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位於法國中央高原海拔321至602公尺之間的腹地,是法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公元前 1 世紀高盧羅馬時代之前就被希臘人稱為「阿維爾尼(Arvernie)」部落的首都;現今之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 ,原是「Clermont」和「Montferrand」兩座城市,於1630年由路易十三下令簽署《特華赦令》合併,在路易十五的時候確定完成城市合併。這座城市以其環繞其間的火山鏈(Chaîne des Puys)而聞名,於201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成為「地質構造熱點」。克萊蒙費朗是法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彙集了多所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也是米其林的總部所在地,因其歷史文化遺產及獨特山地景觀而被《米其林旅遊雜誌》評為兩星級的旅遊城市。
從佩魯日一路向西主要走A6高速公路,約行駛210公里前往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
當時住在舊城區外圍的ACE Hotel,綜合汽車旅館與商務旅館的形態,房間乾淨、設備簡單,停車方便(旅館外觀引自官網)。
若德廣場(Place de Jaude),是克萊蒙費朗最重要的廣場也是舊城區的核心之一,廣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當時這一地區是集市和公共活動的中心。19世紀廣場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成為現今所見融合了歷史建築與現代設施的模樣。
廣場中央於1985年建造了噴水池。
廣場北面有「維欽托利雕像(Statue de Vercingétorix)」,由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亦為自由女神像的設計者)設計,於1903 年落成。雕像紀念高盧戰士Vercingétorix,其為阿爾維爾尼國王,是高盧對抗羅馬入侵的英雄。
廣場南面有「德塞將軍雕像(Statue du Général Desaix)」。這座青銅雕像由雕塑家查爾斯-弗朗索瓦·勒伯夫(Charles-François Leboœuf)創作,自1848年起矗立於此。這座紀念碑為紀念在1800年馬倫哥戰役中犧牲的本地人德塞將軍。
廣場上名為「Galeries de Jaude」的百貨公司,始建於1907年,1997年更名為「Galeries of Jaude Galeries Lafayette」。
Place de Jaude的華萊士噴泉(Wallace Fountain),噴泉是英國慈善家理查·華萊士爵士資助的公共飲水噴泉,設置於法國各地城市,由查爾斯-奧古斯特·勒布爾格(Charles-Auguste Lebourg)雕刻。後方為Église Saint-Pierre-des-Minimes教堂。
聖彼得·德·米尼姆教堂(Église Saint-Pierre-des-Minimes),建於17世紀,最初是米尼姆修道院的教堂;教堂經歷了多次改建、拆除和重建,最終於1895年至1897年間由建築師尚·泰亞爾(Jean Teillard)進行擴建完成。教堂主立面採用火山熔岩建造,為「羅馬式」,一層為愛奧尼柱式,二層為渦卷形裝飾和三角形山牆。
教堂主立面正門上聖彼得雕像。
後殿與主祭壇。
高壇上為德利埃教堂(léglise des Cordeliers)的祭壇畫,木雕框為1736 年之作。
祭壇畫為「三位博士來朝」,1637年之作。
14世紀的聖母子像(Vierge à lEnfant)。
火山熔岩建造的螺旋樓梯。
萊蒙費朗旅遊局(Maison du Tourisme)。
勝利廣場(Place de la Victoire)上的烏爾班二世噴泉(Fontaine dUrbain II)和克萊蒙費朗主教座堂。
烏爾班二世噴泉(Fontaine dUrbain II),又稱「十字軍東征紀念碑」,由尚·泰亞爾(Jean Teillard)設計的新哥德式風格,於1898年落成,是為了紀念1095年的克萊蒙會議(Concile de Clermont),教宗在會議期間,烏爾班二世發表演說,號召基督徒向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進軍,推動十字軍東征與聖戰。
烏爾班二世的青銅雕像為雕塑家亨利·古爾古永(Henri Gougouillon)製作,描繪了教宗烏爾巴諾二世用右手指向聖地。
克萊蒙費朗主教座堂,正式名稱為「聖母升天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de-lAssomption de Clermont-Ferrand)」, 最初的教堂建於5世紀,但隨著時間推移多次重建,現代教堂的建造始於1248年創建的哥德式教堂。教堂完全由來自沃爾維克(Volvic)小鎮的黑熔岩石(Pierre de Volvic)修建,自1862年以來就被法國文化部列為歷史古蹟。
克萊蒙費朗主教座堂的北立面,大門上有銘文「Le peuple français reconnoit l’Etre Suprême et l’immortalité de l’âme(法國人民承認至高無上的存在和靈魂不朽) 」。
大革命期間,革命者試圖拆除教堂,並於1790年和1793年對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破壞,本篤會修士維迪爾·德·拉圖爾說服他們將其改建為一個大眾聚集的場所。因此,大教堂成為了理性與至高無上者崇拜的聖殿,取代了天主教的教義和節日。事件發生後,教堂這面的銘文被保留了下來。
北立面門上的「仁慈聖母像(Notre-Dame de Grace)」。
在拿破崙三世的倡議下,維奧萊·勒·杜克(Viollet-le-Duc)才得以於 19 世紀完成西立面和尖頂建造。西立面融入新哥德式風格,兩座塔樓雙尖頂高度約為108公尺,是克萊蒙費朗的最高建築物,突出於城市天際線。
西立面門戶中央的耶穌雕塑。
鼓室三組浮雕。
門戶左右側的聖人雕像。
三個開間的哥德式中殿。
中殿看向大門方向。
教堂後殿與主祭壇。新哥德式的祭壇由維奧萊·勒·杜克(Viollet-le-Duc)設計,並由一位巴黎金匠打造。
大型管風琴,建於1877年。
聖母升天禮拜堂。
唱詩台彩色玻璃。克萊蒙費朗主教座堂也以其眾多精美的彩色玻璃窗而聞名。在哥德式藝術中,尖拱支撐著整座建築,使牆壁得以打開,展現這些建築瑰寶。
宣講台。
束柱上的聖人像。
克萊蒙費朗主教座堂的後殿外部(Le chevet)。
飛扶與滴水獸(Gargoyle)。
在尖頂頂部的聖母像。
交易所廣場(Place de la Bourse)上的建築,黑白相配的外觀頗為典雅。
多姆山省省政府大樓(Hôtel de Préfecture du Puy-de-Dôme),建於1920-1923年,新古典主義風格。
克萊蒙費朗市政廳(Hôtel de Ville),前身為法院。新古典主義風格,用黑色火山熔岩建造,於 1844 年竣工。
抵抗運動與解放戰士紀念碑(Monument aux combattants de la Résistance et de la Libération)」,為了紀念法國抵抗運動和解放克萊蒙費朗的奧弗涅(Auvergne)區之戰士而立,由莫里斯·沃里(Maurice Vaury)於1921年設計。
自市政廳前巷道眺望克萊蒙費朗主教座堂。
格拉斯廣場(Place des Gras)附近一隅,建築黃色牆面上可見凌亂塗鴉與牆上羅馬式浮雕成對比。
這組石雕原為12 世紀聖彼得老教堂的雕刻門楣,描繪了基督為使徒洗腳的場景。
市政廳南側的建築,也可見到錯視畫(Trompe loeil)壁畫。
帕斯卡公園(Square Blaise Pascal)的昂布瓦茲噴泉(Fontaine dAmboise),於 1515 年以沃爾維克火山熔岩建造,飛扶設計依然呈現哥德式風格,枝形吊燈造型和奢華的裝飾卻體現了文藝復興的風格。
池頂部站著一位身穿獸皮的「野人」。
布萊斯帕斯卡廣場(Square Blaise Pascal),豎立的布萊斯帕斯卡雕像(Statue de Blaise Pascal),為雕塑家歐仁·紀堯姆(Eugène Guillaume)之作。
布萊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於1623年出生於克萊爾蒙特大教堂附近,為17世紀一位全能天才人物,畢生致力於數學、哲學、物理、創業和神學的研究。
昂布瓦斯噴泉(Fontaine dAmboise),文藝復興風格,雕刻有神話生物和裝飾圖案。
從公園俯瞰克萊蒙費朗市區街屋。
離開克萊蒙費朗,途經位於市區西側的魯瓦亞(Royat),是座溫泉小鎮,水療中心頗富盛名,因時間關係並未入城。
聖萊傑教堂(Église Saint-Léger),這是一座 12 世紀建築,於1862年被列為歷史古蹟。建築物頂部有防禦工事的教堂、城垛和垛口,還有一座六角形的鐘樓(鐘樓於19世紀重建)。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