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日本岡山 備中松山城
2025/04/24 21:04
瀏覽125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2024—1120備中松山城
開城時間: 4~9月 9:00~17:30,10~3月 9:00~16:30
休城日: 12/29~1/3
票價: 大人500日幣,中小學生 200日幣
位於岡山縣高梁市北方臥牛山上的一座日本山城,原名為「松山城」,但為了避免跟其他地區的松山城混淆,因此一般習慣稱為「備中松山城 」,另外還有別名稱作「高梁城」,是日本百大名城之一,海拔約480公尺,由於位處交通要地,在日本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經常爆發激烈的爭奪戰,城主更替頻繁。其最大的建築特色就是直接利用臥牛山的花崗岩巨岩做城牆,非常堅固,以「難攻不落之名城」聞名。
最近的停車場有兩處,最近的一處是8合目停車場,約可停下14輛車,及五合目停車場(城下町站), 約110輛車。
城下町站(五合目),位於岡山縣高梁市內山下2730號,是前往備中松山城的重要交通樞紐,我們駕車至此處,立刻有管理人員指揮停車,管制上山,該站是提供前往山城的接駁巴士,將遊客從城下町站運送至八合目停車場,然後步行約20分鐘即可抵達天守閣。單程票價為成人500日圓,小中學生200日圓。
站內也有販售一些當地名產及紀念品。
備中松山城8合目停車場,此地也是步道入口處,距離備中松山城約700公尺,步行20分鐘,最後一段登城步道沒有車道,是一定要自己爬的。
四周楓葉一片火紅。
在停車場處設置有休息區,一旁還有公共廁所。
備中松山城遺跡地圖。
稍微休息後,繼續順著指示牌前往登城登山道。
步道起點。
中國自然步道高粱地區地圖就位在步道口。
一路上是向上的緩坡,平整好走。
有些地方樹葉遮陰較少,和煦的陽光灑在臉上相當溫暖舒適。
路狀良好,沿路有明顯的指標,還會標示距離。
茂密的林蔭遮蔽下,走在登山道上,基本上曬不到太陽。
看到了這處階梯與石垣城牆遺跡,是「中太鼓之丸跡」。
爬上第一個平台空地處,是「上太古」。
再往前方的另一處平台才是中太古之丸跡,此地以往是利用太鼓打暗號,向城內、城下作為訊息傳遞的場所。備中松山城所在的臥牛山,共有大松山、天神丸、小松山、前山等4個山峰,平台上可遠眺小松山、前山、山腳下的高粱市區及高粱川。
沿路楓紅層層,如夢似幻。
大手門遺跡,再往上走看到了第二處石垣城牆,此處更加氣派,正是松山城的大手門跡,是重要的軍事設施。
大手門跡遺留下許多的石垣,週邊被10多公尺高的巨大岩壁包圍,備中松山城利用自然的地形建築,沿山麓繞行登城道,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右側建築在天然岩盤上,連綿交錯多層次的高聳石垣,展現出人工與自然交錯所構築出來的壯闊之美,令人驚嘆。
順著階梯往上走,在壯觀的石垣另一側,可以看到沿著石階蜿蜒而上的白壁土牆(土塀),是從古時候所留下來的真品,如今也被列入重要文化財中。
圓形窗戶是鐵砲,長方形是用來射箭。
大空地為「三之丸」,正值11月秋季,楓葉已經轉紅,在陽光的照射下更是顯得艷麗無比。
御膳棚,是以前做飯的場所,如今已興建了新的廁所使用。
廁所對面的空地被稱為廄曲輪,是以前繫馬的地方。
二之丸廣場,前方正是現存12天守的備中松山城。
廣場有登城紀念設施可拍照留念。
可愛的橘貓城主「三十郎」超萌,據說原本是因為豪雨天不小心從住家走失,一週後被發現在備中松山城內徘徊,之後原主人同意將貓咪轉讓給觀光協會,因此正式將其迎接到城內飼養,現在每天都會在城門口迎接遊客,遊客也可以自由地跟貓城主拍照玩耍。
爬上本丸南御門旁售票處,由此開始需購票參觀,我們購買了三館共通券:備中松山城+五家屋敷2館+賴久寺庭園1,000日幣,可省下400日幣。
位於小松山上的天守閣為戰國時代1683年所改修的木造天守,也是現存12天守中最高的山城天手,標高430公尺,也是日本唯一仍保留有天守閣的「山城」,二層二階是相當典型的山城設計。天守閣的結構為二層二階的複合式望樓型天守,由於入口處是在天守基座的石垣旁連接一個走廊般的附櫓(防衛塔),所以雖然高度不高但看起來很像有三層樓。據史料記載,附櫓原本是連接另一個八之平櫓的走廊,所以最初天守閣的入口是在八之平櫓,是一種相當巧秒的結構設計。
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就在於正面的唐破風屋簷裝飾,下方則是出格子窗,並且設計有落石口。
進入天守內需要拖鞋,此處並非天守的一樓,而是以前天守與八之平櫓的連接走廊。
爬上階梯,來到天守的一樓空間,主要展示了備中松山城的歷史、人物與文物。
很少見的天守內「圍爐裏」(いろり),是松山城天守較特別的設計,當初考量到如果城主遇到圍城戰的話,在天守閣內也可以炊煮飲食,或作為暖房功能。
在正廳後方也設計有一間「裝束之間」,是戰時城主一家人生活起居室。
1樓窗外本丸的景色。
四周窗戶大多設置了連子窗,以正方形的柱子將其中一角朝外排列,讓敵人從外側難以看到內部,但內部卻能保有寬廣的角度看到外側敵人的動向。
狹間,在窗邊也常設有「狹間」,就是以鐵炮或是弓箭來攻擊敵人的小孔,外小內大,同樣讓外側敵人難以看到內部,而內部可以有寬廣的攻擊角度,正方形是給鐵炮使用,長方形的則是給弓箭使用。
屋頂上交錯的巨大樑柱,展現了古代木工的精湛技術。
爬上狹窄陡峭的階梯,繼續前往2樓。
2樓北側設置了御社壇,這是一個祭祀城堡守護神的祭壇。
1683年由當時的城主水谷勝宗修築松山城時,將守護松山藩的三振寶劍(岡山縣指定重要文化財)、天照大御神、水谷家的守護神羽黑大權現等共10位神祉供奉於此處,祈求安康。這些設計和設施也反映了當時城主對宗教信仰的重視。
內部的落石口。
窗外的唐破風屋簷。
參觀完天守閣後,繞行至天守外右側的小路,前往二重櫓,但無法入內參觀。
小路上的楓紅層層,如夢似幻。
二重櫓,在天守閣的北側,建造於天然的岩盤上,與天守同樣是二層二階的建築,也被列入重要文化財中。除了有守衛天守後方的功用,南北兩側的出入口連接了天守內側及後曲輪,也讓天守的人員能在發生事情時,可以從此處逃跑。
出了本丸後,建議可以繞從東側欣賞有如調色盤的楓葉及古蹟,漸層多彩的楓樹,美得讓人心動。
腕木御門,在二重櫓的側邊,有些隱密,為本丸的後門,可由本丸自腕木御門通往城內的後門(搦手門)。
大部分的日本城都是在大城市徒步可抵達的地方,而「備中松山城」是唯一一座位於深山之中,山城遠離塵囂,傲踞群峰之上,壯闊美麗,在特定季節還有機會看到「天空之城」的夢幻之景,讓這座百大名城愈來愈受到矚目。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