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以愛之名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愛心,然而如何"表達""對孩子最合適的"愛卻是另外一回事.
華人父母多半都在上一代的權威下成長,所以以為大人說的兒女都該要聽從;其實父母也不是完美的,更何況兩代的性向與喜好有很大的差別,結果對子女的愛變成了"愛之適以害之也".
還有就是,父母其實與子女一樣,都要學習成長,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做父母的,不然哪來這麼多親子問題與悲劇?
放手是一開始就要學的功課,父母教養兒女的一切就是為了他們日後長大離家做準備,能夠面對社會,掌握人生.不然談來談去,最後真正的動機就變成自私了.
在我這一代中看見了太多父母插手在兒女婚姻中的悲劇;然而我們也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在他們身上.只有看清問題後面的成因才能夠剝繭抽絲,慢慢理出頭緒,想辦法一步一步解決.
在國共戰爭中來到台灣的人,他們從小就經歷了戰亂,死亡,失去與恐懼.所以他們不單是在心理上對於任何"失去"都會有相當程度的懼怕,在物質上也是如此,這就說明了許多的年長的人喜歡"積攢"在我們看來無用的東西,不喜歡"丟"了.
也因著生活在不穩定的社會中多年,許多的父母可能在"謀生"的技能上有短缺,特別是女性,當然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加上"養兒防老"的觀念,使得上一輩有個恐懼,萬一兒女不養我了該怎麼好?
所以女婿或是媳婦一定是要我看中意的,即使孩子不喜歡也無關緊要;孩子大學的志願一定是要能賺錢的."不喜歡"不重要,"等你餓肚子"就明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千古明訓的道理了."你是我的孩子,就算你現在恨死我了,我還是要堅持.都是為你好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
在這麼刻板與頑強的觀念下,個性柔順的就走上了"悲劇"人生,個性強的就對立起來,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無論硬的或是軟的都得不到好的結局.
社會步調的加速與經濟景氣的大幅波動,就業與失業不再有個固定的公式,有助於打破上一輩"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迷思,加上越來越多長者已經意識到子孫"同"堂不見得能為他們帶來晚年的幸福.多半開始尋求獨立,紛紛找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過去的對立與爭執已經逐漸減輕,然而成年兒女與父母如何維繫良好關係又成了另外一個議題.
- 5樓. 香草浩浩2009/05/25 07:32短短13年
青少年候父母就得放手
所以之前所累積的愛的存款是很重要的
- 4樓. 心如2008/03/12 00:28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的"不"與"是"
萬一兒女不養我了該怎麼好?
上星期日婦聯會座談也是探討這問題,我們這一代的媳婦最辛苦,夾在新舊中心點,傳統與現代,必須不斷改革,孝敬上一代,用愛包容下一代,家才會更融洽,有家就有愛,有愛就有家!永遠記著貓虎的名言,文如受益良多。
- 3樓. 袁亨2008/02/04 17:07文章寫得好
回應也回得好
教育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塞其源,任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任物自濟,何爲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 2樓. 古 月2007/11/19 11:37自由飛翔
孩子是風箏
我們將線握在手中
卻要讓他自由飛翔
只要在他需要時
送上關懷及祝福
- 1樓. 珍妮曾在西雅圖2007/11/18 16:00孩子雖由己而生或養
人生畢竟是孩子的,他有自己的權利去選擇人生,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