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王鼎鈞的《活到老,真好》
2025/07/17 05:40
瀏覽1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Excerpt:王鼎鈞的《活到老,真好》
「耄耋之年」的作品應該會有什麼樣的水準?王鼎鈞透過本書似乎做了一個讓許多作家難以企及的示範,以下摘要分享本書的序文以及一篇名為〈客至〉的問答錄。
書名:活到老,真好
作者:王鼎鈞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9/01
內容簡介
《活到老,真好》是作者進入老年後對於生命深刻的省察與體悟的抒情抒懷之作。他顛覆世俗眼界,將老年看成人生的「黃金時代」,更是人生難得的福分,理由是「到了老年,人生對我們已沒有祕密,能通人言獸語」;「不喜不懼,無雨無晴」。活得長,看得久,就是享受人生。
【Excerpt】
〈作者序〉
那些年和中國大陸上的老同學通信,知道他們早已退休,有人在退休時安排了第二職業,現在也交了出去。這給我一個感覺,我們那一代的確是過去了。
這就是老。人握拳而來、撒手而去,先是一樣一樣搜集,後是一件一件疏散,或者如某些人所說,只剩下老妻老狗老酒。我發現大陸上的那些親友對「老」完全不能適應,因為「革命哲學」漏了這一章,以致心中沮喪空虛,難以聊生。「革命」是假設人在三十歲、四十歲的時候戰死了,或是累死了,不料還有一段晚景頗費安排。
我倒是寫了許多信勸他們。我說老年是我們的黃金時代。人家說黃金時代是二十歲,你想,二十歲我們懂什麼?懂得茅臺和汾酒有什麼分別嗎?懂得京胡和二胡有什麼分別嗎?懂得劉曉慶和鞏俐有什麼分別嗎?我說到了老年,人生對我們已沒有祕密,能通人言獸語。當年女孩子說「我不愛你」,你想了一整年也想不出原因來,現在她剛要張口你已完全了解。我說上帝把幼小的我們給了父母、把青壯的我們給了國家社會,到了老年,祂才把「我」還給我自己,這一段生命特別珍貴。這段話,我那些同學少年全聽不進,他們說我是阿Q。
我說年老比年輕好,一如收穫比墾荒好,或是和平比戰爭好。年輕時我們和命運對抗,到老年和解了。成年以前的我們是「危機四伏」,門外一步都是不可知,正所謂「如暗夜行走」。到了壯而行,手裡有地圖,心中有煎熬,天天「冰炭滿懷抱」、靈肉衝突、義利衝突、群己衝突,哪有安寧。謝天謝地,總算老了,跳出三界,不列五行。還用得著自己拿鞭子抽自己的背嗎?還用得著自己拿刀割自己的耳朵嗎?再也用不著一夜急白了鬍子、三天急瞎了眼睛,再也用不著「為伊消得人憔悴」。不喜不懼,無雨無晴。這段話,我的同學少年也聽不進,他們說我是酸葡萄。
……
六十曰老。七十曰耆。八十曰耋。九十曰耄(有不同的說法)。活到耄耋之年,最怕有長年臥床的疾病,自己苦,家人也苦,連醫生護士也跟著受罪。這是老年的大問題。有幾個中年人談論「你願意怎麼個死法」,一位女士說,她希望在七十歲那年被爭風吃醋的男人從背後開槍打死。女人到了七十歲還能使男人嫉妒得要死,這是何等抱負!被人從背後開槍打死,死前無恐懼,死時無痛苦(痛苦十分短暫),又是何等設計!所以這個答案得了第一。——可望不可即。
……
〈客至〉
花開客來,花謝客去,瓶花生機盡矣,枝頭有餘香,賓主談興亦盡,几椅間有餘音,欲追流光,奮筆速記。
您的精氣神都還不錯。您也有養生之道吧?健康長壽是現在媒體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香菸、雞蛋、肥肉、糖果這些東西的銷量很受影響。萬聖節夜晚,孩子照樣出來討糖,糖果帶回家,倒進垃圾桶裡去了。電影裡已經看不見明星吸菸的鏡頭。數字證明,現代人也確實比從前的人長壽。養生,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誡命以外,您還有獨得之秘嗎?
我平素並不很注意自己的身體,年輕的時候當兵,那時軍中沒有「養生」這個觀念。再說我現在談養生好像也還早?通常是百歲的人瑞,接受新聞媒體的採訪,才一問一答,好像也沒什麼新鮮內容。
我在物資匱乏的環境中成長,人家的床是「席夢思」,我的床還是硬木板;人家吃精米白麵,我的食物裡有糠麩。誰料新學說出現,睡硬床、吃粗糧對身體好,連洗澡水也是涼水勝熱水,超級市場賣穀糠麥糠,餐館裡粗麵饅頭比白麵饅頭值錢,一時之間,敗部復活。我的生活有很多地方跟養生之道暗合,真是老天疼憨人。
您是怎麼樣描述生命,或者生活?
在我看來,生命和生活幾乎是一體兩面,生命是生活的意義、生活的價值,生活是生命的現象、生命的化身。文學創作寫生活,藉著生活顯現生命、批判生命,也就是明寫生活、暗寫生命。它的成功失敗,在乎他怎樣看生命、怎樣寫生活,並不在乎他寫了什麼樣的生活。這不是彗星一閃就可以照亮的事情,所以做作家要奉獻一生。
什麼緣故使您能對文學奉獻一生?尤其是一再遭逢顛沛造次,外力改變了千萬人的初衷,何以能允許在您的心田裡仍然活著這樣一顆種子?
人生是長途跋涉,變化很多,可是也總會有一樣東西始終陪著他,我是說在精神上始終不離開他。
在我這一生,這樣東西就是文學。對我來說,文學是個綜合體,它包括興趣、工作、思考,包括退讓、追求、對抗。人生也就是這些東西,所以文學和我可以一生一世永不分離。
什麼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有人說,今天的讀者大眾不能分辨作品好壞,作者也就在寫作的時候認為無須求好,文學理論家在評介作品的時候,也不像他的前輩那樣,指出作品的修辭、結構、風格、境界有什麼過人之處。讀者大眾要想分辨作品好壞,他得先有可以依據的標準,這個標準在哪裡?
我的體會是,文學作品有各式各樣的「好」、有標準,但是沒有獨一無二的絕對標準。司空圖的《詩品》指出好詩有二十四個標準,第一個是「雄渾」,他對雄渾的描述是「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他的第九個標準是「綺麗」,他的描述是「霧餘水畔,紅杏在林。月明華屋,畫橋碧蔭」。雖然他使用的語言並不精確,我們仍然可以意會,雄渾和綺麗不同,也許相反。在《詩品》當中,還有豪放和含蓄、典雅和疏野,大抵類似。
從前的《詩話》作家,也就是詩詞評論家,曾經討論唐詩七絕以哪一首最好,產生了幾張名單,沒有誰舉出唯一的一首來。有人選出七首,那是有七種好;有人選出十首,那是有十種好,王昌齡的〈出塞〉、王之渙的〈涼州詞〉、李白的〈下江陵〉、王翰的〈涼州詞〉、王維的〈渭城曲〉、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都入選了。王昌齡的〈出塞〉是這樣寫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維的〈渭城曲〉是這樣寫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下江陵〉是這樣寫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詩很不一樣,都很好,都最好。說句開玩笑的話,辛稼軒慷慨激昂,李後主忍氣吞聲;《水滸傳》光明磊落,《金瓶梅》卑鄙齷齪;托爾斯泰始終如一,莎士比亞不拘一格;福樓拜中規中矩,喬伊斯亂七八糟。都好!都非常好!
你重讀自己的舊作嗎?林文月女士有一篇文章,她重讀自己的舊作,「有些字句在重讀的時候卻有一些陌生,有些事件和景象也相當模糊曖昧了。」你有這種感覺嗎?
作品發表,好比「無可奈何花落去」,舊作重讀,好比「似曾相識燕歸來」。
據我體會,如果我寫的是抒情文,寫出來的是當時的感受,後來感受忘記了;如果我寫的是記敘文,寫出來的是當時對事件的詮釋,後來詮釋改變了,多年後再讀,就要疑惑「這是我寫的嗎?」。早年的著述,有人稱為「嬰兒時代的鞋子」,從前媽媽親手給孩子做鞋,孩子長大了,看見密針細縷,胸中震動,後來鞋子都從百貨公司嬰兒部買來,「這是我的鞋子嗎?」長大了的孩子也就是這麼說一句罷了。
有些作品,像尼采所說用自己的血寫成,我不輕易重讀,如果重讀,那感受仍然如當初一樣錐心。對於我來說,這並非理想的狀況,我一向主張「寫別人的事情如寫自己,寫自己的事情如寫別人」。
如果約集一些資深作家,請他們自道重讀舊作的心情(瘂弦重讀《如歌的行板》、司馬中原重讀《莽原》、聶華苓重讀《撒了一地的玻璃球》……),不知會是怎樣的場面?
你的回憶錄,尤其是第三冊寫內戰、第四冊寫臺灣,滿布掌故軼聞,繼承了我國「野史」的傳統,當代人這樣寫回憶錄的也不多。且不論這書的整體價值,單是這些小零碎、小玩意兒,已足以眾口輾轉百年。你怎樣得到這些材料?
你說野史,很有意思。正史從源頭看歷史,野史從末梢看歷史,鄉野看不見運籌帷幄的紀錄,只能借古戰場廢棄的兵器「磨洗認前朝」。在同時代的人中間,我的回憶錄晚出,有那麼多珠玉在前,我仍然得顯示我的「獨家」。有人說,這些回憶錄不過大同小異罷了!沒錯,大家都經歷過抗戰、都經歷過內戰,大環境相同。但文學作品是在大同之下彰顯小異,所見者異,所聞者異,所受所想所行者異,世事橫看成嶺、縱看成峰,仰觀俯瞰又是另一面貌。人生的精采和啟發都藏在這些「小異」裡,這才不會把回憶錄弄成個人的流水帳。
我身在歷史大事的末端,寫回憶錄只宜寫小事,但是小中可以見大,一人的故事中有萬法的因緣。沒受過文學訓練的人大半不能發現這些小異,或者雖然掌握了一些「小材」,不能「大用」,我能,所以我的文學作品得到史家賞識。有些人拿著《關山奪路》問我:你的記性怎麼那樣好?有人拿著著《文學江湖》問我:你怎麼比我們多一個心眼?我想秘密就在這裡。
附記
以華府為中心的十五位作家遊紐約,傅士玲女士帶領,順道來寒舍小坐,他們的芳名是:
傅士玲 黃彥琳 賈明文 范允強 黃楚玉 杜 明 英惠琦 譚煥英
譚煥芬 潘小薇 張慧玲 金慶松 陳小青 祁立曼 Mr Lievens。
彼此相見,免不了談文論藝,Mr Lievens通曉華文華語,談吐間顯示他對中國的五經和諸子都很熟悉,大家覺得分外親切。傅士玲女士曾把這一次對話的內容寫成訪問記。多日後,這十五位文友中的十位,又由金慶松先生帶領,再度重聚,因緣可貴,金大俠也寫了訪問記。
我把兩次對話應對不甚周全的地方,和傅女士、金大俠不甚留意的細節,掇拾彌縫,再寫成這篇紀錄,酬答他們各位交友的雅意。
「耄耋之年」的作品應該會有什麼樣的水準?王鼎鈞透過本書似乎做了一個讓許多作家難以企及的示範,以下摘要分享本書的序文以及一篇名為〈客至〉的問答錄。
書名:活到老,真好
作者:王鼎鈞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9/01
內容簡介
《活到老,真好》是作者進入老年後對於生命深刻的省察與體悟的抒情抒懷之作。他顛覆世俗眼界,將老年看成人生的「黃金時代」,更是人生難得的福分,理由是「到了老年,人生對我們已沒有祕密,能通人言獸語」;「不喜不懼,無雨無晴」。活得長,看得久,就是享受人生。
【Excerpt】
〈作者序〉
那些年和中國大陸上的老同學通信,知道他們早已退休,有人在退休時安排了第二職業,現在也交了出去。這給我一個感覺,我們那一代的確是過去了。
這就是老。人握拳而來、撒手而去,先是一樣一樣搜集,後是一件一件疏散,或者如某些人所說,只剩下老妻老狗老酒。我發現大陸上的那些親友對「老」完全不能適應,因為「革命哲學」漏了這一章,以致心中沮喪空虛,難以聊生。「革命」是假設人在三十歲、四十歲的時候戰死了,或是累死了,不料還有一段晚景頗費安排。
我倒是寫了許多信勸他們。我說老年是我們的黃金時代。人家說黃金時代是二十歲,你想,二十歲我們懂什麼?懂得茅臺和汾酒有什麼分別嗎?懂得京胡和二胡有什麼分別嗎?懂得劉曉慶和鞏俐有什麼分別嗎?我說到了老年,人生對我們已沒有祕密,能通人言獸語。當年女孩子說「我不愛你」,你想了一整年也想不出原因來,現在她剛要張口你已完全了解。我說上帝把幼小的我們給了父母、把青壯的我們給了國家社會,到了老年,祂才把「我」還給我自己,這一段生命特別珍貴。這段話,我那些同學少年全聽不進,他們說我是阿Q。
我說年老比年輕好,一如收穫比墾荒好,或是和平比戰爭好。年輕時我們和命運對抗,到老年和解了。成年以前的我們是「危機四伏」,門外一步都是不可知,正所謂「如暗夜行走」。到了壯而行,手裡有地圖,心中有煎熬,天天「冰炭滿懷抱」、靈肉衝突、義利衝突、群己衝突,哪有安寧。謝天謝地,總算老了,跳出三界,不列五行。還用得著自己拿鞭子抽自己的背嗎?還用得著自己拿刀割自己的耳朵嗎?再也用不著一夜急白了鬍子、三天急瞎了眼睛,再也用不著「為伊消得人憔悴」。不喜不懼,無雨無晴。這段話,我的同學少年也聽不進,他們說我是酸葡萄。
……
六十曰老。七十曰耆。八十曰耋。九十曰耄(有不同的說法)。活到耄耋之年,最怕有長年臥床的疾病,自己苦,家人也苦,連醫生護士也跟著受罪。這是老年的大問題。有幾個中年人談論「你願意怎麼個死法」,一位女士說,她希望在七十歲那年被爭風吃醋的男人從背後開槍打死。女人到了七十歲還能使男人嫉妒得要死,這是何等抱負!被人從背後開槍打死,死前無恐懼,死時無痛苦(痛苦十分短暫),又是何等設計!所以這個答案得了第一。——可望不可即。
……
〈客至〉
花開客來,花謝客去,瓶花生機盡矣,枝頭有餘香,賓主談興亦盡,几椅間有餘音,欲追流光,奮筆速記。
您的精氣神都還不錯。您也有養生之道吧?健康長壽是現在媒體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香菸、雞蛋、肥肉、糖果這些東西的銷量很受影響。萬聖節夜晚,孩子照樣出來討糖,糖果帶回家,倒進垃圾桶裡去了。電影裡已經看不見明星吸菸的鏡頭。數字證明,現代人也確實比從前的人長壽。養生,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誡命以外,您還有獨得之秘嗎?
我平素並不很注意自己的身體,年輕的時候當兵,那時軍中沒有「養生」這個觀念。再說我現在談養生好像也還早?通常是百歲的人瑞,接受新聞媒體的採訪,才一問一答,好像也沒什麼新鮮內容。
我在物資匱乏的環境中成長,人家的床是「席夢思」,我的床還是硬木板;人家吃精米白麵,我的食物裡有糠麩。誰料新學說出現,睡硬床、吃粗糧對身體好,連洗澡水也是涼水勝熱水,超級市場賣穀糠麥糠,餐館裡粗麵饅頭比白麵饅頭值錢,一時之間,敗部復活。我的生活有很多地方跟養生之道暗合,真是老天疼憨人。
您是怎麼樣描述生命,或者生活?
在我看來,生命和生活幾乎是一體兩面,生命是生活的意義、生活的價值,生活是生命的現象、生命的化身。文學創作寫生活,藉著生活顯現生命、批判生命,也就是明寫生活、暗寫生命。它的成功失敗,在乎他怎樣看生命、怎樣寫生活,並不在乎他寫了什麼樣的生活。這不是彗星一閃就可以照亮的事情,所以做作家要奉獻一生。
什麼緣故使您能對文學奉獻一生?尤其是一再遭逢顛沛造次,外力改變了千萬人的初衷,何以能允許在您的心田裡仍然活著這樣一顆種子?
人生是長途跋涉,變化很多,可是也總會有一樣東西始終陪著他,我是說在精神上始終不離開他。
在我這一生,這樣東西就是文學。對我來說,文學是個綜合體,它包括興趣、工作、思考,包括退讓、追求、對抗。人生也就是這些東西,所以文學和我可以一生一世永不分離。
什麼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有人說,今天的讀者大眾不能分辨作品好壞,作者也就在寫作的時候認為無須求好,文學理論家在評介作品的時候,也不像他的前輩那樣,指出作品的修辭、結構、風格、境界有什麼過人之處。讀者大眾要想分辨作品好壞,他得先有可以依據的標準,這個標準在哪裡?
我的體會是,文學作品有各式各樣的「好」、有標準,但是沒有獨一無二的絕對標準。司空圖的《詩品》指出好詩有二十四個標準,第一個是「雄渾」,他對雄渾的描述是「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他的第九個標準是「綺麗」,他的描述是「霧餘水畔,紅杏在林。月明華屋,畫橋碧蔭」。雖然他使用的語言並不精確,我們仍然可以意會,雄渾和綺麗不同,也許相反。在《詩品》當中,還有豪放和含蓄、典雅和疏野,大抵類似。
從前的《詩話》作家,也就是詩詞評論家,曾經討論唐詩七絕以哪一首最好,產生了幾張名單,沒有誰舉出唯一的一首來。有人選出七首,那是有七種好;有人選出十首,那是有十種好,王昌齡的〈出塞〉、王之渙的〈涼州詞〉、李白的〈下江陵〉、王翰的〈涼州詞〉、王維的〈渭城曲〉、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都入選了。王昌齡的〈出塞〉是這樣寫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維的〈渭城曲〉是這樣寫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下江陵〉是這樣寫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詩很不一樣,都很好,都最好。說句開玩笑的話,辛稼軒慷慨激昂,李後主忍氣吞聲;《水滸傳》光明磊落,《金瓶梅》卑鄙齷齪;托爾斯泰始終如一,莎士比亞不拘一格;福樓拜中規中矩,喬伊斯亂七八糟。都好!都非常好!
你重讀自己的舊作嗎?林文月女士有一篇文章,她重讀自己的舊作,「有些字句在重讀的時候卻有一些陌生,有些事件和景象也相當模糊曖昧了。」你有這種感覺嗎?
作品發表,好比「無可奈何花落去」,舊作重讀,好比「似曾相識燕歸來」。
據我體會,如果我寫的是抒情文,寫出來的是當時的感受,後來感受忘記了;如果我寫的是記敘文,寫出來的是當時對事件的詮釋,後來詮釋改變了,多年後再讀,就要疑惑「這是我寫的嗎?」。早年的著述,有人稱為「嬰兒時代的鞋子」,從前媽媽親手給孩子做鞋,孩子長大了,看見密針細縷,胸中震動,後來鞋子都從百貨公司嬰兒部買來,「這是我的鞋子嗎?」長大了的孩子也就是這麼說一句罷了。
有些作品,像尼采所說用自己的血寫成,我不輕易重讀,如果重讀,那感受仍然如當初一樣錐心。對於我來說,這並非理想的狀況,我一向主張「寫別人的事情如寫自己,寫自己的事情如寫別人」。
如果約集一些資深作家,請他們自道重讀舊作的心情(瘂弦重讀《如歌的行板》、司馬中原重讀《莽原》、聶華苓重讀《撒了一地的玻璃球》……),不知會是怎樣的場面?
你的回憶錄,尤其是第三冊寫內戰、第四冊寫臺灣,滿布掌故軼聞,繼承了我國「野史」的傳統,當代人這樣寫回憶錄的也不多。且不論這書的整體價值,單是這些小零碎、小玩意兒,已足以眾口輾轉百年。你怎樣得到這些材料?
你說野史,很有意思。正史從源頭看歷史,野史從末梢看歷史,鄉野看不見運籌帷幄的紀錄,只能借古戰場廢棄的兵器「磨洗認前朝」。在同時代的人中間,我的回憶錄晚出,有那麼多珠玉在前,我仍然得顯示我的「獨家」。有人說,這些回憶錄不過大同小異罷了!沒錯,大家都經歷過抗戰、都經歷過內戰,大環境相同。但文學作品是在大同之下彰顯小異,所見者異,所聞者異,所受所想所行者異,世事橫看成嶺、縱看成峰,仰觀俯瞰又是另一面貌。人生的精采和啟發都藏在這些「小異」裡,這才不會把回憶錄弄成個人的流水帳。
我身在歷史大事的末端,寫回憶錄只宜寫小事,但是小中可以見大,一人的故事中有萬法的因緣。沒受過文學訓練的人大半不能發現這些小異,或者雖然掌握了一些「小材」,不能「大用」,我能,所以我的文學作品得到史家賞識。有些人拿著《關山奪路》問我:你的記性怎麼那樣好?有人拿著著《文學江湖》問我:你怎麼比我們多一個心眼?我想秘密就在這裡。
附記
以華府為中心的十五位作家遊紐約,傅士玲女士帶領,順道來寒舍小坐,他們的芳名是:
傅士玲 黃彥琳 賈明文 范允強 黃楚玉 杜 明 英惠琦 譚煥英
譚煥芬 潘小薇 張慧玲 金慶松 陳小青 祁立曼 Mr Lievens。
彼此相見,免不了談文論藝,Mr Lievens通曉華文華語,談吐間顯示他對中國的五經和諸子都很熟悉,大家覺得分外親切。傅士玲女士曾把這一次對話的內容寫成訪問記。多日後,這十五位文友中的十位,又由金慶松先生帶領,再度重聚,因緣可貴,金大俠也寫了訪問記。
我把兩次對話應對不甚周全的地方,和傅女士、金大俠不甚留意的細節,掇拾彌縫,再寫成這篇紀錄,酬答他們各位交友的雅意。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