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日本的天空之城—竹田城跡
2025/07/30 22:06
瀏覽111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2024—1125日本天空之城—竹田城跡
地址:兵庫県朝来市和田山町竹田古城山169番地
門票:大人500日圓、國中生以下免費
營業時間:秋季(雲海季節)9月21日~12月08日4:00~17:00
竹田城,標高約353公尺,東西約100米、南北約400米,是一座建於山頂上的日本古城遺跡,由於形狀如老虎伏臥在山上,因此又名「虎臥城」,在日本現存的山城中,規模數一數二。竹田城跡因其漂浮雲海之上的絕美景致而聞名,常被譽為「天空之城」。
現存遺址在1970至80年代修繕過,是日本百大名城之一(第56號),也被指定為日本國家歷史遺跡。推測建造時期最初由山名氏於15世紀中期所建,後由太田垣氏擴建,現存皆為石垣的遺址結構,值得一探。
雖然凌晨5:00便已抵達竹田城跡的車輛專用停車場(中腹第2停車場),但現場車輛非常多,停好車後,沿著柏油路與其他遊客一起,踏著夜色,開始出發前往竹田城跡。
前往竹田城跡需要一定體力,因為需步行至登山口,約需40分鐘,最好穿著登山鞋或運動鞋較為方便,另外由於天空仍一片漆黑,通往城跡的山路沒有路燈,也需攜帶手電筒或其他光源,趕路較為方便。
路經中腹第1停車場,階梯旁有竹田城跡的地圖及解說牌。
走到柏油路底,前方設有售票處,在此購買入城票,500日圓。
發現一旁有各地區到此觀光的人數統計表。
牆上掛有竹田城跡漂浮在雲層上的大幅照片。
入口旁豎立的「竹田城阯」石碑,有著歲月的滄桑感。
購票後,步上階梯開始蜿蜒而上,直達城跡入口的大手門口。
大手門,據說這裡曾經有一個大門,石牆狹窄,向左彎曲,四面城牆高厚,便於從上方攻擊,讓敵人難以入侵。
回望大守門石垣間的轉角處,山嵐已經緩慢上升,此地即將雲霧繚繞,後方的日出霞光也緩緩綻放。
本丸右翼的「北千疊」,城區內種植了許多櫻花樹,雖然不是花季,但依舊可以想像城墻旁處處繁花綻放的美麗畫面。
山頂視野遼闊,竹田城跡最著名的便是常見於清晨時分,秋冬交界的雲海景色。
上升中的雲層水氣漫過一座座的山頭,如夢似幻。
從北千疊延著城牆的架構望向本丸之處。
箭頭孔,石牆上有一塊石頭,上面有排成一條直線的孔,據認為石頭上散佈著類似箭孔的孔,其目的是用特殊的工具擊打它,將其打破。
繼續沿著步道,往「三之丸」及「二之丸」走,為了保護城間的道路,上方鋪上黑色罩網,兩旁也架上圍籬,希望遊客不要走往山崖邊,以避免危險。
據說竹田城的建築是採取「穴太積」工法建造,以大塊岩石堆疊的方式建造石垣曲輪,然後在大岩石間填上小石塊的方式建成,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排水極佳,缺點是在被攻城時,敵人容易攀爬。
二之丸,由平台往前眺望,穿過山間峽谷,可以看到另一端的南千疊,雲層依然厚重,看不到山下的景色。
日出晨光已經快穿出雲層了。
經過二之丸,地勢往上,前方最高處便是本丸前端的天守台。
天守台的石垣上原有天守閣,這裡應該是整座城視野最好的地方。
經過本丸之後,地勢便逐漸下降,前方為面向另一邊懸崖的「南二之丸」。
走在城內步道時,常可見90度甚至更大的轉角,轉角後方會有處比較大的方形空地,這種「枡型虎口」的架構地形,主要是當敵人攻城時,便於轉角處埋伏,予以殲滅。
南千疊的石垣部分,有一塊超級巨大扁平的「鏡石」,被認為是封建領主權力的象徵,由於石垣的面向對著每天的第一道陽光,相傳聚集了非常多的能量,摸著它許願的話就會實現願望,據說也有恐嚇敵人的作用。
遠觀漂浮在雲海上綿延不斷的山脈,如詩如畫。
由南二之丸往南千疊的路邊,發現了松尾芭蕉的句碑「夏草や兵どもが夢の跡」,文字是緬懷武將源義經與奧州藤原氏的悲慘命運,似乎與竹田城的歷史不太相關,不知是否透過詩句的意境,在緬懷竹田城跡的古戰場。
走過芭蕉句碑,前方即為「南千疊」遺跡,面積較北千疊更廣,南千疊後方除了下山山道外,便面臨斷路懸崖,若敵人攻城,此地應為竹田城的重要防線。
此時雲層漸淡,可以隱約看見山下的鄉間景致。
由南千疊旁的山路下山。
回望古城牆,漂浮於雲層之上,壯闊依舊。
下山的出口與入口並不適同一個,竹田城跡的參觀方向是單向路線,要注意不能折返。
原在城跡的「北千疊」可眺望山下的「虎臥橋」,為一座古河城大橋,擁有12個連續的大拱門,被選為兵庫縣橋樑隧道150強之一,可惜因山上厚重的雲霧遮蔽,因此回到山下後,開車順路經過,便也順道參觀這座橋。
今日參觀的竹田城在歷史中被廢棄後,沒有留下任何建築物,只剩下現在的石牆,變成了今日的竹田城跡,進入了數百年的孤寂之中,不禁令人唏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