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七日「能力分班、分組,二選一」一文頗訝異,很不能認同文中所提,能力分班分組能改善廖國豪現象。我甚至覺得就是因為能力分級,才造成弱勢小孩被放棄。
我雖然不是學教育的,但幾年前特別去被視為世界第一的芬蘭作研究,順便觀察他們的教育。
其實芬蘭當年的教育並沒有我們好,小孩很小就要接受全國性考試並作分流。芬蘭的教改時間與台灣相比,也不算長,且教改期間還是國家非常窮的年代。但教改卻很成功,也超越曾殖民他們數百年的瑞典。
芬蘭的教育也經常作分組,但不是依能力分組,而是讓不同能力的小孩合作學習,能力強的幫助能力差的。其實社會也需要各種能力的人一起合作才能進步。一個好的團隊肯定要有不同能力的人一起合作,才能發揮力量。這是國人與教育界應該學習的,而不是連老師都放棄弱勢小孩。
芬蘭的資優教育很簡單,就是讓資優小孩自由閱讀及自由發展興趣;他們也有輔導課,但是是針對後面四分之一的小孩。反觀國內,本該加強輔導的小孩,反而放棄他們。資優小孩子則只能被動的學習,連規劃自己學習進度的機會都沒有,整天都在重複讀教科書。
奉勸家長們,時代不同了,千萬不要再以過去的思維去教育下一代。思維必須改變,否則教改永遠都只是一個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