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瓜石戰俘營》追思紀念活動
.
1942~1945二戰年間,日軍在台灣全島設置十五處戰俘營,收容自東南亞各國所虜獲的英、紐、澳籍戰俘,名曰『英軍捕虜收容所』;而北台灣的金瓜石戰俘營則是其中人數較多、待遇也最悽慘的一處,當地人稱『督鼻仔寮』,四年期間前前後後收容千餘名俘虜,同時期最高曾同時收容八百多名英俘至二戰結束,期間遭遇非人虐待、飢餓、疾病、過勞,缺醫少藥,嚴重營養不良,死亡過半 ; 由紀錄得知,1942年11月14日第一批抵達營區的戰俘是523人,最後僅存活89人而已。
.
日軍甚至在二戰的尾聲強迫戰俘挖掘大型坑洞,計劃將全體戰俘一舉活埋坑底以湮滅罪證;幸暴行未及實施,天皇宣佈向盟軍無條件投降,剩餘的戰俘以行軍方式同日軍看守員移往新店烏來山區。這時的英俘仍不知道勝利的訊息與自由之將至,直到看守員將眾人帶往溪邊,並發給每人一塊幾年罕見的肥皂,英俘們欣喜若狂、或掩面大哭,他們知道回家的日子,近了。
.
金瓜石戰俘營原址經多年轉變、破壞,剩下的遺跡僅一面短短約五公尺的牆柱而已。戰後數十年過去,原戰俘年歲已老,兩鬢飛霜,拄著杖,坐著輪椅,他們來到傷心舊地,然舊地景物已非,不敢確認,直到有老戰俘以遠方的兩個山頭確立了營區方位,營舍、醫所、營門位置一一浮現,老戰俘們悲從中來,往事歷歷於目,他們站成一列向昔日受難的同伴致上最敬禮,並獻上安靈的白花束。
.
以後『台灣戰俘營紀念會』(Taiwan P.O.W. Memorial Society)理事長何麥克幾經奔走,促使政府單位重視這塊傷痕記憶,受難戰俘紀念碑與和平紀念碑豎立原戰俘營舊址,環境亦逐步獲得美化改善,而成今日之『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用意在警醒世人,莫重蹈覆轍。
.
園區並訂定每年的十一月舉辦追思紀念儀式,遠由英美加澳紐各地來台參加的老戰俘與受難戰俘家屬與會,現場除各界致詞以表達哀思,身著蘇格蘭傳統服裝的風笛吹奏者於現場揚起嘹亮而淒切的笛音,整個戰俘營區的肅穆氣氛來到至高點,全體向受難的同袍、親人致敬。
.

.

.

.
.
.
- 5樓. 一畝桑田2018/12/28 15:03
蘇格蘭傳統風笛聲音,
吹醒了這頁戰俘營史實,
歷史不能遺漏,
也不容被扭曲。
許多關於英倫三島的戰爭片,或是有關於英軍的,都缺少不了蘇格蘭風笛,這風笛的樂音代表那個土地、那些個民族的精神之所繫 。
筆記阿本 於 2019/01/01 18:08回覆 - 4樓. 動物園遊記2018/12/24 09:24閣下的大作警醒世人 不看不能
閣下的大作警醒世人 不看不能認知日軍殘暴無人性!記取真實的歷史,要有獨立判斷與找尋史實的能力,否則很容易被居心不良者所用。這是個渾濁不清的世代。
筆記阿本 於 2018/12/25 22:23回覆 - 3樓. Flying Eagle2018/12/24 01:54人類歷史慘痛的一頁,不可或忘!
時下政客忙著編造歷史,許多人的腦袋充斥著偽史,這是最可憐的一群人。活在這個時代需要更大的辨識力與學習力才行,確實辛苦。
筆記阿本 於 2018/12/25 22:20回覆 - 2樓. 寧靜姐2018/12/22 18:55第一次知道金瓜石竟然有戰俘營
- 1樓. 筆記阿本2018/12/22 0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