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系的老師大出風頭,除了他們學富五車,了解世界上的各種批判理論,熟悉歷史上的各種政權以及可以批判的角度之外,他們的高徒帶起了臺灣的反服貿運動,大聲說出臺灣拒絕跟全世界最大市場關稅開放,這在島內引起許多年輕人附和,在國外也讓許多人困惑,很好奇臺灣人在想什麼?大家都想爭取自由,為什麼有人會反對政府給他們更大的經濟自由?
我去聽了幾場會議,社會學系的老師很有使命感,認為自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責任就是幫少數弱勢講話,這很讓人感動。但我聽不懂的是,難道幫多數人謀福利的人就不是知識分子了嗎?我覺得弱勢應該要照顧,但應該是先掌握大方向,然後協助安頓他們,而不是喧賓奪主,讓整個國家向弱勢看齊!這絕對不是「照顧」的方式,恐怕也不能有任何發展。
社會學家還有一種浪漫情懷,拿出一些有名的話,認為只要從自己嘴中講出來,自己就代表正義!但是那些話雖然感人,可是自己說話的情境和歷史情境差的十萬八千里。但社會學家不管,就是照著歷史課本,自己安排角色:意見和我不同的全部是反派人物,意見和我一樣的通通都是正義化身,這樣還能溝通嗎?他們大辣辣地批評經濟學者基於假設建立理論未必可靠;但卻不知道自己的理論是基於想像,這可依靠之處在那兒呢?
這些社會學家會帶點自豪地承認不能接受現有經濟方式運作之下的因果關係,無限放大自己對中國的恐懼與反感,認為和中國有關的一定要排斥拒絕。聽了政府出面說在開放過程中會做甚麼管理,只是冷冷地問說:與其花那麼多精神,還不如不要開放?我聽了還真想問他:你會認為讀書要花那麼多精神,還不如不要讀嗎?蓋鐵路須要花錢費力,還得有一套新的交通規則,因此不要鐵路嗎?
臺灣沒有條件採用這樣傲慢的姿態和中國對立,我們應該多建立自己和別人交朋友的條件,面對中國的確有很多地方要小心,但透過政府總比個人私下偷偷摸摸去好吧!奇怪的是,很多人表面上反中國,但自己卻已經去那兒好幾次,拓展生意、學術交流、旅行......。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自己私下跑那麼勤快,但卻嚴詞阻擋政府的相關政策。
我建議趁著現在臺灣還有點條件可以去影響別人,趕快把握機會介紹中國人那些喪失已久的傳統道德觀念,中國如果道德感強一點,這對臺灣、對全世界都很好,當然也對中國自己好。但話說回來,在影響別人之前,我們也該先做到,想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求諸己」這些古訓。這些話是不能讓你熱血澎湃,是不會讓你到處高人一等看人不順眼,但卻是安身的好所在。你自己做到,也影響周圍的人做到,別人就會對你尊重。你周遭的人也做到,那你真的是大福氣。我覺得這真的是成本最低的好生意。不過這一切,如果等到臺灣自己也經濟衰退沒影響力,到時說話無足輕重,那也真的無可奈何,只能任一個跋扈的強鄰宰割了!
以前我聽到一位社會學系畢業的同事說,他們教授在反省說:社會系學生畢業之後最反社會,結果反而被社會排斥,因此社會學系的老師還在想應該怎麼改變教育,讓自己學生更受歡迎,為社會所接納。這在幾年前我還當笑話聽。現在則知道他們沒有改變太多,仍是抓到一些小地方就無限放大無情批判,這些年來教學的改變可能只是讓學生口才更好,因此得以吸引無知者盲從,讓整個臺灣年輕人都熱衷反社會。但怎麼謀取多數人的福利,讓社會發展更好呢?抱歉!這個問題完全不在他們的思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