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往昔群聚規模的地理位置順序與現在恰恰相反。明鄭時期鄭成功在台南攻下荷蘭人的熱蘭遮城並設置承天府之後台灣由南到北的「一府二鹿三艋舺」格局與現在以天龍國為尊的概念完全相反。「一府二鹿三艋舺」這些早期台灣的群聚共同的特色是它們都有航運之便,也是當時經濟發展的樞紐。這些港口吸引了大量的中國沿海居民跨海來台,其中最大宗的移民便是離台灣最近的福建漳州府和泉州府兩大閩南語族群。漳泉兩地的移民從北部的蘭陽平原一直到中南部都有踪影。這兩個族裔雖然都是從福建來的,也都講閩南語,但是漳州人和泉州人的閩南語口音有所差異,從現在台灣人講台語的腔調往往也可以看出來一個地方早期究竟是漳州人或是泉州人的地盤。像是當時的中部海線大多以泉州裔為主,鹿港出名的「海口腔」台語便偏泉州腔。北部的蘭陽平原上則以漳州裔為大宗,宜蘭人講台語的「宜蘭腔」便偏漳州腔。這個劃分從宗教信仰上也看得出來,像是台灣各地常見的清水祖師廟裡供奉的是北宋時代泉州安溪的高僧陳昭應,最初在台灣信仰清水祖師的大多是泉州人。
漳州人和泉州人雖然同為福建人而且都講閩南話,但是在台灣的這兩個族裔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和利益一向不合,從18世紀以降大規模的漳泉械鬥不時發生。在早期的閩南族裔之間不僅漳州人和泉州人不合,就連泉州人之間也不合。像是最早在艋舺落脚的移民以從泉州府的晉江,南安,惠安來的三邑人為主,當今的艋舺龍山寺便是1738年時由三邑人將泉州的晉江龍山寺觀音菩薩分香來台建成。當時的商業公會組織稱為「郊」,艋舺的泉州三邑人稱為「頂郊」,比較晚到的泉州府同安人則因為常和廈門一帶進行貿易而被稱為「廈郊」或「下郊」。當時的「頂郊」以艋舺龍山寺作為運作中心,「下郊」則另有同安人自己請來的霞海城隍。兩造人雖然同為泉州人,但是不僅在宗教信仰上没有交集,「下郊」對於「頂郊」長期霸佔艋舺龍山寺和碼頭的運作權也早有不滿。這口壓力鍋最後終於在1853年炸鍋,三邑人的「頂郊」和同安人的「下郊」在艋舺爆發了大規模的械鬥(最早艋舺角頭的起源啊~抖)。在這場史稱「頂下郊拚」(這應該要叫作「泉泉械鬥」吧)的械鬥裡三邑人有絶對的優勢,他們大規模進攻同安人居住的八甲莊(現老松國小一帶)並且將整座村落全數焚毀。同安人在械鬥落敗之後由大老林佑藻率領「下郊」從艋舺(現在的台北市萬華區)北遷大稻埕(現在的台北市大同區)另闢商埠。
「頂下郊拚」除了生命財產的損失之外對台北的發展影響也至為深遠。同安人北遷之後促成了當今台北大同區裡大稻埕與大龍峒的開發。現在的迪化街據信最早在1851年便有商店的設置,但是它的起飛還要拜當時北遷的同安人紛紛在這裡建立商店之後所形成的「中街」。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廟供奉的也是當時同安人在「頂下郊拚」裡從艋舺搶救出來的霞海城隍神像。三邑人靠著「頂下郊拚」將同安人從艋舺逐到大稻埕,不過三邑人當時大概不會想到淡水河在往後會因為河沙淤積而讓船隻越來越難停靠艋舺,反倒是讓同安人的大稻埕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艋舺成為台北的主要商業貿易中心。
自從同安人的「下郊」北遷大稻埕以來迪化街走過了清治時期,走過了日治時期,也看著國民政府來台定都台北。台灣的政治經濟中心自清朝以降逐漸北移,「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順序不再,艋舺和大稻埕也一樣此消彼長。這條在「頂下郊拚」之後形成的「中街」從清治時期的閩南式建築發展成日治時期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建築,也發展成了南北雜貨,茶葉,樟腦,稻米,布匹,中藥的集散地。清朝時這一帶的「南街」,「中街」,與「中北街」在日治時代成了「永樂町通」。歷史的幽默之處在於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將整個中國的地圖投影在台北市的街道規劃命名上(一個不能反攻大陸就畫餅充飢的概念),因為這條街在台北市的西邊而被以中國西邊新疆省的省會迪化市(現在的烏魯木齊)命名。一條因為泉州同安人而興起的商業街最後被冠上了一個勇於在海上冒險,依水而生的泉州商人可能一輩子都没去過的西域內陸城市名字。
淡水河一江春水悠悠,往昔河道上過盡千帆,港埠上郊行林立的流金歲月已成歷史。「中街」也好,「永樂町通」也罷,河道的淤積讓不管是艋舺或是大稻埕都不再有任何的航運優勢。如今的迪化街以「年貨大街」的名號聞名全台,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之間近年來更是興起了一股復古文青商業浪潮。來逛迪化街拜霞海城隍,漫步在街頭更像是翻著屬於台北的一頁故事。這個故事講的不僅是這條街道往日的流金歲月,更是台北數百年來的滄海桑田和一頁台灣先民漂洋過海來在這片土地上胼手胝足捍衛家園的艱辛路。
《迪化街商圈》的扛棒。
好多年没來迪化街了,現在很多路段也整理得蠻漂亮的。
商家牆上掛的一幅這附近的手繪地圖。
今天台北傍晚時分的雲霞好美。
以賣布料為主的《永樂布業商場》。
台灣第一家西藥房,建於1917年,在當代被大手筆修復的出名《屈臣氏大藥房》。
在這個區塊還包括了迪化街的遊客中心。
在遊客中心旁的這家《全家便利商店》也太幸福,落脚在這幢美麗的建築裡。
遊客中心對面的《永樂市場》。
《永樂市場》裡有出名的《林合發油飯》。不過人家最後一鍋根本在中午就賣完了啊(淚奔)。
在《永樂市場》旁的《霞海城隍廟》。
《霞海城隍廟》至今仍然維持了早期的小巧閩南建築格式。
廟前供桌上的成排金紙。
供桌的彩繪。
很多人現在來《霞海城隍廟》應該也不知道它起源於泉州人「頂下郊拚」的這一段歷史吧!
迪化街一向是台北的藥材主要集散地:《百恆藥材》。
這一段迪化街美麗的巴洛式建築。
這些雕工繁瑣的日治時代建築也太美。
以前的《義裕商號》。
《顏義成商行》。
迪化街的中段。
一塊賣烏魚子的木製立體招牌。
騎樓下的一盞孤燈。
賣各式竹木器皿和手工編織袋,近年來頗受文青喜愛的出名《高建桶店》
也賣類似生活用品的百年《林豐益商行》。
賣香燭的《王瑞興行》。
咦,迪化街上現在也有Le Labo哦?很漂亮捏。
一家茶行櫥窗裡掛的可愛小老虎。
更多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
這些連幢的建築真美。
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可以把麒麟運用在巴洛式建築的裝飾裡然後一點違合感也没有吧(笑)!
逛完迪化街之後順便來逛逛《大稻埕碼頭》。迪化街之所以能夠興起《大稻埕碼頭》的功不可没。
《大稻埕碼頭》5號水門入夜後超熱鬧。
水門後的壁畫。
水門後現在的《貨櫃市集》有由貨櫃車改造的餐廳在賣吃的。
淡水河華燈初上的美景。
延伸閱讀:【漫步台北城II】西區散策 西門紅樓,艋舺龍山寺,剝皮寮
想追蹤文章按這裡就對了!
下一則: 台灣《台北》-没吃過排骨飯就不算來過台灣 君悅排骨Emperor Foods
- 捷克《布拉格》-以東方碗盤打造水晶燈,一日歐洲上流美貴婦體驗【世界文化遺産】 克拉姆-葛拉斯宮Clam-Gallas Palace
- 捷克《布拉格》-布拉格餐飲業的Steve Jobs樹立的麵包新標竿 Eska
- 捷克《布拉格》-漫步舊城廣場,體驗唯美布拉格3【世界文化遺産】 舊市政廳Old Town Hall, 天文鐘Astronomical Clock
- 捷克《布拉格》-漫步舊城廣場,體驗唯美布拉格2【世界文化遺産】 泰恩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ýn, 聖尼古拉斯大教堂St. Nicholas' Church (Old Town)
- 捷克《布拉格》-漫步舊城廣場,體驗唯美布拉格1【世界文化遺産】 舊城廣場Old Town Square, 胡斯紀念雕像Jan Hus Memorial, 黑死病紀念柱Marian column
- 捷克《布拉格》-波希米亞資產階級的滋味【米其林一星】La Degustation Bohême Bourgeoise
- 2樓. shine girl2024/03/01 19:09
過年我家也有去走春
實在是非常熱鬧
排隊的店很多
所以名店都沒吃到
過年的時候應該超熱鬧的! Gloomy Bear 於 2024/03/02 07:29回覆 - 1樓. 葉雨南2024/01/10 16:32
離年貨大街的時刻
又越來越靠近啦
真空的雨傘在洗衣機乾成了月亮後倒著演繹晚安年節的氣氛越來越濃惹! Gloomy Bear 於 2024/01/11 09:2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