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應該做什麼?
2025/02/07 12:48
瀏覽517
迴響0
推薦52
引用0

應該做什麼?如果沒有這一條線索,當每天清晨從床上起身,我們如何能寄望這一天的開始。

應該做什麼?如果不在心裡打定一兩個閃亮的主意,你如何在會議桌上報告專案的下一個計畫,執行的必要與達成目標的可能性?你如何在平靜的退休人生推開窗檯,為細心栽培的盆花澆下水,為計畫中的短短散步,換上一雙舒適的鞋。

我們無法在一個沒有目標的明天醒來,即使被束縛在一張輪椅、一個不喜歡的工作、一個不愉快的情緒。你可能希望輪椅被人推到公園有陽光的地方,希望工作中用盡一切努力換來主管、同事欣賞的眼神青睞,希望失落時有個朋友打來電話,捎來雖不敢預期卻熱切渴望的溫暖訊息。

而「應該做什麼」總是與為什麼該做這些而不該做那些有關。有人選擇讀一本小說而不是科普書,有人選擇健康而不見得是自己喜歡的口味食物,有人選擇抽煙而不是健康運動,選擇漫遊日本而不是歐美旅行……。相對於重大的財務投資、工作轉職、婚姻對象,這些選擇與行動似乎漫不經心,但真的漫不經心嗎?當人們追問這些選擇,選擇者多半能說出堅定的原因。

我們總以為自己對「應該做什麼」暸若指掌。為家人準備溫馨的晚餐而不是拋下廚房。為尚未繳完的房屋貸款埋頭上班,即使因工作晉升不盡如意而感到內心受傷。

應該做什麼?數千年來無數哲學家的無窮探索,仍只環繞這一個渺小又巨大的命題。包括承認「一無所知」的蘇格拉底,仍透過希臘廣場上的對話,引導人們懷疑、思索。人必須挑戰自己所相信的「應該」,必須懷疑自我要求或施壓在他人身上的「應該做什麼」。但是,思索的過程,思索的結果,仍然只是:如果不應當如此,那麼我們應該做什麼?

問題的可怕的循環,籠罩著巨大的哲學史與人們不完美的人生。

千百種答案,人們只能選擇自己想要的,而且多數持續很長的人生。因為輕易讓時間改變信仰,改變信念,便恐怕淪為不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倘使情人、伴侶意識自己不再愛戀身邊的人,無論決定離開或留下,都仍找盡各種理由來遠避變心與離棄的責難。離開,有種種瑣碎而正當的理由,留下,有委曲求全的必要原因與道理。

「應該做什麼」仍是讓人心安家立命的根據,我們無法承受不時的迷失,一再飄盪變換道路。「應該做什麼」有時也像是個魔咒,因為總有許多我們不想做,但應該做的。

「對行為學和經濟學來說,要緊的不是人應該做什麼,而是人確實做了什麼。」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掌門人米賽斯在「人的行為」一書中提供了經濟學的觀點。

但我們所確實做下的那些事,又是為了什麼呢?我們也許相信「信念」幫助我們決斷,建構了價值觀的基礎。因為信念,肯定政黨帶來的民主價值而投票,因為信念,我們承擔生活的考驗,努力朝向一個名為目標的彼岸。但是,更多時候,我們是在面臨可供選擇的不同機會當中,被迫選取一個偏好,選取其中的一個機會,而捨棄其他的機會。如果「價值排序」才是人的信念、意見、行為的最重要依歸呢?當價值在生活環境和人的內心因情況變化,我們如何堅持不變、始終如一,才是好的呢?

米賽斯說:「人從來不是在善與悪之間做選擇,而是在某個觀點稱為善或惡的兩種具體行為模式之間做選擇。」

雖然人們無法棄絕有更高的存在,有更美好的善與永恆。但在毫無缺陷、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世界降臨前,我們需要明確的原因,賴以存活。我們知道「因為什麼」也期望某種程度的「結果」或「效果」而選擇、而行動。無論是追求尊嚴與幸福、追求富裕健康、追求自我實現……。也許人們不會堅持去探究人生究竟「應該做什麼?」但勢必選擇、計畫、安排可能靠近、滿足自己目標的行為。

能想像人不需要原因而行動、而存活嗎?縱使信奉「活在當下」精彩地生活著,縱使在希冀半生而終能盡享閒暇之際,縱使在不能迴避的病弱、死亡來臨之際,人是否能不再希望擁抱些什麼?不再希望自己胸口有屬於自己的愛與溫熱?全然放下疑惑,全然放棄憂慮「應該做什麼」!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隨筆
下一則: 媽媽的緊急聯絡人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