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思果的《翻譯研究》&《翻譯新究》
2023/04/02 05:59
瀏覽1,469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Excerpt:思果的《翻譯研究》&《翻譯新究》

續讀思果的《翻譯研究》及《翻譯新究》。

從這兩本書各別摘要部分文章,而語言能力不佳的自己對於翻譯的專業,始終是抱持著尊敬與感謝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29551
翻譯研究(新版)
作者:思果
出版社:大地
出版日期:2003/07/30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是第一本使翻譯成為學問的書,是散文家翻譯家思果先生寫作治學四十多年的心血結晶。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為文介紹本書是最適當的翻譯教材,國內多所大學特定參考書,並經香港各大學採用,香港翻譯學會推薦,對英文有興趣的人要看,學生要看,翻譯作家也要看的好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65309
翻譯新究
作者:思果
出版社:大地
出版日期:2001/07/11

大散文家思果繼「翻譯研究」後又一力作,本書寫了近十年,對英文有興趣要讀,對從事翻譯的作家更是必備的好書,「這句譯文像中文嗎?」看這本書將得益匪淺,「翻譯研究」與「翻譯新究」是各大學西語系指定參考書,香港翻譯學會推薦。

Excerpt
〈翻譯要點〉(摘自《翻譯研究》)

一、翻譯切不可不守紀律,沒有尺寸,亂添亂減。雖然佳譯像鹽化在水裡,看不出痕跡,但鹽總在那裡,沒有添,沒有減。有的翻譯是「演義派」,補出很多情節,全是原文沒有的。有人隨意刪削,好像在編輯。(雙關語、俏皮話等有的確不可翻者例外。)

二、切不可譯字,要譯意,譯情,譯氣勢,譯作者用心處。記住,譯者最大的敵人是英文字。

三、切不可抱定一個英文字只有一個中文譯文解釋,以不變應萬變。如果你譯一個英文字把認定的一個意思寫下,再和上下文一同看,覺得不大像話,你可能錯解了那字的意思,趕快細查字典。

四、切不可抱死一兩本英漢字典做翻譯工作。不論編得多好的英漢字典都不很可靠,這種字典有先天的缺陷,有人謀的不臧;並非無用,而絕不完全可靠。多備幾本好英文字典,不怕辛苦多翻翻。

五、不要以為譯好就已十全十美。整段、整句會漏譯,數目字會看錯(這一點最不能得到別人原諒),英文會看錯,中文會不通順,至少逐字逐句對一兩次,過些時再看一兩次(單看譯文是否可以過得去)。你多找出一個錯,別人就少發見一個。

六、不懂的題材,千萬不要率爾翻譯。至少也要找一兩本有關的書或大一些的百科全書查一查。如能找到專家請教一下更好。西方的學問分門別類,每一門都極高深,得到各科通俗的常識都不容易,不用說全部的知識了。

七、沒有絕對把握的中文字詞成語不要用。成語用得貼切,不啻錦上添花;但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用得不對,反而貽人笑柄。用時也許覺得是神來之筆,其實仔細一查,似是而非,或意思正正相反。


上下四旁——雜論(摘自《翻譯新究》)

這一章裏有好幾節如果搜集到充分的例子,每一節本來可以寫成一章,但是目前我還沒有閒暇做到。希望讀者明白了要點之後,能推想到其餘。

翻譯不像打鐵、走索、造橋;那三行要學會了才可以幹。而翻譯卻不是如此。人人可以說自己會翻譯,其實不一定會;稍微懂一點外文,就可以覺得自己會翻譯;稍微譯過一兩本書,就可以覺得自己譯得很好,其實都不一定。一般翻譯不能達到水準也是因爲好多譯者沒有認清這是件相當專門的事。

中英文都好的,能翻譯,自己卻以爲不能;中英文都不很通的,不能翻譯,自己卻以爲能,只要買本英漢字典就行了。因此也有些譯者是不合格的。

高明的譯者並不是魔術師,他只能苦幹——苦想、苦找、勤改、比較、試驗,對自己一點也不慈悲。

David Copperfiled
Micawber 的話不可以譯成流暢可誦的中文,因爲他的英文就是裝腔作勢的。

字在文章裏或書裏屢次出現,最難譯。在一個地方適合的在另一個地方會不適合。要處處都適合,不知要費多少心機。此外 We should have been at her mercy, if she had any mercy 裏的兩個mercy的意思不同;at her mercy是「在她掌握中」,「聽她發落,擺佈」下文的 mercy (可以不寫出,不寫出也要譯),却是「慈悲」。

譯者不能不老實,也不能太老實;思想最要緊。

文章有時越改越壞。本來自然的譯文,隨後看一看原文,覺得有出入,改它一下,這一改反而不自然了。有研究的人過些時重看,會看得出。

一般情形,我們的上一代不太懂翻譯,不大會翻譯,那時的英文字典沒有現在的好;可是,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能運用的中文太少,受劣譯影響太深。因此大家都不是理想的譯者。

樹必有根,根在地下,不可以說沒有。英文譯成中文,寫中文的能力就是根。

有的英文字義找不到中文翻譯,是因爲中文根本沒有這個意思。有的是一時想不起,慢慢可以想到;或者自己讀書太少,根本不知道。中文沒有的最麻煩,只有新造一個詞,不知要絞多少腦汁,造出來好不好,還沒有把握。就如claustrophobia字典上譯作「幽閉恐佈」,這是醫學名詞,中文從未有過,這個翻譯够明白嗎?不一定。要等大家全知道「幽閉恐佈」是指人在關閉着的,或狹隘的地方,會有無端的恐佈,讀者才能完全明白這四個字的意思。字典上的譯文未必全能用,有時候要靠自己想。有的翻譯適用於某一文或某一上下文,但是不適用於別的。

翻譯不是創作嗎?在心靈遲鈍、精力不足的時候,拼命也譯不出的,等到神清氣爽,體力恢復了,可能輕易譯好。如果翻譯是死工作,別人已經寫好的東西,你只要把「相等的」詞句填在紙上就行了,又何至於如此艱難?

字是鋼琴上的鍵,單獨沒有作用。要跟上下文一起,才有意義。翻譯不可只顧字。何況一個字並不限定只有一個意思。一個字理想的解釋是「在這樣一句裏是什麼意思。」其實連這一點也不容易做到。 有時候只有一個短句才有意思。譬如「板板六十四」裏面每一個字是什麼意思呢?要用很多字才能解釋完。這樣的一句也能譯字嗎?

譯者對原文的字,要拳打脚踢,離它十丈遠。但對原文的情意、氣勢,要形影不離。這兩點是翻譯要旨,不過要想做到,談何容易!

有人要照原文的詞類翻譯,名詞譯爲名詞,動詞譯爲動詞,一個不錯,一個不少。這實在是用不着的。各種文字表達某一個意思,有的用名詞,有的用動詞,未必相同。精通了兩種文字以後,就知道怎樣處理這個問題了。膠柱鼓瑟,先已經犯了大錯。還有人說,翻譯的時候,連詞序也不能更動。這更是胡說。非更動不可的,怎麼能不更動呢?

刪也好,添也好,改也好,無非要說得過去(justified)。這個「說得過去」也大有出入,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總講得出道理來。要緊的是讀者,要讀者認爲說得過去才行。

翻譯要做到「化」的地步。粵語罵人「唔(不)化」最能說出劣譯的毛病。明明有現成的中文不用,而要說外國話(雖然字是中國字),不是不化是什麼?
Their relationship is a mixture of affection and exasperation
明明可以譯成「他們兩人恩怨難分」,却要譯成「他們的關係是愛和惱怒的混合體」,就是不化。

翻譯還是釋義(paraphrase),大有分別。通常翻譯不該是釋義。只有原文實在難譯,偶一釋義,還情有可原。現在的問題是界限:到底怎樣才算無法翻譯,這一點可能言人人殊。釋義越少,越見翻譯的功夫。

一流作家的文章交給九流作家去譯,怎麼譯得出?三流作家的文章交給一流作家去譯,譯文當然比原文好。這是作踐譯者,他要受許多委屈。譯者和作者的文學功力絕不會相等,不是譯者虧負了作者,就是作者虧負了譯者。多數是譯者虧負作者。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