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北京自由行 – 3.2.0.0 承德 避暑山莊
2017/01/01 22:49
瀏覽2,72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避暑山莊,或稱熱河行宮、承德離宮(占地8460)。滿清入關短短幾十年,平叛三藩戰爭打了八年, 曾經號稱「滿人不過萬,過萬不可敵」的八旗兵戰鬥力下降.康熙皇帝從中看到了危機,為了保持滿人馬背上民族的戰鬥力,康熙皇帝決定要建立皇家獵場,用以訓練官兵。平定三藩當年(1681年),康熙皇帝親自率領八旗軍北上選址。經反覆篩選,最後在距京師350公里的翁牛特、喀喇沁等蒙古族遊牧的地方建立了木蘭圍場(包括現在的圍場縣和豐寧縣壩上地區),用於訓練八旗軍隊,並供清朝皇族和王公大臣行圍打獵。為了方便北巡兼避瘟疫(天花),康熙皇帝在沿途修建了21座行宮,燕山腹地的熱河行宮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莊”之名,康熙皇帝欽定。 從康熙 四十二 年( 1703 )始建,經雍正(1722~1735),到乾隆 五十七 年( 1792 )竣工,經康熙的簡秀、雍正的感傷(雍正 野史 聯:皇帝山莊真避暑,百姓仍在熱河中)、乾隆的豪飾,三代帝王,前後歷時 89 年, 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與北京頤和園(占地4650)、杭洲西湖,並稱中國三大園林建築群。南側皇帝宮室、西北皇家森林御苑中心庭園湖泊池潭依附亭閣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的避暑山莊多了雅,為丘陵地形沖積淤積地,武烈河通過,西側丘陵與武烈河中間的沃土. 山莊內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中欽命景點。咸豐帝後幾經戰亂和風雨,有近20個景觀破損或消失.龐大的帝苑曾是清代康乾盛世的象徵, 加強秋獮制度「冊命封爵」盛典場所.

 康熙16618歲即位,1683年平定三藩,1689簽訂中俄邊界尼布楚條約,1720年確定西北地區新疆西藏的統治管理,孚化出聯蒙古抗蘇俄,北疆鞏固.1722仁厚康熙辭世.奠基清朝的未來盛世,晚年(50)籌建承德離宮,謙卑的禦製避暑山莊記”,見宅心仁厚.

禦製避暑山莊記

金山發脈 暖溜分泉 雲壑渟泓 石潭青靄 境廣草肥 無傷田廬之害 風清

夏爽 宜人調養之功 自天地之生成 歸造化之品匯 朕數巡江乾 深知南方

之秀麗 兩幸秦隴 益明西土之殫陳 北過龍沙(白龍堆、沙漠兩地,皆在西北塞外 )東遊長白 山川之壯 人物之樸 亦不能盡述 皆吾之所不取 惟茲熱河 道近神京 往還無過兩日 地闢荒野 存心豈誤萬幾 因而度高平遠近之差 開自然峰嵐之勢 依松為齋則竅崖潤色 引水在亭 則榛煙出穀 皆非人力之所能 藉芳甸而為助 無刻桷丹楹之費 喜泉林抱素之懷 靜觀萬物 俯察庶類 文禽戲綠水而不避 

鹿映夕陽而成群 鳶飛魚躍 從天性之高下 遠色紫氛 開韶景之低昂 一遊

一豫 罔非稼穡之休戚 或旰或宵 不忘經史之安危 勸耕南畝 望豐稔筐筥

之盈 茂止西成 樂時若兩暘之慶 此居避暑山莊之概也 至於玩芝蘭則愛德

 睹松竹則思貞操 臨清流則貴廉潔 覽蔓草則賤貪穢 此亦古人因物而比

 不可不知 人君之奉 取之於民 不愛者即惑也 故書之於記 朝夕不改

敬誠之在茲也

 康熙五十年六月

 雍正(1722~1735) 萬難下即位, 對康熙帝晚年的弊政有一定的瞭解,所以針對弊政對一些制度做了改革。起到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雍正帝勤政愛民,平定青海青藏地區,在位期間的奏摺,親自批改。廉潔奉公、行事幹練。創立的密折制度有效興利防弊.文字獄為歷史垢病.

 乾隆(1711~1799)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後(禪位嘉慶)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親自撰寫成《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 「十全武功」指「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取締 天地會;林爽文事件.)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並且當時文化、經濟、手工業在清一代算是繁榮,但主要物品產量還是沒有趕上明代,但在位後期奢靡,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發生白蓮教起義,文字獄之風比康熙時更嚴酷,束服了人民的思想,閉關鎖國,驕傲自大的思想,使清朝國力日益衰敗.敬德修業中心未能去” ,晚節不保. 所作避暑山莊百韻詩序多意同康熙帝避暑山莊記也是敬祖的孝思.

 避暑山莊 皇帝宮室

 

 

宮門,二十里宮牆九座門,即專供皇帝出入的門。 宮門建多少個,並非隨心所欲。 在古代,人們認為“九”是單數中的最大數,因此皇朝的都城要建九座城門。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在北京建了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共九座內城城門(外城城門不計在內).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帝王的“陪都”,雖樸素自然,但仍不失“天子身居九重”之制在宮門設置上,依然按照古代“天子九門”的規則闢有九座宮門:麗正門、城關門、德匯門、流杯亭門、惠迪吉門、西北門、碧峰門、坦坦蕩盪門和倉門。

九座宮門中有麗正門、城關門、德匯門、坦坦蕩盪門和碧峰門等五座門為城臺式闕樓,流杯亭門、惠迪吉門、西北門三座是殿門,倉門為隨牆門。 九座宮門其中有“康乾七十二景”麗正門-一處.

麗正門  麗正”二字源於《易經 · 離卦》:“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地,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此處的“麗”是依附的意思。 太陽和月亮依附在天上才光照九州 ,百穀草木依附在地上才茁壯成長,清明的統治只有依附於人間正道,才能夠四海昇平,天下一統。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九年為此門題名時,就是希望大清王朝的統治能夠永遠合民心、順民意,讓大清的江山固若金湯, 長治久安。 因此在麗正門的背面,鐫刻有乾隆皇帝的《麗正門詩》一首:“岩城埤堄固金湯,迭盪門開向午陽。兩字新題標麗正,車書恒此會遐方。”意思是說,避暑山莊的宮牆蜿蜒曲折,碟牆高聳,固若金湯,宏偉壯觀的宮門朝向正南,永遠沐浴在正午的燦爛陽光之中。 今天我重新為宮門題寫“麗正”兩個字,希望我們的國家車同軌,書同文,各族人民長久匯聚在這裡,永遠團結一心,永不分裂。 這是乾隆皇帝美好的願望。 之所以說是“兩字新題”,是因為“麗正門”並非僅此一處。 早在南宋時期,就曾經以“麗正”二字作為宮門之名,到了元朝,又將大都的正門題為“麗正門”,一直沿用到明朝,將“麗正門”更名為“ 正陽門 .

 

 麗正門 乾隆三十六景第一景,是三個門洞的城台門,城臺上雉堞環繞,正中是面闊三間、四面圍廊、單簷歇山捲棚布瓦頂的城樓;方形門洞,每座門洞兩扇朱漆大門,每扇門上釘有81顆銅門釘, 每扇 9 路,每路 9 顆。門釘在古代俗稱浮漚釘。 浮漚釘這一俗稱,該是概括了門釘造型的特點 —— 裝飾在門扇上,如同浮在水面的泡(短暫無常) 清代規定, 9 路門釘只有宮殿可以飾用,親王府用 7 路,世子府用 5 路。 宮門飾九九八十一顆釘,因為“九”是最大的陽數,《易 · 乾》“九五,飛龍在天”,古代以“九五之尊”代指帝王之位,雖短暫無常卻也是個位子.民俗摸釘,去病得子.

 

麗正門 紅照壁

麗正門前有座長23.5米,寬1.4米,高6米的紅照壁,照壁又稱為影壁、影壁牆、隱蔽牆等,古代建築中是常見的建築附屬設施其作用主要有: 1. 隔離將主體建築區與外面的景物隔離開,起到障景的作用. 2. 隱蔽將主體建築區隱藏在後面,避免主要建築區一覽無餘。 3. 裝飾增加整個建築區的層次感。 4. 防護根據民間的說法,鬼魂有兩大特點,一是直眼,遇到障礙物不會拐彎,建築物前增建影壁牆可以避免鬼魂的騷擾.二是不會邁門檻,因此在我國的傳統建築中都設置有門檻,有的甚至設置得比較高,與傳統的驅鬼避害觀念有關。 5. 公示;古代建築中,影壁牆的規模大小與封建的等級制度有關,像麗正門前這種大規模、高規格的影壁牆加上朱紅的顏色,向人們昭示著這裡是皇家禁地;另一方面,在古代有時官府的一些告示張貼在影壁牆的外側.

 在大門前修建照壁,起源於什麼時候,至今已無法考證至於為什麼要修建,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 河南一帶有個叫張有才的泥瓦匠,手非常巧,做的活遠近聞名,而且是個出名的大孝子北邊有個姓趙的財主想請他去給蓋房子,他安置好老娘後就到了趙財主家趙財主對他是盛情款待,每天都有雞,他認為趙財主是個好人,就盡心盡力地工作,工程進展順暢過了幾天,用餐時忽地發現每天吃的雞都沒有大腿兒,心裡非常不高興,覺得趙財主心地不善良,竟用不好的肉來招待,把最好的肉留下,就起了懲治為富不仁的念頭他想起師傅曾經說過的辦法,就在蓋房脊時偷偷地安放了一個推車的小泥人,以便把財主家的財富都給運出去,讓財主家漸漸家道敗落。 工程結束後,趙財主對張有才千恩萬謝,臨行之前趙財主拿出一個小包袱,對張有才說:“早就聽說你是個大孝子,家中還有個老娘需要贍養,老人家的牙口不好,就把這些天給你吃的雞大腿留下來了,帶回去給你老娘吃吧.”張有才一愣,知道錯怪了趙財主,想起自己的做法非常後悔,可又不能當著大家的面取出那個小泥人於是,離開眾人,圍著院子轉了一圈兒,對趙財主說:“蓋房子還剩下一些磚瓦,扔了也可惜,我看就用這些磚瓦修道牆吧。”就這樣,張有才用剩下的磚瓦在大門前修了一堵牆,他認為這樣泥人就無法將趙財主家的財富推出去了.往後人們看到這堵牆既美觀又實用,就紛紛效仿,漸漸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影壁牆,以後又依封建的等級制度等結合成大小型式規模.

 

 

梐枑;用木頭交互製成的障礙物,現代的拒馬。古代多置於官署前,用以遮攔行人,置於紅照壁西側.

麗正門下馬碑

紅照壁與麗正門之間東西各豎一塊4米高的石碑,上以四種文字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文字,故稱“下馬碑”,兩碑之間有一對象徵帝王威嚴的石獅,昂首雄踞在大門兩側。麗正門中門僅為皇帝及隨行的後妃、皇子使用,王公大臣只能從左右大門進宮.

 

 

德彙門

建於乾隆十九年,規製與麗正門完全相同,只是門前沒有照壁、石獅和下馬碑。門內即為東宮,宴請王公大臣觀戲的處所.是承德的大門,又是東宮的宮門。其東側宮牆有水閘,宮內諸水彙聚於此,經水閘泄出並流入武烈河.

 民國時期,這裏改做熱河省政府,德彙門上曾掛有孫中山先生的手書天下為公。日軍占領熱河時,將這裏改做關東軍熱河司令部.

城關門

俗稱小南門,位於麗正門東,為一樓一洞的城臺式闕樓,在清代也是山莊服務人員,及宮中用品,貨物運輸進出的專用門。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清帝夏季巡狩熱河駐蹕山莊,每年大約五個月之久,全國各地奏摺是斷不能停的,城關門就是專供各地信使快馬直入內宮而建的。城關門規格雖低,但往來傳遞的都是國家大策,非同一般.現供當地居民進出園林管道.

  流杯亭門此門正對離宮內香遠益清一組建築中的流杯亭而得此名。流杯亭原來是康熙為香遠益清西殿左側小亭提的匾額,借鑒了王羲之《蘭亭序》曲水流暢的意境。遍植荷花,水面上散落的花瓣隨著流動的湖波緩緩飄逸,猶如飄在水上的酒杯,環繞小亭而去。此門也是喇嘛進出山莊誦經所走,存遺址.

  惠迪吉門

位於流杯亭門的東北處,俗稱東北門。此門緊鄰山莊內澄觀齋中的惠迪吉景,乾隆便依此定名惠迪吉門,意為順應天意,吉祥如意。此門亦稱徠遠門,是外臣和外國使節來山莊時的進出門。(此門目前無存。毀於軍閥、日倭混亂時期).

西北門

供皇帝去各寺廟上香的西北門.為殿門型式. 西北門位於山莊西北,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九門中地勢最高的宮門,是帝后出山莊去乾隆家廟——殊像寺的通行門.西北門外原有一座簡樸園林,名獅子園,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府邸。現在這裡的地名仍叫獅子溝,即源於此.

 

  坦坦蕩蕩門

建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借《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之語,為面闊三間重樓門殿,題額坦坦蕩蕩,書聯一副:萬家煙火隨民便,千畝山田待歲豐。門殿一樓明間為門,可出入宮牆,但當時不做門用,只供帝后觀景之用.門外是半月形甕城,俗稱月牙城”.

 

  碧峰門

位於麗正門之西,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與麗正門形製相仿,是沿宮牆向西山坡而建的宮門,出入避暑山莊捷徑.乾隆為此門題額碧峰門,其意思是像碧玉一樣峰巒疊翠,展現了承德離宮具有景色如畫之特色.

  倉門

門內即為官倉,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建成,在麗正門西,是山莊糧草等物資進出的供給專用門。倉門的規格最低,僅為宮牆上辟門的隨牆門.

 

  隨著歲月的流過,承德避暑山莊涇渭分明,等級森嚴的門也發生了變化。現在使用的門,除麗正門、德彙門、城關門、碧峰門、西北門為宮牆原有建築之外,六和塔門、萬樹園門、鐵門(供牛羊牲畜進入)、豁門都是後來新開通的.

避暑山莊 內涵

 避暑山莊概分宮殿區苑景區,苑景區有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三大部分,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是中國古典園林最雅緻清純範例.

 宮殿區由正宮(被闢為避暑山莊博物館)、松鶴齋、東宮(已毀)和萬壑松風四組建築組成.位於山莊南部,占地10.2萬平方米,東北接平原區和湖區,西北連山區。正宮主體建築居中,附屬建築置於兩側,基本均衡對稱,建築形式採取北方四合院的佈局,層層遞進,縱深發展,充分融於自然環境,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園林化避暑山莊宮殿建築,又顯示出皇家園林的不俗.正宮建於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修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新修繕,改建,占地1萬平方米。正宮有九進院落的建築群,由麗正門、午門、閱射門、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十九間照房、煙波致爽殿、雲山勝地樓、岫雲門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組成。其又分前朝、後寢兩部分。前朝是皇帝處理軍機政務的辦公區;後寢是皇帝和後妃們日常起居的生活區.主殿叫「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宮殿區是清帝理朝聽政、舉行大典和寢居之所 。建築風格樸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宮殿的莊嚴。正宮現闢為博物館,陳列清代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正宮區藏有珍貴文物2萬餘件.

 

  前朝

午門-避暑山莊博物館

 

  內午門

又名閱射門,面寬五楹,中間開三門,中門上懸康熙五十年(1711)行宮建成時,康熙禦筆鎦金雲龍陟匾一面,上書有“避暑山莊”四個金色大字,四周有鎦金銅龍環繞.“避”字多寫一橫,是異體字,異體字的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強調、書寫好看對稱,或者融入作者要表達的新意康熙、乾隆經常在此門接見官吏及各少數民族首領,並舉行射箭比賽,選拔官吏,皇子皇孫也參加表演,看射箭比賽,當時的專有名詞叫“閱射”。引見官吏時,在避暑山莊門正中間地上擺上寶座,鋪一個很厚的墊褥,皇帝盤腿坐於上面,門前搭起涼棚,(地面上留有搭涼棚的方形柱礎)。豎起靶子,文武官員大約就在銅獅子前叩頭回答皇帝的詢問或比射箭。清朝官員出缺,每月補選一次,稱為“月選”。月選時,文職知縣以上,武職守備以上的重要官員,要由皇帝親自驗查,驗查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此門之前進行校射。每年去木蘭圍場行圍前後,也常在此進行校射。有時少數民族的王公及皇族成員也參加校射和閱射。校射前由皇帝親自作示範,射得好的給予賞賜.

 

  內午門前,一對造型優美、形象逼真的銅獅子.東面是一隻雄獅,右掌戲繡球,西面雌獅,左掌護幼獅。用料精良,鑄造精細,反映了清代的鑄造水準,清代的藝術珍品. 象徵吉祥、平安.

  內午門東西兩側牆上是乾隆禦制詩四首,其中閱射詩三首、策馬詩一首.詩中著說明瞭清朝非常重視習武射箭的傳統.清朝皇族的祖先努爾哈赤,是靠13副鎧甲起家的.早在長白山時,就養成了在深山密林中彎弓射箭的習慣.以武力鞏固政權是所以能夠一統天下的重要原因,乾隆在這些詩中闡明重視武功.

東西朝房

銅獅的東西兩旁,各有朝房5間,是三品以上官員候旨的地方,現在闢為展廳.主題為;興盛時期的避暑山莊.

澹泊敬誠殿

澹泊敬誠殿前東西兩側各有樂亭一座。每當慶祝大典或覲見開始,司鐘之人便登上松鶴齋南面的鐘樓,鐘鳴九下之後,先是山莊內各廟宇的鐘聲齊響,接著外八廟的鐘聲也相繼應和,各種鐘共敲擊81聲。宮廷樂師們在樂亭上開始奏樂,在八音和諧、蕭鼓齊鳴之中,百官就位,皇帝臨朝。用的樂器包括編鐘、編罄、笙、管、笛、簫、琴、瑟、雲鑼、鈸、鼓等。朝廷在避暑山莊主要演奏中和清樂、丹陛清樂和迎導樂等.

澹泊敬誠殿 配殿為宮廷鐘錶展;清朝時候從歐美傳入的精緻鐘表,內宮皇室的玩具.

澹泊敬誠殿 西 配殿為宮廷掛屏展;避暑山莊清代保留下來的掛屏一部分. 宮廷掛屏作為殿堂牆壁上的特殊的裝飾品.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內容豐富,清代的寶貴藝術品.

 

 乾隆 禦題“山近軒”緙絲掛屏.

山近軒是乾隆時期在避暑山莊山區修建的一組精美建築(現已不存),乾隆喜愛,多次落腳山莊到此處題詞詩作歌,留下了很多作品。此屏紫檀邊,屏心用緙絲技法織出“山近軒”風景圖案,以避暑山莊中的實景作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研究價值.

 

 

澹泊敬誠殿:正宮的主殿。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大殿面積612平方米牆體屋面皆用青磚、灰瓦;乾隆十九年(1754 )用金絲楠木改建,俗稱楠木殿。每當夏秋陰雨天氣,可嗅到楠木的幽香。據說金絲楠木可以防蚊蟲,木香怡人。(楠木產於四川、雲貴、廣西,楠木有香楠、金絲楠和水楠。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紋理優美。金絲楠,木紋中有金絲,在亮處看閃閃發光。水楠向陽一面結成人物山水紋樣。楠木殿用的是金絲楠木,因為楠木紋美色雅又有清香味,一般都用它做傢俱,不施油漆彩繪,使傢俱變得素雅。蓋房子,只有帝王家才能做的到。1682年,康熙為了營建紫禁城的太和殿,派人到四川、雲貴、廣西等地採辦楠木。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告成,剩餘的部分在乾隆初年,經灤河運往塞外建楠木殿。修建此殿僅運費就達白銀13000兩,用各類工匠達19萬人次,總耗銀72000兩)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

 天花板735塊,均用楠木精雕而成,圖案有桃、萬字、蝙蝠、卷草等,象徵著 “五福捧壽,萬福萬壽”之意,雕刻精美,為清代雕刻藝術之精品.殿外的隔扇門上也雕刻了卷草,蝙蝠,壽桃組成的五福捧壽圖,下半部用玻璃保護著.

 

 

泊敬誠殿是正宮的核心建築,無論是建築格局,還是空間組合,它都是中心建築,相當於北京的太和殿,是清代舉行重大慶典,百官朝覲,接見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的地方。乾隆曾在這裡接見厄魯特蒙古杜爾伯持台吉策淩、策淩烏巴什、策淩孟克。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值乾隆七十大壽,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來到承德為乾隆祝壽。為此,乾隆皇帝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慶典,並用藏語與班禪對話“長途跋涉,必感辛勞”,班禪答到“遠叨聖恩,一路平安”,其言語表達了乾隆帝對六世班禪的關心與厚愛,加強了清中央政府與地方的關係。乾隆還在這裡接見了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英使馬戈爾尼,以及一些外國使臣。

       殿內樸素淡雅佈設相襯建築格調,大殿的正中設有紫檀凸雕紋寶座、紫檀足踏, 寶座黃緞繡花座褥;左右兩側設有雀翎鸞羽扇、紫檀香幾、紫檀雕紋印匣、銅鍍金鏤空萬字熏筒、角端和太平有象等。“角端”,是我國古代傳說裡的瑞獸,據說它可以日行千里,每當皇帝斷事不公時,便會發出吼叫,以此來告誡皇帝做事要剛正不阿。“象”則是大乘教派的代表,象身托寶瓶,寶瓶內插如意,取“天下太平,盛世景象,吉祥如意”之意.

  紫檀鑲黃楊木的地坪之上,寶座後靠,設有紫檀耕織圖圍屏,屏風高3,寬約4, 分別由屏首、屏身、屏座組成,雕有夔龍紋飾。圍屏由五扇組成,圍屏的屏心圖案沒有採用皇室慣用的奇花草、富貴吉祥等傳統圖案套路,而是以精湛的雕工凸顯古代人民男耕女織、從事生產的場景.圖案前後呼應,前為浮雕,後為陰刻,163位農夫喜形於色,忙忙碌碌,洋溢著豐收喜悅。這樣的一幅圍屏放在皇帝寶座的背後,可謂是匠心獨運,充分體現了一代帝王重農務本的國君之德。

 殿堂兩側的紫檀雲龍組合頂箱大立櫃堪稱中國傢俱之最,櫃高4.46米,寬2.63米,厚0.58米,櫃身雕有雲龍圖紋,背板上分別有乾隆皇帝禦題春、夏、秋、冬,漁、樵、耕、讀,龍、鳳、麟、龜陰刻描金詩文十二首,字體圓潤流暢,氣宇不凡,可謂書法作品之佳作.

 通長的紫檀包廂案幾上陳設著西洋鍍金鐘錶、天球瓶、琺廊鼎等珍貴文物。殿北山牆東西兩側的藍色布簾下各有16個藏書格,曾藏有康熙時期編輯、雍正時期成書,集天文、歷史、農業、醫學於一書的巨著《欽定古今圖書集成》576,10000卷。整座大殿古樸典雅之中也不失皇家的安福尊容.

 

 地面鋪以磨光的紫檀色花斑石,石色莊重,與殿內色彩交相輝映。花斑石,又名紫花石,是一種珍貴的天然石料。質地堅韌,細膩潤澤,溫潤如玉,圖案豐富多變,色彩斑斕亮麗,兼有紅、紫、綠、橙、黃等多種顏色。這種石材是由數億年前海象運動過程中海底的多種顏色鵝卵石經過沉積、覆蓋、壓制等物理過程形成的,雖然五彩繽紛光彩奪目,但因質地堅硬,雕琢十分困難。歷史上一直為皇家所用,禁止民間私自開採.

  殿堂的正中懸掛著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澹泊敬誠”匾額。“澹泊”二字源于《易經》中的“不煩不擾,澹泊不失”。其意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之修身之道”。三國時,諸葛亮在《戒子書》中也曾以“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來告誡後人。康熙皇帝非常欣賞這兩句名言,並將“澹泊敬誠”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避暑山莊的修建過程中,康熙皇帝也以“不彩不繪,茅茨不剪”作為指導思想,嚴於律己,精誠敬業,以保大清江山更為鞏固.

 塗金雕龍乾隆詩匾:大殿外簷下懸三塊金漆雕龍詩匾,中間的詩匾寫於乾隆當上太上皇第一年,時年86歲,即嘉慶元年(1796年), 西邊匾額題寫於嘉慶二年(1797年),乾隆位居太上皇的第二年,時年87, 東邊匾額題寫於嘉慶三年(1798年),乾隆位居太上皇的第三年,時年88. 詩文:
昨晚雨宜情更宜,山莊於是駐情怡.
途斯舊識不期至,民久鄉親任意隨
.
巡狩惟勤人事省,禦遊詎在己私為
.
頻頻望捷仍未已,擲筆促章自哂之.

 人生遲暮,下野該寬心.緬懷企望,力有未逮,正常.西方接引,遺憾;也青史有名.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