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化品 公開才是有效管理
【高正忠/交通大學環工所所長(新竹市)】2011/06/02
 
這次塑化劑DEHP事件,很感謝檢驗人員願意作份外的事,方能檢驗出塑化劑添加在食品中。依法他們沒有必要檢驗食品中塑化劑的責任。若檢驗人員只作份內的事,則不太可能發現此問題,幸好檢驗人員不怕增加負擔,願意檢驗塑化劑,實在值得好好鼓勵他們。希望有更多公務人員都能如此,碰到問題,不要怕把問題呈現出來,反而應該把問題的根源追查出來。
雖然這次事件,是很丟臉的國際事件,但發掘出這個陳年問題,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否則這種慢毒性的化學物質,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讓很多人多年後冤枉致病了,卻不知為何會致病。雖然應該已有不少人受害了,但至少能留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環境。
然而這次事件,也暴露了管理上的問題:為何塑化劑會變成食品添加物,且已加了數十年,大家仍然都不知道?更讓人擔心的是,DEHP還不算很毒的化學品,是否還有更多更毒的化學品在生活周遭流布?民眾至今仍然不知道,台灣每年所用的毒性化學物質是用到那裡去了,其在生活的流布更是沒有什麼資訊。主要是因為,這項資料至今仍然是不公開的資訊。但這種資訊,在先進國家早在數十年前,我還在求學階段時就已公開了。
不公開就好像問題不存在,要等到出問題了,才警覺到問題這麼嚴重。立委最近建議把DEHP提高分類,這其實並不是重點。分類即使提高了,若仍是不公開,我們仍然不知道問題有多大,更不會有人去研究它的流布及影響,仍然要等到有人把問題掀開,才會得到重視。其實公開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只要公開資訊,就不太可能數十年下來仍然沒有人發現。公開資訊其實只是滿足民眾知的基本權利。
這次事件衛生署的反應很快,值得肯定。不過,我也擔心,有問題的產品如何處理?下架的產品超過數百種,且還在增加中。這麼大的量如何銷毀及處理?且若民眾家中還有這些產品又將如何處理?
希望大家不要倒入水槽中,倒入水槽流入河川,會影響生態環境,即使在有下水道的地區也是有問題,因為各地汙水廠並沒有規劃處理DEHP,最後仍然會流入水體或是在汙泥中。建議政府要儘快規劃一次全國性的回收,將有問題的產品回收集中妥善處理,且要儘快,以免進入環境中。 
【2011/06/02 聯合報】@ http://udn.com/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