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與現代化
主講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
壹、前 言
一、偶戲是世界重要文化遺產之一,印尼爪哇的皮影戲Wayang Kulit 、西西里島的鐵枝傀儡戲均為聯合國指定世界文化重要遺產。
二、皮影戲是臺灣三大偶戲之一,自大陸傳抵臺灣後歷年來僅流傳於南臺灣。
貳、臺灣皮影戲的發展歷程
一、渡海傳播期
(一)鄭成功率軍抵臺奠基南臺灣
(二)清初陸續引入大量移民
(三)漳州與泉州移民
(四)軍與民可能有皮影戲演師
(五)此時期並無文獻
二、清代興盛期
(一)臺南市普濟殿的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的〈重興碑記〉:
一禁:大殿前埕理宜潔淨,毋許穢積,以及演唱影戲……。
(二)皮影戲館收藏手抄本:
手抄本通常會註明手抄者姓名、地名、戲班名稱、年代及劇本頁數。 例如:《救孤兒》(1882)、《白鶯哥》(1910)。
(三)施博爾(Kristofer Schipper)藏本:
1.(1818)嘉慶23 《師馬都》。(87)
2.(1831)道光11 《章達德》。(127)
3.(1860)咸豐10 《崔學忠》。(125)
4.(1875)光緒元年《劉全進瓜》。(22)
5.(1910)明治43 《師馬都》。(83)
6.(1922)大正11 《陳杏元和番》。(56)
三、日據壓抑期
(一)日據初期皮影戲依然興盛證據
在《安平縣雜記》中記載:
臺南地區在1898年前後:酬神唱傀儡戲。喜慶、普渡唱官音班、四平班、 福路班、七子班、掌中班、老戲、影戲、車鼓戲、採茶唱、藝旦唱等戲。
(二)皮影戲皇民化
1.昭和十六年(1941)
2.昭和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於民俗家山中登(1896-1979)的主導下,在高雄州商工獎勵館成立「高雄州影繪協會」,張德成亦擔任該會副會長職務。
3.總督府的目的顯然在於收編高屏地區的皮影戲團,於是大社的東華被編為「第一奉公團(東華張川/張叫/張德成)」,永安的林文宗則主持「第二奉公團(福德/林文宗、林淇亮)」,曾演出《日本桃太郎》、《猿蟹大戰》、《颯爽無敵劍法》…等劇本。
四、光復復興期
(一)內台戲興盛
1.戲院恩怨
張德成於民國四十二年九月一日至八日,首次前往雲林縣斗六的鎮南戲院演出《西遊記》與《濟公傳》。他的記錄說道:
換來斗六期間無定。五天夜滿大熱鬧,日場也好。戲院大,收容人數千位。斗六國際戲院演米﹝美﹞國片《巫山盟》,世界戲院歌仔戲富春社。兩院敗。兩院聯合相害此院,託稅查員查本團之票,又招牌不准吾團掛在外頭。(張德成25)
2.演劇邀約
民國四十七年九月十八日,臺北縣平溪鄉十分寮興樂戲院周金倉曾寫信邀請東華前往演出,信中顯示該團受歡迎的情形:
查本村住民多喜歡觀看皮戲,且本戲院最近有空,一般住民均熱望貴皮戲團能前來表演。預料比以前倍加熱鬧,收入比以前加倍。希望貴戲團提早前來表演。
(二)官辦比賽
在反共抗俄時代,僅有張德成主動創作反共抗俄劇,參與官辦比賽。例如,民國四十一年張德成以《韓國陸海空大會戰》參加第一屆地方戲劇比賽,勇奪冠軍,隨後他陸續創作了兩齣「反共抗俄劇」:《反共抗俄熱戰北韓》與《反共剿匪記》。前者沿襲韓戰史實,增添國軍加入聯軍對抗北韓的幻想情節,以征戰場面取勝;後者又名《新濟公傳》融合傳統劇目的人物與反共情節。
五、影視挫傷期
(一)民國五十五年四月一日至五日,張德成第二次應邀在屏東縣高樹鄉舊寮露天戲院演出《濟公傳》。第一天僅淨賺九元,是該團戲院演出記錄中單日盈餘最差者。皮影戲在戲院受挫的部份原因是:「人人嫌口白呆。老人要照古,少年要看現代劇。」
(二)影視興起導致的影響,連帶轉變民眾的娛樂方式,結果使得東華於民 國五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在甲仙的明星戲院結束了戲院內臺戲的演出。
(三)美國巡迴演出:
民國六十一年訪美巡演六十四場,締造了臺灣皮影戲史上空前絕後的輸出記錄。訪美巡演係由美國亞洲協會表演部門(The Performing Art Program of the Asia Society)的創辦人碧忒‧高登(Beate Gordon)女士精心安排,第一場於
六、政府扶植期(通過 文化資產保存法)
(一)頒發薪傳獎,獎勵傳民族藝師(傳統藝術)。
(二)成立皮影戲館。
(四)辦理相關的研習活動與巡迴演出。
(五)舉辦校園皮影戲展演比賽活動。
(六)中央與地方共同扶植優良的演出團隊。
(七)進行相關研究,推行數位典藏計畫。
参、臺灣皮影戲藝術的特色
手抄本/戲臺/戲偶/曲調樂器/人員編制(前場/後場)
- 26樓.2009/01/09 02:04皮影戲心得
雖然在國小時候就知道什麼是皮影戲,但是到了現在也還是沒有一次正式的機會可以觀賞皮影戲的演出,只能從報章雜誌上得知部份的消息或片段,但經由這次石教授的演講,對於皮影戲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尤其是聽到官辦比賽的那時期,只要已展現國家光榮等等戲碼內容,就能夠得到冠軍,根本就是在拍馬屁,不能展現出真正的皮影戲的精隨,現代人看到這種史事應該感到很可笑吧,或許教授演講的時間並不足夠表達出所有的皮影戲歷史,但精簡出來的內容都讓人印象深刻。嗯嗯,對於皮影戲,我其實也不太知道,不過經由石教授的介紹更能了解呢!
gezixi 於 2009/03/08 23:28回覆 - 25樓. 497850072008/12/31 19:07皮影戲演講心得
我覺得皮影戲是個很厲害有趣的東西!好像是需要靠豐富的想像力用手做出很多影子,演出的人還需要裝不同的聲音!皮影戲我看過幾次,都是在連續劇裡看到裡面的人在看!哈哈!似乎還比歌仔戲常見。我覺得皮影戲感覺還不錯耶會讓我想看
- 24樓. 全心傾素2008/12/04 10:34謝旭晉 49715030
那堂演講勾起我好多小時候的回憶阿,那時美勞課老師教我們做皮影戲玩偶,我回家後拿出來玩,我爸看到便說''阿 李幾夾洗沒安抓甚'',然後就叫我拿色紙和吸管又做了兩隻來,接著就在窗戶玻璃上貼上書法紙,拿著手電筒就演了起來,姐姐和媽媽也玩的很開心,現在想想像這種民俗技藝已經很少見了,真的要好好保存 - 23樓. 49784043童慧姍2008/11/30 01:11心得感想
皮影戲較少見,我們也較不熟悉。
在我的記憶中,國小時,曾經製作過皮影戲偶,非常的有趣,事實上皮影戲偶是很精緻、工很細的。我們還自己寫了劇本,並表演給班上看,大家七手八腳的,一點都沒有專業的感覺,所以滑稽又好笑。
因為國小的製作,讓我印象深刻,對皮影戲也有了初步的概念;而這次石教授的演說,十分精采,深動的表情動作與聲音,令我們對皮影戲產生更深的興趣,也更加了解它,在這場皮影戲歷史洪流下,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省思,於現代化的衝擊下皮影戲該何去何從呢?或許就如石教授所說的:「立足傳統,發揚創新。」或許能從小就接觸學習,產生更多不同面向的想法,拓展皮影戲發展的路。
- 22樓. 49785031洪婉婷2008/11/21 01:05皮影戲演講心得
那天晚上因為有其他課的關係,所以晚了許多才進教室聽演講,之前要求去聽石光生教授的演講,但因為之前沒有深入接觸過皮影戲,對於皮影戲的現代化也全無概念,因此很擔心會整場演講都是鴨子聽雷全無頭緒,沒想到時教授的演講方式,非常的生動有趣和我們也有許多的互動。石教授還給我們看了很多以前的照片,比較起來,沒想到以前皮影戲是那麼受人歡迎,透過講義的協助讓我了解到皮影戲,也是歷經過許多的過程才有現在的形式。 - 21樓. 49715019呂沅潤2008/11/19 03:48皮影戲資料心得
看過演講的資料後
了解到皮影戲和歌仔戲都遇到傳承上的困擾
現今社會受到西方科技的影響
已經漸漸的遺忘傳統戲曲的存在
好在現今的政府有發現傳統一曲存在的必要性
得以保留並推廣
這是件讓人欣慰的事
傳統的皮影戲對現今社會的動畫卡通片
也是又些微的歷史影響在的
- 20樓. 49784012朱倢瑩2008/11/14 08:07觀後感
在聽完石光生教授說完皮影戲與現代化
我覺得皮影真的是一件耗費工程的一種偶戲
要有生動的人物造型
而且"偶"都是雕的很精細
以前我有實際看過皮影戲
生動的聲音 黃黃的燈光
其實那時候有實際操作一次"偶"
很難用 而且一點也不生動
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可以再看一次皮影戲
- 19樓. 49784034黃怡寧2008/11/08 18:06皮影戲心得感想
聽完了石光生教授的演講讓原本對皮影戲一知半解的我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像是皮影戲
是經歷了好多個階段才發展成現在的型式,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甚至有沒
落的時候。而石光生教授生動有趣的講述方式更替整個演講增添許多風采,也讓我對
皮影戲有更多的興趣,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將皮影戲發揚光大,讓他能夠永遠保存,甚至能夠
在「立足傳統,發揚創新」的精神下走出台灣,讓全世界的人看到皮影戲。
- 18樓. 曾敬庭497040392008/11/07 02:49皮影戲心得
我在這次的演講中聽到了關於我之前的疑惑的答案
之前我在戲曲觀感中曾經提到說,為什麼劇情不遷就時事來設計呢?
而在皮影戲的演講中,石教授提到說,原來在以前皮影戲曾有過合乎時事的演出
,當然也得到熱烈迴響,只不過在興盛繁榮的時代晃晃過去後,已經沒有人有那
樣的能力與心力來做出耗工的時事劇本了!所以我想,歌仔戲應該也是如此吧!
ptt上有一張孩子們在操弄著皮影偶的照片.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棒的事!
倘若我們能有機會接觸那些只能在台上遙望的事物,勢必能引起興趣
,進而懂得珍惜與保存這文化資產,如此一來皮影戲便能永久流傳~
- 17樓. 49784004許凱雯2008/11/07 00:26心得
之前要求去聽石光生教授的演講,但因為之前沒有深入接觸過皮影戲,對於皮影戲的現代化也全無概念,因此很擔心會整場演講都是鴨子聽雷全無頭緒。
但演講除了沒有想像中無聊外,可用毫無冷場來形容,石教授的演講內容豐富,且說學逗唱樣樣來,演講過程中笑聲不斷,所有人都投入其中,度過了美好的一個夜晚且收穫良多。
聽到石教授說在民國六十年左右台灣戲院撤光時有些感慨,說是被淘汰好像過於沉重,但不禁會想著傳統戲曲的未來究竟該怎麼辦呢?
我很喜歡石教授最後說的兩句話,對於各式傳統表演藝術,也許能做的真的就是「立足傳統,發揚創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