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傷仲永〉學習評量 |
||
|
|||
一 |
、形音義測驗: |
||
|
1. |
以錢幣「乞」之:音 ㄑˋㄧ ,義 。 |
|
|
2. |
日「扳」仲永: 音 ,義 。 |
|
|
3. |
環「謁」:音 ,義 。 |
|
|
4. |
「稱」前時之聞:音 ,義 。 |
|
|
5. |
掣「ㄓˇㄡ」: |
|
二 |
、摘釋、解釋: |
||
|
1. |
世隸耕: 2.書具: 3.旁近:鄰近。指鄰近的人家。 |
|
|
4. |
收族:敦睦族人。 5.秀才: 6.自為其名:給自己寫的詩訂題目 |
|
|
7. |
立就: 8.文理: 9.「邑人」奇之: |
|
|
10. |
「稍稍」賓客其父: 11.利其然: 12.先人: |
|
|
13. |
「泯然」眾人矣: 14.通悟: 15.材人: |
|
|
16. |
「卒」之為眾人: 17.受于人者「不至」: 18.環謁:到處去拜見。 |
|
三 |
、填空 |
||
|
1. |
仲永之(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 )遠矣。卒之為( ),則其( )也。【答】通悟;材人;眾人;受于人者不至 |
|
|
2. |
今夫不受之天,( );又不受之人,( )而已邪?【答】固眾人;得為眾人 |
|
|
3. |
請填入適當的文學家名字: |
|
四 |
、單一選擇 |
||
D |
1. |
〈傷仲永〉一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
C |
2. |
〈傷仲永〉一文,通篇不見一個「傷」字,但傷嘆之情溢於言表,這種寫法可稱為:(A)一語見地法 (B)虛實兼顧法 (C)題文暗合法 (D)遣兵調將法。 |
|
C |
3. |
〈傷仲永〉一文,就思想內容言,尚可作為哪一門學問的補充資料: |
|
A |
4. |
〈傷仲永〉一文中,最能警醒世人,達到勸學目的句子是: |
|
C |
5. |
〈傷仲永〉一文主旨是: |
|
C |
6. |
〈傷仲永〉文中全然不見一「傷」字,也無任何與之相關的字眼,這種作法稱為: |
|
C |
7. |
〈傷仲永〉文中記敘部分分兩段,而以何句為轉折: |
|
D |
8. |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有關此段文句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
|
B |
9. |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意謂: |
|
C |
10. |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主要是因為: |
|
A |
11. |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意謂: |
|
D |
12. |
「泯然眾人矣」其故在: |
|
B |
13. |
「得為眾人而已邪」意謂: |
|
B |
14. |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作: |
|
A |
15. |
「稍稍賓客其父」一句中的「賓客」,是屬於同義複詞,判斷下列選項「 」中的詞語,何者亦屬於同義複詞: |
|
D |
16. |
「稍稍賓客其父」意謂: |
|
B |
17. |
下列「 」中的詞語,其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
|
A |
18. |
下列「 」內的字,何者非指稱方仲永: |
|
D |
19. |
下列「 」內的字詞,解釋不正確的是: |
|
D |
20. |
下列「 」內的字詞,解釋正確的是: |
|
D |
21. |
下列文句,何者有省略成分: |
|
D |
22. |
下列文句中,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
|
D |
23. |
下列文句中「于」字的用法,相當於白話的「從」的是: |
|
D |
24. |
下列四「之」字的詞性,不同於其他三者的選項是: |
|
C |
25. |
下列何者是〈傷仲永〉一文的主旨: |
|
D |
26. |
下列哪一句俗諺最適合形容仲永的遭遇: |
|
B |
27. |
下列選項的單字摘釋,何者有誤: |
|
C |
28. |
文章題為〈傷仲永〉,作者之所傷者,應不包括下列何者? |
|
A |
29. |
方仲永早慧能詩是因為: |
|
A |
30. |
方仲永雖是神童,然而最後卻是「泯然眾人矣」,其關鍵應是: |
|
C |
31. |
王安石認為「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人最後會如何: |
|
A |
32. |
世稱司馬光為「司馬溫公」,是根據封爵而來(「溫公」是「溫國公」的縮略語)。下列世稱,也是根據封爵的選項是: |
|
C |
33. |
由〈傷仲永〉一文所述,下列何者可形容仲永的情況? |
|
D |
34. |
有關王安石〈傷仲永〉一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
D |
35. |
作者以仲永天才夭折的現象,揭示何種道理? |
|
C |
36. |
作者以為「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人最後: |
|
C |
37. |
關於〈傷仲永〉一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
五 |
、多重選擇: |
||
B |
1. |
〈傷仲永〉一文末句「得為眾人而已邪」,所運用修辭方式和作用同於下列何者? |
|
B |
2. |
〈傷仲永〉一文的主旨,可和下列何者互相發明?(A)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B)學不可以已 (C)思而不學則殆 (D)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E)玉不琢,不成器。 |
|
C |
3. |
〈傷仲永〉一文的章法,何者正確? |
|
B |
4. |
下列「 」內之字詞,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
|
B |
5. |
下列「 」內的詞語皆屬轉品用法,其中用為動詞的選項是 |
|
C |
6. |
下列五個「之」字,用作助詞的選項是: |
|
A |
7. |
下列文句中,有省略成分的選項是: |
|
A |
8. |
下列有關〈傷仲永〉一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
|
A |
9. |
下列有關〈傷仲永〉一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
|
全 |
10. |
下列有關〈傷仲永〉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
|
A |
11. |
下列有關「父異焉」和「邑人奇之」二句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
|
A |
12. |
下列有關王安石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
|
B |
13. |
下列有關王安石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
|
B |
14. |
下列注音,正確的選項是: |
|
B |
15. |
下列哪些成語是用來形容「用功苦讀」: |
|
A |
16. |
所謂「轉品」修辭,指的是一個詞彙,在語句之中改變了它原有的詞性,下列何者屬轉品修辭? |
|
六 |
、閱讀測驗: |
||
|
(一) |
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屈。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宋史.王安石傳》) |
|
|
|
【語譯】到議論變法,便在朝廷上爭執不下,安石附會經義,出於個人理解,一爭辯議論就好幾百句話,眾人不能使他折服。他甚至還說:「自然變異不值得害怕,先祖先王不值得效法,別人的批評不值得憂慮。」把朝廷內外的老成官員幾乎全罷黜,而多進用自己門下輕薄靈巧的年輕人。(儇:音ㄒㄩㄢ,聰明而輕薄。) |
|
B |
1. |
此段文句旨在: |
|
D |
2. |
「安石傅經義」,句中「傅」字意為: |
|
|
(二) |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
|
|
|
【語譯】梧桐自然的素質是長得 蘢茂密,傲然兀立將近百尋。它高聳入雲,正直挺拔;植根於大地,樹幹中空而虛心。它樹齡愈老,樹根愈長得粗壯;陽光酷烈,枝葉便更加茂密。在清明的時世,為了解除民生疾苦,它甘願被砍下來製成五弦琴。 |
|
C |
1. |
「孤高幾百尋」,句中「尋」字,意同於: |
|
B |
2. |
這首詩是托物言志,其中語意雙關,既寫實又主觀抒懷的是: |
|
C |
3. |
詩中用以自比愈挫愈勇的剛強性格的是:(A)首聯 (B)頷聯 (C)頸聯 (D)末聯。 |
|
B |
4. |
詩中哪一聯最能表現作者的獻身精神:(A)頸聯 (B)末聯 (C)首聯 (D)頷聯。 |
|
D |
5. |
「明時思解慍」意謂: |
|
|
(三) |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
|
|
|
【語譯】京口和瓜洲相隔著一道江面,從這裡到鍾山,只隔著幾重山巒。春風又一度吹綠了江南的原野,明月什麼時候才照著我歸來? |
|
A |
1. |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修辭手法同於下列何者: |
|
C |
2. |
這首詩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論者以為「綠」字最具點化之妙,能使詩的境界全出,下列詩句「 」中的字,何者亦具有此效果: |
|
D |
3. |
有關這首詩的敘述,何者錯誤: |
|
|
(四) |
每覽子桓之論,「日月逝于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及長沙所述,「佚遊荒醉,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後,是自棄也」;感此數語,掩卷而悲,並日而學。又傭力之暇,餘晷尚富, 野之質,本乏知交。雞膠膠則隨暗影以披衣,燭就跋則攜素冊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塵浮冠,日以積寸。非門外入刺,巷側過車,不知所處在京邑之內,所居介公卿之間也。 |
|
|
|
【語譯】每次看到曹丕〈典論論文〉上說:「歲月消逝,體貌衰老,很快地隨著萬物死亡。」以及陶侃說的:「放蕩遊樂,荒廢正業,活著對當代無益,死了也不能留名後世,這是自暴自棄啊!」常被這幾句話感動,合上書本悲嘆,夜以繼日,勤勉不懈地學習。公餘閒暇時間還有很多,加上生性懶散,知心朋友本來就不多(正可潛心向學)。清晨公雞喔喔啼叫時,就在模糊的光線下披衣起床讀書,夜深燭火將盡時,就拿著書本並枕而臥;我整天只沉在書本裡面,無暇他事,所以衣服上生了很多的蝨子而不在乎;帽子上積聚的塵土,日積月累得寸來厚。如果不是有客來訪,投進名片,或是巷子邊有軒車經過,我根本就忘了自己是住在京城裡,也忘了自己是生活在公卿達貴群中。 |
|
D |
1. |
本文的主旨是: |
|
D |
2. |
「凝塵浮冠,日以積寸。」是形容: |
|
B |
3. |
「在人者未來,在己者已失。」意謂: |
|
C |
4. |
「燭就跋則攜素冊以到枕」,「燭就跋」是說: |
|
C |
5. |
「餘晷尚富」是形容: |
精選
160.王安石〈傷仲永〉學習評量
2014/10/19 01:51
瀏覽5,359
迴響1
推薦21
引用0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