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是千古名曲,不僅歐美常常上演,連台灣也幾乎每年都聽得到,曲子由四個樂章組成,分別是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詼諧曲第二樂章,兩主題的慢板第三樂章,還有被認為是變奏曲形式的第四樂章,使用了合唱,歌詞來自德國詩人席勒的「快樂頌」,所以這樂章也常被稱為「快樂頌」,以下是伯恩斯坦指揮1989年現場版,這是為慶祝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的歷史性錄音,可邊聽邊看這篇文章。
前幾天也看到了日本音樂學者土田英三郎關於第九號交響曲的年表,內容豐富立論特殊,就將其翻譯出來,加上我的註解,我特別注意其醞釀時間之長,以及當時對這首曲子的評價,還有演出的軌跡,我想說,即使是如此偉大的作品,也要經歷時間的等待與磨練,才能讓價值真正被後人認識。
當然啦,一切都是從席勒的那首詩開始的...
西元1786年(以下同) 席勒的「快樂頌」,在雜誌刊載(萊比錫)。
1790 貝多芬「祝賀皇帝雷歐波特二世即位的清唱劇WoO 88 合唱 「萬歲萬歲萬歲,跪下吧,百萬人們,在祭壇前!」
1793 1/26,費雪尼希提到:「貝多芬還在想要把席勒的詩歡樂頌作曲」
1795 愛的回答WoO118-合唱幻想曲(op80)
1798-1799 「快樂頌」作曲的嘗試(Muß ein lieber Vater wohnen),這是已知最早的樂譜。
1802 鋼琴奏鳴曲第17號(有器樂的宣敘調)
1803 從里斯(Ferdinand Ries,貝多芬弟子)給出版商希姆洛克:出版包含快樂頌在內八首歌曲的提案
1806 未完成的合唱交響曲:Bayrische nationale Sinfonie
1808 合唱幻想曲op80(1824年貝多芬談起”我的新大交響曲”時,說會與合唱幻想曲處理方式相同,但規模會大很多)
1811-1812 第三次試著寫「快樂頌」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Tochter的序唱部分
1812 貝多芬提到他的「第三交響曲」,指的可能是第十號(當然不是之前的「英雄」交響曲)
1815 疑似第二樂章詼諧曲主題草稿
1816/17 疑似第一樂章詼諧曲主題草稿
1817 弦樂五重奏前奏與賦格的草稿
6/9 里斯給貝多芬:倫敦愛樂協會下個冬季,委託寫兩首交響曲(可能是第九號的開端)
7/9 貝多芬回信:我答應
1817秋-1818春 構想第九號交響曲第一至第三樂章
1818
3/4 貝多芬提到:「慢板的聖歌-用教會調式寫作交響曲虔誠聖歌-神啊,我讚頌祢,哈雷路亞—只有這段是獨立的,可成為序奏,這樣的方式會賦予第二首交響曲個性。最後樂章,或是在慢板樂章會加入聲樂部分。樂團的小提琴等聲部在最後樂章會是多重性的,或是慢板樂章會回來,但首先聲樂部分要慢慢導入。慢板的主題是希臘神話,聖歌-快板則是酒神的祭典」(鋼琴奏鳴曲op106其中一頁的草稿所寫)
夏天 進行第一樂章作曲
1819 1/30 與里斯約定在下個冬天要寫作新的交響曲(複數)
1820 Daniel Gottlieb Steibelt的第八號鋼琴協奏曲,最終樂章採用合唱
夏天 根據報告,貝多芬在寫兩首交響曲成為弗羅茨瓦夫(現在波蘭的城市)的話題
1822
7/6 貝多芬問里斯,關於交響曲的報酬
秋 交響曲第一主題的序奏
10-11 交響曲全體構想完成。「很具賦格風。第二樂章是2/4拍子,像降A大調的奏鳴曲,這是6/8拍的大調吧。第四樂章歡樂頌主題第一到第二行是3/8拍,用變奏,或不用也可,交響曲最後是土耳其音樂與合唱。」
11/15 里斯給貝多芬:一首交響曲50英鎊,希望隔年三月能完成。貝多芬答應。
12 「綜合音樂新聞雜誌」從維也納消息:貝多芬正在寫一首交響曲
1823
2-3 第一樂章草稿
4-6 進行總譜管弦樂編曲
6-7 第二樂章草稿
7 第三樂章草稿
8-9 第二樂章管弦樂編曲
9-10第三樂章管弦樂編曲,開始寫第四樂章
1824
1 疑似第十號交響曲樂譜
2 第四樂章管弦樂編曲完成,也是全曲完成
2 二月請願書,刊載多個雜誌上
2/25 開始向出版社兜售
4/18 莊嚴彌撒曲首演
4/20 完成首演分譜
5/2 最初排練,樂團與歌手
5/3 合唱排練
5/5 5/6 總練習
5/7 世界首演,在維也納肯恩頓門大劇院,由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管弦樂團及合唱團演奏,烏姆勞夫指揮,同時首演的還有貝多芬的《獻堂式序曲》和《莊嚴彌撒》的垂憐經,光榮頌,羔羊經。弦樂編制:12-12-8-10-6或4,合唱80-96,合唱女聲部分為少年,結果獲得大成功。
5/12 /13 維也納綜合音樂新聞雜誌分別刊載了樂評
5/23 再演,弦樂編制增加(14-14-10-12-8)。又與OP124《獻堂式序曲》和OP123《莊嚴彌撒》的垂憐經共同演出,另外還有OP116的三重唱Tremate, empi tremate(其實是舊作),還有羅西尼歌劇「Tancredi」中的曲子「大大的不安與苦惱」,結果卻不成功。
6/7 維也納綜合音樂新聞雜誌,綜合戲劇雜誌都發表了樂評
7/19 承諾樂譜將由蕭特出版社出版(OP125)
9/29 將由徹爾尼進行改編鋼琴獨奏曲及四手聯彈。
下半年 親筆總譜A的一部分(4小節)註記
12/20 倫敦愛樂協會的尼特給貝多芬:再度委託寫作一首交響曲與協奏曲,親筆總譜B已收到
1825
1/15 貝多芬姪子卡爾給尼特:要求履行承諾,及增加旅費,第二樂章加上反覆指示
1/16 印刷用譜,以及莊嚴彌撒曲譜送達蕭特
3/2 給亞琛上演用的親筆總譜D
3/19 給蕭特:應允倫敦有十八個月的獨佔上演權
3/21 倫敦首演,在愛樂協會,歌手來自倫敦歌劇院,使用義大利語歌詞。同時演奏的還有海頓交響曲,莫札特弦樂四重奏,雷哈的木管五重奏,凱魯畢尼的序曲,莫札特與韓德爾的聲樂曲(有夠雜),但因為演奏困難,評價也不好,到1837年前沒再演出過。
4 倫敦首演評論出爐:「演奏時間太長,雖有很多新鮮的地方,但終樂章不自然,與交響曲的關係不清不楚,希望能把反覆部分與合唱刪除後再演出。」另據後世考察,可能是因為當時樂團水準不夠,導致多場演出失敗。
4/1 法蘭克福首演,刪除第三樂章
4/20 蕭特進行首版樂譜的預約通知,OP123-125
5/23 亞琛首演,第二樂章省略,第三樂章縮短,一部分的男中音歌詞變更。
11/25 貝多芬給蕭特:呈獻對象未定,希望能延後出版三個月
1826
1/28 第九要呈獻給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但皇帝已在1825/12/1駕崩了…)
2 透過奧匈帝國公使,請求呈獻給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
3/2 萊比錫首演
3/30 10/19 再演
11/13 在柏林,17歲少年孟德爾頌,受到指揮家carl möser委託,在音樂家前以鋼琴演奏。
11/26 威廉三世答應呈獻,之後送了一個紅寶石金戒指做為回禮。
11/27 柏林首演,carl möser指揮,之後又再演奏八次,其中四次省略第四樂章
12/20 不來梅首演
1827
馬德堡首演
2/20 斯賽新首演
3/9 布拉格首演
3/15 維也納再演
《3/26 貝多芬去世》
12/13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演奏第一與第二樂章
1829
5-6 徹爾尼的四手聯彈編曲出版
1830 舒曼將第一樂章1-249小節改編為鋼琴曲
1831 巴黎首演,巴黎音樂院演奏協會,編制管弦樂86,合唱79
1834 德紹與哈雷首演
1835
2 慕尼黑首演
6/20 倫敦演出第四樂章,獲得大好評,要求倫敦愛樂協會再演出。
1835-36 佛萊堡首演
1836/7 聖彼得堡首演(第一次到俄國)
4/9 漢諾威首演
5/23 杜賽道夫首演。孟德爾頌指揮
1837 4/17 倫敦愛樂協會再演,受到大好評
1838 11/7 德勒斯登首演
1839/40 弗羅茨瓦夫首演
1840 奧登堡首演,省略最後樂章
1841 科倫首演
1845
5/10 貝多芬出生地波昂首演(貝多芬紀念碑揭幕典禮,比起德國其他城市,算是晚了)
8/11 漢堡首演(貝多芬音樂祭)
1846 4/5 華格納指揮在德勒斯登演出
5/20 紐約首演,首度跨洋到美洲
1853 李斯特指揮,在喀斯魯
1857 法蘭克福全曲第一次演出
1872 5/22 拜魯特奠基儀式,由華格納指揮
1878 義大利首演(果然很晚,雖然義大利歌劇巨匠威爾第對貝多芬尊崇,但卻對合唱樂章有意見)
1880 佛羅倫斯首演
1882 西班牙馬德里首演
1886 2/21 布拉格,馬勒指揮
1901 5/1 德布西評論第九「第九夢靨,需要超越」
1905 拿坡里首演
1910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首演
1917 日本最後樂章首演,由在德島縣的德國俘虜演出,為首次跨洋到亞洲
1918 日本首演(全曲),陣容如上
1959年 中國首演,中文歌詞,嚴良堃指揮原中央樂團交響樂團、合唱團及中國廣播合唱團。
另外,如果有人知道台灣是何時首演的,麻煩告訴我喔。
原文出處:http://www.ri.kunitachi.ac.jp/lvb/rep/tsuchida03.pdf
編譯:夏爾克
下一則: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op93&「致希望」op94(Beethoven Symphony No 8&An die Hoffnung)
- 普羅高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戰爭)的故事與想法《Prokofiev Piano Sonata No. 7 analysis 》
- 蕭斯塔科維契:最後的第十五號交響曲分析(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5 in A major)
- 布魯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欣賞&神劇《摩西》的故事(Bruch Violin Concerto &Moses)
-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謎題與試答(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analysis)
-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第15號,OP.132探索-紀念第九號交響曲完成兩百周年(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analysis)
- 《絲綢之路》心得: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 3樓. ■♀醫楊曉萍2024/05/09 22:46時序整理得真好....https://www.telegraph.co.uk/....../john-suchet-the....../ 該文提及貝多芬帶著文稿20年才下筆, 以及貝多芬本來想演出莊嚴彌撒全曲+9號, 但當時宗教歌曲不可在收費音樂廳演出.....等等, 但是你卻呈現了更多社會與作曲家的細微潮流更動謝謝女醫姊,其實是這篇原作者土田英三郎寫的好,我只是編譯而已,妳附的連結文章我也看了,對當時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感謝。 夏爾克 於 2024/05/10 11:53回覆
- 2樓. 人日2020/07/20 15:39
7/11歌劇院水藍指揮的NTSO
只品嘗了幾道小菜;
曲終,拍到手都要腫了,硬是沒安可曲
那場我沒去聽,水藍好像一向沒啥安可曲的,去聽過他應該有五場了好像都沒有。不過下個樂季節目是他編排的,完全是總監姿態,我還滿欣賞他指揮的韻律及節拍,希望帶給大家不一樣的國台交。 夏爾克 於 2020/07/21 11:26回覆 - 1樓. 巴拿巴2020/07/13 05:28
夏兄最近的創作力真高
一下子就寫了好幾
篇:)
敬祝平安健康
福杯滿溢!
主內巴拿巴敬筆+_+
這只是翻譯再加點註解,沒什麼啦,巴兄午安,主內平安。 夏爾克 於 2020/07/13 11:4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