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Bordeaux),位於法國西南部,加龍河(Garonne)下游,建於公元前3世紀,自羅馬時期以來,就是此地區政治重心所在,還是各項貿易活動的重要樞紐,如黑奴及葡萄酒貿易,成為法國工商資產的典範之一。波爾多的舊城一直反映著各個時代的風格,除了過去兩千年來的悠久歷史之外,波爾多在18世紀初期以後,由於對大英帝國與荷蘭的物資貿易,奠定了法國西南部的重要城市的地位,這個時期所發展的重點城市也使得波爾多變成了一個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的發展重要城鎮,而這樣的發展背景締造了波爾多城在城市街廓與建築上無可取代的文化資產價值,於2007年以「波爾多,月亮港(Bordeaux,Port de la Lune)」的名義登錄為世界遺產。現今之波爾多為法國第六大城市,被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與歷史之城」稱號,波爾多因葡萄酒而聞名,被譽為「世界葡萄酒之都」;因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葡萄酒產區和「藝術與歷史之城」的稱號,在《米其林旅遊雜誌》中獲得三星級的推薦,是法國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曾經這樣評價波爾多:「這是一所奇特的城市,原始的,也許還是獨特的,把凡爾賽和安特衛普兩個城市融合在一起,您就得到了波爾多。」
從羅卡馬杜爾(Rocamadour)驅車前往波爾多市區,主要行駛於A89高速公路,約220公里路程,實際開了將近3小時車程。
投宿於「聖讓火車站宜必思快捷飯店(ibis budget Bordeaux Centre Gare Saint-Jean)」,旅館附有停車位,雖然離老城區中心略有距離,但交通還算方便(圖引官網)。
波爾多老城區散策路線。
勃艮第門(Porte de Bourgogne),建於1750年到1755年,古典主義式樣,位於古老的中世紀薩利尼埃門的遺址上,於1879年將其獻給勃艮第公爵親王而得名;1921年列為法國歷史古蹟。
凱約門(Porte Cailhau),也作為凱旋門;高35公尺,建於1494年,為了紀念查理八世在義大利福爾諾沃戰役中的勝利而建造,1883年被列為法國歷史古蹟。
交易所廣場(Place de la Bourse),原名為皇家廣場(Place Royale),是法國城市規劃史上第一個廣場,由建築師昂熱-雅克‧加布里埃爾(Ange-Jacques Gabrie)設計,建於1730 年至1755 年間,是18世紀法國古典建築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也是皇家廣場傑出的典範。
交易所廣場中心的「三美神噴泉(Fontaine des Trois Grâces)」,1869 年建立於此,三位女神分別象徵著:美麗(阿格萊亞Aglaé)、歡樂(歐佛洛緒涅Euphrosyne)和豐饒(塔利亞Thalie)。
水鏡(Miroir deau),位於交易所廣場東邊,2006年啟用,水面面積3450平方公尺,該系統由噴泉設計師Jean-Max Llorca、建築師Pierre Gangnet 和城市景觀設計師Michel Corajoud共同設計,在花崗岩板上以2厘米深的水幕形成層層遞進的鏡面效果,是波爾多市中心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水鏡是一片淺水,倒映著波爾多交易所廣場之景色。兩座對稱的古典建築,左側是海關大樓,右側是證券交易所宮,至今仍然保留著最初作為商會和海關管理局的功能。
水鏡每15分鐘就會製造水霧效果,可噴出高達 2 公尺的霧氣,形成景觀的趣味性。冬天會暫停運行,以防止霜凍損壞鏡子供水的管道系統。
交易所廣場往加龍河畔綠意盎然、花草欣欣向榮的河堤公園步道。
從加龍河(Garonne)河畔遠眺皮埃爾橋(Pont de Pierre)美麗的連續拱型橋墩。
加龍河上的觀光遊輪,搭乘觀光遊輪也是欣賞波爾多市區風光的另一種方式。
坎康斯廣場/梅花廣場(Place des Quinconces) ,位於加隆河畔,原址是特龍佩特城堡(Château Trompette)遺址,1820年開闢,佔地約25.6 公頃,廣場兩旁環繞著成排的樹林,種植排列成梅花形,這也是廣場名稱之由來。面向加龍河有兩支高21公尺的桅杆柱,由亨利-路易·杜阿梅爾·杜·蒙索(Henri-Louis Duhamel du Monceau)於1829年豎立。
桅杆柱上的航海女神雕像,象徵航海。
桅杆柱上的墨丘利之神雕像,象徵商業。
梅花廣場的主紀念碑「吉倫特派紀念柱(Monument des Girondins)」,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期間恐怖統治的犧牲品吉倫特派,建於 1894 年至 1902 年間。紀念碑頂部有象徵自由精神的女神,下方是一個巨大底座和噴水池,裝飾著青銅馬和部隊。
柱頂上高立著自由女神高舉勝利之手,象徵著自由精神掙脫鎖鏈。
底座雕塑群:護民官、高盧公雞、歷史與雄辯的擬人化,由阿方斯·杜米拉特 (Alphonse Dumilatre)創作。
底座雕塑群:波爾多、加龍河和多爾多涅河的擬人化,由阿方斯·杜米拉特 (Alphonse Dumilatre)創作。
基座旁有兩個水池,由34座人物和動物雕塑群加上噴水系統組成「凱旋戰車協和噴泉(Fontaine du Char du Triomphe de la Concorde)」,是對法蘭西共和國的致敬,為阿希爾·杜米拉特(Achille Dumilâtre)設計,
兩個水池之「共和國的勝利(Le Triomphe de la République)」噴泉。
兩個水池之「協和的勝利(Triomphe De La Concorde)」噴泉。
當時還看到男女老少齊跳廣場舞。
法國政治家、哲學家和社會學領域的先驅孟德斯鳩(Montesquieu/原名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雕像。
法國哲學家、道德家和人文學科的先驅米歇爾·埃康·德·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雕像。
蒙田和孟德斯鳩的兩尊白色大理石雕像矗立在梅花廣場兩側,立於1858年,由雕塑家多米尼克·福圖內·馬格斯(Dominique Fortuné Magges)於1843年至1847年間創作。
波爾多大劇院(Grand Théâtre de Bordeaux),劇院的設計者是建築師維克多·路易斯(Victor Louis),1780年開幕。波爾多大劇院被看作是藝術和光的聖殿,立面為新古典主義風格,門廊的12根巨柱為科林斯柱式,頂部的12尊雕像為9個繆斯女神以及朱諾、維納斯、密涅瓦3位女神,是歐洲最古老的未被燒毀或需要重建的木框架歌劇院之一。建築師因設計這座建築而贏得羅馬大獎。
喜劇廣場(Place de la Comedie)上看向波爾多大劇院與藝術裝置《Sanna》雕塑。
《Sanna》由西班牙藝術喬姆.普蘭薩(Jaume Plensa)創作,2013年豎立在喜劇廣場。這張巨大的人臉高7公尺,極簡的幾何線條和生鏽的金屬材質構成,其特色是臉部由多個水平的切片組成,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
喜劇廣場上的「波爾多大飯店及水療中心 (Grand Hôtel de Bordeaux & Spa)」,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立面與對面的大劇院立面相得益彰,均由建築師維克多·路易斯(Victor Louis)於1776 年設計。
喜劇廣場兩端各有一座相同的四面鐘,同時也是路燈柱,由雅克·德·威爾斯(Jacques dWelles)在擔任波爾多市建築師期間所設計。
波爾多旅遊服務中心「波爾多都會區旅遊與會議局(Office de Tourisme et des Congrès de Bordeaux Métropole)」。
「Canelés Baillardran」咖啡館,專門販售源自波爾多的經典法式糕點「可麗露(canelés)」。除了可麗露,店內也可享用其他如馬卡龍等法式甜點。
「Canelés Baillardran」咖啡館的可麗露販售架。
波爾多廊街(Galerie Bordelaise),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購物商店廊道,建築外觀為古典風格,擁有拱形窗戶和鍛鐵陽台。波爾多廊街作為波爾多的地標之一,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商業發展和建築變遷。
Galerie Bordelaise為波爾多僅有的兩條有頂棚的廊道之一,建築始建於1833 年,由建築師加布里埃爾-約瑟夫·杜蘭德(Gabriel-Joseph Durand)設計,於 1834 年向公眾開放。1975 年列為歷史古蹟。
Galerie Bordelaise廊街二端入口處都帶有龐貝風格的裝飾,設有精美的鐵藝大門,去的時候已經打烊,只能透過鑄鐵欄杆向內觀望。
廊道前拱門帶有科林斯式柱頭的雙大理石柱,楣梁有典雅的裝飾。
Sainte-Catherine街與Piliers-de-Tutelle街交界,設在古典建築中的麥當勞,吃起來氣質都提昇了不少。
聖凱瑟琳長廊(Promenade Sainte Catherine),這是一個結合購物、餐飲和休閒的戶外購物中心,其建築風格融合了現代與傳統元素,營造出舒適的休閒氛圍,地上的奔流的噴泉設計得別出心裁。
聖普羅傑廣場(Place Saint-Projet)的十字架與噴泉,這裡是波爾多一個歷史悠久的區域。
聖普羅傑十字架(Croix de Saint-Projet),始建於15世紀,現僅存十字架所在的哥德式柱身,四周立有四位聖徒雕像,環繞著哥德式元素裝飾,1926年列為法國歷史古蹟。
聖普羅傑噴泉(Fontaine Saint-Projet),噴泉位於聖普羅傑廣場南牆,於1737年啟用。
噴泉壁龕高處展現了波爾多這座城市的獨特特徵:三個嵌套的新月(波爾多市目前的標誌),周圍環繞著鮮花、水果和扇貝殼。上方一男一女雕像象徵著佩格河(Peugue)和德維茲河(Devèze),兩河流交會之處即孕育波爾多城所在地;雕塑創作於 1715 年,是荷蘭雕塑家米歇爾范德沃特(Michiel van der Voort)之作。
波爾多主教座堂,全稱為「聖安德烈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André de Bordeaux)」,始建於3世紀,並於1096年時在古老的地基上重建,曾因英國統治時期擴建而融合了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 這座建築於1998年被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再詳文介紹。
羅昂宮(Palais Rohan),位於佩貝朗廣場(Place Pey-Berland),曾是總主教宮,現為波爾多的市政廳和美術館的所在地。初建於中世紀,目前的建築為1771年羅昂總主教改建的結果,因而得名,於1784年完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完全摧毀,戰後重建。1997年被指定為法國歷史古蹟
羅昂宮規劃為典型的私人宅邸形式,屬新古典主義風格,以方石建造,擁有宏偉的門廊、寬闊的庭院和兩面華麗的立面。1835年被改建為波爾多市政廳。
大鐘門(Grosse Cloche),是中世紀留下來的城門,原為防禦性的城門,亦曾是舊市政廳的鐘樓。中間為相連著兩個約40公尺高的圓形塔樓。從前的大鐘為葡萄的收穫時間而響、也作為火災的警鐘,是一座充滿歷史感的建築,1883年被列為法國歷史古蹟。
阿基坦門(Porte dAquitaine),位於勝利廣場(Place de la Victoire),建於1749~1754年門上穿插著一個高11公尺多、寬5公尺的山牆,上面裝飾著凸起的浮雕,1931年被列為法國歷史古蹟。
勝利廣場(Place de la Victoire),於2005年設立的捷克雕塑家伊凡.泰默(Ivan Theimer)的二件作品:高16公尺的方尖碑,重量超過50噸,由六塊紅色大理石組成;還有兩隻青銅烏龜,龜殼上刻有葡萄名字和原產地名稱。
波爾多大學(Université de Bordeaux)的維多瓦校區(Victoire Campus)醫藥學院大樓,由獲羅馬大獎(1er Grand Prix de Rom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師尚-路易斯.帕斯卡爾(Jean-Louis PASCAL)設計,建於1880年至1888年之間,並於1908年至1922年間進行了擴建。
醫藥學院大樓前歐路易斯·歐內斯特·巴里亞斯(Louis Ernest Barrias) 的雕塑作品,表現了自然在科學面前顯露自己:以一位正在脫去衣服的年輕女子的形象來象徵《自然(Natura)》的精神。
雕塑家朱爾斯·卡弗利爾(Jules Cavelier) 則讓這位女性全身裹緊,拿著象徵知識的書本,以及象徵藥學的著名的許癸厄亞聖杯,展現《科學(Scientia)》 的意涵。
卡普辛市場(Marché des Capucins),為波爾多最古老的市場之一,是一座室內市場,波爾多人傳統上會稱其為「Capucins大廳」,指的是曾經的舊建築。初建於19世紀,目前建築為 1959年所建。
卡普辛市場每天早上開放(週一公休),主要是販售水果蔬菜,還有各種常見的食品:肉類、麵包、熟食等。
聖彌額爾聖殿(Basilique Saint-Michel de Bordeaux),興建於14世紀末到15世紀的哥德式教堂,其獨立鐘樓建於15世紀,是波爾多最高的建築。聖彌額爾聖殿於1998年被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再詳文介紹。
波爾多路面電車,最初的路面電車系統始於1880年代,該系統於1958年停止運營。現代化的路面電車建於2003年,總長度達77.3公里,路網覆蓋了波爾多都市大範圍區域,並有更多擴展計劃。
皮埃爾橋(Pont de Pierre),19 世紀初,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由拿破崙一世下令規劃和設計,為了解決波爾多左右岸交通不便的問題。這在當時可是個困難的大工程,因加龍河的水流強勁又受潮汐漲落的影響,建造期間還面臨資金不足而停工的困境,幾經波折總算是在 1822 年落成啟用,是波爾多在加龍河上的第一座橋。
這座橋主要由磚塊建造,有17個拱型橋墩;橋兩側,每塊磚塊頂部都裝飾著一枚白色圓形徽章,上面刻著路易十八的密碼「雙L」。
波爾多路面電車於2003年12月行駛於皮埃爾橋上;自 2016 年以來,皮埃爾橋僅供大眾交通、自行車、行人通行。
月亮港(Port de la Lune),是波爾多港口的口語化名稱,因為加龍河流經城市的河段形狀彎曲如同新月,這也是新月出現在市徽中的緣由。
因其港口而保留了其自建城以來的原始功能,即作為一個貿易和商業城市。從羅馬時期到20世紀的城市規劃清晰地展現了波爾多的歷史。啟蒙時代建造的傑出城市與建築群,其價值延續到20世紀上半葉。波爾多以其城市與建築的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和諧統一而獨樹一幟,城市形態代表了哲學家的成功,將城市打造成人文主義、普遍性和文化的大熔爐,遂以「波爾多,月亮港(Bordeaux,Port de la Lune)」名義於200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
加龍河左岸,自16世紀至20世紀曾是波爾多貿易港口的主體部分,目前港口作業已遷移至下游,市區河段改作休閒娛樂用途,過去的倉庫已被改為長4公里的綠帶、行人步道、自行車道和商店,成為廣受居民與遊客歡迎的休閒場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