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揪爸媽去看了下午場。雖說是平日下午,但44席的小廳,加上我們總共只有兩組客人(另外是一對夫妻),還是讓我相當震驚,畢竟才剛上映沒兩天,長春國賓一天就只有兩場,而且除了下午13:20這場,再來就是晚上22點多的場次,這也罷了,唯一的白天場還只有這種觀影率,真的感覺有些不妙,換做在日本,就算是一大早八九點的早場,也都會有一定的觀眾進場(大多是銀髮族),台灣的觀影風氣真的需要好好加強,或說培養呀~
電影開始前,對內容幾乎一無所知的媽媽不安地問我:「應該不會像上次那部『工作細胞』那麼無聊吧?」結果看到一半她就開始擦眼淚,直到最後都還淚眼汪汪,看完後第一句就說:「這部應該要讓更多人看到才對!」於是踏出影廳後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拍牆上的大海報,然後在各個賴群組裡大力宣傳XD
我自己在看的時候心情其實一直很複雜,很難形容,因為鑽石公主號停在橫濱港邊時,住在橫濱的我也跟當時的媒體及鄉民一樣,對日本政府的應對方式與救災速度等充滿不滿與不安,聽到要放乘客下船,就感到無比恐懼與排斥,這部片等於讓我重新回顧了一次已經逐漸淡忘的每個細節,也讓我體認到當時的自己有多麼淺薄與無知。
片中櫻井由紀飾演的女記者曾問統領救災小組DMAT的結城醫生(小栗旬):「如果整個狀況重來一次,你還會採取同樣的應對方式嗎?」結城沉思半晌後如此回答:
「日本並不像美國,有專門的傳染病機構CDC,如果要等擬出一套完美的應對措施才開始行動,至少也要花個幾天時間,這期間可能就會有人喪命,因此我認為就算只有70分,也該立刻投入行動,我認為我們已經是在有限的選擇中,做了最佳的處置。」
很喜歡這部片的地方,就在於包括結城醫生,與選擇上船進行治療的仙道醫生(窪塚洋介)、真田醫生(池松壯亮)等醫療人員,儘管面對全然陌生的病毒,處於隨時可能被感染的未知環境,仍然懷抱著信念,全力以赴地救人。就算遭到輿論誤解、批評,甚至連累家屬遭受歧視或排擠,感到既無奈又憤慨,也不會對意見相左或無理取鬧的人大聲說教、衝上去揪住對方的領子破口大罵,而只是偶爾對同伴發發牢騷、吐吐苦水,就繼續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
當時的處置過慢,一大原因也是重視規矩與流程的日本,依然有人堅持凡事都要「依法辦理」,擔心要是不按牌理出牌,出了事「擔不起責任」,檢疫人員就因為DMAT跳過程序,要讓確診的病患家屬下船,而強烈反對,說遵守規矩是「天經地義」。
結城對此的反應深深打動了我:「什麼叫天經地義?本來DMAT並不該出現在這裡,這並非我們的職責範圍,但我們來了,因為我們認為這才符合人道精神,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是本著這樣的信念在努力!」
不禁再次體認到,就是有這樣一群堅守善良的人在背後默默支持,社會才能運作下去,人類的生命也才能延續,對這批真正的勇者,我是既佩服又感謝。
松坂桃李演的厚生省官僚立松,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他們全都是根據真人改寫,所以這麼說有點語病就是了),起初以為是個擺著菁英架子,在現場指手畫腳、扯救災後腿的典型官僚,結果卻也是充滿人情味,不亞於結城等第一線醫療人員的血性之人。看他一次又一次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幫結城等人搞定各種技術性問題,真的相當痛快;他跟結城逐漸建立起信賴與羈絆的過程,也讓人深受感動。
當他罕見地對結城示弱,說自己其實很狡猾,只是在利用結城他們而已,結城沒有正面回應,也沒有表示任何安慰,只是說:「你快點努力升官啦!要是政府裡有越來越多像你這樣的人,我們第一線的人做起事來,會更有動力」,一番話不只立松,也讓我不禁熱淚盈眶。雖然片中偶有略嫌灑狗血的片段,但因為大多台詞與互動都相當沈穩內斂,因此整體而言還是瑕不掩瑜,是部值得推薦的佳作。
查了資料發現,導演關根光才原來就是菅田將暉與趣里合作的那部『只要活著,就是愛(生きているだけで、愛)』的導演,那也是一部充滿社會關懷、引人省思的好片(雖然看的時候心情有夠灰暗,但看到後來真的會淚流不止),難怪這麼耳熟。僅是第三部電影,就處理這麼大的題材,卻能把複雜又龐大的人物關係處理得有條不紊,真的很不容易。未來很有可能也是日本電影的中流砥柱呢。
是說池松壯亮真的好適合這種「沈默寡言」、「疲憊但又溫暖」的角色,無論在日劇『海的開始』還是電影『本心』,差不多都是這種調性,但每個眼神每個笑容都充滿了感情,給我的感覺有點類似二宮和也,是那種隨便一個眼神流轉,或者僅是凝目注視,就可以激發觀者許多情緒、讓人感覺到「故事」與「深度」的演員,是本片我心目中的MVP。

目前看電影送角色小卡,因為我們有三個人,就拿到三張。很開心店員隨機給的正巧是我最喜歡的三個演員(目前對松坂桃李比較無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