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法國號的故事2-他的手在裡面作啥?
2010/11/30 23:23
瀏覽12,93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他的手在裡面作啥?

 

法國號演奏家們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請問,您的右手在後面做些什麼?」因為人們看到法國號的演奏,總是左手在前,拿著樂器按按鍵,但是右手好像不知去向,在後頭不知在做些什麼。如果我是站著演奏,或許可以說是樂器太重,需要右手在後面挺著。但是如果坐著演奏,這個理由就不太充分,我總不能說:「因為不知道把右手放哪兒,只好放在後面,難道要我把手放在頭上?」之類的話吧。

其實,當我們在演奏時,右手放在喇叭口,因為位置前後上下的不同,影響到音色及音高,其乾坤之大,超過我們想像。至於為什麼要把手放到喇叭口裡面,人們怎麼會想到要那麼作,就再一次牽涉到樂器發展的問題了:

記得上次提到的樂器發展狀況吧!先祖們從撿起原始的材質,如海貝、犀牛角、羊角、象牙開始,進步到使用金屬材質,再進步到為了騎在馬上攜帶方便,把它打彎成中空的圓形,以便斜繞過身體,好扛在肩上,這看起來聰明又簡單的過程,事實上經過很長的歲月,斯干地半島的Lur據推斷是西元前八百年的產物,扛在肩上的圓喇叭則是西元後十六世紀的事了。

不過我們首先要有的一個觀念是,樂器的發展如同其他人類文明的發展一樣,不是大家集合起來開個會,討論討論下一步要怎麼作,而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同一個時期可能北歐已有長長直直的金屬號角,西歐還在使用犀牛角,另一個地方已有半月型的號角了。

 

Lur的同型樂器

 

在一個伊特魯里亞人(Etruria)的墳墓裡,人們發現了一種樂器叫cornu,與Lur類似,被認為是西元後六世紀羅馬人用的另一樣樂器bucina的前身。而bucina約有九英尺長,圓形的,喇叭口向前。這種樂器據信是用在戰場上,向前的喇叭口被作成不同的可怕的形狀,用以嚇阻敵人或是猛獸。正如上次提到的,這些樂器都可說是銅管樂器的前身。值得提到的,是這些古早樂器都是號口向前的。

 

獵號(The Hunting Horn)

 

在巴格達的一位回教國王Harun Ar-Rashid曾經送了一件禮物給查理曼大帝(742-814,A.D),這是一件精工雕刻的象牙獵號,被稱為「查理曼大帝的獵號」'hunting horn of Charles the Great' 這個象牙獵號至今仍存在歐洲一個教堂內,而這一類的象牙獵號(oliphant)在當時可說是皇室貴族的象徵。中世紀著名的法國史詩‘羅蘭之歌’(Le Chanson de Roland)亦題到了查理曼大帝的姪子羅蘭在被埋伏的敵軍攻擊時,情急吹號(象牙獵號oliphant)向查理曼求救的故事。

上次也提到那種金屬打造,斜繞在獵手身上的獵號,其特殊的音色不但吸引了喜愛狩獵活動的皇宮貴族的注意,也吸引了音樂家的注意,於是這樣樂器漸漸由室外進入室內。為了配合室內空間的限制、視覺上的美觀、及音樂上的要求,樂器製造商們做了許多的修改,原本只把號管繞兩圈的,現在要多繞幾圈了。在劇場裡,號手們或是身上扛著Parforce Horn,或是舉著較小的trompes de chasse,號口朝上,等著吹出眾所矚目的一音。最有名的製造商是一對在維也納,姓Leichamschneider的兄弟。原本的Parforce Horn從號嘴到號口只繞一圈,一般認為這一對兄弟領先於1700年把Parforce Horn從一圈壓縮成多圈,稱之為Waldhorn (就是自然號)

除了Parforce Horn trompes de chasse,其他在從中世紀到巴洛克時期常提到的樂器名詞與號有關的則包括了:jagdhorncorno da cacciacorno par forcecor de chasse,及corno

 

兩個重大的突破

提到了那麼多的樂器名詞,事實上指的是差不多的樂器,就是「獵號」或是「森林號」。而不管是繞一圈或多繞兩三圈,這樣樂器遇到了兩大瓶頸:

首先是,所有的銅管樂器的發音是建立在泛音列上,號手不管再怎麼用力的吹,能吹出的音只限於泛音列之內。

其次是,所有的號都是一根管子通到底,所以它只能吹出某依固定的調,如果他與其他的樂器合奏,只要碰到轉調,號能吹出的音更有限。除非號手帶很多的號來。

人們首先克服的是第二個難題。約於十八世紀初,調管(crook)的構想開始形成。所謂的調管就是在原有的號管上附加上管子,已達到變調的功能。這又要提到Leichamschneider兄弟了,因為最早的文件是一份他們製做調管的帳單。學者相信第一把帶有調管的號是由Leichamschneider兄弟在維也納的工作室於1710年所造的。在這裡有一點要提到的,是這時期的調管是接在號嘴部分,而不是在中間。而這項配件的研發更促進了另一樣器物製造的發展,就是對號嘴的設計。

第二項很重要的突破是關於前面提到的第一個難題,泛音列的限制是吹號的人很想要破解的一大關,能吹出十二個半音是號手們的夢想。

1737年,德勒斯登的宮廷樂團僱用了一名號手,名叫Anton Joseph Hampel.對這名漢培爾先生的生平,人們知道不多,但是傳統上認為是他發現到把手放到號口裡可以改變音高,也因著這樣發現,人們吹號的姿勢開始改變,原本大家是把號高高舉起,號口向上的吹奏,為了配合把手放到號口的方便,人們把號反轉過來,變成號口向下向後,左手拿號,右手放號口,就是現今我們拿號的姿勢。這項新發現是一個革命性的發展,對法國號的發展是個永久性的影響,除了姿勢的改變,手放到號口改變了音色,從此這項樂器告別了亮麗奪人的音色,取而代之的,是渾厚溫暖、帶有感情的音色。原本這個樂器只能演奏出信號曲或號音(fanfare),現在可以和弦樂及管樂融合,於是在樂團裡的地位重要起來了。現代許多學者認為漢培爾先生的功績沒這麼大,覺得號口翻轉是先前的事,漢培爾之前就有人嘗試把手放到喇叭口裡。但是有兩件事,漢培爾的功勞是無法取代的。首先是,他發展出一套右手塞音的技巧,並寫了一系列的自然號練習曲。第二是,原本的調管(crook)是接在號嘴的部分,但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畫面,如果轉調比較複雜,接上的管子比較多,手要伸多長才搆得到號?所以漢培爾影響了一個製造商Johann Werner改裝樂器,把調管從號嘴部分移到樂器中間,這就更近似於今日常見的自然號了,這個新發明的號,被稱為Inventionshorn (姑且稱之‘發明號’)

如前所述,右手技巧的發現是一個革命性的大發現,右手在號口裡,全塞,半塞,放裡面一點,拿出來一點,改變了音高及音色。到今日,雖然已有了活塞及氣閥的發明,不需要依靠右手來改變音高,右手的重要性依然不減當年,音準及音色需要右手控制,當作曲家記上了stopped, chiuso, bouché, gestpft或是+時,我們更需要右手全塞,吹出所要求的音色出來。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音樂
自訂分類:有關法國號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