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4—1125生野銀山
2025/08/21 22:32
瀏覽171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2024—1125生野銀山
地址:兵庫縣朝來市生野町小野33-5
電話:079-679-2010
開放時間:9:00-17:30(3月-11月)、9:30-16:30(12 月-2月)
門票費用:成人1,200日圓、國中/高中生600日圓、小學生600日圓
營業時間:11月上午9:10至下午4:50(下午4:10,觀光隧道接待處關閉時間)
停車場:免費(普通車210輛、大型巴士10輛)
類型:銀礦(也產銅、錫等),開採歷史超過1200年,曾是德川幕府的重要礦山
生野銀山,是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銀礦之一,開採始於1542年,在江戶時代由德川幕府直接管轄,曾為日本最大的銀產地之一,被稱為「天下三大銀山」,與石見銀山、佐渡金山齊名。明治維新以後,由政府直營,並引進德國採礦技術,成為日本最先進的近代礦山之一。20世紀後,銀礦的產量逐漸下降,最後在1973年停產,轉型為觀光文化資產。
戶外還有礦脈的露頭採掘跡、礦山資料館、吹屋展示館等設施,所需參觀的時間,礦坑外約30分鐘,礦坑內約40分鐘以上。
生野銀山入口處,有巨幅的朝來市觀光地圖及日本遺產「礦石之道」的介紹。「礦石之道」是一條連結生野銀山、神子畑鉱山、中瀬鉱山、明延鉱山的歷史路線,象徵日本近代化的礦業遺產。重現從江戶、明治到近代化的礦業歷史。這條路線以「銀の馬車道」為軸線,馬車曾用來運送銀與礦石。

先購入園門票。

園區內通往礦坑的步道周圍樹木林立,維護的很乾淨漂亮。

前方有一座小小的山神宮分社,神社前有一個小祭壇,供奉的是礦山保護之神「金山彥」,傳統上被視為守護山林與礦山安全的神明。礦工在進入坑道採礦前,會祈求作業平安、避免坍方與災害,是信仰中心的遺跡。

分社旁邊的岩壁上這些凹槽,清楚保留了過去礦工以錘子、鑿子逐步開採的人工鑿痕。

右側立著一尊礦工模型,身穿作業服、肩扛大錘,象徵當時礦工進入坑道作業的樣貌,重現開鑿銀礦的勞動情境,幫助遊客理解當年礦山生活,並與現場的礦脈痕跡相呼應。

靠近礦坑出口的地方,有一組礦山機械,前方黃色機械是一台裝載機,主要是在坑道中將開採下來的礦石鏟起,並裝入礦車,因為礦道狹窄,所以它的體型設計相對小巧,方便在窄軌鐵道上操作。後方小車廂是礦車,裝載礦石後,會沿著鐵軌運送至坑道出口,再進一步送往選礦或冶煉,是日本礦山從人工勞動轉為機械化作業的象徵性礦業工具。

觀音岩,位於園區步道上方,靠近坑道入口,是進入「史跡生野銀山」區域時會經過的地點之一。根據調查的結果,推測這塊天然巨岩是為了防止落石而設置的鐵絲網導致它由自然力量產生的。因岩石表面形狀酷似觀音菩薩端坐的身影而得名。在日本的山岳與礦山文化中,觀音被視為守護之神,因此這塊岩石也有象徵守護礦工安全的意涵。

金香瀨坑的入口(左方)與出口(右方),金香瀨坑是生野銀山主要坑道之一,位於園區的核心參觀動線。這裡在江戶時代到昭和初期都是主要的採掘場,坑道內部延伸數公里,是生野銀山最具代表性的遺跡之一。

坑道入口處外觀,是一個石造拱門般的坑口,保留了傳統的礦山氣氛,外觀帶有復古感,入口周邊整理成安全的步道,並設有解說牌,說明此坑道的歷史與特色。

坑道入口上方,還設有小小的木造神龕,提供出生入死的作業員們心靈的依靠,也有展示與礦工相關的雕像模型「礦夫之掘,雕刻之跡」,象徵昔日礦工進入坑道前的情景。

法國工程師半身雕像,設置於礦井入口處,明治元年明治政府邀請法國工程師讓-弗朗索瓦·科阿尼(Jean-François Coagnier)對礦場進行現代化和機械化改造。

金香瀨舊坑露頭群地圖,介紹園區後方德川時代的露頭及礦脈的採絕跡位置,來回約20分鐘。

沿著礦坑入口旁的階梯登上山頂,右側有一條涓細的不動瀑布,落差約15公尺。

左側岩壁上則有一座潼不動尊神社。

爬上階梯後,就變成山路,沿大古川旁漫步。

不久會經過一扇簡單的山門及一段鋪滿楓紅落葉的山路。

從地下噴發的礦脈出現在地表的部分稱為露頭。過去,人們會找到這些露頭並挖掘到地下進行開採銀礦石的遺跡。左側可以看到大裂縫,是德川時代之露頭採掘跡(慶壽的掘切)。

出賀坑口

前方路的右側也有類似的採礦痕跡,可以看到脈礦往路邊延伸。

辰巳坑口

斷層的礦脈

德川時代的舊坑大丸坑的採掘跡,有荒木坑口、小日向坑口、大丸坑口。

德川時代的舊坑金盛礦脈的露天掘跡,有大龜坑口、金盛坑口。

抵達戶外步道終點,這些斷層及礦脈均為朝來市指定的文化財。

生野銀山現在是一個開放的礦山遺址,總坑道長度約為350公里,地下深度可達880公尺,對外開放約1公里的地下坑道,內部氣溫全年維持約13℃,很涼爽。
回到金香瀨坑入口,開始此地參觀的重點,從這裡開始不只是礦道的出入口,更是帶領遊客走進日本礦山歷史的「歷史大門」,能讓遊客體驗數百年來銀礦開採的演變,也是整個「史跡生野銀山」最具代表性的導覽起點。透過坑內的設計與解說,遊客能感受到當年礦工踏入黑暗坑道、祈求平安的氛圍。

走進坑道內不久,抬頭一看就看到一個穿著江戶時代服裝的假人坐在上頭的小洞內。這個小洞過去是江戶時代為了排出地下水而留下的舊坑道遺跡。

在全程的參觀路線中,設置有重現採礦作業的人偶與各種重型機具,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從近世到近代礦業作業方式的變遷。

模擬當時的採礦過程,可見不同時期(手工挖掘、火藥開採、機械化)的採礦方式,體驗江戶到昭和的採礦場景。

熟成庫,由於礦井內的溫度全年穩定在12~14 攝氏度左右,成為現成的酒窖,因此可以看到目前用於陳釀日本清酒的罕見景象。

破碎後的礦石由漏斗落下到礦車內載走,坑道除了挖掘礦石,同時也扮演著人員運送的交通孔道功能。

坑道內展示的一條挖空的礦脈遺跡,只見一條夾在兩側岩壁間、深不見底(解說板表示深度可達30公尺)的狹窄岩縫。

坑道由粗獷的素掘,轉而出現五枚合掌支柱組合隧道及馬蹄形鋼板支撐的近代坑道,接著進入近代的機械化採礦現場。

來到光榮立坑的捲揚機展示區,偌大的捲揚機牽引著往返不同層坑道間的電梯,鋼纜往上方的素掘岩洞中延伸,透過上方的滑輪拉動前方的立坑中的電梯。

現存坑道保留良好,可以看到,模擬當年礦工工作與生活的樣貌。

離開坑道後,繼續到附近的展示館參觀。

吹屋展示館,在生野銀山坑道參觀區出來後不遠的園區內,建築外觀以復古工房風格重現,內部展示結合模型與實物,重現昔日冶煉場的氛圍,是園區裡很重要的一個展示設施。

冶煉被稱為「吹屋」,從事冶煉工作的人被稱為「吹大工」,吹製過程分為五個步驟:(1)素吹(2)真吹(3)南蠻絞(4)荒灰吹(5)上銀吹,這裡11個電動娃娃再現了每個工序的工作模式。在生野銀山,銀礦石並不是純銀,需要經過冶煉過程才能取得高純度的銀。展示館以「冶煉」為核心,介紹礦石如何從開採後經過吹屋轉化為金屬銀,坑道讓人了解「怎麼挖」,展示館則讓人知道「怎麼煉」,是補充坑道參觀的重要一環。

礦山資料館,也在坑道出口附近,參觀坑道後的主要展示設施,展示銀礦的歷史、江戶時代至近代的採礦工具、設備、工人生活等資料。

除了陳列與礦山有關的文獻資料,也展示了發電設備等產業文物。

浦島製造(一比例)作品,是以騎龍的乙姬、騎龜的浦島、以及龍宮城為背景的「岡山」的裝飾帷幕。乙姬住在龍宮城堡,是海神的女兒,海神指的是龍神。神石上展示著一隻背上有銀石的烏龜。傳說,一隻背上背著銀石的大烏龜爬出來時發現了優質礦石,因此花車上放置了以烏龜為主題的裝飾品,並以“浦島”的故事作為裝飾。

3D礦山模型,比例為1/15,高568厘米,寬1440厘米,銀礦脈以螞蟻巢的形狀開採,在漆黑的地下依靠體力勞動,進行分工作業。

「老礦工」青山熊路,畫家青山熊路(1886-1932)出生於朝來郡生野町。17歲拜西洋畫家高木精澄為師,學習筆畫,並擔任其肖像製作助手。「老礦工」在東京都主辦的工業展覽會上獲得了二等獎。

生野銀山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的旅遊景點,在日本有許多著名的礦坑,其中一些歷史悠久甚至被列為世界遺產或觀光景點。這些礦坑不僅代表日本的資源開發歷史,也成為了頗具觀光價值的旅遊景點。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