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蔭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神龍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
影音連結:王羲之蘭亭集敘 書法
影音連結:大書法家~王羲之故居
主旨:敘當時名士宴集蘭亭飲酒賦詩的盛況、對無常人生之頓悟及作此文之原由。
前言:
魏晉名士舉止一向風流瀟灑,王羲之亦恬淡高遠之人,為何在本文中卻時時流露出不由自主的感傷?
魏晉時,隨著時局的日趨混亂,天災人禍的紛至杳來,士人不得不尋求他們的安身立命之道,所以裝聾作啞者有之,揮麈談佛論道者有之,或者就做隱居田園、樂山樂水的高士。他們在表面上或許看來灑脫,但內在其實都隱藏著得失去就不能自主的蒼涼。所以即使是王義之也不免在敘述宴集之樂中流露出不由自主的感傷。尤其是想到生命終歸消亡──這人類無可改變的亙古悲哀,更是極度傷感。
執迷在世俗追求的人是「心隨境轉」,喪失其主體性,自己的心不能自作主宰。追求落空時,有如切膚之痛;希望實現時,足令之喜出望外,這種患得患失的情緒讓人刻骨銘心,永誌難忘,而且意識越明顯,表示執著越根深柢固,善根就越難萌芽,進而障礙靈慧悟性。因此,徹底消解對世間幻境的執著,實在是生命最為迫切的課題。當我們靈慧悟性提昇時,就能化煩惱為菩提,化無知為有知。因為擁有返觀自照,洞悉心念的智慧,就能將執著、頑固、善變、脆弱、愚痴的心田,轉化為放下、圓融、堅持、活潑、彈性的信心,更能運用智慧的光明力量讓當下每一念「心轉境隨」,這樣就不會迷惑在無常的洪流中。
寫作緣起: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首段:敘當時名士宴集蘭亭,飲酒賦詩的盛況。點明時令、地點、緣由、景色及樂賞感受。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一)時令:永和九年。穆帝即位于乙巳,至是為第九年,是年太歲在癸丑。
(二)地點:會稽山陰之蘭亭。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傳為春秋時越王句踐種蘭渚田的蘭渚山下」,漢代曾在此設驛亭,故名「蘭亭」。
(三)緣由:修禊事也。「史記云漢武帝禊霸上。徐廣曰:三月上巳,臨水袚除,謂之禊也。」
(四)人物:世傳孫綽、王彬之、謝安、郗曇、王蘊等名士及高僧支遁皆參加;凝之、徽之年僅十餘歲。
(五)風景:山光水色,掩映迴繞。
(六)樂賞:宴集賦詩,超然無外,真情永駐。頓悟生命的寶貴,體會生命的永恆。
流觴曲水:荷葉杯放在荷葉上面,附近的人都有韻書、有筆、有小廝拿著棍子勾酒杯。
二段:敘天朗氣清,觀賞景物,實在快樂(美日賞景,乃是消極地尋樂)。
(一)實寫大自然氣象之美:通過人的感受,暗示其可樂。
(二)泛言宇宙空間之大、大地物類之富:通過人的觀察,隱見其可樂。
(三)肯定人生託身世間,游目騁懷,足極視聽之娛。
三段:由自然美景頓悟無常人生:人生短暫、世事無常、快樂難以長久。透露其害怕曲終人散的寂寞,流露因外在事物改變而產生的悲傷。
(一)有聚有散,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人生苦短,交遊緣促;行樂多方,而皆能自得其樂。
(二)心隨境移,情隨事遷;歡樂短促,感慨興懷。(心隨境移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三)人生壽短,修短隨化;生死大事千古同然,是人情之至痛。
四段:說明作此文之原由,盼後世讀到此文者也能受到感動。
(一)聚散離合乃人之常情: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人間至美;賢主嘉賓,遭際最難。惋惜轉瞬人散,歡樂隨風而逝;世事雲煙,感傷縈懷。
(二)今日所擁有的一切將隨著生命結束而消逝:莊子大哲達觀宇宙事物,生死無別,壽夭齊一,乃超象理念,自現實人生言則虛誕妄想。
(三)特明《蘭亭集》收錄之意旨:紀錄此次參與集會者之名字,抄錄他們吟詠之詩篇,後世讀者見了,亦將對這些詩文產生感慨。
語譯:
永和九年,歲星在癸丑,暮春三月初時候,大家聚集在會稽郡 山陰縣的蘭亭,舉行祓禊的活動。許多賢達都駕到,不論老少都來了。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嶺、茂盛的樹林、修長的竹子,還有清溪急流,映照圍繞在旁邊。我們把水引過來,作為漂送酒杯的環曲小渠,大家依序成列地坐在水旁。雖然沒有各種音樂來助興,但是一面飲酒一面作詩,也足夠暢快地抒發幽深的情懷了。
這一天,天空晴朗,空氣清新。溫和的風使人覺得十分舒暢。抬頭觀看廣大的宇宙;低頭視察萬物的繁盛。這一切供人縱目觀賞、開創心懷的景象,實在是值得快樂啊!(美日賞景,其性質乃消極地尋樂)
(從蘭亭聚會,讓人聯想到)人們彼此相處,一輩子的時間非常短促。而相處的方式亦不相同:有人(好靜者)喜歡拿出理想抱負,在內室清談;有人(好動者)喜在山林遨遊,會隨境遇而寄託其情懷,過著放縱的生活。雖然取捨喜好千差萬別,動靜好惡各不相同,可是都有共同之處,就是:當他們遇到喜歡的事物,就心滿意足,不知道老年的即將到來!等到對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厭倦,情感隨著事物的變遷而改變,無限的感慨就跟著產生了。先前所喜歡的事物,轉瞬間變為陳舊的過去,這已經不能不因為它而引起萬分的感慨;更何況人生壽命長短隨著造化安排,任何人的生命終究有結束的時候(都難免一死)。古人(孔子)早就說過:「死與生實在是重大的事啊!」此情況難道不令人感慨悲痛嗎?
每次從古人留下的文章看到興歎生悲的原因(人生無常),好像和今人的情況完全契合無異,從來沒有不在著文章前面歎息悲傷的,使心胸久久不能寬解。我本來就知道莊周所謂的「死生一樣」是虛妄的話;而「長壽與短命等同」也是亂說難信之辭。將來的人看現在,也和現在人看從前一樣(將來的人其情感變化必定會古今之人相同),唉!真是可悲啊!(既然人生的變化如此迅速)所以我就列敘參與此次集會的人士,將他們所作的詩收錄在一起(以免堙沒不彰)。雖然時代不同,事情也有差異,但引發感觸的原因,道理途徑都是一樣的。後世讀這篇文章的人,也許會被這篇文章感動吧!
趣聞一則:
王羲之小時聰慧,身旁書僮亦不遑多讓。據聞:某日寒夜,幼年的王羲之內急,礙於屋外茅坑遠,乃叫醒書僮陪他至茅坑,小王羲之蹲坐醞釀,因便祕而難過哀叫。書僮忍著寒氣,握著鼻子,說道:主子!風吹屁股冷,有ㄕˇ趕快ㄜ!惹得王羲之哈哈大笑,也順利解除便祕之苦。(取材自內人的高中國文課筆記)
雲門寺和《蘭亭序》之謎:http://baike.baidu.com/view/23599.htm
紹興市區往南
雲門寺建於東晉,相傳此地曾出現五色祥雲,故稱雲門寺。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曾在這裡居住。雲門寺在最輝煌的時候曾經有過「一主四副」的規模,寺內的僧眾多達1000多人。作為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之一,著名僧侶書法家智永和尚在這裡居住多年,李白、杜甫、宋之問等眾多詩人都到過這裡飲酒作詩,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青年時期還曾築雲門草堂苦讀於此。但此地最為著名的要算是辯才和尚失〈蘭亭序〉這個故事。
1975年,香港導演李翰祥的影片《風流韻事》的第一段《蕭翼賺蘭亭》說的就是這段史事,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王徽之後裔)在雲門寺(當時叫做永欣寺,以智永和其侄慧欣的法號命名為「永欣」)出家為僧,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傳到了智永的手上,智永死後,《蘭亭序》傳給了他的弟子辯才。辯才對〈蘭亭序〉視若至寶,一直把他藏在寺內屋頂的橫樑上。唐太宗李世民也十分喜愛王羲之的作品,一直為得不到〈蘭亭序〉而遺憾。終於有人打聽到了〈蘭亭序〉在辯才和尚的手上,李世民三番兩次把辯才召進宮去,辯才都守口如瓶。令李世民無計可施。此時房玄齡獻計,讓素以謀略和才學著稱的監察御史蕭翼出馬。
蕭翼假扮書生,帶上王羲之雜帖幾幅,來到了雲門寺(當時還叫做永欣寺)。和辯才談論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兩人非常投機。博得辯才的信任和好感之後,蕭翼開始進行他的第二步行動,故意拿出了王羲之的兩幅真跡,叫辯才鑒賞,辯才說真跡是真跡,但不是王羲之的精品。蕭翼見辯才已有上鉤的跡象,接茬說,世上雖曾有過〈蘭亭序〉,如今卻再也見不著了。辯才微微一笑說道,這倒未必。蕭翼說〈蘭亭序〉早就在兵荒馬亂之中燒燬了,現在就是有也是假的。這時辯才就不服氣了,說王羲之的極品在他手上。終於,在蕭翼的激將之下,辯才取下了〈蘭亭序〉。蕭翼一見之下,大喜過望,連聲讚歎。並請求辯才讓他在寺內臨帖幾天。辯才漸漸也就沒了戒心。一日,辯才外出辦事之時,蕭翼見時機已到,謊稱有東西忘在了裡面乘機進屋拿了〈蘭亭序〉。隨後蕭翼就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召見了辯才,辯才恍然大悟,但已不可挽回,蕭翼回到長安,把〈蘭亭序〉獻給了李世民。在李翰祥的電影裡,故事並未到此結束,其實辯才早已識破蕭翼的身份,拿出了一幅假的〈蘭亭序〉以假亂真,整個故事也就成了辯才賺蕭翼的故事。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蘭亭序〉確實被蕭翼騙走,李世民大喜過望,叫當時的大書法家臨摹,真本被李世民帶進了墓中,至今不知去向。如今留存世上的都是摹本,以唐代書法家馮承素的摹本最為神似。
後人對於「蕭翼賺蘭亭」中李世民奪人所好的行為可能頗有微詞,但這一故事無疑增加了〈蘭亭序〉的神秘性,也使得雲門寺的名聲更加響亮。
‧歌名:〈蘭亭序〉 ‧作曲:周杰倫 |
蘭亭臨帖,行書如行雲流水;月下門推,心細如妳腳步碎。 情字何解,怎落筆都不對;而我獨缺,妳一生的了解。 無關風月,我題序等妳回;懸筆一絕,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怎落筆都不對;獨缺,妳一生了解。) |
影音連結:周杰倫 林志玲《 蘭亭序》2011年央視兔年春晚.flv
影音連結:周杰倫-蘭亭序
影音連結:蘭亭序 MV 周杰倫
影音連結:【ShareMTV】周杰倫
- 7樓. 一畝桑田2019/03/14 19:11經典名作,
文垂千古。
- 6樓. Bruce2018/04/11 09:35
神農本應為神龍本之誤
請參考
(zhliu0111@yahoo.com.tw) - 5樓.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2017/07/15 11:48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什么如此动人?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什么如此动人?
beautiful Chinese song《兰亭序 》 李维
- 4樓.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2017/07/15 11:46王羲之 《兰亭序》 于文华
Classical Chinese song 王羲之 《兰亭序》 于文华
于文華 蘭亭序 Yu wen hua Lan ting preface
- 3樓.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2017/05/17 01:29
- 2樓. qqbaby2016/11/09 21:17ㄎㄎ(qwa87520s@yahoo.com.tw)
- 1樓.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2014/06/12 19:48上承「主頁」
★★★★★★引言:節日、慶典、祭典等,都是有別於日常生活的特殊日子。在這特殊的日子中,人們以歡欣隆重的心情,準備各種飲食、器物,進行祭祀、歌樂、遊藝等活動,藉此傳達其內在的祝願,紓解平日的約束。這有著特定日期且大多一年一度的習俗活動,調劑人類的生活步調,也促成文化的發展。從傳統的民俗節日到現今社會的各種「文化祭」、「購物節」,在在說明節日文化的豐富與吸引力,自古至今,未曾稍減。
對節日的研究,除了關注節日的習俗之外,最重要的是想要歸納其中演變的原則,並且對於人們在節日中的心理狀態,以及時空的體驗,有所了解和分析。這或許可以為節日文化內在的哲學,尋找到某些特質,使我們更真切認識節日對於人類文化與民族文化的意義。
節日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往往呈現由單一而多元的現象,但大約可看出由祭祀禳災,祈求平安幸福、好運,到娛樂休閒的傾向,其中也可能體現審美的意境。節日最初可能是和祭祀祝禱有關,例如古代的社日、上巳與寒食等節日,原本都是為了祭祀或祓除,但習俗衍化之後,卻伴隨著宴飲、踏青、遊樂等風氣,形成放縱逸樂的享樂現象。因此,在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規律生活中,節日即代表著休閒與歡樂,使人滿心期待節日的到來。當節日的習俗與活動褪去巫祝的色彩與功能,人們便可以有一種遊戲的心情,享受一種無所為而為的趣味,這也就是審美的體現。例如元宵節的花燈、端午節的香包,都已在禳災避邪的功能外,添加了工藝美術的造形美感;秋千戲、龍船賽,也在節日中形成競賽遊戲,參賽者與旁觀者都一同沉醉在高度與速度的審美體驗中。至於上巳的曲流觴之俗,已從上古的巫祝修禊,轉化為宴樂交遊。節俗的內容與功能由單一性向複合性發展,直到魏晉南北朝以前,禁忌、袚禊、禳解等觀念及活動,在節俗中都佔著主導地位,所有的歌舞、供品、節物,都是為了娛神、驅鬼,到後來才慢慢演變為娛神兼娛人。隋唐以後,由於民生富庶,節日已由信仰祭祀而增加了娛樂的、社交的、經濟的等多種功能;原先作為厭勝的節物,也變成了供人賞玩的手工藝品而獲得了審美價值。但節日的審美價值,不只是節物的工藝之美,還應包括人們從節日習俗所體驗到的心理美感。
〈蘭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諸語,更從而體驗了宇宙天地的精神,領悟人生悲喜壽期,有時而盡,是為對節日習俗的高境界之審美體驗。在這樣的衍化原則下,針對節日心理的探究,便相當有意義。節日對人們產生的心理機制,一方面帶有規範性,一方面也允許欲望的表露。在節日之中,相關的祭品器物、典禮儀式,都可能代表道德、社會和政治秩序的某些意義;譬如祭祀之前的齋戒沐浴,祭祀首領的推選,祭祀活動的動員組織,乃至祭品的擺設位置等,都自然構成一套規範,使參與者跟隨這套價值系統,進入節日慶典的運作。然而,另一方面,節日活動的象徵語言也會指向欲望的層面,包括人的興趣、欲望、心願和感情等特徵,使人們藉由節日活動,表露其對性愛、生殖、死亡的渴望與畏懼,以相關的儀式習俗表達祈願與除災的心理。在這個過程中,人因為集體意識的觸發,公眾創造力的推動,心靈極易進入一種「狂」的狀態,由此而泯除了工作、玩樂,理性、欲望,責任、享受,個人、群體之間的對立與壓抑,達到自世俗中超拔,重新塑造自我的意境。是故,節日文化的特質,即是有別於日常禮樂正軌的「狂」文化。節日慶典代表人們由一個日常的時空進入一個非常的時空,因此可以有非常的行為表現,而達到「狂歡」的狀態:「在不必工作的慶典中,從非常的穿著到非常的飲食,經由儀式化之後人類得以打破陳規、常軌,在短暫的時間內回到『怪力亂神』的世界:裝神弄鬼的遊行並祭拜、儀式性的打鬪、相拚,以及狂歌極飲的放縱、狂亂,而這些正是被日常禮教、理性所約束、禁制的。對於官方、支配性的文化,節慶祭典提供一種合法性的、被允許的抗議方式與機會,在這一非常情境中,踰越禮軌的化裝表演、模仿笑鬧,反而被視為要角,這種顛覆、反動正是民俗文化狂亂的本質。而在常與非常之間,兩種代表性的力量也是一直在抗衡、妥協,禁與不禁就成為官方力量的展現;而民間則靈活地掌握時機,趁著空缺還原到最初,也象徵野性而原始的一股力量,原始與文明就是如此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