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介皮耶.巴亞德的《不用讀完一本書》
我們都想要博覽群書,但本書喚起我們對文化知識落差的不安,強調無用的閱讀是不需要也是無意義的!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Provocative, challenging and witty…In challenging the line between reading and non-reading, Bayard actually whet my appetite to read more.”—
這本書一開始從穆齊爾 (Robert Musil) 的小說《沒有個性的人》提到了圖書館員為了要知道圖書館內的每一本書而不曾讀過任何一本書,一直到最後寫到王爾德所主張的「對評論家來說,藝術作品只是為他自己的新作品提供了點子,他的評論不必然需要與其所評論之對象有顯著的相似性」。作者皮耶.巴亞德一而再地衝擊並顛覆我們對『閱讀』原有的基本認知或想法。
然而,如果你預期這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偷懶閱讀而成為博學之士 (polymath),又或者是想傳授我們如何面對談論「沒讀過的書」的窘況卻依然能夠侃侃而談的實戰經驗 (Practical experience) 的書...恐怕將會大失所望。
不用讀完一本書 Comment parler des livres que l’on n’a pas lus?
作者:皮耶.巴亞德
原文作者:PIERRE BAYARD
譯者:郭寶蓮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472190
作者簡介
皮耶.巴亞德(PIERRE BAYARD)
巴黎第五大學的法
「對任何讀者來說,不論你有多認真,面對所有已經出版的書籍,無可避免地會碰到這種完全沒讀過的情況,事實上這也是我們與書本主要的關係」-- P.20
書名的翻譯可能就是一種誤解吧!原來的法文書名是「Comment parler des livres que l’on n’a pas lus? 」英譯本是「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而中文直譯則應該是:「如何談論你沒讀過的書」。
但不管如何,「如何談論你沒讀過的書」或「不用讀完一本書」都可能誤導或低估了這本書原有的價值。
在(前言)中,作者皮耶.巴亞德提出三種心中的束縛:
第一種束縛,可稱為閱讀的義務。…尤其是如果您不想被人看不起的話,某些重量級的書籍更是不可不讀。…
第二種束縛跟第一種很像,但更為顯著,可稱為認真閱讀的束縛。沒讀令人蹙眉不悅,快速讀過或跳著讀也是壞事一樁,更糟的是還大言不慚地承認。倘若聽到文學人士承認自己只有草草翻閱過普魯斯特的作品,而非好好地完整拜讀過,肯定讓人不敢置信——雖然多數人的確如此。
第三種束縛與我們討論書籍的方式有關。我們的文化中存在一種默契,認為想要精確地討論書就必須先看過書。…
皮耶.巴亞德意圖提醒我們「在本書中,我將強調閱讀的風險,這些風險經常受到低估。」、「我會分析這些情境,並藉此明白闡釋閱讀的真正理論——這種理論讓我們不會將閱讀想像成只是一個簡單無縫的過程,相反地,讓我們能擁抱閱讀所產生的所有錯誤、缺失和粗略不精準。」
在這三種束縛鬆綁的過程中,皮耶.巴亞德進一步闡釋:
「我們與書本的關係,就像被記憶幽靈糾纏的陰暗空間,書籍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它們召喚出這些幽靈的能力。」
「作品是一種源於作者但又超越作者之創意過程的產物。」-- P.36
作者皮耶.巴亞德依序在書中引述了三種圖書館及三種書籍的概念構建了這本書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骨幹,但在介紹這些概念之前,我想先聊聊皮耶.巴亞德所提到的法國詩人梵樂希 (Paul Valéry) 的文學觀。
Ambroise-Paul-Toussaint-Jules Valéry (October 30, 1871 – July 20, 1945) was a French poet, essayist, and philosopher. His interests were sufficiently broad that he can be classified as a polymath. In addition to his poetry and fiction (drama and dialogues), he also wrote many essays and aphorisms on art, history, letters, music, and current events.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梵樂希在評論普魯斯特的作品時,其實並未讀過他的作品,但從其他作家對普魯斯特的評論、從普魯斯特本身寫作的技巧卻可以完成他的評論。皮耶.巴亞德認為:
「梵樂希的過人之處在於他表現得讓人以為,他不閱讀的作法事實上是為了作者所需,而克制不去讀普魯斯特的作品,正是他對普魯斯特最大的敬意」
在這個章節最後,皮耶.巴亞德透過梵樂希的觀點告誡我們:
「我們必須使自己不要迷失在個別文本的段落中,唯有與書本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才能欣賞到它真正的意義。」
「我們對書籍的論述,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討論別人對該書的論述…我們對於書本所做的論述,才使我們與別人的評論有所不同。」-- P.71
前面提到了皮耶.巴亞德在書中總共闡述了三種圖書館及三種書籍的概念,我先整理出這些概念相關的定義:
集體圖書館 (collective library) — 整個社會或團體共同認知的書所組成的集合,例如各種經典名著。
內在圖書館 (inner library) — 個人所接觸的書籍類型,包含於集體圖書館中,我們的個人特色就是圍繞這座小型圖書館而建構,它會形塑我們與書籍的關係,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虛擬圖書館 (virtual library) — 與他人討論書籍的場域,是每個文化之集體圖書館中的移動部份,並且坐落於參與討論者個別之內在圖書館之間的交叉點上。
屏障書籍 (screen book) — 談論的不是書籍本身,而是為了某個場合所創造出來的替代物。(讀者根據內在書籍所建構出來的書籍)
內在書籍 (inner book) — 指涉一組神秘的圖像,在讀者不知情的狀況下,形塑了讀者的閱讀經驗。
幽靈書籍 (phantom book) — 是指我們以書面或口頭談論書時,所召喚出來的具移動性、難以掌握的東西。
其中,我想特別介紹『內在書籍』 (inner book) 這個核心概念,事實上,在闡述內在書籍時,皮耶.巴亞德同時提及普魯斯特的作品中也有著類似的想法,他原本引用的是《追憶似水年華》的英譯本,譯者應該也是參考此版本吧,所以我另外摘要出原文及不同版本的中譯本的片段做為參考:
「Le livre intérieur de ces signes inconnus (de signes en relief, semblait-il, que mon attention explorant mon inconscient allait chercher, heurtait, contournait, comme un plongeur qui sonde), pour sa lecture personne ne pouvait m’aider d’aucune règle, cette lecture consistant en un acte de création où nul ne peut nous suppléer, ni même collaborer avec nous....Ce livre, le plus pénible de tous à déchiffrer, est aussi le seul que nous ait dicté la réalité, le seul dont « l’impression » ait été faite en nous par la réalité même. 」
(至於內心書本上的那些不認識的符號(似乎是一些被強調的符號,我的注意力在勘探我的無意識中會如測探中的潛水夫那樣尋找、碰撞、回避的符號),誰都無法用任何規則幫助我去辨認它們,這種閱讀即是一次創作行動,誰也不能越俎代庖,甚至不可能與我們合寫。…所有書籍中最難辨讀的這部書,也是唯一的由現實授意我們撰寫的書,由現實本身給我們留下“印象”的唯一的一部書。)
(p.205~206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 1992)
「由想像力與個人神話所編織而成的個人內在書籍,會影響我們閱讀的慾望,亦即我們找書與閱讀的方式。每位讀者追求的就是這種變幻般的書,從中他會遇上生命中最棒書籍,但這些書到頭來仍是不完美的片斷,也因此迫使他繼續閱讀,繼續追尋。」
上面這句話可以說是皮耶.巴亞德對於內在書籍 (inner book) 最透徹的詮釋,至於最佳運用則是藉此「擁有幸福和諧的愛情關係」,「而方法就是讓對方瞭解我們的內在圖書館」。
皮耶.巴亞德以《今天暫時停止》 (Groundhog Day) 這部電影作為例證,男主角為了符合愛人的期待,刻意朗誦出義大利歌劇《弄臣》(Rigoletto),最終就是為了與對方的內心書籍有所交流。
「要想坦蕩蕩、毫無羞愧感地談論沒讀過的書,我們就要讓自己從不准有文化缺陷的壓迫性形象中解放出來。」-- P.173
皮耶.巴亞德在這本書裡特別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羞辱遊戲」,源自於戴維·洛奇 (David Lodge) 的小說《換位》,這個遊戲的規則是:參賽者說出一部自己沒有讀過的名著,而只要其他參加遊戲的人之中有一人讀過此書,就得一分。因此,每個參賽者必須想出自己沒讀過但別人卻都讀過的書。最終有位學者說出了《哈姆雷特》...
在這自曝其短、『去-羞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皮耶.巴亞德語重心長地要我們誠實面對自己:
「別人注定要追求的真相,遠比不上我們自己的真實性更重要。」
「評論是靈魂的紀錄,而評論最深處的主題就是靈魂」-- P.228
其實一直到這本書的最後,我才真正了解作者想要藉由此書告訴讀者的最終目的為何?那就是:「讓自己成為創作者」。皮耶.巴亞德除了要我們遠離書本追尋自我,更希望我們談論沒讀過的書去勇於創作。
當我們確實領悟到「書籍是變動性的物體而非固定文本」,並誠實面對它所反映的「我們自己的不確定性」,藉由書籍認識自己卻不讓自己迷失,並進一步追求自我的書寫,我想這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勇敢地說出:I Want To Talk About Books I Haven't Read !
延伸閱讀:
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 How to Really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8232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