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河南嵩山「少林寺」
~2025.6.11陳宗嶽用iPhone寫於台北
2023年6月6日,有機會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去拜謁,雖然安排了半天時間,扣除車程,實際上在少林寺的停留也只有兩個小時。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之中,要走訪整個少林寺,是有些為難,因此只走訪了主建築、碑石刻、塔林等地,並且只能走馬看花一般,拿著手中的SonyILCE-7RM2數位單眼相機以及iPhone手機,盡可能的將所看到的景象記錄下來,就這樣也拍了二、三百張的照片。
之後,一直在看有關少林寺的相關資料,總想著給現代的少林寺寫一篇紀述文,就這樣間歇性的看著資料,整理著所拍的照片,轉眼之間就過去的兩年,而今想想,再拖下去印象就要淡了,所以當下動筆寫下這篇文章分享。
對少林寺的印象,主要來自武俠小說裡面的描述,那是天下武功的發源地,所以常聽到「天下武功出少林」,但是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這樣的論調是有點以偏概全,所以先來談談「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緣由。
壹、「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緣由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少室山的茂密叢林中而得名。它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而敕建,至今已有1530年的歷史。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法,使其成為漢傳佛教禪宗的祖庭,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因歷代武僧發展出的少林功夫而聞名於世,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的說法。唐初,十三名少林武僧因助唐太宗平亂而受封賞,少林寺在朝廷支持下聲名大振,奠定了其歷史地位。
近代「天下武功出少林」這一說法,在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更是廣為流傳,但其歷史真實性存在爭議。結合史料和學術研究,可總結如下:
一、歷史溯源:少林並非中國武術唯一源頭
(一)、時空上的矛盾:少林寺建於北魏(495年),而中國武術在戰國時期已有記載,如司徒玄空創通臂拳。唐代《千載寺唐僧十力傳碑》已提及太極拳雛形,早於少林鼎盛時期。
(二)、多元起源:中國武術因地域、文化差異而形成不同的流派。例如:
1.武當派的道教內家拳:太極、八卦掌,強調「以柔克剛」,與少林外家功夫截然不同。
2.南拳流派如詠春、洪拳:多源於福建、廣東的地方傳統,與嵩山少林無直接關聯。
3.北方武術如滄州戳腳、孟村八極拳:有獨立家譜傳承,未提及少林淵源。
二、少林武術的真實地位:融合與發展
(一)、吸收而非獨創:明代少林方丈福居曾召集18家民間武師交流三年,融合各家之長形成少林武術體系。抗倭名將俞大猷更曾指出少林棍法「真訣皆失」,並親自傳授改進。
(二)、政治與宗教加持:少林因「十三棍僧助唐」,受皇室表彰「唐太宗賜田」。明代僧兵參與抗倭,使其聲望提升,其間更多的是政治合作,而非武功壟斷。
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成因:
(一)、文化建構:清代幫會的宣傳,反清組織(如天地會)假托少林武功以凝聚勢力,宣稱「武藝出自少林」,推動此說流行。
(二)、現代影視影響:20世紀80年代電影《少林寺》引發全球關注,將少林塑造為武術聖地,但實際拍攝時少林寺僅存破敗建築,武打演員多來自山東雜技團。
四、實戰性爭議:神話與現實
(一)、歷史戰績:明代少林武僧抗倭確有記載,但人數有限;清代禁武導致少林功夫轉向隱蔽。
(二)、近現代表現:民國時期國術擂台賽中,少林僧侶首輪全敗;當代少林武僧釋延孜47歲擊敗泰拳手,證明實戰潛力,但個案難證整體優勢。
五、結論:文化符號≠歷史事實
「天下武功出少林」更多是文化象徵而非史實,少林武術確為中國武術重要組成部分,但絕非唯一源頭,破除這一迷思,更能全面理解中華武術的多元脈絡與真實歷史。事實上中國武術的豐富性真正體現在其多源性,如:
(一)、地域上的差異:北派長拳大開大合,南拳短橋硬馬。
(二)、哲學上的分流:佛家走剛猛(少林),道家尚柔韌(武當),二派並存。
貳、少林寺的歷史
少林寺位於河南登封市嵩山,是中國最著名的佛教禪宗祖庭之一,也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以下是少林寺的歷史發展、輝煌時期、衰落原因及現狀的介紹:
一、少林寺的發軔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Buddhabhadra)所建,其名源自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的茂林,「少林」即「少室之林」。南朝梁武帝年間(520年代),菩提達摩渡江北上,於少林寺面壁九年,創「壁觀」禪法,被尊為禪宗初祖。唐代六祖慧能後,少林寺正式成為禪宗祖庭。
(一)、隋唐時期(6世紀-9世紀):少林寺逐漸成為中國佛教重鎮,武術興起,隋末「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傳說雖有演義色彩,但唐代以降,少林僧兵參與平亂的記載頻現。
(二)、宋元時期(10世紀-14世紀):少林寺依然繁榮,宋代皇帝曾多次賜匾,元代時成為漢傳佛教的重要中心。宋元時期少林寺藏經達9500餘卷,僧人數量在鼎盛時達到「眾常兩千」,即常住僧人約2000人。這一時期,少林寺不僅是佛教重地,也是武術發展的中心,影響力遍及中原及海外。
(三)、明清時期(14世紀-19世紀):明代少林寺達到鼎盛時期,擁有數千名僧人及廣闊的寺院領地,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明嘉靖年間(1521-1566),少林武僧抗擊倭寇的事蹟載入《江南經略》,奠定「天下武學出少林」的地位。清代雖受抑制,但仍保持影響力。
二、少林寺輝煌時期的規模
唐代受皇室崇佛影響,寺院擴建至「占地萬畝,僧眾兩千」,擁有塔林、下院數十處,為全國最大寺院之一。
少林寺的鼎盛時期出現在明代(14-17世紀),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少林寺因抗倭有功獲朝廷賞賜,形成「七進院落,殿宇五千餘間」的宏大格局,僧眾逾千,武僧編制達五百人。當時僧人數量達到數千人,有說法稱達到3000人以上。
全盛時期的少林寺不僅包含現存核心建築群,還囊括周邊山林田產,範圍南至少溪河,北至五乳峰,東達郭店村,西抵塔溝,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周邊建立了數十座分寺,勢力廣及中原。
明朝政府曾招募少林僧兵參與戰爭,使得少林武術名聲大振,更強化「天下武學出少林」的印象。
三、民國初年(20世紀初)的衰落與馮玉祥軍隊的破壞
進入清末民初(19世紀末-20世紀初),少林寺逐漸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有:
(一)、戰亂頻繁:清末太平天國戰爭、義和團運動、民國軍閥混戰,使寺院難以維持興盛。
(二)、政府財政困難:清政府與民國政府都削弱宗教影響力,削減寺院土地,導致寺院經濟困難。
(三)、馮玉祥部隊的破壞(1928年):
1928年,馮玉祥主政河南期間推行「滅佛興學」政策,沒收少林寺田產,遣散僧眾,將部分殿堂改為學校。同年出身少林寺的國民軍將領樊鍾秀,以少林寺為司令部對抗馮玉祥部將石友三,引發石友三報復性焚寺,千年古剎付之一炬,此事件成為少林寺近代最大劫難。這場大火燒毀了天王殿、藏經閣、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火勢持續了40餘天,許多珍貴文物與數萬卷佛經與武術典籍被焚毀,少林寺元氣大傷。馮玉祥被稱為「基督將軍」,因他支持基督教並反對佛、道教勢力,因此民間流傳他下令燒毀少林寺。但實際上,這次破壞的主要責任者是石友三,他因與寺僧發生衝突而下令放火,並非馮玉祥下的直接命令,但是馮玉祥的主張直接影響了他的部屬石友三,卻是肯定的。
樊鐘秀13歲入少林寺拜恆林和尚為師,習武三年,奠定武術根基。1914年因家鄉匪患舉家遷陝西,為反抗土匪欺壓,組織親友擊殺匪首黃彪,被推為「山大王」,以「公道大王」之名行俠仗義,提出「三不准軍紀~不姦淫、不劫貧、平等待民」。1915年突襲澄城馮原鎮,殲滅殘害難民的民團,為300餘冤魂復仇,聲名大振。1917年加入陝西靖國軍反北洋軍閥,任第二路司令。1927年拒絕蔣中正收編其部,堅持獨立建軍,1928年與馮玉祥部將石友三在少林寺對抗而毀了少林寺。
但是,樊鐘秀卻在1930年中原大戰時加入馮玉祥反蔣聯盟,其軍閥色彩,游走於各勢力間(如投陳樹藩、吳佩孚),被詬病立場搖擺。1930年6月4日,在許昌前線視察時,遭中央軍飛機空襲而重傷,次日身死,享年僅42歲。但是,其追隨孫中山先生,孤軍北伐,在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時,率先在唁電中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並絕食三日慟悼,誓言繼承遺志。之後宣示支持五卅運動,通電反帝:誓率將士廢除不平等條約!則為其不可磨滅的功績。
四、社會動盪與政治運動的衝擊
社會動盪的軍閥混戰與抗日戰爭期間,少林寺屢遭兵燹,殘存建築被用作兵營、馬廄,加速了少林寺的破敗。1949年以後的政治運動與反傳統思潮興起,佛教被視為「封建殘餘」,香火捐贈斷絕,僧人被迫還俗務農,寺內僧人最低時只有個位數,是少林寺的最低潮時期。
参、少林寺的當代發展與規模
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少林寺獲得政府支持,逐步恢復發展,成為中國文化與旅遊的重要象徵,現今的發展情況:
一、大規模修復
1982年,電影《少林寺》全球熱映,引發武術熱潮,政府啟動大規模修復工程。1983年,少林寺被列為全國重點寺院。1997年,少林寺塔林與初祖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2007年,嵩山少林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每年吸引數百萬國內外遊客。
二、現今規模
當前少林寺的核心區域(常住院)面積約為30平方公里,與歷史記載的鼎盛時期相當。然而,經過多次重建,尤其是1980年代以後的修復,許多建築為仿古風格。少林寺景區整體範圍更廣,包括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千佛殿、三塔林、初祖庵、二祖庵等組成。周邊武校、禪修中心、少林文化產業園等延伸區域總占地達60平方公里,與嵩山自然景觀相結合。目前常住僧人約數百人,遠少於歷史巔峰時期。
三、文化與經濟影響
少林寺周邊有多家武術學校,學員人數達數萬人,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全球設有50餘所海外少林文化中心,註冊商標逾700項,形成「禪、武、醫、藝」產業鏈,年旅遊收入超過20億元人民幣。少林功夫已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品牌,少林寺僧團多次出訪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但是過度商業化亦引發質疑,如「上市風波」與武校管理問題,但寺院強調「以武養禪,文化弘法」,或許新的時代亦須由新的思維來應和。
肆、現存的古蹟
儘管歷史上遭遇戰亂與火災,少林寺仍保留了一些珍貴的古蹟,包括:
一、壁畫
明代的千佛殿,內存清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這些壁畫描繪了佛教故事和少林寺的歷史傳說,是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珍品。另外,地磚上的48個武僧練功坑痕為少林武術實證。此外,清代的白衣殿有晚清時期的壁畫,描繪少林武術與「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是珍貴的歷史遺存。
二、塔林
位於少林寺西側,現存唐代至清代的磚石塔243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唐貞元七年(791年)法玩禪師塔最古,是中國最大的僧人墓塔群。
三、初祖庵
北宋,現存最古老木結構建築之一,為紀念達摩而建,石柱雕有武士、飛天等宋代石刻,相傳是達摩祖師修行的地方。
四、二祖庵
傳說少林寺二祖慧可在此斷臂求法。
五、達摩洞
傳說達摩曾在此面壁九年,洞內有清代「面壁石」複刻碑。
六、碑刻與石刻
記錄歷代皇帝對少林寺的賞賜與題詞,包括:唐代《太宗文皇帝御書碑》:載有李世民嘉獎少林僧人的敕書,為寺史重要物證。明代《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罕見融合儒釋道三教的線刻圖像,反映明代宗教融合思潮。
伍、結論:毀滅與重生的千年輪迴
少林寺的歷史是一部中華文明與宗教、武術共生的縮影,從北魏的晨鐘暮鼓,到馮玉祥的烈火硝煙,再至當代的商業化浪潮,少林寺始終在「出世修行」與「入世應變」間尋求平衡。如今,它既是禪宗祖庭,也是全球文化符號,其存續見證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下的頑強生命力。
陸、嵩山少林寺「塔林」存在的意義
少林寺塔林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西側約300米處,是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墓地,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塔群之一,它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於2010年作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塔林的歷史跨越唐代至清代,超過千年,見證了少林寺的興衰與佛教文化的傳承。
一、起源與發展
塔林的歷史始於唐代。根據史料,最早的塔建於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為紀念少林寺高僧而立。然而,現存最早的實物塔是唐代永泰元年(765年)的「法華塔」(也稱法華和尚塔),這標誌著塔林的正式形成。佛教傳統中,僧人圓寂後,若其生前德高望重,弟子或信徒會為其修建佛塔以供奉舍利或紀念,這成為塔林的起源。
隨著少林寺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塔林的規模逐漸擴大。宋代是塔林建設的高峰期,當時少林寺僧人眾多,禪宗影響深遠,高僧輩出,許多塔在此時修建。元代後,雖然少林寺受到戰亂影響,但塔林仍有所增建。明、清時期,塔林繼續發展,尤其是明代,因少林武僧協助平亂有功,朝廷多次賜封,塔的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提升。清代後期,隨著寺院衰落,塔林的修建漸趨減少。
二、塔的數量與分佈
截至目前,塔林現存古塔243座(數字因修復或統計可能略有變化),分佈在約1.5萬平方米的區域內。這些塔按年代可分為:
(一)、唐代:僅存1座,即法華塔。
(二)、宋代:約20餘座,形制多樣,反映了當時建築技術的成熟。
(三)、金代:約10座,數量較少但風格獨特。
(四)、元代:約20座,造型趨於規範化。
(五)、明代:約100餘座,占總數近一半,是塔林的主體。
(六)、清代:約80餘座,多為小型塔,顯示寺院影響力減弱。
塔林整體呈不規則分佈,高低錯落,形成獨特的視覺景觀。塔的高度從1米到15米不等,層數從單層至七層,形制包括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材質以磚石為主,少數為石雕。
三、建築特色
少林寺塔林的塔多為「密檐式塔」,這種塔的特點是塔身較短,檐部密集層疊,層數從三到七不等,與北方氣候和佛教文化相適應。每座塔的設計反映了修建時的時代風格和僧人生前的地位。塔身上常刻有銘文,記載僧人生平、功德及修建時間,是研究少林寺歷史的重要資料。例如:
(一)、法華塔(唐代):單層方形塔,高約4米,造型古樸,基座有簡單雕刻。
(二)、法玩塔(宋代):七層八角塔,高約10米,塔身雕刻精美,顯示宋代建築藝術的高水平。
(三)、普同塔(明代):一座集體墓塔,供奉多位普通僧人,高大簡樸,反映明代少林寺僧團規模。
四、歷史變遷與損毀
塔林雖歷經千年,但也遭受過多次破壞。元末明初的戰亂、明末李自成起義、清末軍閥混戰都對塔林造成一定影響。尤其是1928年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時,雖然塔林未被直接焚毀,但周邊環境受損,部分塔基出現傾斜或崩塌。此外,自然風化也使一些古塔殘缺。
五、現狀與保護
如今,塔林作為少林寺景區的核心景點之一,每年吸引大量遊客。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地政府對塔林進行多次修繕,清理雜草、加固塔基,並設立保護區。243座古塔中,大部分保存較好,少數殘損塔也得以修復或標識。塔林周邊環境經過綠化,與少林寺主體建築群形成完整的文化景觀。
六、著名塔例
(一)、法華塔:唐代遺存,塔林最古老的實證。
(二)、法玩塔:宋代代表,造型精緻,雕刻生動。
(三)、智楷塔:元代高僧智楷之塔,六角形,風格典雅。
(四)、素喜塔:明代高僧素喜之塔,七層密檐式,氣勢恢宏。
總之,少林寺塔林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建築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佛教遺址中的瑰寶,也是研究少林寺興衰不可或缺的見證者。
七、歷史與文化上的意義
塔林不僅是少林寺的墓地,也是佛教文化、建築藝術和歷史研究的寶庫。它反映了中國佛教塔葬制度的演變,展示了唐、宋至清代的建築風格變遷。塔林與少林寺的禪宗傳統和武術文化相輔相成,成為少林文化的重要象徵。
(一)、宗教文化上的意義
1.佛教塔葬制度的體現
塔林是佛教「舍利塔」傳統的集中展現。佛教認為:高僧圓寂後,其舍利(遺骨或遺物)具有靈性,修建佛塔供奉舍利既是對高僧功德的表彰,也是信徒修行的寄託。塔林中的每一座塔都承載著一位僧人的生平與信仰,從唐代的法華塔到清代的普同塔,展現了千年來佛教塔葬制度的延續與演變。
2.禪宗祖庭的象徵
少林寺作為漢傳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塔林中的高僧多為禪宗傳人,如宋代法玩、元代智楷等。他們的墓塔不僅是個人修行成就的紀念,也是禪宗思想傳播的見證。塔林的存在強化了少林寺「禪宗祖庭」的地位,使其成為佛教徒心中的聖地。
3.宗教與武術融合的獨特性
少林寺以武術聞名,塔林中的許多僧人既是禪師,也是武僧。塔身上刻畫的武術形象(如白衣殿壁畫中的「十三棍僧」故事)與佛教題材並存,體現了少林寺「禪武合一」的獨特文化傳統,這在中國其他佛教寺院中極為罕見。
(二)、歷史文化意義
1.少林寺興衰的縮影
塔林跨越唐、宋、金、元、明、清六個朝代,塔的數量、形制和質量反映了少林寺的歷史變遷。宋、元時期塔數增加,顯示寺院的繁榮。明代塔數達到頂峰,與朝廷支持和武僧活躍有關。清代塔數減少且規模縮小,則映射出寺院的衰落。塔林如同一部立體的歷史書,記錄了少林寺從輝煌到沒落再到復興的軌跡。
2.社會動盪的見證
塔林經歷了多次戰亂,如元末紅巾軍起義、明末李自成戰亂、清末軍閥混戰,尤其是1928年石友三火燒少林寺事件,這些歷史事件都在塔林中留下了痕迹,如部分塔的殘損或傾斜,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實物證據。
3.地方文化的代表
塔林位於河南嵩山,嵩山作為「天地之中」的地理中心,自古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區域。塔林結合了中原佛教文化與地方風俗,成為河南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三)、建築藝術意義
1.塔式建築的集大成者
塔林匯聚了唐代至清代的各種塔式建築,包括單層方塔、多層密檐塔、六角塔、八角塔等,材質以磚石為主,雕刻技藝從簡樸到精緻,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技術的發展脈絡。尤其是宋代的法玩塔、明代的素喜塔,以其精美的造型和雕飾,被視為建築藝術的瑰寶。
2.時代風格的縮影
不同朝代的塔反映了各自的審美與技術特徵:唐塔古樸厚重,宋塔細膩多變,元塔規範穩重,明塔氣勢恢宏,清塔小巧實用,這種跨時代的建築群,為研究中國建築史提供了珍貴的實例。
3.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塔林坐落於嵩山腳下,高低錯落的塔群與山林景觀融為一體,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這種自然與人文結合的景觀,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四)、社會文化意義
1.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
塔林中的碑刻和銘文記載了僧人生平、佛教教義及歷史事件,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的重要資料。這些文字內容不僅為後人提供了知識,也通過旅遊和學術研究傳播了少林文化。
2.旅遊與經濟價值
隨著現代旅遊業的發展,塔林成為少林寺景區的核心吸引點之一,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為當地經濟注入活力。同時,塔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軟實力。
3.民族精神的象徵
少林寺及其塔林承載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尤其少林武僧抗擊外敵、保護寺院的歷史故事(如唐代十三棍僧救唐王),與塔林中的高僧墓塔相呼應,激發了人們的民族情懷和文化自信。
(五)、國際文化的意義
塔林與少林功夫共同構成了少林文化的核心,通過電影(如《少林寺》)、武術表演和文化交流傳播至全球。塔林作為少林寺的物質遺存,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佛教和武術文化提供了窗口。許多外國學者和遊客慕名前來,將塔林視為東方文化的代表。
八、結論
少林寺塔林的文化意義在於其多重屬性:它是佛教信仰的聖地、歷史變遷的記錄者、建築藝術的結晶、社會文化的載體、以及國際交流的橋樑。它不僅承載了少林寺1500多年的厚重歷史,也折射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通過塔林,人們得以窺見佛教的傳播、禪武的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輝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塔林的價值超越了地域與時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