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明朝的生活美學《閒情偶寄》》
2025/09/18 04:53
瀏覽65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明朝的生活美學《閒情偶寄》》

讀書,最樂之事,而有人常以為苦;清閒,最樂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樂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閒,莫若與高士盤桓,文人講論。何也?「與君一夕語,勝讀十年書。」既受一夕之樂,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既得半日之閒,又免多時之寂,快樂可勝道乎?
——
李漁,《閒情偶寄》

閱讀及分享《明朝的生活美學《閒情偶寄》》。

個人相當喜歡網路與書出版(大塊文化)經典3.0書系的作品,諸如:《靈魂的史詩《失樂園》》、《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沒有王者之路《幾何原本》》、《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自己的房間》》、《永遠謳歌思考《沉思錄》》……透過導讀、插圖以及原文選讀,多方認識這些經典之作。

如同上述的這些書本,本書收錄漢寶德的導讀文章也相當精彩,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明朝的生活美學《閒情偶寄》
作者:李漁
導讀:漢寶德
繪者:游峻軒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1/0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5907
內容簡介
《閒情偶寄》是中國清代一部關於藝術生活和審美現象的內容駁雜的著作。刊行於康熙十年(1671)。《閒情偶寄》一書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部,其中相當大篇的幅論述了戲曲、歌舞、園林、建築、花卉、器玩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審美現象。書中有關戲劇美學的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是中國戲劇美學史上的重要著作。

Excerpt
〈導讀〉/ 漢寶德

研究《閒情偶寄》的專家大都是戲劇的學者,因為這本書在學術上的主要內容是詞曲跟它的表澳。但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多年前我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看書,自然先找與建樂有關的古書,就覺得中國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幾乎沒有人談到建築;而且認定以著有《營造法式》的李誠等典型建築學者好像就只是蓋房子的。難道中國知識分子只把建築完全當成匠人之事嗎?所以在偶然的機會裏,看到有一篇文章提到《閒情偶寄》討論有關建築與生活的問題,我便開始注意這段生動活潑的歷史。
我發現,確實有一段時間文人思想是很活潑的,那就是在明清之交。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人對建築發生興趣呢?世上沒有一個文化對建築的文明忽視到這個程度。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觀念問題。知識分子——主要就是統治階級——利用傳統文化來建立社會秩序,作為統治廣大民眾的一個工具,所以過去的文人讀聖賢書很樂於被當權者所驅使。他們幾乎生來的使命就在做這件事情,說得好聽是治國平天下,但老實說,輪得到他們治國平天下嗎?可是每一個有使命感的知識分子都認為自己要努力做點事情,那就是做官以便為國為民服務,到今天還是這樣。

……

《閒情偶寄》的內容

《閒情偶寄》這本書共約十五、六萬字左右,它不像一般古書字字珠璣,它的文字很多,而且廢話很多。為什麼要講很多廢話呢?因為在講述過程中,他處處要解釋自己的立場。讀書人寫這種書,心理負擔其實很重,常常要為自己的説法找理由。作者李漁他是一個戲班子的主人,擁有一個劇團,可以到處跑,演戲給大家看。這時候的中產階級商人,開始有娛樂的需要,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看戲的市場。李漁就是靠演戲來營生,到處演,而且要演好戲,所以《閒情偶寄》的前半主要是寫一些戲劇相關的東西。真正研究這本書的也多半都是戲曲專家,但是我讀的不是戲曲,而是看書裏戲曲部分的精神和美學觀。李漁曾經用很多種方式出版這本書,他也做過出版商,他的書出版過很多次,也被人家翻版。他在明朝的時候參加考試,想做官,考了幾次考不上,結果就放棄了,回家過自己的日子,如果他考上了,今天我們就沒有這本好書可看了!很多人認為《閒情偶寄》是中國歷史上有關藝術與美學方面很重要的著作,從中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這本書又叫《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我們可説李漁很懂得推銷術,每次出版都換上一個新的名字。

愜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這本書大體説來可分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可稱之為養頤之福。告訴我們怎麼過幸福的日子。所謂養生,分析起來,可以再細分為兩部分。第一是生活起居的美學,共有居室、器玩、飲饌、種植等四章,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中關心的是怎麼吃,怎麼住,過物質與精神都很愜意的生活,蒔花植草向來是文人休閒生活的重要出路。第二是頤養天年,有頤養專章,關心的是我們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其中有行樂止憂,飲食色欲的調節,祛病療病之道。要過愉快的日子必須有健康的身體,這是養生的至理。其中有「行樂」一節,是給我們做一個讀書人,怎麼在儒家理念之內追求快樂,所以是與心理休養息息相關的。這一節的內容最不具體,教訓人的話最多,顯然是李漁所最重視的。
第二大部分是絲竹風流。同樣也可以再細分為兩部分。第一是美色,即「聲容」一章。沒有美女在座,心情是輕鬆不起來的。可是天生美女非寒士可得,就要考究如何使一般女子經妝扮得如同美女,再加以調教,使能歌善舞,則舉手投足都可成趣。「聲容」之內,包括選姿、修容、治服、習技四節。第二部分,可説是李漁的專業——填詞、作曲,加上表演,很詳盡的説明其要點,可説是結合藝文與表演藝術的著作,兼有評論與創作之道,但仍不忘世道人心。
綜合以上所簡述之內容,可知包羅萬象,要認真介紹非一人所能。我所能為讀者介紹的不過是我的專業所熟習的生活起居的部分。

……

知性美學的三個原則

他的閒情有一個原則,基本上他要用人情來表達王道。第一個是不要儒家的倫理思想與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條新路。如果每個事情還是要回復到中庸之道,那就沒有情趣可言,所以求新求變是很重要的原則,即今天所謂的創意生活,亦是他的美感觀念的重要原則。第二點是既要風雅,亦談莊論,莊論就是很認真、講理。實質上是情理兼備,在追求風雅生活時不忘的禮制,而禮制實際上是知性的基本。第三點是他認為非常重要、一再強調的觀念,就是要節儉。李漁認為如果他設計一套東西只有富人可以享受,就無法惠及大眾,何況耗費又不是一個很好的德行。所以他主張要節儉,要花最少的錢、用最簡單的方法達到最高的情趣,這是他的一個很重要的主張。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美是奢華的產物;節約卻是刻苦的生活態度。在刻苦的生活中如何顧得到美呢?其實這一邏輯是一種誤解。首先,節約並不是刻苦是素樸,只是不浪費而已。這是知性美學的基礎。試想大自然的美何嘗不是素樸的表現?大自然的精神也就是道德的精神,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髓所在。有錢的人以為是可以用錢買的,因此鋪金嵌銀,踵事增華,以繁飾為美。其實俗而豔,不如素而雅;同樣是一扇窗,可以開得美,也可以開得醜,與財富何干?這足以説明節約反而是美的初階。
其實這些都是屬於知性美學基本的因素,而這三個原則也就是現在美學的實踐上很重要的基礎,今天我們談現代主義建築,大致上也是遵循這些原則。
……

蓋房子如寫文章

在「居室部」裏李漁寫:「房舍與人,欲其相稱」,這個相稱的觀念就是人性觀。今天這種建議被稱之為「人性尺度」。人性尺度對於房子很重要,意思是說房子太大也沒有什麼意思,太高又沒有什麼意思,人要跟房子的關係能夠互相配合。這個觀念完全和過去的傳統不一樣,過去的傳統是有錢人要把房子蓋得越大越好,房子越大代表著價值,表示個人的社會地位特別高。
其次,「人之葺居治宅,與讀書作文同一致也。譬如治舉業者,高則自出手眼,創為新異之篇」。就是說蓋房子好像作文一樣,要常常有新奇的篇章。這句話的意思對我來說代表著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蓋房子就是要設計,需要有一個設計師,需要有一個建築師。中國古代是沒有建築師的,匠人就是建築師;蓋房子只要告訴工頭多大一塊地,告訴他要幾個房間,然後要多少錢你去算算。因此大家的房子蓋得一模一樣,也沒有什麼好比較的,你跟我的都是一樣,稍有些變動可能是風水師的主意,這就是我們傳統的建築骨架。現在李漁說蓋房子與作文一樣,要有新奇之篇,這個就需要有設計師吧?很可惜我們沒有,我們一直沒有產生建築師這樣一個職業,因此沒有設計的觀念。但是頭腦有情趣的主人就擔負起設計的任務。
接著又說:「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要求素雅而新奇。從這一點可以說李漁看出中國空間文化中的一個弱點。中國傳統建築,包括宮殿在內,在外觀上看去,總使人覺得很富麗堂皇,可是仔細看,所有的細節都很粗糙。房舍之美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製作要很細緻,比如梁柱的接頭要很精細。中國的房子表面習慣塗油漆,木結構接頭都可以用油漆掩蓋,做工因此很不精準。我年輕時候是修古蹟的,曾經修葺過幾個台灣的大廟。開始時很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看起來富麗堂皇的大廟,因為大修的關係要解卸下來,那時候就發現很多柱子都是拼接起來的,很多接頭都是有塊木榫敲進去,很少有做得非常完好的卡榫。這使我覺悟到,我們根本不在乎木構的精緻性。為什麼中國古代建築表面全部都是油漆彩畫?原因之一,就是油漆彩畫可以把細工做得不好的地方完全遮掩,所以我們的木頭、柱子看起來很粗壯,其實是破破爛爛的。

日日新,又日新

日本人蓋房子也是用木頭,但傳統日本式的房子表面,是不上油漆的,讓你看到那個木紋,所以他們要選最好的木材。台灣當年的檜木,砍下來都是賣給日本人的,因為他們需要上等木材。把木頭打光了以後,木紋很漂亮,構件間的榫接本身就是工藝的精美作品,非常值得欣賞。可是台灣本地要蓋個大廟不需要那麼好的木材,杉木之類的粗木材都可以,表面不夠平整的話,裂了可以填補,若不夠高可以接一段,然後就先拿榫子接起來,打底磨光後,再漆上幾層漆,漆完後跟完整的木頭一模一樣。我們自己覺得這樣的解決方式非常聰明,日本人傻瓜才花那麼多錢買貴重完整的木材。這個就是貴麗不貴精,但李漁覺得貴精不貴麗才重要。真正要住的房子,不要華麗,但是要精緻;華麗不重要,精緻才重要。所以又要新奇又要素雅,要素要雅,這到今天都可以使用。這幾年來我一直在台灣提倡生活美學,我覺得中國文化實在缺少了基本的美感素養,我們的教育也沒有積極推動素雅的修養,所以像這種美感的應用,應該大力提倡,在中國文化中可以發揚光大才好,不能一直受到忽視。
李漁的建築美學觀點與日本的建築美學觀點是不是相近呢?在美感判斷上可以這麼説,可是在求新求變這方面來説,日本就不大相同了,日本是非常尊重傳統,甚至是守舊的。中國人喜歡求新,我們是個「日日新,又日新」的民族,因為我們的文化是橫向思考的,是求新求變的。那麼我們一個好新奇的民族為什麼常常不求新?是因為被禮教制度壓抑了,當你把制度拿開的時候,我們就會一夕而變。其實這種例子很多,我只拿一個香爐做例子:香爐可以找到幾百種,其變樣之多,你根本想像不出為什麼。不是為什麼,他就是要想變花樣,滿足新奇的心理需要,每個做香爐的人都因個人與環境的因素而發展出不同的形狀,因為沒有管制,他的創新觀念就出來了。日本人是非常守舊的民族,十分重視保護傳統,比如説它有個神廟伊勢神宮,那是在相當於中國六朝時候蓋的,到現在還是一模一樣。為什麼?因為木造房子不能耐久,所以他們便每二十年重建一次,就剛好照原有的房子做一個新的,然後把舊的拆掉,可以建得一模一樣的。這樣的程序延續一、兩千年了,也不嫌煩。他們才是真正守舊的民族。

……

現代人如何閱讀此書

當然產生於幾百年前的這種觀念,跟今天是有點距離,有些東西不能用。不過有很多基本觀點是可以採取的。它的基本原則沒有別的,就是生活的利便與情趣。李漁心目中的讀者是文人,也就是喜歡詩文、懂得書畫的人。這類有文化素養的讀書人知道何謂情趣。對於沒有文化素養的現代市民,説這些話都是白費。所以現代公寓的居住者要懂得如何住得好,必須先充實自己。比如李漁所説的「取景在借」,要如何靈活運用,恐怕連缺乏詩文背景的設計師都用不上呢!
有一段埋藏在「聲容部」裏的文字,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在「聲容」一章的最後一節「習技」裏,本是談婦女的歌舞技藝,但中間有一段泛論技藝的文章,小題為「文藝」,就是談到技藝與文理的關係。他指出「天下技藝無窮,其源頭止出一理」,可以説是現代理性主義理論的老祖宗。所以今人在居住的籌畫上也要重視理性,要求合理;這是一種持久價值,不可等閒視之。
《閒情偶寄》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一個傳統文人生活的多個層面,除了戲曲有些專業之外,其他都與生活的情趣與美感有關,可以概稱為生活美學。今天是講究生活美學的時代,所以對現代的知識分子生活的經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當然,當時的閒情與今天的社會價值有很大的落差。他在文章中講了很多細節,也許對我們沒有實際用處,可是我們要接受的是他的理念:求新、求變、合理、合用的基本態度。把這種態度運用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經營出富於情致的居住空間。有時候我覺得今天的設計師不能只追隨時尚,動不動向「前衛」學習,而要回到永恆的價值,就是李漁所秉持的原則。
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變成一個富裕的社會,因此我們的價值觀改變了。我們要想到個人生活,要想到社區生活,我們要想到真正的人生。這時候,生活的品味開始變得非常重要,生活的情趣必須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為什麼有那麼多遊樂場,就是要讓你花掉那個無聊的時間。與其花在那麼無聊的遊樂場裏,為什麼不回到像李漁一樣,比較內向的心靈生活?追求生活情趣是一種心靈生活,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提倡這種心靈生活的重建。這是我喜歡談李漁這本書的原因。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