、余恕誠,中華書局,2002)中收入了352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駢體文,也有少量被稱為「古文」的散體文。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李商隱的駢體文評價很高,認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駢體文就算全部遺失也不可惜。
影響:三十六體、詩歌、樊南四六駢體文
「三十六體」:李商隱、段成式、溫庭筠的詩歌由於風格相近,且都排行十六,並稱三十六體。《舊唐書‧文苑下.李商隱傳》:「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新唐書‧文藝下.李商隱傳》:「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商隱儷偶長短,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誇,號『三十六體』。」從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開始,後世多將「三十六體」視為一個確定的概念。
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
晚唐時期:韓偓、吳融和唐彥謙已經開始自覺學習李商隱的詩歌風格。到了宋代,學習李商隱的詩人就更多了。據葉燮說:「宋人七絕,大概學杜甫者什六七,學李商隱者什三四。」(《原詩》)
北宋初期: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隱,經常互相唱和,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並刊行了一部《西崑酬唱集》,被稱為西崑體。在當時頗有影響。此外,王安石對李商隱也評價很高,認為他的一些詩作(如:〈杜工部蜀中離席〉)「雖老杜無以過也」(《蔡寬夫詩話》)。王安石本人的詩歌風格也明顯受到李商隱的影響。
明朝:前、後七子到陳子龍、錢謙益、吳偉業等詩人,都受到李商隱的影響。清朝喜歡寫艷情詩的人更是專學李商隱的無題詩,例如王彥泓的《疑雲集》和《疑雨集》。
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小說中的香艷詩也是受到他的影響。
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的詩作22首,數量僅次於杜甫(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這個唐詩選本在中國家喻戶曉,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隱在普通民眾中的巨大影響。
常言道:「此情可待成追憶」,懷念或回憶總是美好的,原因可能是……
一、忘記痛苦是大腦的保護機制;就像肉體的痛苦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就會休克一樣。
二、也許是因為現在的情境沒有以前過得好,或者現在不是你以前期待的樣子。
三、回憶總是會抹去壞的,誇大好的,而也正是這種玄妙,我們得以承擔過去的重負。
四、或許,我們懷念的不是回憶中的美好,而是我們無法重遊的青春。
五、回憶只是相對來說,較容易被認為是美好的,因為現在的你是由過去的記憶疊加組成的。
六、瞬間的開心容易想起,漫長的枯燥容易忘記。
七、我們的回憶和期待,只不過是選擇其中的精彩圖片。
八、歲月消逝,產生朦朧美,且永遠無法考証那美的真偽,就只好一輩子都朦朧下去。
九、因為很多回憶會被自己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修改修改再修改,然後讓它們看起來有趣且美好很多。
十、記憶會被情感改頭換面,人們又會主觀地忘卻傷痛,所以留在腦子裡面的都是美好回憶了。
十一、因為如果回憶是不好的事情,你會慶幸已經過去了;如果回憶是好的,你會覺得又重溫了當年的美好,怎麼看都是好的。
十二、人的追求是嚮往美,途中的一切都會是結果的鋪墊,若結果是好的,所經歷的一切都會是美好的。
附錄:
詩號 |
人名 |
時期 |
說 明 |
詩癖 |
蕭綱 |
南北朝 |
自言:余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仿於輕靡,時號」宮體」 |
詩骨 |
陳子昂 |
初唐 |
|
詩傑 |
王勃 |
初唐 |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
詩狂 |
賀知章、 |
初唐 |
|
詩佛 |
王維 |
盛唐 |
他在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常常以佛理和山水寄托懷抱,也反映在他的詩歌創作上,因此後人稱他為「詩佛」 |
詩仙、詩俠 |
李白 |
盛唐 |
詩才飄逸如仙,不同凡俗的詩人。李白的詩風與為人都豪放奇特,俊逸清新,飄然如仙,被賀知章稱為「謫仙」,故後人稱李白為「詩仙」 |
詩聖、詩史、詩宰相 |
杜甫 |
盛唐 |
因詩中常寓悲天憫人、忠君愛國之胸懷,被譽為「詩聖 」; |
杜甫其詩真實反映政治變化、社會亂離,故又有詩史之稱;反映一個時代的面貌,具有歷史意義。晚唐《本事詩‧高逸》就曾寫道;「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這時杜甫還在世,人們就這樣稱呼他的作品了。後來宋祁在《新唐書》的《杜甫傳》裡也寫道:「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號『詩史』。「詩史」是指杜甫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善陳時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創作方法。「善陳時事」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所寫為當時的重大事件或與重大事件有關。具體到杜甫的詩歌是指「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所見所聞所感。這就與一般的反映現實區別開來。否則,「詩史」就用得太泛了。由於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杜甫濃墨重彩地描述這一歷史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景象,使得他的詩具有深刻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意義。二是「詩史」除了指作品所寫的題材涉及社會重大事件外,還指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思想認識是深刻的,對社會具有比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這點在杜甫的於安史之亂前後所寫的詩歌中也表現得十分突出。 杜甫的以「詩史」為核心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中國史官文化的體現,又是《詩經》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
|||
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
王昌齡 |
盛唐 |
其詩音韻高亢,氣勢風華,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唐人《琉璃堂圖》以昌齡為詩天子 |
詩腸 |
張籍、賀知章 |
盛唐 |
|
詩魔 |
白居易 |
中唐 |
詩魔 - 白居易(《閒吟》:唯有詩魔降未得;《與元九書》:不知我者以為詩魔) |
詩瓢(詩奴) |
賈島 |
中唐 |
蘇軾《贈詩僧道通》:為報韓公莫輕許,從今島可是詩奴 |
詩囚 |
孟郊 |
中唐 |
苦吟派詩人,並稱「郊寒島瘦」 |
詩豪 |
劉禹錫 |
中唐 |
其詩氣勢豪邁,筆力雄健,白居易推為詩豪 |
詩鬼 |
李賀 |
晚唐 |
多才而短命的詩人李賀,詩大都構思奇特,意境怪誕,迷離恍惚,變幻莫測。他的作品中出現『死』字20多個,『老』字50多個。尤其是寫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讓人感到幽靈出沒,陰森可怖。宋魏慶之云:「太白仙才,長吉鬼才。」故有此稱。 |
詩謎 |
李商隱 |
晚唐 |
大部分作品愛用冷僻的典故、含蓄的語言,去襯寫悽豔的情感,使人只覺其文字之凝鍊、音調之淒美,而不明其所詠何事。儘管如此,還是感受得到他的詩中所呈現的那種淒美之境。 |
詩虎 |
羅鄴 |
晚唐 |
懷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
詩囊 |
齊己 |
晚唐 |
據說脖子長有囊腫 |
詩瓢 |
唐求 |
晚唐 |
每詩成,捻詩稿為丸,投入一大葫蘆瓢中 |
詩窯 |
王仁裕 |
晚唐 |
才華卓絕,著詩萬首,窯字應是指生產出爐很多 |
詩神 |
蘇軾 |
北宋 |
|
詩魂 |
梅堯臣 |
北宋 |
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
詩宗 |
王士禛 |
清代 |
|
古琴演奏家呂培原"憶故人" guqin master Pui-Yuen Lui "Thinking of an Old Friend"
陽關三疊,古琴&簫合奏
高山流水說古琴
古琴演奏 Guqin - Mountain Stream 高山流水
古箏演奏 高山流水
Guzheng: "Spring River Flower Moon Night" 古箏 - 春江花月夜
古琴
琴字之形聲造字
琴瑟創作及造字探源
瑟 ──
造字原理:金文:作【上㻎下皿】獨物象形,像瑟之形,玨象眾弦,「大」象瑟柱,「皿」象空心瑟體,本指上古誕生的撥絃樂器,較琴體大而有柱無徽。
篆文:大之二足與皿字變形訛化為必字形,隸定作瑟。
《說文》:「瑟,庖犧所作絃樂也。從珡,必聲。」形似古琴和箏,故從珡;從必,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本義:中國古代漢族原始的傳統彈撥絃樂器之一。
起 源:《說文》:「瑟,庖犧所作弦樂也。」據文獻記載,伏羲發明琴瑟,琴瑟均在伏羲(2400 BC-2370 BC)時代發明。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一位造樂之神。發明地點,自然在是伏羲之都,今河南淮陽。確切地說,應該在平糧台古城遺址內。
發明目的: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琴和瑟兩種樂器一起合奏,聲音和諧,多用來比喻融洽的感情。
瑟的演變:
相傳古代的瑟有50弦。在自然文化圖騰等崇拜下,流傳了伏羲、神農等三皇五帝聖賢作琴造瑟的神話,固不可信,但由其傳說內容可知琴定型是逐步發展形成的。
‧《呂氏春秋.古樂篇》:「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在這段記載中,我們看到了五弦的琴(瑟)之功能是驅陽氣而來陰氣,使萬物可以生長。
‧《史記‧樂書》:「朱襄氏使士達制五弦之瑟,後瞽瞍判五弦瑟為十五弦,復增以八為二十三。」
‧伏羲作造琴說。西漢末年劉向校整之《世本‧作篇》:「皰犧作五十弦。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弦。」伏羲是太陽神,傳說伏羲創造了瑟,瑟之五十弦裂為二十五弦,「裂一為二」蘊含生殖之意。
‧西漢《爾雅‧釋樂》:「大瑟謂之灑。」《注》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七弦」。
‧東漢班固《漢書‧郊祀記》載:「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史載也有23弦的瑟,如《周禮‧樂器圖》:「雅瑟二十三弦,頌瑟二十五弦」。20世紀30年代,鄭覲文創立的上海大同樂會又對瑟進行了改良,製作了50弦的庖犧瑟和100弦的大瑟。
‧東漢《說文》:「瑟,庖犧氏所作絃樂也。」徐曰:黃帝使素女鼓五十絃琴,黃帝悲,乃分之為二十五弦。今文作瑟。」
‧宋太常博土聶崇義《三禮圖》雅瑟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頌瑟七尺二寸,廣同,二十五弦盡用。
‧宋太常博土聶崇義《三禮圖》琴第一絃爲宮,次商角羽徵,次少宮,次少商。琴有絃有徽,有首有尾,有脣有足,有腹有背,有腰有肩有越。脣名龍唇,足名鳳足,背名仙人,腰名美女。越長者龍池,短者鳳沼。臨岳琴首,絚絃者也。岳山琴尾高起,絚絃者也。城路,岳山下路也。鴈足支肩下,繫絃者也。軫支足下,轉扭調絃者也。
‧元方回《仇仁近百詩序》:「琴瑟具而淫哇退捨;衣冠正而強暴拱手。」指琴瑟之聲,古人以之為雅樂正聲。
‧清初著名字典《正字通》琴名奇雅者,如伏羲,嬰貢梓。帝命下相柏皇為琴,曰丹維,曰祖床。帝俊琴曰電母。俊之子晏龍琴曰菌首,曰白民。伊陟琴曰國阿。周宣王琴曰向風,銘曰情有耳,伏寇在。是祝琴曰太古。楚玉子無虧撫琴為洞庭木秋之歌琴曰青翻。崔駰琴曰臥冰。戴逵琴曰黑鵠。逵之子仲若琴曰躍魴。兄勃琴曰應穀。柳文暢琴曰春風。此數名可與號鐘,露越,綠綺,焦尾同備藻繪也。
‧近代考古學上,在湖北、湖南和河南等地出土了很多古瑟,以東周的最多。
‧「伏羲作瑟,伏羲作琴」(《世本.作篇》)伏羲是太陽神,傳說伏羲創造了瑟,瑟之五十弦裂為二十五弦,「裂一為二」蘊含生殖之意;《呂氏春秋.古樂篇》:「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在這段記載中,我們看到了五弦的琴(瑟)之功能是驅陽氣而來陰氣,使萬物可以生長;神農作琴,神農是南方之神,南方在夏天,蠶長而吐絲可製成絃,故南方與絲類樂器相配應。大琴叫离,南方正對應离卦,故南方──神農──琴瑟乃相對應。因此史籍記載神農作琴的例子非常的多,例如《世本‧作篇》:神農作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文武增二絃,曰:少宮、少商。《桓譚新論》:「神農氏繼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絃,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黃帝改琴說,在《史記》:「太帝使素女鼓五十絃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這種說法與伏羲的將五十絃瑟裂為二之說相同,黃帝居於四方之神之中心,在自然文化崇拜下,當也有如此說法。而其他的堯、舜當然也是琴瑟之創造者。這些不同的說法,其真實性並不重要,然而卻強調出這樂器所蘊涵的自然文化圖騰崇拜之意義與功能。
外 形:類似古琴和箏,蓋古琴與古箏皆由瑟演變而來。中等的瑟長度為100~160釐米,以上稱為大瑟,以下稱為小瑟。
瑟的琴箱:為平臥的中空長方形,面微隆起。琴箱一般為整木製做,下有底板。有的時候琴箱側面和底面有出音孔。在琴箱表面,首段有一個較長的「嶽山」(用以架弦的硬木),尾端有三個短嶽山和四個枘,用來固定琴弦。
古有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一般的瑟有25根絲製的弦,平行琴體排列。弦的粗細不同,每弦下各有一可移動的柱(又稱碼子、雁柱),用來調音,以定聲音清濁高低。按五聲音階定弦。
今日所見,是根據信陽長台關出土的瑟復制而成的,瑟碼很低,由兩排組成,演奏時將瑟橫放於膝前,左右手交替配合彈奏,漢畫像磚上的彈瑟場景也說明了這一點,瑟可以在不變色碼的情況下轉多個音調,十分方便。瑟的音質飽滿,高音區清脆,中音區明亮,低音區渾厚;音域寬廣,其音域五聲調式可覆蓋五個八度。可以獨奏或合奏,或者用來伴奏歌唱。古代常與古琴或笙合奏。
流行年代:在唐朝以前很流行,以後則較少見,但其使用一直延續到現代。
琴 ──
文化意涵: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因為琴在古代泛指古琴,古琴有九德之說,君子之器,象徵正德。因此,琴亦正樂。《白虎通義》:「琴者,禁也。禁人邪惡,歸於正道,故謂之琴。」
造字原理:形聲。字從玨(jue ㄐㄩˊㄝ),從今,今亦聲。「玨」為「二玉相並之形」,義為「二玉相碰之聲」,即「玉聲」、「玉音」。引申為「悅耳的彈碰聲音」;「今」意為「當面的」。「玨」和「今」聯合起來表示「當著貴賓的面彈撥的樂器」、「當著貴賓的面彈撥出的玉音」。本義:一種梧桐木製作的帶空腔的五弦或七弦彈撥樂器。
起 源:琴發明於伏羲時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 BC-2370 BC),為五弦之琴;或云:為神農(2370 BC-2338 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綱鑒易知錄》:伏羲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桑為瑟。《帝王世紀》:神農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宮商角徵羽音。歷九代至文王,復增其二弦,曰少宮、少商。)琴發明的地點在今魯西豫東地區(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陽,神農之都在今山東曲阜)。
琴的運用:琴和笛、簫等其他樂器一樣,隔牆也能欣賞其樂聲。而「琴」字從「今」,強調「當面演奏」,是指其演奏的隆重性、鄭重性而言,它是為高貴賓客演奏用的高級樂器,賓客在聆聽琴曲時,必須正襟危坐,現代西方人欣賞古典音樂時不能隨便離開座位,也是此理。這是一種文化素質和修養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
琴與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後改為七弦,故又稱「七弦」。瑟二十五弦琴;而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
琴瑟辨析:琴與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瑟」二字均從「玨(jue)」。「玨」為「二玉相並之形」,意為「二玉相碰之聲」,表示這是一種「玉聲」即「悅耳聲音」,而且是彈碰聲響,暗示這不是通過氣流發聲,而是通過彈撥發聲的樂器。
琴瑟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奏的場合不同。
‧琴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
‧瑟用於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於屏風後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閒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
‧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台前,面對賓客;瑟在台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
琴 —— 通稱「古琴」,古代弦樂器,又稱瑁琴,後來為了與胡琴、揚琴等樂器,就改稱為古琴。它分別由面板、底板、音梁、音柱、弦軸板、弦軸、琴弦和琴腳所構成。最初是五根弦,後加至七根弦(故亦稱「七弦琴」),由弦數可知琴的體積較瑟為小,其音域很寬,共有四個八度音。它音量較小,弦也較少,用於當著客人的面演奏。音量雖小,但表現力豐富,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相當高的藝術層次。古琴是獨奏樂器,也能與其他樂器合奏或為琴歌伴奏,尤其與簫的合奏效果更加。
瑟 —— 其構造大致與琴相同,但弦下有音柱,可以上下移動,以定聲音的清濁高下。瑟的調律為宮、商、角、徵、羽的五聲音階,音域計有五組。主要用於宮廷與宗廟的祭典上,所奏樂譜大致與琴相同,常以八度齊彈的方式進行。體積大空腔大故音量大,弦多則音色變化多,用於帷幕後面隱匿處作為背景音樂的演奏,目的是給賓客飲酒談天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而非用於專場音樂欣賞會。
古籍記載:
‧東漢《說文》:「琴,本作珡,禁也。象形。琴,絃樂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古文從瑟今,省聲。徐曰:君子所以自禁制也。」小篆字形,像樂器形,上面「玨ㄐㄩˊㄝ」像弦和絃柱,下面像琴身。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琴者,禁也。禁人邪惡,歸於正道,故謂之琴。」
‧《琴論》(東漢桓譚作,班固續成,今存殘篇)「伏羲氏削桐為琴,面圓法天,底方象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合四氣。琴長三尺六寸,像三百六十日。廣六寸,像六合。前廣後狹,像尊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弦象五行,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文獻記載:
一、早在上古時期就流傳著許多擅長鼓瑟吹笙的音樂家,孔子從衛國師襄學琴,鄭國師文如痴如醉膜拜瑟前,魏師曠,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是千古流傳。
二、瑟常見於古代文獻
‧琴史(琴和史籍);琴書(琴與書:談論琴藝的典籍);琴床(琴案;琴幾);琴柱(琴上用以系弦的柱)
‧《書‧益稷》:「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指彈奏琴瑟,後比喻夫婦間感情和諧。亦借指夫婦、匹配。
‧《詩‧衛風.淇奧》:「瑟兮僩兮」。《傳》瑟,矜莊貌。《朱注》瑟,嚴密之貌。
‧《詩經‧小雅鹿.鳴之之什‧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大雅》:「瑟彼作棫」。《傳》瑟,眾貌。
‧《詩‧大雅》:「瑟彼玉瓚」。《箋》瑟,潔鮮貌。《朱注》瑟,縝密之貌。
‧《論語‧先進》:「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記載孔子批評子路彈瑟的方式。
‧《論語‧先進》:「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前279年的澠池之會上,秦昭襄王要求趙惠文王為他奏瑟,以藉機羞辱對方。
‧《荀子‧非相》:「聽人以言,樂於鐘鼓琴瑟。」指琴瑟之聲,古人以之為雅樂正聲。
‧《楚辭‧九辯》:「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蕭瑟,陰令促急風疾暴也。
‧《古樂府‧陌上桑》:「風瑟瑟,木,思念公子徒以憂。」瑟瑟,風聲。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將瑟的絃柱黏住,鼓瑟時就不能調節音調的高低。比喻做事拘泥刻板,不知靈活變通。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比喻朋友的融洽情誼。
‧南朝梁劉峻〈廣絕交論〉:「心同琴瑟,言鬱鬱於蘭茞;道葉膠漆,志婉孌於塤箎。」比喻朋友的融洽情誼。
‧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三國魏劉楨〈贈從弟詩〉:「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用以形容風聲。如「谷風瑟瑟」
‧《禰衡‧鸚鵡賦》「少昊司晨,蓐收整轡。嚴霜初降,涼風蕭瑟。」
‧晉陸機《擬西北有高樓》詩:「佳人撫琴瑟,纖手清且閒。」
‧《梁武帝詩》「瑟居超七淨」。與索通。
‧杜甫《錦樹行》:「飛書 白帝 營鬥粟,琴瑟幾杖柴門幽。」
‧李商隱「無題」詩〈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統序科第》:「琴瑟不改,而清濁殊塗;丹漆不施,而豐儉異致。」指琴瑟之聲,古人以之為雅樂正聲。
‧明梁辰魚《浣紗記‧見王》:「桐作琴瑟,音調和也。」‧
‧宋蘇軾《答求親啟》:「許敦兄弟之好,永結琴瑟之歡。」指彈奏琴瑟。
‧宋蘇軾〈定風波〉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去無風雨也無晴」,蕭瑟:冷清、蕭條。常見詞語如「瑟居」、「蕭瑟」、「瑟縮」。
‧《正字通》:「瑟瑟,珠類。元仁宗時,啟金州獻瑟瑟洞,請采之,不從。《通雅》曰:或以為寶石,緯略以為珠。」程泰之則曰:「世所傳瑟,瑟皆燒石為之。」然瑟瑟有三種,寶石如珠,真者透碧。番燒者員而明,中國之水料燒珠,亦借名瑟瑟。
‧明王錂《春蕪記‧感歎》:「我年已逼桑榆,爾尚未諧琴瑟。」指彈奏琴瑟。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竹青》:「且卿與僕,名為琴瑟,而不認一家,奈何!」指彈奏琴瑟。
常見詞語:「琴瑟和鳴」、「膠柱鼓瑟」、「錦瑟華年」、秋風瑟瑟、瑟瑟發抖、瑟縮、瑟索、隱琴肆瑟、曳瑟知林、瑤瑟、蕭瑟、水木明瑟。
- 2樓. 笑笑-綠洲 明湖 故鄉情!2016/01/05 16:19
李商隱的詩除王維外,是個人最欣賞的大詩人!
格主這篇大作堪稱文圖並茂!而且內容豐美,可視為
研究李義山的資庫!
- 1樓. Retiredbum2016/01/04 15:25You are just marvelous
Please see my writing "試譯 李商隱之《錦瑟》" at http://blog.udn.com/kkuo0810/37271128, thanks.謝謝您,我當立即去欣賞大作。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 於 2016/01/05 21:3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