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 3/19/2025 (三) CORDOBA 哥多華 -> GRANDA 格拉納達
本日行程:
哥多華: 古羅馬橋Puente Romano / 清真寺Mezquita / 猶太人街區 / 百花巷Calleja de las Flores & 中庭花園 / 格拉納達: 阿爾罕布拉宮 La Alhambra / 佛朗明哥舞表演
早安! 哥多華… 早上七點的晨曦, 寧靜又溫暖.
今天要走很多路, 早餐吃飽一點.
生火腿搭哈密瓜片, 清脆爽口. 西班牙生火腿的做法為先用地中海鹽醃製, 在天然風乾六至十二個月, 最後經過約二年左右的發酵熟成, 經此過程生火腿已全然熟化, 雖然它看起來像生的, 但可以安全食用, 非常清爽的夏日開胃菜及飲酒良伴. 好不好吃就看個人的口味及喜好囉!
行健旅遊選的這個飯店地點很優, 就在哥多華老城區附近, 我們飯後直接從飯店出發, 先過馬路到一個小公園, 昨天在這裡下車時看到很多橘子樹, 想說樹上結實纍纍, 地面也掉了滿地, 怎麼沒人採收或撿來吃呢? 本來想撿一顆來試試味道, 領隊說這是苦橙樹, 不是橘子. 對了, 飯店早餐有苦橙果醬, 還不錯吃喲.
穿過小公園來到昨天我們夜遊的城門口, 今天哥多華老城區的導遊已經在此等我們, 準備為我們介紹這座充滿摩爾人及猶太人風味的老城. 這個中世紀城門是阿爾莫多瓦門 Puerta del Almodovar, 最初由摩爾人興建, 門前矗立著羅馬時代斯多葛學派的盧西奧·安內奧·塞內卡雕像, 他是哥多華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作家和演說家. 這座雕像是雕塑家阿馬德奧·魯伊斯·奧爾莫斯的作品, 雕塑位於石灰石方石基座上, 於 1965 年落成.
這鐵蓋表示這底下有天然瓦斯的管線, 這在以前算是很先進的設施.
很特別的門環, 讓人忍不住上前與它握手.
家家戶戶的大門或窗戶都經過精心佈置, 非常賞心悅目. 連垃圾桶上都有哥多華的標誌.
Casa de Sefarad 是一座博物館, 重點介紹了西班牙系猶太人 (Sefarad 塞法迪人) 幾個世紀以來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存在, 文化和歷史. 我們沒有入內參觀, 導遊在門口為我們簡短介紹.
位於提比里亞廣場Plaza de Tiberiades的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邁蒙尼德 Maimonides, 他於1135年阿爾摩拉維德帝國時期, 出生於哥多華的猶太哲學家、醫生和科學家. 他也因為猶太哲學和醫學的貢獻而聞名於世.
途經Casa Pepe de la Judería猶太人之家小酒館, 2024年米其林推薦的餐廳, 領隊說這家酒館以Montilla-Moriles蒙蒂利亞-莫里萊斯葡萄酒產區的葡萄酒聞名. 蒙蒂利亞-莫里萊斯生產的葡萄酒大多屬於與雪莉酒相同的分類系統, 但與雪莉酒不同的是, 它沒有經過強化.
我們是被這家店散發出來的甜蜜濃郁的香氣而吸引進來的, 它是一家冰淇淋和糕點店 Heladería-Pasteleria Deanes, 13, 琳瑯滿目的冰淇淋和糕點, 讓人頓時產生選擇障礙.
早上九點半, 應該是許多酒館或餐廳的進貨時間, 街道上停了好多小貨車.
哥多華主教座堂/清真寺的圍牆, 這裡不管白天或夜晚都很好拍.
位於哥多華老城座堂區的凱旋廣場 (Plaza del Triunfo) 旁邊的聖拉斐爾凱旋柱 Triunfo de San Rafael 是為了紀念哥多華的守護神大天使聖拉斐爾, 它建於 18 世紀, 由法國雕塑家米格爾.維爾迪吉耶 (Miguel de Verdiguer) 於1765~1781年間創作. 柱子最頂端矗立著大天使聖拉斐爾的雕像, 中間的三座雕像分別是聖阿西斯洛 (Saint Acisclo), 聖維多利亞 (Santa Victoria) 和聖巴巴拉 (Barbara de Nicomedia).
在老城走累了, 也可以選擇搭乘觀光小巴或馬車, 或許可以用不同的視角來瀏覽哥多華的老城風貌.
由哥多華主教座堂/清真寺, 聖拉斐爾凱旋柱, 羅馬橋以及橋門 (Puerta del Puente) 所圍起來的一小方天地即凱旋廣場 (Plaza del Triunfo). 這是前一晚拍的照片, 感覺它夜晚比白天還美.
橋門的背面.
橋門 (Puerta del Puente), 又譯為蓬特門, 是哥多華僅存的三座歷史城門之一, 另外兩座是阿爾莫多瓦門(我們一開始進入老城區的那個門) 和塞維利亞門. 目前的城門建於十六世紀, 採用文藝復興風格, 是為了紀念君主菲利普二世在哥多華舉行的議會慶典. 城門所在的區域過去曾有羅馬城門, 將城市與羅馬橋, 奧古斯塔大道, 穆斯林城門連接起來.
穿過橋門, 我們不急著上橋, 導遊讓我們先往右邊走去拍阿爾博拉菲亞磨坊 Molino de la Albolafia, 這座起源於阿爾摩哈德王朝的水力磨坊, 位於瓜達幾維河 (Rio Guadalquivir) 右岸, 羅馬橋和基督教三王城堡之間. 這是哥多華河岸上最古老的磨坊, 自14世紀以來, 磨坊的水車就出現在當地的徽章上. 磨坊於 1984 年被宣佈為世界遺產, 並於 1994 年擴建. 它也於 2009 年 7 月 21 日被宣佈為文化名勝.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從磨坊這裡可以拍到羅馬橋的全貌, 也可以看到一個個像穀倉的橋墩. 導遊說今天的河水爆漲, 他在哥多華生活這麼久, 還不曾看過這麼高的水位.
這是從另一面拍的羅馬橋, 橋墩的形狀變了, 三角錐的形狀是為了分流並減低水的衝擊.
接著走上橋去看看兩岸的風光, 迎面而來一群鐵馬車隊. 羅馬橋 (Puente romano) 橫跨於瓜達幾維河上的一座石拱橋, 長331米, 寬9米, 它又名「老橋」 (El Puente Viejo). 直到20世紀中葉下游的聖拉斐爾大橋 (Puente de San Rafael) 通車前, 它是哥多華唯一的橋梁, 2004年起僅供行人步行通過. 自1931年, 羅馬橋與橋門和卡拉奧拉塔 (Torre de la Calahorra) 被列為西班牙國家文物.
如果您是美國影集冰與火之歌的粉絲, 一定要來這裡朝聖, 羅馬橋是劇集裡第五季中瓦蘭提斯長橋的原形.
再次借用前一晚拍的照片, 這是卡拉奧拉塔 (Torre de la Calahorra), 最初由穆斯林修建, 14世紀卡斯提亞國王恩里克二世與他的兄弟佩德羅一世對抗期間, 擴建此塔, 在原有的兩座塔之外, 增建第三座, 並聯為一體. 我們走到此便返回.
據說從這裡拍羅馬橋與哥多華主教座堂/清真寺同框是哥多華必拍, 但我好像沒拍到它白天的身影, 再次借用前一晚的美照.
接下來導遊帶我們去一間皮革專賣店, 據說這裡的產品保證真皮且不貴, 若有喜歡可以購買. 但我們來這裡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借用廁用. 哈哈~~
我們一群人進來用廁所也是要排隊, 趁著等廁所的時間, 先逛逛店內的產品, 卻發現皮革店裡的小小花園造景.
從皮革店的某個門穿出來, 我們就到了百花巷 Calleja de las flores, 後方隠約可看見等下要參觀的清真寺鐘樓.
百花巷位於清真寺前方右側的小巷弄, 之所以有名是因為白牆上的一個一個小花盆. 可能是我們來的時節不對, 現場花盆掛的不多, 顏色也沒有別人拍的那麼五彩繽紛. 狹小不長的百花巷光是我們這一團30人就佔滿了整條巷子, 想要拍到空景還真是件難事.
走到巷底有一個小小的噴泉廣場, 從早上走到現在, 走了一個小時左右, 大家看到噴泉紛紛坐下歇腳, 輪流拍照, 待了大約二十分鐘便離開.
接下來要去參觀景點才是哥多華的重頭戲, 是這個城市的靈魂, 來到哥多華沒來這裡等於白來. 而海拉會想要來西班牙旅遊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同學先前來過, 極力推薦一定要來這個融合了伊斯蘭教及天主教風格的教堂.
哥多華清真寺主要分成, 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堂、橘子庭園Patio de los Naranjos跟鐘樓Torre Campanario三個部份. 現在不是橘子的產季, 我們只看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橘子樹. 鐘樓建於十四世紀, 要額外購票登頂.
通常我們不會把清真寺跟教堂聯想在一起, 基本上這兩個教派在現今的社會中雖說沒有水乳交融, 但也只維持著互不相干的狀態. 但哥多華清真寺把這兩個教派和諧的融合, 這是因為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曾統治西班牙南部長達約七百年的歷史. 摩爾人包含了阿拉伯人與北非穆斯林, 如摩洛哥人、勃勃爾人.
哥多華聖母升天主教座堂 (Catedral de la Asunción de Nuestra Señora), 又名哥多華主教座堂 (Catedral de Córdoba), 哥多華大教堂或哥多華清真寺 (Mezquita de Córdoba). 此建築為世界遺產哥多華歷史中心的一部分, 最早建於786年, 名為聖文生聖殿 (Basílica de San Vicente Mártir), 西哥德式小教堂. 1238年, 收復失地運動後, 將清真寺改為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 1523年, 在原建築的中心, 開始修建文藝復興風格的大教堂和中殿. 哥多華大清真寺是摩爾人建築中完成度最高、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它是哥多華最重要的地標, 與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同為安達盧西亞建築的代表.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經過棕櫚門到達清真寺主教堂內部, 內部因光線不足而昏暗, 但數不清的紅白相間拱門和樑柱馬上吸引大家的目光, 一層一層不斷地延伸而去, 數大就是美呀. 這個多柱式大廳是最古老的部份, 有個圓柱之森的稱號, 它是祈禱大廳.
這裡原本1,293根柱子, 現在只剩856根. 每個柱子上都有簽名, 導遊讓我們猜這是誰的簽名, 沒有人猜對. 這些柱子都靠人工一根一根打磨做出來的, 工人做完後在柱子上簽名, 領工錢.
清真寺裡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壁龕 (The Mihrab), 它是面向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的方向, 穆斯林朝拜時都要朝向這個方向.
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堂的空間都是連通的, 沒有隔間, 一開始是伊斯蘭風格, 轉個彎又換成了天主教風格. 導遊讓大家在主教堂 Main Chapel這裡找位置坐, 開始講解主祭壇. 海拉只記得這個主祭壇大量使用紅色大理石, 非常特別, 人物雕像栩栩如生.
更特別的是以拉丁十字架形式呈現的巴洛克合唱團木雕座位, 由神父 José Díaz de Recalde 捐贈的座位含30個上座和23個下座, 每個座位都有精美的雕刻, 圖案繁複且不重復.
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堂還有很多小教堂, 小祈禱室, 天窗, 珍寶可以觀看, 我們看的目不暇給, 眼花繚亂.行健旅遊找的導遊都很專業, 在短短的一小時參觀時間, 解釋的很詳盡, 很想再多留一點時間, 再聽他多講一些故事. 短短的一小時帶給海拉強烈的震撼, 這個混血教堂值得一看, 如果有時間的話, 也建議上鐘樓去眺望哥多華全景, 或者坐在橘子庭園喝杯咖啡, 放空也是件很 chill 的事.
接下來又是午餐時間, 我們的餐廳 RESTAURANTE ALMUDAINA 就在老城區, 從清真寺走過不不遠. 純白色的建築, 外觀看起來樸實無華, 但裡面的裝潢古典優雅且綠意盎然.
天花板的彩繪玻璃跟二樓木製迴廊都令人驚喜不已.
我們今天11點半就進餐廳, 是第一批客人.
簡單清爽的沙拉搭配哥多華肉捲, 主菜是牛尾料理加時蔬. 這個牛尾很軟嫩, 海拉以前沒吃過牛尾, 所以無從比較, 但真心好吃. 看到這甜點上滿滿的糖霜就知道它只有一個味道, 甜死人不償命…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