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 太 陽 王 ---路易十四的生平 。
2008/04/18 17:01
瀏覽2,51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1638年9月5日,在法國境內的聖-日爾曼-翁-萊伊,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誕生了。他是歐洲史上統治時間最久的君王───長達72年!妙的不只這個,他的出生在當時也可謂是個奇蹟。他的爹親路易十三和他娘親安娜皇后“努力奮鬥”了23年,終於產下了他───第一位大皇子,也是第一個孩子。跌破了許多法國貴族們的眼鏡,卻沒能堵住貴夫人們太閒的嘴巴。

為什麼呢?

除了對於他們兩位不孕的質疑外,同時也是因為他們夫妻倆的婚姻生活並不和睦,長年相敬如“冰”,婚後,兩人感情交惡,迅速的分居,甚至到了不太見面的程度。直到後來紅衣大主教黎賽留從中調解才重修舊好───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傳說中,安娜皇后那時候有個貴族情人,有人說,那才是路易十四的生父。為了跟路易十四重修舊好也為了掩住馬腳的安娜皇后,只好“請”他可憐沒人愛的貴族情人流落天涯走四方。

不過讓看戲的看倌們大嘆可惜的是,路易十三還來不及懷疑他小子是不是他的種───呃嗯,是兒子之前就已經先一步上天堂去了。

路易十三死後,路易十四在西元1643年登基,那時他才4歳,正值把松露魚翅全都摔下桌,把媽咪美麗的大長袍禮服上頭的南海珍珠拔下來妄想把它變成珍珠粉的年紀,王權自然是由他娘親安娜皇后代為執政,而真正的統治者自然是深得安娜皇后信任及寵愛的紅衣主教馬薩林了。

朱爾.馬薩林其實並不是法國人,而是義大利人。他原名馬薩里尼,生於西西亞的一個窮苦人家。他相當的精明幹練,除了和皇后傳出緋聞和侵占挪用了不少公款後,大體而言他對於法國可謂是相當盡心盡力。然而,對於驕傲的法國人而言,馬薩林濃厚的義大利口音依舊十分礙耳。不只是法國人民如此,路易十四亦然。直到馬薩林死後,他依然沒有給予這位鞠躬盡瘁的義大利紅衣主教全然的信任。就連路易十四本人也曾親口承認:「如果他再活的長一點的話,我也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了。」

少年時期的路易十四曾經歷過投石黨之亂───這次事件對他顯然有很大的影響。雖然針對的人是當時的背後統治者馬薩林,但他也因此曾被迫短暫離開巴黎,他親自執政後,便再也不允許類似事件發生了。

在藝術方面,路易十四十分拿手擅長,他從4歳開始習舞,非常善於芭蕾,是一位相當出色也熱愛藝術的藝術家,直到他三十多歲,他因為他著名的食慾而變胖發福後,他的芭蕾生涯才告一段落。他也十分愛美───直到他長大了都一樣,他穿上了高跟鞋,抹上厚厚的粉,在當時蔚為一陣風潮,那時候男人的性感可不亞於女人。這時期的陰柔細膩也同樣影響到了路易十四往後對於任何人皆相當儒雅溫和、風度翩翩的態度。

不過,不論是少年、壯年,路易十四幾乎沒有變過他的野心勃勃和好大喜功,他是十分高傲虛榮的,「我們對於榮耀感受到的熱情,不是那種微弱的,隨著擁有他就會冷下來的熱情,它的恩寵不經努力絕對無法得到,永遠不會令人厭倦,面對那些不能再追求新的榮耀的人,他所擁有的,將會變的一文不值。」他如是說著。

1661年,馬薩林結束了他近18年的統治安祥辭世,野心勃勃又年輕旺盛的路易十四即位了。他迅速而準確的展開他一連串計畫已久的藍圖,在前人馬薩林和另一位紅衣主教阿爾茫.讓.德.普萊西.李布留的外交成果下,他在法國建造了一個完全屬於他的,巴洛克式的專制王國,他的時代可說是歐洲君王專制的模範和榜樣。

他支持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以為自己爭取榮耀。投擲重金在凡爾賽宮和羅浮宮身上,支持莫爾哀和拉辛的劇本創作,他也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贊助者,據伏爾泰估計,他每年所購買的藝術品約有80萬里弗,送給各城市和機構和朋友做成禮物,目的是為了支助藝術家,並散播愛美之情,當然他也同樣設立藝術學校。在他的覆蔭下,藝術家的社會地位迅速提高。但是他的趣味高雅,卻僅限於古典作品上。

當時法國貴族長養於高雅舒適的環境、奢華淫靡的氣氛、華麗端重的事物中,藝術家們也只好投其所好,製造出優雅、纖巧、內斂、柔美的古典之風,我們看不到多少對於藝術的深度和熱情,看不到農民、娼妓、貧婦、工人、乞兒的寫實悽涼,看到的卻只是矇蔽於豪華宮廷內,紅塵十里的快樂。

當然,這些藝術和科學大大的帶動了法國的強盛。掌權方面,他極有技巧的瓦解了貴族們的封建權力,收回中央。它讓貴族們成天在凡爾賽宮裡舉行舞會───而舞會自然不能少了豪華而昂貴的禮服,貴族們為了取悅國王可在這裡砸下了不少錢啊!

另外一方面,傳說中路易十四的記憶力好的驚人,誰沒來,誰有來,他都知道的非常清楚。因此那些急於想得寵的貴族們便會無暇顧及地方上的權力和事物而去互相爭奪一些關於幫國王更衣的瑣事。在柯爾貝的輔助下,他將整個法國官方機構權力集於他一身,以增強自己的力量。

他發動戰爭,強悍而積極的擴張自己的勢力,著名的四大戰爭為:1667~1668和西班牙爭奪荷蘭一戰、1668~1672年和荷蘭的戰爭、1668~1697年與德國皇帝的九年戰爭、1702~1713的西班牙繼承權戰爭,這些戰爭幾乎耗盡了法國的國庫,讓法國陷於債台高築之中。

而經濟方面,他和大臣如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都是重商主義者,他們按照這個理論收集了許多的貴金屬,不過直到他晚年的時候被攻擊的挺慘的就是了。

  ※附註:重商主義就是提出金銀(也就是所謂貴金屬)就是財富,即貨幣是唯一真實財富的說法。

此時的路易既強壯又迷人,散發著有權有勢又有錢的中年男人魅力,他揮霍無數的金幣,領導法國走向最高峰,如同一朵全然燦開的耀眼玫瑰,就像是一個天賜的王者,正午的艷陽。

直到1689年,法國逐漸走下坡,越見越衰落,原因是國庫空虛。於是路易十四又頒布了黑法(Code Nior)允許在法國所有殖民地買賣奴隸,而柯爾貝透過整頓貪污和法官僚機構的方法來提高法國的稅收───

但這些手段依舊無法還清法國的巨債。

然而路易十四對於戰爭和榮耀的熱愛和固執並沒有因為他的揮霍無度而感到有所倦怠,繼續打了1668~1697年與德國皇帝的九年戰爭、1702~1713的西班牙繼承權戰爭,他幾乎迷失了,迷失在他的好大喜功中。

1685年,同時也是讓許多人,甚至是許多國家至今都永生難忘───法王路易十四頒布楓丹白露赦令!這絕對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也是路易十四最一直為後人詬病的四點之一。但在批評他之前我們必須好好想想,路易十四究竟爲什麼要如此迫害著異教徒呢?

  ※附註:楓丹白露赦令:路易十四為統一全法國信仰及撤銷南特敕令,於1685年所下一令。

今天的我們也許很難理解,爲什麼所謂的神恩、命定說、自由意志等這些東西可以讓一個國家四分五裂,使一個年滿47,王位做的穩穩的,虛榮、強壯、野心依舊、對於國際間有著巨大影響力、手段熟練又不似年輕時候氣盛模樣,成熟穩重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如此激動,但我們忘了宗教在當時的重要性,一如政治對於現代。異教徒對於路易十四,可以說是最礙眼的眼中釘,肉中刺。據我所知,他迫害的還不只胡格諾派的教徒,路西安教派也慘遭毒手,皇家安息院被他強硬的拆毀。

不過其實說來,從他實際執政開始,他和他的首相就已經在一點一滴的撤銷亨利四世時期,所頒布對於宗教寬容的南特赦令趨向走,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一書如是說:

“1661年,路易十四宣佈近瑞士邊界的傑士行省(Province of Gex)新教崇拜為非法,理由是傑士是在南特赦令頒布後才歸入法國的,但那一省中有一萬七千個新教徒,卻只有四百個天主教徒。1665年,年滿十四歲的男孩跟十二歲女孩均被授權悔改信天主教離開他們的父母,此後其父母得付出一筆年金支持其生活。在1666年,禁止胡格諾派教徒建立新學院,或繼續維持教育青年的貴族學院。1669年,若再發現胡格諾派教徒的移入,他們將會被逮捕,其財產權數充公,如果任何人協助胡格諾派移入,他將會被派終生苦役。

1677年,路易捐建一項悔改基金對於每一個悔改信天主教的胡格諾發給約六理爾,為了保證改信仰得以持久,路易下昭(1679)驅除任何回復原來信仰者,將其財產充公。但由於勃蘭登堡選侯的抗議,和柯爾貝抱怨這些措施將減低貨易,以及路易本人的親自的赴上戰場,中途停止了對教徒們的迫害。

1681年他再度結婚,在與一夫一妻制的天主教義協調後,他再度展開對胡格諾派教徒的“聖戰”。現在他告訴他的大臣,他感到無可推委的責任影響他所有的子民悔改,以及杜絕國內的異端。“

1685年10月17日,路易十四宣佈廢除南特昭書,在經過幾乎是被默許的大屠殺後,法國現在幾乎全都是天主教徒了。一些頑強的胡格諾派教徒繼續反抗,但是反抗也幾乎是無濟於事───因為他們什麼都做不到。一隊隊有武器又訓練精良的士兵比一群沒經過訓練的老弱婦孺強太多了。這些讓人不齒的士兵們在這場名為神聖恐怖的大屠殺中做盡了一切可怕的事情,研究南特昭書之撤銷的法國權威米契勒說:

“除了謀殺以外,士兵幾乎什麼都做得到,把他們包在毯子裡在地上滾動,用滾燙的開水灌盡他們的喉嚨,他們鞭打教徒的腳掌,拔他們的鬍鬚,用臘燒他們的手臂跟腳,強迫他們用手握住燃燒的煤炭,士兵捉住許多人的腳,把他們放在大火上燒,他們強迫婦女赤身裸體的站在大街上任人辱罵譏笑,他們把一個正在餵奶的母親綁在床柱上,讓他的嬰兒哭著要奶吃,當她張口哀求的時候,他們把口水吐進她的嘴中-…。”

米契勒認為這次1685年的神聖恐怖,遠勝過1793的革命恐怖,成千上萬的胡格諾教徒被迫害、被屠殺、被強姦、被虐待、被囚禁,而這一切只是為了要統一法國的信仰,和安一個國王害怕被上帝拒於門外的心。但當胡格諾教派的喪鐘敲響之時,法國的全體天主教徒卻歡欣鼓舞而亢奮,舉國歡騰於胡格諾教派在法國境內的死去,亢奮著現在自己身邊週遭的人們都是可親的天主教民,歡騰著“異端”的死亡。他們聽不到胡格諾派教徒那些叫人心碎心死的悲憤吶喊。而身處於豪華富麗的凡爾賽宮裡,身穿著華美衣裳桌上享有美酒美食的路易十四也快樂的認為這是一項不愉快,但是十分神聖的工作。

於是聖西蒙低嘆道:“他相信自己已恢復了使使徒們傳道的日子……主教們為他寫頌詞,耶穌會的教士們的佈道無非是對他的讚揚-…,他所聽到的都是頌讚,然而真正誠心的天主教徒們,內心正痛苦的見到正統教派對待錯誤與異己的態度,正像暴君和異教徒曾經對待真理、懺悔者與烈士們一樣。他們也未必做的出如此偏激與褻瀆神聖的事……。”

閱讀完這些史料後(我已盡量簡化,因為有些實在太殘忍了。),我眨了眨微濕的眼框,繼續提筆寫下這些,努力保持公平的心寫路易十四的一生,但我深信───而事實也是如此。

胡格諾派教徒那些悽慘的哀嚎和悲慟的低泣早已征服了死亡、時空、土地、海洋,在歷史的那頁裡永恆地呼喊,呼喊於吾們的耳邊。

───而且絕不會讓那在位者毫無報應。

而路易十四也確實付出代價了,驅除了這麼多勤謹的公民對於法國經濟是一大損失!

卡德喪失了織布工廠,里昂與都爾失去了四分之三的絲紡織機,在安故蒙的六十個紙漿模坊只剩下十六個,在麥茲葉鎮上的107家店只剩下8家,都爾的四百家製革廠只剩下五十四家,馬賽港口由於失去許多國家的市場而衰落,而且由於胡格諾教徒遭到放逐,他們其中有很多很多都是手工藝相當精良的手工業者,其他的國家可是張開雙臂擁抱這些新進移民啊!

在他們工作和指導下,這些國家出產原本來自法國的產品,法國一手由柯爾貝重建的經濟被破壞了,他費力發展的工業現在在其他與法國競爭的國家中繁榮。史學家Will and Ariel認為這些損失甚至部分造成了法國對於西班牙繼承權戰爭的失敗。而由於法國對於異教徒使用的野蠻手段,以及日後新政移民的訴願,更加強了歐洲新教國家聯合對抗法國的決心。

於是,接下來的1668~1697年與德國皇帝的九年戰爭和1702~1713的西班牙繼承權戰爭更是無止盡的消耗著法國的經濟和人民,當然也包括越來越年邁無力的路易十四。

法國幾乎像是慢性毒素在身體內部擴散一般的衰落,路易十四也是。也許是因為1684年的精力減退和肛門痔瘡、1685年的胡格諾派事件、1686年的一次痛苦手術、1688~1697的九年戰爭,也或許是1702~1713的西班牙繼承權戰爭,總之,路易十四這顆固執而年老的太陽從在位早期華麗尊貴的特質,轉變成了近乎樸素的嚴肅。

此時的路易十四早已失去了對榮耀、對權勢的驕傲,但仍保持著代表國家的鎮靜和尊嚴。他明白自己犯了許多恐怕在他有生之年已無法挽回的錯誤,他已經有些累了,但是他還是像一頭已經老去的雄獅想要固守守護自己的疆土一般,極力的保護著法國,即使人民已經完全感受不到他的這份太遲來的情,他們不寬恕這個他們曾把他錯當成天降神恩的年邁偶像。

於是他的髮妻曼德農夫人哀傷的說:「國王因他所有的揮霍無度受責,人們想要除去他的馬匹、狗、僕從……想用石子擲我,因為在他們的想像中,是我因為避免讓國王憂傷,而不曾告訴他任何讓他不快的事。」

路易十四平靜的接受了百姓們的責難憎恨,繼續爲法國做出最後的奮鬥,向對抗他的大聯盟提出一次又一次的和平條約,他所展現的勇氣和尊嚴,在貓某來看他並不是像那些討厭他的歷史學家們認為的,是一個丑怪殘暴的人。他只是大規模的採用了一時可以獲得讓人忌妒且成功的專制統治、領土擴張和軍事征服的相同方法而已。而這些,都是那些急於將他打垮的國家領導人們所渴望的。

“路易十四的特徵是活的太長了,以致於他的驕傲和對於權勢的罪惡,親受復仇女神的報復,而非他的孩子們。”Will and Ariel Durant夫婦如是說。

1715年,胡格諾派教徒一事告落,而路易十四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這頭老去的雄獅靜靜的等待上帝最終的召喚,以下的話語來自於Will and Ariel Durant夫婦在看完柯西伏特1708年爲路易十四刻了一個壯麗的人像的如此評論道:“或許是這些藝術家們在他的感覺外,披上了一件更驕傲的自尊心,因為他從那失敗的幾年和遞增的試鍊中,學會了謙虛的接受責難───至少對曼德農夫人的責難是如此。在狂熱的耶穌基督會會員戴理爾手中,他像是個孩子:「查理曼的繼承人竟從一個農夫的兒子處,祈求恕罪。」既然熱情衰退了,榮耀也跟著失去了光芒﹔路易得自母親的,對於天主教信仰和虔敬的強烈潛在意識,如今浮現出來。”

1715年一月,路易十四失去了他聞名的食慾,在荷蘭和英國都有賭注,說他活不過今年了,路易在得知這項極不禮貌的新聞後只是一笑置之,與陪伴他的、忠實的曼德農在一起,度過餘年。1715年8月12日,他的腿產生病變,使他病臥床上。1715年九月,躺在病床上的他笑著對兩位含著淚的僕人說:「你們為何悲泣?你們不是一直以為我是永生的嗎?」又再對著曼德農夫人說:「我以前想到的結局是更艱苦的,我向你保證,死並非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這對我並不困難。」並且請她離開他,彷彿是知道,在他死後,這位同樣不再年輕的平凡女孩在這階級意識極為濃烈的宮廷裡,將會是一縷失神的魂。而這位疲憊的夫人也在路易十四死後,將她所有的家具分送給僕從們,自己前往聖席爾,而後她一直不願離開那地方,於1719去世。

1715年9月1日,法蘭西共和國路易第十四世,路易.迪厄多內.波旁,這顆劃過於17世紀的法國的驕陽終於墬下,於那百姓們的對他犯下的錯誤的憤恨和得知王之死訊的喜悅中,與世長辭。





(以上內容全都是筆者自己撰寫,如需轉載請告知,不然貓某會不高興唷ˇ)
                          By Personne.2007/11/3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