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喬治.培瑞克的《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
2019/04/05 05:02
瀏覽2,035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Excerpt:喬治.培瑞克的《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

半個多世紀以來,培瑞克的許多作品已陸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臺灣的文學界直到 2011 年才有聯合文學出版了他的自傳譯作《W或童年回憶》,2014 年再有行人文化出版《傭兵隊長》。僅靠著這兩部風格迥異、成熟度不一的著作,培瑞克在臺灣讀者心中的形象想必依舊模糊。如今,《空間物種》譯著的出版,除了凸顯其空間書寫的先導地位,也盼望能與已存的兩本譯作有所呼應。
對臺灣的讀者而言,欣賞艾可的博學與「無盡的名單」、驚嘆波赫士各種的想像「寫作計劃」、喜愛清少納言的主觀審美羅列、喜愛卡爾維諾從遠古、異國到科幻未來的空間幻想、喜愛西西圖說故事的讀者,或許都可以在培瑞克的這部空間書寫文字中感受到或近或遠的共鳴。
而無論是否樂於參照互文,皆祈願讀者展閱有感,充實而開心。Ω
——
許綺玲,〈寫在書末/寫在書本空間之外〉

相對於閱讀加斯東.巴謝拉 (Gaston Bachelard) 的《空間詩學》時的亦步亦趨,這次閱讀喬治.培瑞克的《空間物種》似乎就顯得囫圇吞棗,或許我應該說這本書是相對可口。

但如果再讀完書末附錄譯者許綺玲教授的讀後測驗以及長達 17 頁的評介,對於這本書以及培瑞克則又顯得異常陌生,我能否有把握說出自己已經看完《空間物種》,甚至包含幾年前曾經讀過的《W或童年回憶》?

然而,這裡終究是自己最小的書寫「空間」吧!當我現在留下閱讀的軌跡,或許將來就能讓時間來證明這個空間的存在。也或許就如同培瑞克的這一句話:

書寫:小心翼翼試著留住一點東西,讓它們長存下來,從淘盡的空無之中抓住一點實在的片段,在某處留下一線足跡、一點痕跡,一個標示,或幾個符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699
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
Espèces d’espaces
作者:喬治.培瑞克
原文作者:Georges Perec
譯者:許綺玲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9/01/05
語言:繁體中文

培瑞克於一九七四年出版的《空間物種》廣闊地涵蓋了有關空間的當代議題、歷史的記憶、未來的啟示,以及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小事例、提問和實驗,是開創生活空間書寫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只與同時代社會學者的日常生活研究或空間理論同步,又與當時欲撼動生活的許多藝術行動深有默契;且持續地、經久地影響了許多後來的空間研究者、社會學家,以及城市規劃者和建築界人士。
「空間物種」:是空間的什麼物種?物種,來自生物學研究的分類法,培瑞克反過來,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安排篇章,就近從他寫作的紙上空間開始,然後依序擴展,形成各章節:紙頁、床、房間、公寓、樓房、街道、社區、城市、鄉下、國家、歐洲、世界、空間。
培瑞克談的就是人所經營和經驗的空間,生活中的、理想中的、記憶中的,也許耽溺其中、也許視而不見、也許嚮往、也許恐懼、也許遺忘、也許無中生有、也許根本無以想像……
這本小書是培瑞克作品中最受讀者喜愛的一部,文筆隨和,諧趣間流露憂鬱。對臺灣的讀者而言,欣賞艾可的博學與「無盡的名單」、驚嘆波赫士各種想像的「寫作計劃」、讚美清少納言的主觀審美羅列、喜愛卡爾維諾從遠古、異國到科幻未來的空間幻想、喜愛西西看圖說故事的讀者,都可以在培瑞克這部空間書寫文集中,感受到或近或遠的共鳴迴響。

作者簡介
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法國籍波蘭猶太裔作家,在巴黎出生,也在巴黎去世,一生大半的作品脫離不了巴黎城市的空間探索,如一九六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東西》(Les Choses)以及一九七八年的巨著《生活使用指南》(La vie mode demploi)皆以巴黎為據點。前者受到荷諾多文壇新人獎(Prix Renaudot)的肯定,後者完成於他創作的高峰,獲頒梅迪奇文學獎(Prix Médicis)。在他短暫的四十六年生命中,創作力驚人,所撰文類包括小說、詩、戲劇、評論散文和隨筆,每部作品在題材和寫法風格上皆各自不同。也曾參與廣播製作及電影編導。在臺灣目前已出版的中文譯作還有《W或童年回憶》(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及《傭兵隊長》(Le Condottière)。


Excerpt
我們生活的空間並非連綿不斷,也不是無邊無涯,也非均質,且不各向同性。然而,能否確實知道這個空間在甚麼地方斷裂了?在哪邊彎折了?在哪裡脫了線?又在哪兒聚合呢?茫然之間感覺有些縫隙、破口、斷裂點,有時還依稀察覺到哪邊卡住了,哪裡又爆裂了,還是哪個地方撞到了。但我們不總是盡心去了解,往往只是從一個地方過渡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空間轉向另一個空間,卻不曾想去探測、關照、好好考量一下這一塊塊的空間。問題不是要發明空間,更不是要重新發明(現今已有太多用心良善的人士在為我們思索環境),而是要探問空間,或者更簡單的,要閱讀空間;這是因我們所謂的日常,絕非一目了然,而是不透明的,也可說接近某種盲目的形式,某種麻醉的狀態。
然而就是以這些基本的觀察做為起點,發展成了這本書,這是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
(p.12)


〈床〉
「長久以來我以書寫就寢。」
——
帕歇爾姆魯斯特

【譯註】
引言作者名 (Parcel Mroust) 是從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1871-1922) 姓名對調字首字母所得的虛擬姓名。引言本身也經過同字異義 (couché) 衍生的片語改寫,取自其小說《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首卷《在斯旺家》(Du côté de chez Swann) 開頭的名句,原文本來的意思是「長久以來我早早就寢」(Longtemps, je me suis couché de bonne heure)。培瑞克在本章一開頭做此引用,自然是因為與「床」和「寫作亅的雙主題有關。而普魯斯特習慣在床上寫作,亦為有名的文壇逸事。
(p.31)


臥室/房間〉
......
大概是因為臥室的空間對我而言等同於瑪德蓮小蛋糕對普魯斯特的作用 (顯然這整個計劃就出自他所啟發的靈感;這個計劃別無其他,只想依隨《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 (《在斯旺家》) 第一部分 (〈貢布雷〉) 第一章的第六、七段,嚴謹地發展出來,因此,多年來,我致力於建立一份清單:「關於我所睡過的所有地點」,力求最完整、最精確。目前,我根本還沒開始描寫這些地點;不過,我相信我已差不多全數清點齊了:總共有兩百個左右 (每年新的不會超過五、六個,我已變得比較宅)。我還不太確定要如何為這些地點分類。當然不會是照時間序排列。可能也不會依照字母序 (雖然這是唯一不必特別說明其適用性的一種排序方式)。也許根據它們的地理位置分布,這樣能凸顯整部作品的「指南」性質吧。再不然,不如顯著主題面向,如此應可形成一種臥室的類型學:
1.
我的房間
2.
宿舍及共同寢室
3.
客房
4.
朋友的房問
5.
臨時應急的臥舖 (沙發床、地毯加靠墊、地氈、長椅等等)
……
(p.43)


公寓

關於無用的空間

有好幾次我試圖想像在公寓內會有一間無用的房間,絕對而刻意沒有任用途的房間。並非雜物兼,也並非一個附加的房間,也不是走廊、儲藏室,或隨便哪個角落。而是一個沒有功能的空間。不為任何用途,也不反映任何事物。
然而,縱使我絞盡腦汁,仍法貫徹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景象。我似乎覺得語言自身並不適於描寫這樣的沒有、空無,彷彿我們只能談論那些飽滿、有用、具有功能的事物。
一個沒有功能的空間。不是指「不具備特定的某種功能」,而就是要真真確確沒有功能;也不是指多功能 (這個大家都會),而是無功能。這顯然不會是個僅僅為了「解除」其他功能的空間 (百寶箱,廚櫃、衣櫃、收納空間等),而是,我再強調一次,一個無所用的空間。
我偶而能夠到什麼都不想,甚至不像「友人皮哀洛」想著路易十六之死,有想跟沒想,根本沒差:而突然一下子,我注意到我在那兒,地鐵列車剛停下來,大約九十秒前它離開了杜戈米埃站,而此刻我已經在多梅尼爾站了。可是,在目前這個情況下,我沒辦法去想空無。要如何去想空無呢?如何去想空無而不會自動在空無的四周東想西想?這使得空無形同一個洞,人會急著要往洞裡丢東西,放入一項實踐、一項功能、一個命運、一道眼光、一種需求、一種欠缺、一種多餘……
……
(p.55~56)


空間 (續完)
我想望有個穩固的地方存在,不動,不可更動、不曾觸犯且幾乎不可觸及,無以改變,根深柢固;足以作為根據地、出發點、源頭的地方:

我的祖國,我家族的搖籃,我出生時應該住在那裡的房子,我該看著它長高長大的樹 (父親該在我出生那天種下的樹),我童年時光的閣樓充滿著無可抹滅的回憶……

這樣的地方並不存在,就因為它們不存在,空間於是出了問題,不再理所當然,不再能歸併,不再被擁有。空間是個疑問:我必須不斷地標示它,指認它;它從來不是我的,從未給予我,我必須征服它。

我的空間是脆弱的:時間將耗損它,毀滅它;一切不再如其往昔,我的回憶將背叛我,遺忘將滲入我的記憶中,我將看著泛黃而邊角折損的幾張相片卻再也不認得。也不再有白瓷片拼寫成的字母,排成圓弧狀的句子,黏在蔻可麗街小咖啡館的玻璃上:「本店有電話簿可供查訽」以及「全日供應快餐」。

空間消溶,一如沙子從指間流失,時間贏了,卻只留給我不成形的碎片:

書寫:小心翼翼試著留住一點東西,讓它們長存下來,從淘盡的空無之中抓住一點實在的片段,在某處留下一線足跡、一點痕跡,一個標示,或幾個符號。
(p.145~146)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