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林文月的《回首》
2024/08/13 05:07
瀏覽88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林文月的《回首》

倘若熟悉林文月的文章,可能內容大多是有關中文系上課、教書、日本京都生活、翻譯日本文學……

這一次讀到一篇〈窗外〉,談的是林文月在布拉格的旅居生活,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回首
作者:林文月
出版社:洪範
出版日期:2004/02

Excerpt
〈窗外〉

一九九一年普林斯頓建築出版社刊印的《海邊——建構美國城鎭》(Seaside-Making a Town in America)一書,在序文中提及窗之爲用,大別為二類:其一爲凝視之用。譬如你到佛羅里達旅行,選一個有面海落地窗的旅邸暫住,透過廣闊的視野,你凝視海景,心中預期著心曠神怡的景象,以忘卻日常營營煩擾;其二爲瞥視之用。譬如一個家庭主婦,站立廚房操作,窗無須過大,足夠光線射進,當其洗盤操瓢之際,時則看見丈夫下班歸來,時則看見孩子嬉戲後院,又時或隔牆瞥見鄰居熟人往來於巷道。那景象是跳動不可預期的,尋常而溫馨的。
然而,旅居布拉格二月,覺得該文撰者似乎遺漏了窗的另一功用;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窗也可以既是凝視觀覽之用,亦爲暫瞥生活之用。
布拉格的衆窗,自其外貌言之,千奇百怪,配合著形形色色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建築而呈現繁簡互異的樣態。有浮雕雄偉者、有彩繪斑斕者,亦有架框嶙峋者,不一而足,令人目不暇給。唯自窗內望出,若是處身於環繞著老城廣場(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的某一定點,自不免預期欣賞到著名的提恩聖母教堂、舊議會堂與其天文鐘、聖米格拉須敎堂,以及其他櫛比鳞次高潮迭起的一幢幢建築物,但是,換一個處所,來到後街窄巷的民房,則映入眼底者,除遠處近處的尖塔圓頂外,又可見高高低低的紅瓦屋宇,而對面窗簾掀開時,乍見人影,後窗不遠處的晾曬衣物隨風飄動,則又於不可預期的一瞥之間饒富庶民風味。
查理大學東亞系爲我租賃的客舍在汀西卡(Týnská)道十號內一幢樓房的四層樓,正當老城廣場東北隅提恩聖母敎堂背後的巷道裡。稱做四樓,其實乃是三樓之上的閣樓,在附近住宅之中,倒是居較高的位置。
房屋三面有窗。
臥室二窗皆向南。從靠書桌的窗望出去,提恩聖母敎堂著名的雙尖塔正佔據著視界的大部分,下方近處則是院落對面的二三紅瓦屋頂。一般攝影或繪畫寫生的人,總是取此聖母敎堂的正面爲題材,但我的住處在其背面,故而由此窗望出,所見到的是平常不容易見到的塔尖背影。不過,哥德式建築的提恩教堂尖塔,其實由正面觀看或背面觀看都一樣。那黝黑的塔頂上四面又附載著雙層的小尖塔,因而主塔四周共有八個小尖塔。每個小尖塔均呈六角形,且各角開一洞戶。主塔與附著之小塔上方皆升一細柱,柱上各有一金球,天晴時閃閃發光。由於透視效果,並立的雙塔,在我的視野裡並不等高,東邊的塔尖較西邊的塔尖高出許多。我所能看見的提恩教堂,僅止於雙塔的部分,黑色的塔頂之下,是土黃色的磚砌塔樓,但十五世紀建成的教堂,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磚塊已斑駁老舊發黑,惟仍然堅毅有力地支持著華麗莊嚴的尖頂。
第一次瞥見窗外雙塔,是在晚春黃昏。暮露中,只有黝暗尖聳的印象。其後客居閒暇時,再三凝睇,始注意到有限的視野中竟有繁複無比的結構,而提筆描繪之際,遂進而感知其肅穆的外表,其實係由完整的均衡與藝術之美所構成。往日讀《洛陽伽藍記》,於理論雖能夠了解楊銜之在記述北魏永寧寺九級浮圖時耗費筆墨的道理,如今臨窗凝視提恩聖母敎堂的頂部,古人用心之必要才與自己深切之體驗吻合而眞正掌握其文理了。
提恩雙塔的下端,是被隔院對面的紅瓦屋頂擋住。那種整整齊齊一絲不苟甚至略帶嚴肅的磚瓦排列,有些像捷克人的性格。在紅瓦下的黃牆三層樓房內,不知住著幾戶人家?每個窗戶都是雙層,爲著防寒之用,乃有此設施。初到時雖是暮春,猶有幾分料峭寒意,各窗都緊閉著。其後,暖意加速來到,窗也逐一向內打開。有時走過窗前,無意間瞥見對面窗戶內白色的紗簾在微風中飄舉著,簾內人影晃動,溫馨的感覺中似又孱和了些許神秘的雰圍。
一個沒有課的下午,讀罷書不覺慵懶地小睡,醒來想沏一壺茶,走到客廳兼廚房的一端,從我自己略啓的一窗,竟然撞見斜對面三樓末端的窗內有男女擁抱。兩個人的頭部和顏面都被窗櫺的上方遮著。只見男人的背後上半身,他穿著有背帶的褲子。女的一隻手臂環擁著他的腰背之間,那彷彿苗條的身段裹在深色的衣裳裡。我不是愛窺伺他人隱私的人,忽焉的這一瞥令我睡意全消,逐急速離開窗口到爐前燒水,覺得心頭有些波浪不平。
客廳的這個窗,和臥室那看得見提恩教堂塔頂的窗在同一方向。事實上,窗雖不同,窗外景物卻是相連的。好比屏風各摺,其上所繪景象卻聯接一體;又好比寬銀幕的兩端,臥室的窗外見到的是提恩尖塔及其下靠西的景物,客廳的窗所見則是塔及其偏東部分。至於層層疊疊的紅瓦黃牆屋宇,是布拉格民屋的一大特色。自古以來,布拉格地狹人口稠密,廣場保留給堂皇的教堂寺院和議廳衙門,但廣場背後稍稍轉折處,便是商家民宅所在。而巷道窄窄,數公尺左右的石板路兩側,樓宇與樓宇對峙,因此底樓門門相向,其上窗窗互見,更上則不免於紅瓦連綿各顯高低了。
課堂上講授謝朓詩:「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於典故詮釋後,取兩張新近購得的布拉格明信片,令學生傳觀,衆人立即領略其趣。有時圖片視覺比文字叙寫更直截了當。生活於布拉格的人當然能體會「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而客寓布拉格,參差麗甍便在我俯瞰的眼前窗外。不是明信片,是活生生的景象。
黑色的提恩尖塔是可以預期的景象。大小塔頂的金球在白日裡光耀奪目;晚間則洞戶之以內燈光四射,照亮夜空,聳立的各塔浮突玲瓏有如童話世界。失眠的夜晚,掀開簾帷,見上弦月淡淡貼近衆塔一端,似夢如幻,陡添鄉愁。其實添增鄉愁的,未限於視覺的淡月塔影,每隔一刻鐘準時響起的鐘聲淸越,也聲聲催喚焦慮與愁思。「夜半鐘聲到客床」。張繼的〈楓橋夜泊〉,易一字即是此情此景。
……

大概居住在布拉格的老城,甚至越過查理橋的渥太河對岸住家,要從窗口望出去而捕獲完全屬於「凝視」的風景,或完全屬於「瞥見」的景象,都是不可能的,因爲中古時期以來,這個城市不斷在不同王朝、不同宗教經營之下建構皇宮、衙門和寺院等等,而老百姓則無論改朝換代、宗教流別,千百年來持續生活著。士、農、工、商、悲、歡、哀、樂。這大概是布拉格其所以呈現如此奇特風貌的道理吧。
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在廣場上舉首仰瞻各式建築物,印證著手中所持種種册頁的說明;或者慢步於兩側有三十尊巨型石雕的查理橋(Karlūv Most),遙望巍峨的皇宮而不由得發出禮讚驚嘆。久居於此城市,一不小心抬眼就看到古跡名勝的男女老少,則與其他城市的住民一樣,忙著日日營生,上班下班、上課下課、勤練管絃、補牆修路、掃地煮食,或嬉笑比畫、恩愛偷情……,並不因感動而稍停作息。他們與查理第四、莫札特、卡夫卡,都是布拉格的過客。
不過,布拉格的住民生活在這樣奇特環境的窗內,日日營生之際倒是有稍加謹愼的必要,否則一不小心隱秘的偷情可能就被一雙游移的閒眼撞見。
客寓的北側是一小間狹長的浴室。向北的牆稍高處有一小窗。窗雖小,卻也攬入遠近可以凝視與驚瞥的景物。遠處是一高一低不知名的兩個教堂塔頂。高一點的顏色較深,低一點的顏色較淡,造形也各有不同。近處則是縱橫交疊的許多紅屋頂。大概因為後窗對著後窗的緣故,更加有生活化的趣味。看得見晴天晾出的衣物,一陣風起雷響轉為大雨後,不知是主婦外出還是忘了收拾,竹竿上的袖端褲角任其風雨中飄搖不已。
一日傍晚,準備淋浴,忽然抬頭,看見不知什麼時候搭起的鷹架在左方鄰屋邊,有兩個工人在破舊的屋頂上巡視。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近十天工夫,總是有工人在屋頂上蹲著工作。據說共產體制解散後,捷克國家社會與人民生活都還相當衰疲。其後,布拉格等城市獲得聯合國文教基金會定爲「人類文化遺跡」,編列預算補助修護,而德、日等先進國亦有資金援助,近年來才逐漸將灰暗殘缺的建築物整修煥然一新。至於民間屋主,也在多年的保養生息後,貯蓄備款,開始換瓦補牆,所以到處可見水泥工與油漆匠。一個國家能發展到藏富於民是好現象。不過,沒有簾帷的浴室之窗,卻令我感到十分不方便。躲躲藏藏沐浴一段時日後,終於有一天黃昏發現鷹架已拆卸,工人消失,而屋頂紅燦燦。我也回復了鬆弛精神的自由享受沐浴之樂,而且對著窗外一片紅燦燦的布拉格屋頂。

一九九九年八月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