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卡洛琳·韋伯(Caroline Weber)的《天鵝之舞:普魯斯特的公爵夫人與世紀末的巴黎》
2025/10/20 05:10
瀏覽64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卡洛琳·韋伯(Caroline Weber)的《天鵝之舞:普魯斯特的公爵夫人與世紀末的巴黎》
最初是在2019年購入英文版的Proust’s Duchess,然而礙於個人英文閱讀能力不足,約莫讀過40頁就擱置了,沒想到後來有中譯本,在四年前入手後卻是遲遲沒有完成閱讀。
終究在今年五月底決定開始重新閱讀,斷斷續續直到十月中旬才讀完這上下兩冊的《天鵝之舞》,縱然自詡是資深的普魯斯特迷,仍然不免感到心虛,畢竟這裡頭談論到的三位貴婦Geneviève Halévy Bizet Straus、Laure de Sade, Comtesse Adhéaume de Chevigné、Élisabeth de Riquet de Caraman-Chimay, Comtesse Greffulhe,以及普魯斯特周遭朋友,或是他試圖結識的權貴,其探索的深度似乎已經大幅超過個人的閱讀經驗。
以下試摘要分享其中一段〈普魯斯特的幻滅〉。
書名:天鵝之舞:普魯斯特的公爵夫人與世紀末的巴黎(上下)
作者:卡洛琳·韋伯(Caroline Weber)
譯者:馬睿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6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23546
內容簡介
19世紀末的巴黎,貴婦人組織的沙龍堪稱當時時尚、藝術、高雅禮儀的代名詞,吸引了無數藝術家,甚至王公貴族、政界權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法語和比較文學教授卡洛琳·韋伯以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為線索,還原法國三位名媛的社交世界和命運起落,重現世紀末巴黎的社會面貌和政治思潮。
【Excerpt】
〈普魯斯特的幻滅〉(In which Proust is disappointed)
到莫泊桑去世時,斯特勞斯夫人在普魯斯特心目中的形象已經一落千丈了。他對她與小說家的蜂纏蝶戀知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普魯斯特長達22卷的通信中最長的一次中斷,碰巧就是在熱納維耶芙/莫泊桑的私通以不幸終結的那段時間,這一巧合著實令人抓狂。1890年一整年,普魯斯特似乎只有兩封信留存下來,其中一封是寫給父親的短箋,裡面羞澀地自誇說著名的居伊·德·莫泊桑“一定或多或少知道我是誰”,另一封寫給斯特勞斯夫人的信更短,是一束菊花的附言。讓娜於1891年寫給他的一封信表明,普魯斯特和母親交換過對《我們的心》的看法,但從她的文字中無法推斷出他的意見。1891年和1892年,似乎總共只有四封信留存下來,其中三封都是寫給斯特勞斯夫人的,這本身或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這些信件中無一處提到莫泊桑、利頓勳爵甚或埃米爾·斯特勞斯,但從中可以看到,普魯斯特對紫衣繆斯的感情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或許可以說是淡化。
第一封信的署期是1891年復活節前後,普魯斯特含蓄地自比彼特拉克,將斯特勞斯夫人比作洛爾·德·諾韋斯,說他把耶穌受難日當成二人關係的紀念日,因為斯特勞斯夫人正是在那一天首次寫信給他(但那份文件也缺失了),用她“騰躍灑脫”的字跡迷住了他。他把自己與彼特拉克、斯特勞斯夫人與“美麗的洛爾”進行類比,弦外之意是他曾寄予厚望,想讓好友的母親成為自己的靈感之源。
一年後,那些希望破滅了。1892年春季某日,普魯斯特給斯特勞斯夫人寫了一封信,以恭敬有加的頌詞開頭,但很快就變成了一場個人攻擊:
夫人:
我鐘情於神秘的女人,因為那就是您的模樣,我常常在《酒筵》中這麼寫,也常希望您能在其中辨認出自己的影子。但我再也不能全心全意地愛您了,以下是原因。……我總是看見您被二十幾個人團團圍住,或者更確切地說,總要越過二十幾個腦袋才能看到您,因為(您)與之保持最遠距離的,始終是那個年輕人。但假設經過多次努力,我終於能單獨見您了,您也只有五分鐘時間與我談話,而就在那五分鐘裡,您仍在想著別的事。更糟的是,跟您談論書籍,您說我是書呆子;跟您談論人,您說我輕率八卦;跟您談論您,您又覺得可笑。
不管是在聚會中與他“距離最遠”,還是在他終於有機會單獨見她時顯得心不在焉,斯特勞斯夫人顯然傷了他的自尊。但普魯斯特也厭倦了她“禁止失禮舉動的動聽教訓”,它們使談話變得如此乏味而空洞。此時的他思維敏銳,求知若渴,早已無法滿足於訕牙閒嗑,特別是他深信本可與對之論今說古、無所不談的人。
在這一系列的第三封信中,普魯斯特寫及收信人,來了一段詭秘而模稜兩可的人物素描:
關於斯特勞斯夫人的真相
("The Truth about Mme Straus")
起初,我以為您只愛美好的事物,以為您非常瞭解它們——然後我發現,您根本不在乎它們。後來我以為您只愛人,(直到)我看出您對他們也漠不關心。如今我覺得您只愛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最引以為傲的不是智慧而是機靈,不是機靈而是風度,不是風度而是衣裝。(您是)一個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勝過一切其他人事的人——(然而您)仍然風姿綽約。正因為您風姿綽約,您千萬不要竊喜,以為我如今少愛您半分。為了證明事實正好相反(因為您知道行勝於言——而您素來有言無行),我會寄給您最美的鮮花——這大概會讓您厭煩,因為您不肯屈尊關心一下我作為您這位尊貴的冷漠女王最恭敬的僕從,痛徹心扉的情感。
(At first, I thought you loved only beautiful things, and that you understood them very well-then I realized you dont give a toss about them. Then I thought you loved only People, [until] I figured out that you dont care a whit about them either. Now I think you love only a certain life-style, one that shows off not so much your intelligence as your wit, not so much your wit as your social graces, and not so much your social graces as your clothes. [You arel a person who loves this sort of lifestyle above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else and yet you are charming all the same. And it is because you are charming that you must not gloat and conclude that I love you any less. To prove to you that the opposite is the case (because you know that actions are more effective proofs than words-you who are all words and no actions), I would send you 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s—which would annoy you, because you do not deign to look favorably on the sentiments with which I have the painful ecstasy of being, of Your Sovereign Indifference, the most respectful servant,)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如果熱納維耶芙讀過達尼埃爾·阿萊維的日記,她大概會驚異地發現,這篇假裝贊美的頌詞與普魯斯特在高中時代寄給她侄子和兒子的訣別信多麼相似,他在那封信中也堅稱,雖然那對表兄弟並不像他一度希望的那麼聰明,但他仍然喜歡他們。在這篇《關於斯特勞斯夫人的真相》中,只是批評的內容發生了變化,因為他給她的標籤不是愚蠢,而是莫泊桑為《如死之堅強》和《我們的心》的女主人公們賦予的性格弱點:虛榮的心性、虛假的嫵媚、虛偽的承諾(“有言無行”)。普魯斯特的感情始終在狂喜與自貶的刀尖徘徊,發現自己曾在一個虛假的偶像面前五體投地令他“痛徹心扉”。這不是因為女王沒穿衣服,而是她空洞得只剩下衣服。
似乎可以合理地推測,熱納維耶芙與莫泊桑之間糟糕的私情觸發了他的頓悟,哪怕只是因為整個鬧劇上演期間,普魯斯特有那麼多時間都是在沙龍裡度過的。畢竟,《我們的心》引發的混亂至少讓另一位忠實信徒,喬治·德·波托-里什,堅定地視熱納維耶芙為不可救藥的淺薄之輩——而普魯斯特後來所說:“我就是波托-里什!”但即便普魯斯特對熱納維耶芙的風流情史一無所知,單憑整日流連於夾層公寓而日益熟稔,就足以令他越來越不屑了。正如莫泊桑在他的最後兩部小說中強調的——但普魯斯特自己也看到了這一點——那一切關於優雅的課程都貶損了教授者的形象。彼特拉克從沒有走近洛爾而為她的缺陷大感失望,無論洛爾有何缺陷。普魯斯特的女神一旦近觀,就失去了聖潔的光環。
所幸,普魯斯特已經從熱納維耶芙的兒子和侄子那裡知道,夢想破碎也可以成為另一種富有營養的創作源泉。1892年某日,他寫了一個關於祛魅的童話故事,嘗試了這一觀念。故事梗概如下(引文都是普魯斯特的原文):“很久以前,有一個‘籍籍無名的青年,名叫珀西。他出身卑微,與此相稱,他獨自住在一個不起眼的住所。在童話社會——也就是王公貴族的社會中——珀西毫無出眾之處,雖然他與浪漫主義詩人珀西·比希·雪萊同名,那是他的創造者最近喜歡上的作家之一。”
然而在普魯斯特的作品中,名字始終預示著命運。因此,珀西充滿詩意的名字也就預示著一種充滿詩意的命運。一天,“美麗”和“名聲”兩位仙女決定特別青睞他一番。於是她們揮舞著魔杖,在珀西的頭腦中注入了“關於名聲和美麗的最美好的想象”——他在那些想象中扶搖而上,擺脫了卑微出身帶來的平庸生活。正如她們希望的那樣,兩位仙女的門生為自己的想象力而陷入了狂喜。他急於征服一位美麗的殿下(童話仙境中的終極獎賞),把克利奧帕特拉本人召喚到他卑微的桌前,她為能與他共進晚餐而欣喜不已。更有甚者,她常常來與他共度美好時光。“女王被她的魔術師的美妙頭腦所吸引,常常接受他的邀請。”在仙女們帶他進入的精神世界中,珀西生活中其他的一切也變得崇高偉大起來。他簡樸的住所也變成了“一座宮殿,那一兩樣不值錢的小裝飾也變成了無價之寶”。
珀西從未因夢想與生活現實相去甚遠而苦惱,直到他20歲出頭的一天,
他的虛榮心要跟他談一談。在這場對話中,(珀西的虛榮心)對他說:“仙女們騙了你,我的朋友。她們讓你嘗到了名聲和美麗的滋味,給了你關於名聲和美的夢,卻沒有給過你美麗和名聲。”
他的虛榮心舉例說明珀西為自己理想的女人賦予了“她大概根本從未有過的風姿”,說年輕人太專注於幻想,對現實視而不見:別說是女王,哪怕最普通的女人也對他鄙夷不屑。“就連一點兒都不高貴的X夫人,她有不少情人還遠不如你呢,你要是敢對她談起愛情,她也會對你不理不睬。”
珀西被這些話刺痛了,叫來了名聲和美麗兩位仙女。他用甜言蜜語懇求她們讓他美妙的夢境成真,“就像把巨大的珍珠砸在她們發光的肉體上”。他具體提出,想要一個女王做情婦——一位真實的女王來替代克利奧帕特拉——以此來報復勢利的X夫人。兩位仙女神色悲傷地解釋說,她們可以滿足他的願望,但代價是一旦她們這麼做了,她們就會永遠從他的生命裡消失。一心要對X夫人炫耀一番的珀西同意了這些條件,美麗和名聲兩位仙女便傷感地與他告別:“再見了,親愛的孩子,魔咒破除了,但我們必須滿足你。”
她們真的滿足了他。第二天,珀西繼承了一大筆財產,還有一座城堡。他還遇到了一位光彩奪目的女王對他一見鍾情——“毫無邏輯地求歡於他”。珀西的願望實現了,X夫人忌妒得發狂。
然而正如仙女們警告的那樣,我們的主人公願望一旦實現,起初讓那些願望充滿誘惑的魔力就煙消雲散了。珀西沒有從此與自己的女王幸福地生活在城堡中,而是
驚異地發現,他不再渴望那些美麗公主(原文如此)了,過去她們只存在於他的夢裡時,曾令他多麼心醉神怡。現在他覺得她們那麼平庸;他越瞭解她們,她們的魅力就越弱。她們的魔力早已不再精妙、醉人和神秘了。
(Percy was surprised to find that he no longer desired the beautiful princesses [sic] whose charm had once seduced him so, when they only existed in his dreams. Now he found them mediocre; the more he got to know them, the more their allure faded. Their power was no longer something rarefied, intoxicating, and mysterious.)
這以後,普魯斯特的敘事斷裂了,發展成為諸如“他花費了那麼多心思去採摘,卻親手毀了那朵花”的混亂的片段,以及像"S特勞斯/S坦迪什”之類的記號,或許有些暗示意味,但作者未加解釋。
普魯斯特再也沒有寫完珀西的故事,也未曾發表過。然而他從未忘記過它的基本假設。他會在接下來的30年裡不斷撰寫和重寫這一主題的各種變調:高高在上的繆斯一旦走近,她的魅力就風流雲散了。花兒被採摘的那一刻,就被毀了。天鵝總是摔落在大地上的。
眼下,普魯斯特要去獵獲一隻新的稀世珍禽。
(Proust never completed Percys tale, and he never published it. Yet its basic premise never left him. He would spend the next three decades writing and rewriting variations on this theme: the unreachable muse whose charm evaporates upon contact. The flower plucked, then despoiled. The swan that comes crashing to earth.
In the nearer term, Proust would have to go hunting for a new rare bird.)
最初是在2019年購入英文版的Proust’s Duchess,然而礙於個人英文閱讀能力不足,約莫讀過40頁就擱置了,沒想到後來有中譯本,在四年前入手後卻是遲遲沒有完成閱讀。
終究在今年五月底決定開始重新閱讀,斷斷續續直到十月中旬才讀完這上下兩冊的《天鵝之舞》,縱然自詡是資深的普魯斯特迷,仍然不免感到心虛,畢竟這裡頭談論到的三位貴婦Geneviève Halévy Bizet Straus、Laure de Sade, Comtesse Adhéaume de Chevigné、Élisabeth de Riquet de Caraman-Chimay, Comtesse Greffulhe,以及普魯斯特周遭朋友,或是他試圖結識的權貴,其探索的深度似乎已經大幅超過個人的閱讀經驗。
以下試摘要分享其中一段〈普魯斯特的幻滅〉。
書名:天鵝之舞:普魯斯特的公爵夫人與世紀末的巴黎(上下)
作者:卡洛琳·韋伯(Caroline Weber)
譯者:馬睿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6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23546
內容簡介
19世紀末的巴黎,貴婦人組織的沙龍堪稱當時時尚、藝術、高雅禮儀的代名詞,吸引了無數藝術家,甚至王公貴族、政界權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法語和比較文學教授卡洛琳·韋伯以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為線索,還原法國三位名媛的社交世界和命運起落,重現世紀末巴黎的社會面貌和政治思潮。
【Excerpt】
〈普魯斯特的幻滅〉(In which Proust is disappointed)
到莫泊桑去世時,斯特勞斯夫人在普魯斯特心目中的形象已經一落千丈了。他對她與小說家的蜂纏蝶戀知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普魯斯特長達22卷的通信中最長的一次中斷,碰巧就是在熱納維耶芙/莫泊桑的私通以不幸終結的那段時間,這一巧合著實令人抓狂。1890年一整年,普魯斯特似乎只有兩封信留存下來,其中一封是寫給父親的短箋,裡面羞澀地自誇說著名的居伊·德·莫泊桑“一定或多或少知道我是誰”,另一封寫給斯特勞斯夫人的信更短,是一束菊花的附言。讓娜於1891年寫給他的一封信表明,普魯斯特和母親交換過對《我們的心》的看法,但從她的文字中無法推斷出他的意見。1891年和1892年,似乎總共只有四封信留存下來,其中三封都是寫給斯特勞斯夫人的,這本身或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這些信件中無一處提到莫泊桑、利頓勳爵甚或埃米爾·斯特勞斯,但從中可以看到,普魯斯特對紫衣繆斯的感情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或許可以說是淡化。
第一封信的署期是1891年復活節前後,普魯斯特含蓄地自比彼特拉克,將斯特勞斯夫人比作洛爾·德·諾韋斯,說他把耶穌受難日當成二人關係的紀念日,因為斯特勞斯夫人正是在那一天首次寫信給他(但那份文件也缺失了),用她“騰躍灑脫”的字跡迷住了他。他把自己與彼特拉克、斯特勞斯夫人與“美麗的洛爾”進行類比,弦外之意是他曾寄予厚望,想讓好友的母親成為自己的靈感之源。
一年後,那些希望破滅了。1892年春季某日,普魯斯特給斯特勞斯夫人寫了一封信,以恭敬有加的頌詞開頭,但很快就變成了一場個人攻擊:
夫人:
我鐘情於神秘的女人,因為那就是您的模樣,我常常在《酒筵》中這麼寫,也常希望您能在其中辨認出自己的影子。但我再也不能全心全意地愛您了,以下是原因。……我總是看見您被二十幾個人團團圍住,或者更確切地說,總要越過二十幾個腦袋才能看到您,因為(您)與之保持最遠距離的,始終是那個年輕人。但假設經過多次努力,我終於能單獨見您了,您也只有五分鐘時間與我談話,而就在那五分鐘裡,您仍在想著別的事。更糟的是,跟您談論書籍,您說我是書呆子;跟您談論人,您說我輕率八卦;跟您談論您,您又覺得可笑。
不管是在聚會中與他“距離最遠”,還是在他終於有機會單獨見她時顯得心不在焉,斯特勞斯夫人顯然傷了他的自尊。但普魯斯特也厭倦了她“禁止失禮舉動的動聽教訓”,它們使談話變得如此乏味而空洞。此時的他思維敏銳,求知若渴,早已無法滿足於訕牙閒嗑,特別是他深信本可與對之論今說古、無所不談的人。
在這一系列的第三封信中,普魯斯特寫及收信人,來了一段詭秘而模稜兩可的人物素描:
關於斯特勞斯夫人的真相
("The Truth about Mme Straus")
起初,我以為您只愛美好的事物,以為您非常瞭解它們——然後我發現,您根本不在乎它們。後來我以為您只愛人,(直到)我看出您對他們也漠不關心。如今我覺得您只愛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最引以為傲的不是智慧而是機靈,不是機靈而是風度,不是風度而是衣裝。(您是)一個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勝過一切其他人事的人——(然而您)仍然風姿綽約。正因為您風姿綽約,您千萬不要竊喜,以為我如今少愛您半分。為了證明事實正好相反(因為您知道行勝於言——而您素來有言無行),我會寄給您最美的鮮花——這大概會讓您厭煩,因為您不肯屈尊關心一下我作為您這位尊貴的冷漠女王最恭敬的僕從,痛徹心扉的情感。
(At first, I thought you loved only beautiful things, and that you understood them very well-then I realized you dont give a toss about them. Then I thought you loved only People, [until] I figured out that you dont care a whit about them either. Now I think you love only a certain life-style, one that shows off not so much your intelligence as your wit, not so much your wit as your social graces, and not so much your social graces as your clothes. [You arel a person who loves this sort of lifestyle above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else and yet you are charming all the same. And it is because you are charming that you must not gloat and conclude that I love you any less. To prove to you that the opposite is the case (because you know that actions are more effective proofs than words-you who are all words and no actions), I would send you 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s—which would annoy you, because you do not deign to look favorably on the sentiments with which I have the painful ecstasy of being, of Your Sovereign Indifference, the most respectful servant,)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如果熱納維耶芙讀過達尼埃爾·阿萊維的日記,她大概會驚異地發現,這篇假裝贊美的頌詞與普魯斯特在高中時代寄給她侄子和兒子的訣別信多麼相似,他在那封信中也堅稱,雖然那對表兄弟並不像他一度希望的那麼聰明,但他仍然喜歡他們。在這篇《關於斯特勞斯夫人的真相》中,只是批評的內容發生了變化,因為他給她的標籤不是愚蠢,而是莫泊桑為《如死之堅強》和《我們的心》的女主人公們賦予的性格弱點:虛榮的心性、虛假的嫵媚、虛偽的承諾(“有言無行”)。普魯斯特的感情始終在狂喜與自貶的刀尖徘徊,發現自己曾在一個虛假的偶像面前五體投地令他“痛徹心扉”。這不是因為女王沒穿衣服,而是她空洞得只剩下衣服。
似乎可以合理地推測,熱納維耶芙與莫泊桑之間糟糕的私情觸發了他的頓悟,哪怕只是因為整個鬧劇上演期間,普魯斯特有那麼多時間都是在沙龍裡度過的。畢竟,《我們的心》引發的混亂至少讓另一位忠實信徒,喬治·德·波托-里什,堅定地視熱納維耶芙為不可救藥的淺薄之輩——而普魯斯特後來所說:“我就是波托-里什!”但即便普魯斯特對熱納維耶芙的風流情史一無所知,單憑整日流連於夾層公寓而日益熟稔,就足以令他越來越不屑了。正如莫泊桑在他的最後兩部小說中強調的——但普魯斯特自己也看到了這一點——那一切關於優雅的課程都貶損了教授者的形象。彼特拉克從沒有走近洛爾而為她的缺陷大感失望,無論洛爾有何缺陷。普魯斯特的女神一旦近觀,就失去了聖潔的光環。
所幸,普魯斯特已經從熱納維耶芙的兒子和侄子那裡知道,夢想破碎也可以成為另一種富有營養的創作源泉。1892年某日,他寫了一個關於祛魅的童話故事,嘗試了這一觀念。故事梗概如下(引文都是普魯斯特的原文):“很久以前,有一個‘籍籍無名的青年,名叫珀西。他出身卑微,與此相稱,他獨自住在一個不起眼的住所。在童話社會——也就是王公貴族的社會中——珀西毫無出眾之處,雖然他與浪漫主義詩人珀西·比希·雪萊同名,那是他的創造者最近喜歡上的作家之一。”
然而在普魯斯特的作品中,名字始終預示著命運。因此,珀西充滿詩意的名字也就預示著一種充滿詩意的命運。一天,“美麗”和“名聲”兩位仙女決定特別青睞他一番。於是她們揮舞著魔杖,在珀西的頭腦中注入了“關於名聲和美麗的最美好的想象”——他在那些想象中扶搖而上,擺脫了卑微出身帶來的平庸生活。正如她們希望的那樣,兩位仙女的門生為自己的想象力而陷入了狂喜。他急於征服一位美麗的殿下(童話仙境中的終極獎賞),把克利奧帕特拉本人召喚到他卑微的桌前,她為能與他共進晚餐而欣喜不已。更有甚者,她常常來與他共度美好時光。“女王被她的魔術師的美妙頭腦所吸引,常常接受他的邀請。”在仙女們帶他進入的精神世界中,珀西生活中其他的一切也變得崇高偉大起來。他簡樸的住所也變成了“一座宮殿,那一兩樣不值錢的小裝飾也變成了無價之寶”。
珀西從未因夢想與生活現實相去甚遠而苦惱,直到他20歲出頭的一天,
他的虛榮心要跟他談一談。在這場對話中,(珀西的虛榮心)對他說:“仙女們騙了你,我的朋友。她們讓你嘗到了名聲和美麗的滋味,給了你關於名聲和美的夢,卻沒有給過你美麗和名聲。”
他的虛榮心舉例說明珀西為自己理想的女人賦予了“她大概根本從未有過的風姿”,說年輕人太專注於幻想,對現實視而不見:別說是女王,哪怕最普通的女人也對他鄙夷不屑。“就連一點兒都不高貴的X夫人,她有不少情人還遠不如你呢,你要是敢對她談起愛情,她也會對你不理不睬。”
珀西被這些話刺痛了,叫來了名聲和美麗兩位仙女。他用甜言蜜語懇求她們讓他美妙的夢境成真,“就像把巨大的珍珠砸在她們發光的肉體上”。他具體提出,想要一個女王做情婦——一位真實的女王來替代克利奧帕特拉——以此來報復勢利的X夫人。兩位仙女神色悲傷地解釋說,她們可以滿足他的願望,但代價是一旦她們這麼做了,她們就會永遠從他的生命裡消失。一心要對X夫人炫耀一番的珀西同意了這些條件,美麗和名聲兩位仙女便傷感地與他告別:“再見了,親愛的孩子,魔咒破除了,但我們必須滿足你。”
她們真的滿足了他。第二天,珀西繼承了一大筆財產,還有一座城堡。他還遇到了一位光彩奪目的女王對他一見鍾情——“毫無邏輯地求歡於他”。珀西的願望實現了,X夫人忌妒得發狂。
然而正如仙女們警告的那樣,我們的主人公願望一旦實現,起初讓那些願望充滿誘惑的魔力就煙消雲散了。珀西沒有從此與自己的女王幸福地生活在城堡中,而是
驚異地發現,他不再渴望那些美麗公主(原文如此)了,過去她們只存在於他的夢裡時,曾令他多麼心醉神怡。現在他覺得她們那麼平庸;他越瞭解她們,她們的魅力就越弱。她們的魔力早已不再精妙、醉人和神秘了。
(Percy was surprised to find that he no longer desired the beautiful princesses [sic] whose charm had once seduced him so, when they only existed in his dreams. Now he found them mediocre; the more he got to know them, the more their allure faded. Their power was no longer something rarefied, intoxicating, and mysterious.)
這以後,普魯斯特的敘事斷裂了,發展成為諸如“他花費了那麼多心思去採摘,卻親手毀了那朵花”的混亂的片段,以及像"S特勞斯/S坦迪什”之類的記號,或許有些暗示意味,但作者未加解釋。
普魯斯特再也沒有寫完珀西的故事,也未曾發表過。然而他從未忘記過它的基本假設。他會在接下來的30年裡不斷撰寫和重寫這一主題的各種變調:高高在上的繆斯一旦走近,她的魅力就風流雲散了。花兒被採摘的那一刻,就被毀了。天鵝總是摔落在大地上的。
眼下,普魯斯特要去獵獲一隻新的稀世珍禽。
(Proust never completed Percys tale, and he never published it. Yet its basic premise never left him. He would spend the next three decades writing and rewriting variations on this theme: the unreachable muse whose charm evaporates upon contact. The flower plucked, then despoiled. The swan that comes crashing to earth.
In the nearer term, Proust would have to go hunting for a new rare bird.)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