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都是人
2023/09/03 12:18
瀏覽653
迴響1
推薦72
引用0
先說個笑話,某年某天上班時,剛進快滿的電梯,有個認識的小姐看我手上麵包,問 : 先生你早餐就只吃這一個麵包 ? 回說 : 沒啦,吃一半,一半是午餐的,話落,一陣爆笑。
昨晨下樓,出電梯時看一對年輕夫妻正要上樓,我半舉手致意,其時他倆沒反應,待我前行二步後,背後傳來一聲 "再見",素不相識而打招呼,那對年輕人可能猝不及反應。我們也經常有類似的經驗,路上偶遇陌生人打招呼,回應之餘,常會摸不著頭腦 "我認識他嗎 ? "
中國人強調五倫,我們的人際關係是有生熟之分,有親疏遠近之別的。費孝通的「差序格局」就說"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關係的構成,如同在水面上投石頭時,由石頭落點由內而外產生的漣漪一般,由代表自身的圓心,由自身延伸出去,依照一圈一圈的水波遠近,來區別人群和自己的親疏"。
當代都市化的公民社會中傳統的人倫關係已不符實際,為了讓大眾能更和諧的共存共榮, 1981年李國鼎提出了「第六倫」的主張,就是要在五倫之外進一步推動「群己關係」的行為準則,後來又有所謂「陌生人倫理」之說,其義相同。
其實,基於同樣是人這一條件,彼此就該具有基本的倫常關係。
即如前幾天看了視頻<同胞之爭>,博主反賊最後說 :「中、台、美、日、港人都是地域和族群的劃分,最重要的是我們首先得是個人,遵守人的道德基準和行為規範,這才是我們討論一切的基礎。」
* 點擊黑體字看說明。
迴響(1) :
- 1樓. 郁勝2023/09/04 10:50第六倫重在"同理心"。觀察台灣社會近幾十年來的改變,我覺得對陌生人的關懷最見長進。
路上有人傷倒,立刻便有其他人協助遮蔭,打電話通知救護車,並採取其他協助傷患措施,這點就可證明台灣社會已經進入高度文明。這一點也是中國大陸社會最需改進之處。同理心近似互相尊重,一般人較常見,商人為了賺錢就少見了。
善心善舉很普遍,除了對陌生人的關懷有長進,我感受較深的是遵守交通規則,雖然重罰是主因,但也有主動遵守者,因我常要轉進巷子,約有半數的時候車子會停在黃線網格前讓道,這也是明顯的進步。 米若絲 於 2023/09/04 20:1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