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鮑里亞.薩克斯 (Boria Sax) 的《魔法森林: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對話的詩意空間》
2025/09/27 05:40
瀏覽76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鮑里亞.薩克斯 (Boria Sax) 的《魔法森林: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對話的詩意空間》
我不想成為神或英雄,只想做一棵樹,
永遠在那裡,從不傷害任何人。
(Not that I want to be a god or a hero. Just to change into a tree,
grow for ages, not hurt anyone.)
——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洛虛(Czeslaw Milosz)
書名:魔法森林: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對話的詩意空間
Enchanted Forests: The Poetic Construction of A World Before Time
作者:鮑里亞.薩克斯 (Boria Sax)
譯者:劉泗翰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7407
內容簡介
本書以48個主題,帶領讀者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飽覽森林構築的想像世界……
作者與自然共情,穿梭於神話、文學、民間傳說、童話故事、煉金術乃至當代心理學、藝術中的森林場景。森林象徵了心靈與物質、生命與死亡、夢想與現實、時間與永恆、自然與精神世界的交會。
【Excerpt】
〈導言:森林與記憶〉
……
[承載記憶的地標樹]
當你開始漸漸了解森林之後,有些樹木就會變得比其他樹木更顯眼。自史前時代以來,樹木就經常被視為地標,用來紀念過去發生的事件,儘管其中有許多關聯可能都只是傳說。像是菩提樹,據傳是佛陀禪修悟道之地;安克威克紫杉(Ankerwycke Yew),據說見證了約翰國王簽署《大憲章》;另外像羅賓漢及其部屬聚集的大橡樹,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躲避克倫威爾士兵的皇家橡樹(Royal Oak),還有亨利四世在簽署南特詔書(Edict of Nantes)之後親手栽植的布雷隆橡樹(Breslon Oak)等等。
不只歷史事件如此。自古以來,情侶就會在山毛櫸樹皮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或姓名字首縮寫,通常周圍還環繞著一顆心,這早已成為一種習俗。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詩人魯多維奇·亞里歐斯托(LudovicoAriosto)、還有英國的莎士比亞等人都提起過這種做法。湯瑪斯·哈代(Thomas Hardy)在詩作〈在風雨中〉(During Wind and Rain)的最後兩句寫道:
啊,不;年歲啊,年歲;
看雨滴刨除了他們鐫刻的名字。
(Ah, no; the years, the years;
Down their carved names the rain-drop ploughs.)
這些名字會隨著樹木一起生長和腐爛,受到風雨、天候、昆蟲和閃電的影響,但是或許注定會保留很長的時間。
我那塊地有一份在一九三三年簽訂的契約,其中引用了一八四五年做的一項調查。契約開宗明義就先記載財產邊界,「從所謂的『梨子樹』開始」,調査接著又提到另一個樹木標記,「在橋附近的栗子樹樁」;另外,還有兩處提到了特定的白橡樹。當地人都熟悉這些樹木,因此這樣的劃界可以具有法律效力。我曾經試圖尋找那棵梨子樹或是樹木殘株,卻徒勞無功。儘管如此,替我管理這片土地的林務員安東尼·德爾韋斯夫告訴我說,現在仍然可以照著契約中規定的邊界走一圈。
……
[讀出樹的密語]
樹木在生長時,其樹幹直徑每年都會長粗一圈,即為年輪。夏末成長的新細胞比較緊湊,樹木成長時就會產生一條黑線,當水分、養分和光照充足時,生長速度快,年輪間距就會擴大。如果樹木遭到火燒等災難毀損時,也會留下明顯的疤痕。此外,風、陽光模式、附近樹枝的重量和其他因素都會導致年輪不對稱。科學家從樹木的生長模式不僅可以得到許多有關樹木本身的訊息,還可以藉此判斷森林中的氣候、天氣和其他狀況。
動物似乎大多反映出人類短暫的情緒,如歡樂、恐懼或好奇。相形之下,樹木似乎透露出人類一些比較持久的情感,或是更廣泛地說,就是揭露人類的狀況。樹木有不同的個性,從某種角度來說,甚至比人類更生動。它們透過傷痕、曲折、斷裂和成長方向的變化來講述自己的歷史,展現面對逆境時的決心。誠如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在〈樹〉(Trees)一文中所寫的,當我們看著一棵剛剛砍伐的樹樁時,「它的年輪與畸形殘缺,忠實地記錄了所有的掙扎,所有的疾病與痛苦,所有的歡樂與繁榮,所有的荒年與豐年,還有它們承受的攻擊與風雨侵襲」。(As Hermann Hesse wrote in his essay ‘Trees’, when we look at the stump of a newly felled tree, ‘in its annual rings and deformities are faithfully recorded all the struggle, all the illness and suffering, all the joy and flourishing, the lean years and the rich years, attacks withstood and storms outlasted.’)
比利時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在描述法國坎城地區盧河(Loup River)峽谷中的一棵百年月桂樹時寫道:「從那扭曲、甚至可以說是蠕動的樹幹,可以輕易地讀出它困苦而堅韌的一生,就像是一整齣戯。」從一粒種子落入垂直岩石的裂縫中,先是長出一根細細的枝幹,朝下指向水面;後來,樹枝急轉朝上,面向太陽。在此同時,「一個隱藏的潰瘍深深地咬住了在半空中支撐它的可憐手臂」。這棵樹長了兩條新的樹根,遠高於彎曲的樹幹,將其牢牢地固定在花崗岩壁上。梅特林克問道:「對於我們短暫的生命來說,這些無聲戲劇太長了,人類的眼睛能提供什麼幫助呢?」
(Maurice Maeterlinck writes of a hundred-year-old laurel tree in a gorge of the Loup River in the Cannes region of France: ‘It was easy to read on its twisted and, so to speak, writhing trunk the whole drama of its hard and tenacious life.’ A seed had landed in a crack in a perpendicular rock. As a thin stem, it had grown out, pointing downwards towards the water, but later the stem had turned up at a sharp angle to face the sun. Meanwhile, ‘a hidden canker gnawed deep into the tragic arm that supported it in space.’ The tree sent out two new roots, well above the bend in its trunk, which fastened it securely to the granite wall. Maeterlinck asks, ‘What human eye will ever assist at these silent dramas, which are all too long for our short lives?’)
……
〈樹與葉〉(Wood and Leaves)
語言是化石般的詩。
(Language is fossil poetry.)
——美國詩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在猶他州,有一塊佔地四十三公頃的林地,生長著一片基因完全相同的美洲白楊木,稱為「潘多」(Pando),整座森林都是由同一個根系發展出來的。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最後一個冰河時期末期,也就是大約一萬四千五百年前。當時有一棵樹倒下來,讓樹冠空出一片天空,陽光從中照射下來,鼓勵其他樹幹發芽。如果以DNA來分析,整片樹林就是一棵植物;但是如果依樹幹的數量來計算,則有四千七百棵樹,「每一棵都有獨特的輪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相對於水和陽光等元素的位置。在其悠久的歷史中,潘多經歷了許多動亂,包括火災、乾旱和歐洲人的到來,現在則是受到大量鹿群的威脅,因為鹿會啃食它們的新芽。就算是潘多也不會永遠存在,但是當它最終滅亡時,如此漸進且模糊的滅亡,還可以稱之為死亡嗎?我們應該稱潘多為森林,還是一棵樹呢?
葉子是樹的一部分,還是獨立的存在?當樹葉被風從樹枝上撕裂下來之後,可能還會存活很久。從根部長出來的第二根樹幹又怎麼說呢?應該視為原來樹木的一部分,還是另外一棵樹?如果是兩棵樹的樹幹生長在一起,或許還屬於不同物種,但是看起來卻像是一棵樹,這又該如何認定呢?是一棵樹,還是兩棵樹?橡實呢?或是一朵花?還有菌根真菌呢?它們可能是從樹根長出來,也可能緊緊地包覆在樹根周圍,與樹的生命息息相關,以至於很難說這些夥伴該如何區分。
一棵樹大約有一半以樹根的形式埋在地底下。新芽可能從樹根或樹椿發芽,甚至還可能從倒落在地上的樹枝發芽。即使沒有發出新芽,你也不會說這棵樹「死了」,因為它仍然是無數生命形式的宿主,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幾乎與這些生命密不可分。這些生命可能包括鳥類、地衣、真菌、小動物和小植物。樹木當然不是瞬間死亡,只是植物的個體特徵緩慢地融入整座森林。
當個別身分變得如此模糊時,關於自然界的生物是競爭還是合作的老問題就不再有意義了。可能是其中之一,完全取決於你認定每個生物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如果你將潘多視為一群個別的樹木,它們可能就會彼此爭奪陽光;但是如果將潘多視為一棵有許多分叉樹枝的樹,那麼它就只是在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
〈森林與死亡〉(The Forest and Death)
卡斯帕·大衛·弗烈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在一八一四年的作品《林中獵人》(Chasseur in the Forest)中,畫了一個小騎兵的背影。他徒步迷失在日耳曼的巨大森林之中,身後的樹樁上棲息著一隻呱呱叫的烏鴉。冬天已經降臨,他也即將面臨死亡。這是對拿破崙入侵的懲罰。這次攻擊行動遭到自然力量挫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耳曼的原始森林。
至少,這是一般人對這幅畫的常見詮釋。其實,若不是因為標題使用了一個法文字,再加上畫作完成日期剛好是拿破崙在一八一二年俄羅斯戰役與萊比錫戰役中遭到慘敗後不久,否則我們實在看不出來畫中男子是法國人,他身上的制服也沒有透露太多訊息。拿破崙大軍的騎兵根據他們所屬的軍團與階級,有各種不同的服裝,此人很可能是普魯士人。再說,你甚至無法確定斗篷的顏色,我們看起來是綠棕色,可能反映了松樹的顏色。我們看到他是徒步,但這不一定意味著他的馬迷路了,或許馬匹就在樹林後面。另外,在右側似乎還有一條觀眾看不到的小路,因此他甚至可能離我們所謂的文明不遠。
[《林中獵人》的森林想像]
畫中的空地顯示,這名騎兵所屬的軍團可能是在最近一次入侵時經過這座森林,現在正準備要撤退。此一細節固然可以證明該士兵隸屬拿破崙入侵俄羅斯的部隊,卻不是決定性的證據。但是俄羅斯的森林混合了落葉林,還有大量的樺樹,並非單一種植針葉樹。莫非是這個部隊誤入了普魯士?
又或者這幅畫並不是代表過去的事件,而是對未來的計畫。在這幅畫完成之前不久,對法國人深惡痛絕的弗萊德里希·路德維格·揚恩(Friedrich Ludwig Jahn)提議在普魯士邊界地帶廣植充滿野生動物的森林做為保護機制,因為法國人就像很久以前的羅馬入侵者一樣,不知道如何與他們談判。然而,弗烈德里希向來都不是軍事或政治宣傳畫家。因此要理解這幅畫,還是必須放在更大的格局思考,而不僅僅是參照當天發生的事情。
有人可能會質疑藝術家只是用令人困惑的暗示來戲弄觀眾,但是這並非弗烈德里希的風格,他不是一個愛開玩笑的人,他的作品始終嚴肅認真,儘管沒有太多的說教,弗烈德里希並未在畫作中闡明理念,反而是創造理念。他的畫作很少有寓言性的詮釋,無論是政治的或宗教的;然而,他畫中的所有物件似乎都充滿了象徵意義。弗烈德里希的想像力是視覺的,而不是語言的,也許他甚至沒有想到我們會在這裡討論到的其他詮釋。其實,他只是在用畫筆思考。
……
[從《林中獵人》思索人類介入自然]
也許弗烈德里希的《林中獵人》畫中人物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孤單。這幅畫中的背景森林看起來不完全是自然,也同樣受到商業影響,因為森林裡的樹木大小相同,間隔均匀,說明它們是一起栽種的。另外,地面上沒有石頭,表示這裡曾經用於農業。而前景中的幾棵樹則是最近才遭到砍伐,只是很快又長回來,因為它們不像背景那些若隱若現的樹木,每一株的大小各異,顯示這是不久前砍伐後又新栽種的。
從林業的角度來看,畫中最令人費解之處在於前景中的三個樹樁,其中一個向觀眾的左側傾斜,幾乎要連根拔起。在暴風雨期間,樹木確實可能會被吹倒,不過樹樁通常會留在原地慢慢腐爛。這根樹椿是如何被拔起來,又危危巍巍地保持平衡,沒有完全傾倒呢?我能想到的最好解釋是,它在被砍伐之前就開始傾斜,最終依靠在其他樹上作為支撐,也許有一部分的森林被砍伐了之後,讓強風可以長驅直入,將它吹倒。然而,在它左邊的樹木仍然只有中等大小,無法提供太多緩衝作用。此外,這些樹木的樹枝也完全無缺,如果它們曾經支撐過另外一棵樹木的話,勢必會有樹枝折斷或彎曲。奇怪的位置讓樹樁顯得格外生動,而樹根也像一隻幽靈般的手,指向觀眾右側的樹苗。
事實上,整座森林似乎都充滿活力。觀眾右側有一棵冷杉的樹枝似乎直接指向騎兵的頭部,而且所有的樹木都有豐富的表情。森林或許一如往常地表現出無意識的心靈,相形之下,當這個人逐漸融入周圍的森林時,似乎也慢慢失去人性。他的外形像是雲杉,雙腿像莖幹一樣攏在一起,身上一件下寬上窄的棕綠色斗篷,朝著頭盔方向逐漸變細,最後形成像雲杉樹頂一樣的小尖點。如果只是輕描淡寫地掃過一眼,很難不將他誤認為是一棵雲杉。
[林業樹木的生死命運]
如果入侵的軍隊犯了傲慢的罪行,那麼創造單一栽培森林的人豈不是更罪孽深重嗎?開發整座森林是人們在二十世紀之前大規模奪取權力的少數例子之一,在此之前,森林是風、火、雨等元素的領域。因此,這幅畫的重點或許不是法國入侵或是日耳曼的風景,而是人類。我們會被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毀滅嗎?或許,在如此大規模的開發之中,我們放棄了個體甚至人類的身分,與自然世界合而為一。
法語中的「獵人」(chasseur)在日耳曼語中是「Rückenfigur」,也就是我們只看到背影的那個人。弗烈德里希有許多——甚至可能是大多數——畫作都使用了這類圖像,這個人不是敵人,而是藝術家的投影,也是觀眾的替身。我們透過另一人的眼睛看到風景,而這個人卻背對著我們,這樣的效果通常為了是框住場景,防止其移動到無盡的遠處。但是Rückenfigur通常遠離場景,也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這個圖像有點像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有一部分代表作者,卻又不完全是作者。如果畫中的人物確實是法國入侵者,那麼藝術家算是相當親密地認同敵人了。
為了讓這個人成為這幅畫的主題,弗烈德里希使用了一個據我所知是這幅畫獨有的技巧。這樣的人物有兩個,一前一後。第二個Rückenfigur是烏鴉。畫家用了這兩個代理人,讓森林成為一個故事中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詮釋。無論這個人是面對死亡抑或只是在散步,似乎都不會比他身邊的森林更重要,甚至也沒有太大的不同。相較於人工栽培的冷杉,烏鴉還更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鳥兒在叫,這個人一定聽得到。這個呼喊是歡迎還是厄運?法語中的「chasseur」可以用來指騎兵,但是更常見的意思是「獵人」。如果這裡指的是後者,那麼獵人是人?還是烏鴉?
……
我不想成為神或英雄,只想做一棵樹,
永遠在那裡,從不傷害任何人。
(Not that I want to be a god or a hero. Just to change into a tree,
grow for ages, not hurt anyone.)
——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洛虛(Czeslaw Milosz)
書名:魔法森林: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對話的詩意空間
Enchanted Forests: The Poetic Construction of A World Before Time
作者:鮑里亞.薩克斯 (Boria Sax)
譯者:劉泗翰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7407
內容簡介
本書以48個主題,帶領讀者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飽覽森林構築的想像世界……
作者與自然共情,穿梭於神話、文學、民間傳說、童話故事、煉金術乃至當代心理學、藝術中的森林場景。森林象徵了心靈與物質、生命與死亡、夢想與現實、時間與永恆、自然與精神世界的交會。
【Excerpt】
〈導言:森林與記憶〉
……
[承載記憶的地標樹]
當你開始漸漸了解森林之後,有些樹木就會變得比其他樹木更顯眼。自史前時代以來,樹木就經常被視為地標,用來紀念過去發生的事件,儘管其中有許多關聯可能都只是傳說。像是菩提樹,據傳是佛陀禪修悟道之地;安克威克紫杉(Ankerwycke Yew),據說見證了約翰國王簽署《大憲章》;另外像羅賓漢及其部屬聚集的大橡樹,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躲避克倫威爾士兵的皇家橡樹(Royal Oak),還有亨利四世在簽署南特詔書(Edict of Nantes)之後親手栽植的布雷隆橡樹(Breslon Oak)等等。
不只歷史事件如此。自古以來,情侶就會在山毛櫸樹皮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或姓名字首縮寫,通常周圍還環繞著一顆心,這早已成為一種習俗。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詩人魯多維奇·亞里歐斯托(LudovicoAriosto)、還有英國的莎士比亞等人都提起過這種做法。湯瑪斯·哈代(Thomas Hardy)在詩作〈在風雨中〉(During Wind and Rain)的最後兩句寫道:
啊,不;年歲啊,年歲;
看雨滴刨除了他們鐫刻的名字。
(Ah, no; the years, the years;
Down their carved names the rain-drop ploughs.)
這些名字會隨著樹木一起生長和腐爛,受到風雨、天候、昆蟲和閃電的影響,但是或許注定會保留很長的時間。
我那塊地有一份在一九三三年簽訂的契約,其中引用了一八四五年做的一項調查。契約開宗明義就先記載財產邊界,「從所謂的『梨子樹』開始」,調査接著又提到另一個樹木標記,「在橋附近的栗子樹樁」;另外,還有兩處提到了特定的白橡樹。當地人都熟悉這些樹木,因此這樣的劃界可以具有法律效力。我曾經試圖尋找那棵梨子樹或是樹木殘株,卻徒勞無功。儘管如此,替我管理這片土地的林務員安東尼·德爾韋斯夫告訴我說,現在仍然可以照著契約中規定的邊界走一圈。
……
[讀出樹的密語]
樹木在生長時,其樹幹直徑每年都會長粗一圈,即為年輪。夏末成長的新細胞比較緊湊,樹木成長時就會產生一條黑線,當水分、養分和光照充足時,生長速度快,年輪間距就會擴大。如果樹木遭到火燒等災難毀損時,也會留下明顯的疤痕。此外,風、陽光模式、附近樹枝的重量和其他因素都會導致年輪不對稱。科學家從樹木的生長模式不僅可以得到許多有關樹木本身的訊息,還可以藉此判斷森林中的氣候、天氣和其他狀況。
動物似乎大多反映出人類短暫的情緒,如歡樂、恐懼或好奇。相形之下,樹木似乎透露出人類一些比較持久的情感,或是更廣泛地說,就是揭露人類的狀況。樹木有不同的個性,從某種角度來說,甚至比人類更生動。它們透過傷痕、曲折、斷裂和成長方向的變化來講述自己的歷史,展現面對逆境時的決心。誠如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在〈樹〉(Trees)一文中所寫的,當我們看著一棵剛剛砍伐的樹樁時,「它的年輪與畸形殘缺,忠實地記錄了所有的掙扎,所有的疾病與痛苦,所有的歡樂與繁榮,所有的荒年與豐年,還有它們承受的攻擊與風雨侵襲」。(As Hermann Hesse wrote in his essay ‘Trees’, when we look at the stump of a newly felled tree, ‘in its annual rings and deformities are faithfully recorded all the struggle, all the illness and suffering, all the joy and flourishing, the lean years and the rich years, attacks withstood and storms outlasted.’)
比利時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在描述法國坎城地區盧河(Loup River)峽谷中的一棵百年月桂樹時寫道:「從那扭曲、甚至可以說是蠕動的樹幹,可以輕易地讀出它困苦而堅韌的一生,就像是一整齣戯。」從一粒種子落入垂直岩石的裂縫中,先是長出一根細細的枝幹,朝下指向水面;後來,樹枝急轉朝上,面向太陽。在此同時,「一個隱藏的潰瘍深深地咬住了在半空中支撐它的可憐手臂」。這棵樹長了兩條新的樹根,遠高於彎曲的樹幹,將其牢牢地固定在花崗岩壁上。梅特林克問道:「對於我們短暫的生命來說,這些無聲戲劇太長了,人類的眼睛能提供什麼幫助呢?」
(Maurice Maeterlinck writes of a hundred-year-old laurel tree in a gorge of the Loup River in the Cannes region of France: ‘It was easy to read on its twisted and, so to speak, writhing trunk the whole drama of its hard and tenacious life.’ A seed had landed in a crack in a perpendicular rock. As a thin stem, it had grown out, pointing downwards towards the water, but later the stem had turned up at a sharp angle to face the sun. Meanwhile, ‘a hidden canker gnawed deep into the tragic arm that supported it in space.’ The tree sent out two new roots, well above the bend in its trunk, which fastened it securely to the granite wall. Maeterlinck asks, ‘What human eye will ever assist at these silent dramas, which are all too long for our short lives?’)
……
〈樹與葉〉(Wood and Leaves)
語言是化石般的詩。
(Language is fossil poetry.)
——美國詩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在猶他州,有一塊佔地四十三公頃的林地,生長著一片基因完全相同的美洲白楊木,稱為「潘多」(Pando),整座森林都是由同一個根系發展出來的。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最後一個冰河時期末期,也就是大約一萬四千五百年前。當時有一棵樹倒下來,讓樹冠空出一片天空,陽光從中照射下來,鼓勵其他樹幹發芽。如果以DNA來分析,整片樹林就是一棵植物;但是如果依樹幹的數量來計算,則有四千七百棵樹,「每一棵都有獨特的輪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相對於水和陽光等元素的位置。在其悠久的歷史中,潘多經歷了許多動亂,包括火災、乾旱和歐洲人的到來,現在則是受到大量鹿群的威脅,因為鹿會啃食它們的新芽。就算是潘多也不會永遠存在,但是當它最終滅亡時,如此漸進且模糊的滅亡,還可以稱之為死亡嗎?我們應該稱潘多為森林,還是一棵樹呢?
葉子是樹的一部分,還是獨立的存在?當樹葉被風從樹枝上撕裂下來之後,可能還會存活很久。從根部長出來的第二根樹幹又怎麼說呢?應該視為原來樹木的一部分,還是另外一棵樹?如果是兩棵樹的樹幹生長在一起,或許還屬於不同物種,但是看起來卻像是一棵樹,這又該如何認定呢?是一棵樹,還是兩棵樹?橡實呢?或是一朵花?還有菌根真菌呢?它們可能是從樹根長出來,也可能緊緊地包覆在樹根周圍,與樹的生命息息相關,以至於很難說這些夥伴該如何區分。
一棵樹大約有一半以樹根的形式埋在地底下。新芽可能從樹根或樹椿發芽,甚至還可能從倒落在地上的樹枝發芽。即使沒有發出新芽,你也不會說這棵樹「死了」,因為它仍然是無數生命形式的宿主,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幾乎與這些生命密不可分。這些生命可能包括鳥類、地衣、真菌、小動物和小植物。樹木當然不是瞬間死亡,只是植物的個體特徵緩慢地融入整座森林。
當個別身分變得如此模糊時,關於自然界的生物是競爭還是合作的老問題就不再有意義了。可能是其中之一,完全取決於你認定每個生物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如果你將潘多視為一群個別的樹木,它們可能就會彼此爭奪陽光;但是如果將潘多視為一棵有許多分叉樹枝的樹,那麼它就只是在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
〈森林與死亡〉(The Forest and Death)
卡斯帕·大衛·弗烈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在一八一四年的作品《林中獵人》(Chasseur in the Forest)中,畫了一個小騎兵的背影。他徒步迷失在日耳曼的巨大森林之中,身後的樹樁上棲息著一隻呱呱叫的烏鴉。冬天已經降臨,他也即將面臨死亡。這是對拿破崙入侵的懲罰。這次攻擊行動遭到自然力量挫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耳曼的原始森林。
至少,這是一般人對這幅畫的常見詮釋。其實,若不是因為標題使用了一個法文字,再加上畫作完成日期剛好是拿破崙在一八一二年俄羅斯戰役與萊比錫戰役中遭到慘敗後不久,否則我們實在看不出來畫中男子是法國人,他身上的制服也沒有透露太多訊息。拿破崙大軍的騎兵根據他們所屬的軍團與階級,有各種不同的服裝,此人很可能是普魯士人。再說,你甚至無法確定斗篷的顏色,我們看起來是綠棕色,可能反映了松樹的顏色。我們看到他是徒步,但這不一定意味著他的馬迷路了,或許馬匹就在樹林後面。另外,在右側似乎還有一條觀眾看不到的小路,因此他甚至可能離我們所謂的文明不遠。
[《林中獵人》的森林想像]
畫中的空地顯示,這名騎兵所屬的軍團可能是在最近一次入侵時經過這座森林,現在正準備要撤退。此一細節固然可以證明該士兵隸屬拿破崙入侵俄羅斯的部隊,卻不是決定性的證據。但是俄羅斯的森林混合了落葉林,還有大量的樺樹,並非單一種植針葉樹。莫非是這個部隊誤入了普魯士?
又或者這幅畫並不是代表過去的事件,而是對未來的計畫。在這幅畫完成之前不久,對法國人深惡痛絕的弗萊德里希·路德維格·揚恩(Friedrich Ludwig Jahn)提議在普魯士邊界地帶廣植充滿野生動物的森林做為保護機制,因為法國人就像很久以前的羅馬入侵者一樣,不知道如何與他們談判。然而,弗烈德里希向來都不是軍事或政治宣傳畫家。因此要理解這幅畫,還是必須放在更大的格局思考,而不僅僅是參照當天發生的事情。
有人可能會質疑藝術家只是用令人困惑的暗示來戲弄觀眾,但是這並非弗烈德里希的風格,他不是一個愛開玩笑的人,他的作品始終嚴肅認真,儘管沒有太多的說教,弗烈德里希並未在畫作中闡明理念,反而是創造理念。他的畫作很少有寓言性的詮釋,無論是政治的或宗教的;然而,他畫中的所有物件似乎都充滿了象徵意義。弗烈德里希的想像力是視覺的,而不是語言的,也許他甚至沒有想到我們會在這裡討論到的其他詮釋。其實,他只是在用畫筆思考。
……
[從《林中獵人》思索人類介入自然]
也許弗烈德里希的《林中獵人》畫中人物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孤單。這幅畫中的背景森林看起來不完全是自然,也同樣受到商業影響,因為森林裡的樹木大小相同,間隔均匀,說明它們是一起栽種的。另外,地面上沒有石頭,表示這裡曾經用於農業。而前景中的幾棵樹則是最近才遭到砍伐,只是很快又長回來,因為它們不像背景那些若隱若現的樹木,每一株的大小各異,顯示這是不久前砍伐後又新栽種的。
從林業的角度來看,畫中最令人費解之處在於前景中的三個樹樁,其中一個向觀眾的左側傾斜,幾乎要連根拔起。在暴風雨期間,樹木確實可能會被吹倒,不過樹樁通常會留在原地慢慢腐爛。這根樹椿是如何被拔起來,又危危巍巍地保持平衡,沒有完全傾倒呢?我能想到的最好解釋是,它在被砍伐之前就開始傾斜,最終依靠在其他樹上作為支撐,也許有一部分的森林被砍伐了之後,讓強風可以長驅直入,將它吹倒。然而,在它左邊的樹木仍然只有中等大小,無法提供太多緩衝作用。此外,這些樹木的樹枝也完全無缺,如果它們曾經支撐過另外一棵樹木的話,勢必會有樹枝折斷或彎曲。奇怪的位置讓樹樁顯得格外生動,而樹根也像一隻幽靈般的手,指向觀眾右側的樹苗。
事實上,整座森林似乎都充滿活力。觀眾右側有一棵冷杉的樹枝似乎直接指向騎兵的頭部,而且所有的樹木都有豐富的表情。森林或許一如往常地表現出無意識的心靈,相形之下,當這個人逐漸融入周圍的森林時,似乎也慢慢失去人性。他的外形像是雲杉,雙腿像莖幹一樣攏在一起,身上一件下寬上窄的棕綠色斗篷,朝著頭盔方向逐漸變細,最後形成像雲杉樹頂一樣的小尖點。如果只是輕描淡寫地掃過一眼,很難不將他誤認為是一棵雲杉。
[林業樹木的生死命運]
如果入侵的軍隊犯了傲慢的罪行,那麼創造單一栽培森林的人豈不是更罪孽深重嗎?開發整座森林是人們在二十世紀之前大規模奪取權力的少數例子之一,在此之前,森林是風、火、雨等元素的領域。因此,這幅畫的重點或許不是法國入侵或是日耳曼的風景,而是人類。我們會被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毀滅嗎?或許,在如此大規模的開發之中,我們放棄了個體甚至人類的身分,與自然世界合而為一。
法語中的「獵人」(chasseur)在日耳曼語中是「Rückenfigur」,也就是我們只看到背影的那個人。弗烈德里希有許多——甚至可能是大多數——畫作都使用了這類圖像,這個人不是敵人,而是藝術家的投影,也是觀眾的替身。我們透過另一人的眼睛看到風景,而這個人卻背對著我們,這樣的效果通常為了是框住場景,防止其移動到無盡的遠處。但是Rückenfigur通常遠離場景,也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這個圖像有點像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有一部分代表作者,卻又不完全是作者。如果畫中的人物確實是法國入侵者,那麼藝術家算是相當親密地認同敵人了。
為了讓這個人成為這幅畫的主題,弗烈德里希使用了一個據我所知是這幅畫獨有的技巧。這樣的人物有兩個,一前一後。第二個Rückenfigur是烏鴉。畫家用了這兩個代理人,讓森林成為一個故事中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詮釋。無論這個人是面對死亡抑或只是在散步,似乎都不會比他身邊的森林更重要,甚至也沒有太大的不同。相較於人工栽培的冷杉,烏鴉還更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鳥兒在叫,這個人一定聽得到。這個呼喊是歡迎還是厄運?法語中的「chasseur」可以用來指騎兵,但是更常見的意思是「獵人」。如果這裡指的是後者,那麼獵人是人?還是烏鴉?
……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的《鷹與心的追尋》下一則: Excerpt:《植物比你想的更聰明:植物智能的探索之旅》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