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我把「藍營」一詞特別加上括弧,是因為這個詞其實是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它可能是指支持兩岸統一的國家認同立場的人,也可能是指持續支持國民黨或由國民黨分裂出來的政黨的人。而「支持」如何定義?「持續」又是指多久的期間?親民黨是否屬於藍營?現在的國民黨是否主張統一?這些問題都很難有明確的答案。所以,究竟什麼是「藍營」,就仍然是個模糊概念。
在以下的討論裡,我比較採用第二種含意的藍營,就是持續支持國民黨、新黨與親民黨的人。當然,這裡仍然有模糊不清之處,只能在討論中必要處再做釐清。
為什麼選擇第二種含意?其實第一種含意(主張兩岸統一)應該比較具有核心意義。我的理由正是在於統一政策的趨於模糊化。而這也可能正是造成藍營分裂的主要因素之一。以下就先從此處試論藍營分裂的成因。
一、國家認同的模糊與分裂
馬總統上台後,就宣布了三不政策,其中有「不獨」,但是也有「不統」。嚴格來說,這兩者互相矛盾,如果還能結合,可能是因為其中有一項或兩項政策是暫時性的。譬如說,它是指暫時不統,但永遠不獨;也或許是說,暫時不獨,但永遠不統。當然,也可能是指:暫時兩者都不,至於長期如何,則待時而定。
後面的這幾種可能,究竟答案為何,馬政府似乎沒有明白交代,但卻是很重要的議題。我以為,正因為沒有明確交代、沒有明確方向,實際結果是任隨民意的自行流向。而後者卻是明顯偏向「台獨」一方,因為「土著化」的自然時間效應,以及對抗中共與中國大陸之集體意識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與兩岸交流頻繁而持續發酵。
一些民調資料顯示,台灣現在傾向終極獨立的人約佔人口的七成,而另外三成中,多數人似乎是不確定立場。換言之,終極統一的人已經是明顯的少數,約僅一成。這一成大體屬於深藍。
所謂深藍人士是否仍然支持國民黨、支持馬總統?在選舉中是否票投國民黨候選人?看起來並不一定。他們中可能有些人覺得馬總統並不夠統,又太討好綠營。他們也可能覺得新黨比較藍,又或者覺得親民黨候選人比較有能力。這大概也就是軍眷村票是否生鏽的疑問來源。
如果七成台灣民眾傾向終極獨立,那麼,大體偏統的藍營當然就會大量流失基本的支持者。我猜想,這也就是宋楚瑜選舉三連敗的基本原因。他很能幹,但是既失去國民黨的組織支持,又缺少民眾因為統獨立場一致所帶來的支持。
近年,國民黨在統獨立場上顯得曖昧。我估計,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台灣內部統派已經是少數,國民黨若高舉統一旗幟,將很難獲得多數台灣民眾支持;再者,美國方面大概對此也有底線。但是,這種曖昧本身就是造成分裂的部分原因。
當初集思會出走,應該就是國民黨(在台灣)第一波分裂的開始。集思會幾乎都是本省籍,可能內心深處偏向台獨。所以他們日後很多人都加入了台聯。實際上,國民黨內應該還有不少傾向終極台獨的人士,他們當初加入國民黨,也許是出於個人現實生活、就業及升官等的考慮,但也許是出於認為國民黨政策務實、對台灣發展總體有利的思維。只是,這些人與國民黨內的典型外省掛心態始終有扞格,不免在實際行動中出現摩擦。馬王之爭,很有可能就與此有關。對王金平來說,民進黨很可能不是政敵,而是合跳探戈舞的對方,沈浸在和諧的舞步中,乃不知對方是隨時會走向殊途之人。重要的是,他個人很可能並不認為雙方有殊途的問題。
國家認同方向的模糊,其實背後反映的是處境的複雜與困難。不但是台灣民眾內部就有統獨分歧,更重要的應該是國際的處境。中國大陸固然強烈要求統一,並用各種不同軟硬手段想要達成目的。而美國卻也強力介入,阻擋兩岸統一的可能。台灣不僅是美國在戰略部署上防阻中國勢力擴張的第一島鍊,同時可能也是一種象徵:美國鼓勵開放、進步與普世價值,各國如果維持親美路線也就能迎來開放與進步,反之則可能是封閉與落後。就後者而言,獎勵親美的台灣,也就是獎勵各國走親美路線。很可能,西方普遍的態度都偏向鼓勵台獨路線,甚至嘲笑統派路線的愚昧:竟然還有人願意接受中共的統治?台灣內部的台獨路線受到美國與西方的鼓勵,氣勢更盛。
我不確定馬政府的統獨立場究竟受到美國方面束縛到什麼程度,但我估計程度遠超過我們一般人所能想像。2009年,陳水扁曾在其向美國軍事上訴法院所提出的一分訴狀中「請求」美國承認他是「美國軍政府代理人」,這個行徑雖然荒謬,但美國扮演老大哥角色卻很可能是事實。也所以,馬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很難明白宣告長期統一的大方向。從而,部分深藍人士遂棄國民黨而就新黨,甚至投向中國大陸懷抱。其他人雖然可能不會像深藍人士對統獨模糊有如此強烈的反應,卻也可能改變因為統獨立場而認可國民黨正當性的態度。至於國際處境艱難、兩岸政策動輒得咎的困境問題,一般民眾可能並不太會去做全方位的周延思考而能多所體諒。
二、社會正義的再建構
社會(不)正義的議題無所不包,不過,通過社會建構過程,不正義的議題會集中於某些重點,且有系統性歸因層面。以當代台灣來說,不正義的主要議題可能包括二二八、白色恐怖,以及國府對外省籍與軍公教優惠的政策等歷史性議題;當然,當代的政策議題更為廣泛,兩岸、就業、食安、污染、核電、軍隊、司法…,幾乎無一不成為與社會正義攸關的爭議。而重要的是,批判不正義狀態成為當代顯學。這是個社會正義再建構的時代,凡既存體制與其衍生事物皆可認定為不正義,而多數人往往接受這樣的判斷,因為否定前期的建構很可能是當代多數台灣人的集體心理傾向。
有些人持續否定國民黨政府在台的一切作為與政策方向,這種人一般屬於深綠。本文的討論範圍不包括這種人。比較要緊的是有些人或群從認定國府的(基本)正義性或默允其行徑轉向積極否定,從而改變其政黨與政策支持立場。對這種人來說,可能主觀上自認為經過了思想啟蒙的洗禮,終於有了正確的認知與正義判斷。從而,積極顯示其新的政治立場。譬如有些人樂於公開指摘當年國民黨抓兵、抓伕的「窮惡至極」的行動(名嘴朱學恆批713事件用語)。至於如果不抓兵、抓伕,整體後果如何則置諸不論。
部分人嚴厲批評國府當年優惠外省人而相對剝奪本省人的政策「偏向」與「不公」。這種偏向大體應該是事實。但是,如果當年來台的外省人不多得些政策照顧,他們作為初來者兼逃難者如何能存活,恐怕會是很大的疑問。而他們(特別是軍隊)如果因為難以存活而再起譁變,台灣難保不也淪入共產黨之手。而軍隊以在前線為國犧牲的風險為代價,讓家眷獲得一些政策照顧優惠,其不正義性究竟有多大?至於另外一些真正享有特權的人畢竟是少數,也未必不在歷史淘洗中獲得報應。
前期的政策「不公」,如果是由那些受剝奪的人出來表達抗議,甚至尋求實質補償,堪稱合理。但是,部分外省人現在以「公正超然」姿態痛罵國民黨政府當年的「惡劣」行徑,不但是對當年的不得已處境與舉措太少同情,似乎還有點得了便宜又賣乖的況味。
本文主旨並不在為國民黨進行辯護。但是,上述的辯護性言詞更多是要凸顯:對國民黨的批判所連結的時空與意義脈絡似乎是有問題的。但是,這樣的批判意識卻足以促成國民黨與藍營的分裂。民主轉型與媒體自由化加速了這樣的分裂。而分裂出去的人並未必充分意識到促成分離的真正因素,而是主觀地將立場漂移給予合理化。
在當前台灣民眾對於社會正義的再建構過程裡,國民黨政府基本上是被否定的一方,也因此漸失去其支持群眾。不過,在這種思想轉變的大潮流中,也許應該特別區辨三種人的不同反應模式。首先是一些本省人,他們早先可能接受了國府的觀念灌輸,而接受國府統治的正當性。但是,隨著威權體制解體,國民黨的思想控制逐漸失效,國府曾經的一些惡蹟劣行被不斷放大檢驗,形象也不斷被醜化,這些人的政治支持立場與統獨立場也隨之改變。其中的一些政治熱衷者可能轉向較為徹底,譬如從淺藍變成極綠。不過,另外的多數人雖然可能逐漸轉向主張終極獨立,卻可能維持所謂中間選民的立場,而視情況決定具體支持對象與議題立場。後面這種人比例其實不低。過去,藍營的得票很可能相當程度依賴這些人。但是,這些人已經不再是國民黨的忠誠支持者,所以,候選人的個人形象與政績日趨重要。
2008年以來的經濟不景氣,以及一系列食安、氣爆等具體問題,顯然會影響上述這些人的支持傾向。而隨著他們支持態度的轉向,選情也就會出現大幅改變。藍營逐漸失去了這些曾經的支持者。只是,這些人的轉向,他們自己主觀上大概會認為只是對象表現的問題,而比較不會意識到自己跟隨板塊漂移的作用。
因為有上述這種人的立場轉變,如果從藍營立場看,未來選舉的大趨勢可能是不易樂觀的。雖然上述這種人往往政治立場並不特別鮮明,因此常是易被忽略的一群,但是他們的人口比例其實不低。他們不是屬於顯著少數(significant minority),而比較像是沈默的多數。
再說到藍營中的外省人。在傳統明顯偏藍的外省人中,一直有一小群自由派人士,譬如胡適、傅斯年、雷震、費希平、楊國樞、胡佛、李敖…等人。他們常扮演批評執政者的角色。早期的自由派,比較需要付出批評執政者的代價。隨著解嚴與民主化,晚近的自由派比較不會為批評執政者而受到打壓,而媒體的自由化則有利於批評者獲得聲望。從而,明顯會有更多人樂於擺出自由派、批評者的姿態。晚近的自由派可能藍綠兩方都批,以彰顯其客觀、超然的地位。他們有時候仍然會支持國民黨候選人,譬如馬英九第一次選總統的時候,這些人中可能有些人就投下了支持票。但他們不再是國民黨的死忠支持者。反之,如果藍營執政群體有什麼被認為不正義的措施,他們可能比其他人做出更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們絕不吝於凸顯自己正義代言人的角色。也或者,有些外省人抱著「原罪」心理,而對與外省人淵源較深的藍營抱持格外嚴厲的批評態度。重要的是他們實際上逐漸漂離藍營板塊,形成另外一種政治立場。廣義而言,他們也可算是中間派。這種中間派比較不是既存的類屬,而是新生事物。而他們的出現,同樣也意味著藍營的分裂與衰頹。他們對於藍營的批評,由於其與藍營的淵源背景,故常有較強的視聽效果。
另外也有些外省人在整體正義再建構的過程中,直接轉為綠色,甚至成為國民黨的忠誠敵對者。這種人在外省二、三代中,人數明顯漸多。譬如鄭南榕、廖中山、陳師孟、林向愷、鍾佳濱、謝志偉、段宜康、陳立宏、王定宇…等都是。他們不僅偏獨,而且批藍、反藍甚力。有了這些人,藍營幾乎不需要其他的政敵。以陳師孟為例,其祖父與國民黨有特殊淵源,他的反藍立場也就特別有象徵意義與說服力。另外,還有像賀陳旦、林全等人,政治立場較不強烈,卻也明顯親綠。
依上面所述,如果說現在的國民黨幾乎是眾叛親離,或許不為過,連那些當年跟隨國民黨來台灣的外省人的子弟,都有許多人反對國民黨,而且主要是因為國民黨的過去「罪孽」,而非出於晚近馬英九個人的因素。也許,馬總統其實是延續國民黨統治權的一個奇蹟。
有外省背景而親綠、反藍,或許還有一種狀況值得一提,可以藝人于美人這種人為例。名義上,他們也可算是外省人,因為他們有個外省父親。但是,他們的外省聯繫卻很少,因為他們實際上與本省母親及其家族成員有較多聯繫。部分外省老芋仔狀況窘迫、勉強成家,卻因故難與家人維持緊密關係。他們的子女勉強可歸為外省二、三代,卻與「外省」沒有太多聯繫,而對國民黨或藍營也少有情感牽繫與忠誠。再者,那些居於較底層的外省二、三代,部分因為階級因素而承受到相對被剝奪感,因而有些人在社會正義再建構的過程中更易轉為國民黨的批判者。這類型的人常與外省親緣薄的人有交集。
父祖跟隨國府來台的外省二、三代,作為國民黨的批評者,部分意義或在於能跳出出身框架,從事客觀、公正的批評。這種行徑可能有助於促進社會正義。但是,有些批評卻也可能落入廉價正義的格局,所謂正義可能只是取決於多數意見與簡單邏輯,用現今的合理、人道行動標準來批判當年的國府舉措,而對於國府當年的處境卻缺少必要的同情。簡單說,1949年前後的台灣,風雨飄搖,極可能也隨大陸其他地區一樣陷入共黨統治。沒有人能保證可以抵擋住共黨侵台。在這樣的背景下,為增兵力與軍事資源,也為減少內部分化,國府採取了較極端的、威權的,甚至不人道的一些措施,而這些措施在今天比較沒有國防危機意識的時候,卻被拿人道標準來批評。
同屬於由國民黨分裂出去而批判國民黨的一類,有些人是政治權力鬥爭的直接涉入者。宋楚瑜是一典型範例。他脫離國民黨,另組親民黨,稍後甚至表示親民黨並不屬於藍營。他可能是因為政治權力鬥爭的理由而離開國民黨。但是,一旦脫離了國民黨,他也會通過社會正義再建構的過程來合理化他的離去與批判國民黨行徑。事實上,宋並非來台外省國民黨人造成藍營分裂的第一例。之前,新黨已經脫離國民黨,並自居於「正藍」。所謂「正藍」,寓意也在批判國民黨的正當性。只不過,這種批判比較不是關乎過去的不正義,而是著眼於國民黨後期的變遷,譬如從李登輝執政以後的國家認同方向問題。總之,那也同樣帶來藍營的分裂,國民黨也因此而板塊縮小、變弱。
三、民主轉型中各群體的不同反應
台灣在解嚴後加速走向民主化。民主化帶來的影響對不同的群體可能並不相同。民主化就像打開潘度娜的寶盒,裡面會跑出許多不同的事物。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化可能對綠營與藍營起著不同的作用。
媒體可能是對民主化反應最強烈的一類。媒體隨著民主化而變得多元、小眾化,而且言論自由尺度極度放大。其中,綠媒的變化幅度又遠超過藍媒。藍媒實際上是快速式微,而綠媒則有明顯增長。這可能與其潛在的喜好閱讀族群人口數量有關。媒體的變化當然可能影響一般民眾的政治立場偏好。據說,一些地方性電台就對地方選情影響極大。綠媒的增加也擴張了綠營的板塊。
更重要的是,綠營似乎因為民主化與媒體自由化而更趨於凝聚。這種凝聚在台灣南部的農業縣分最為鮮明。他們在思想與資訊控制解除以後,以一種類似命運共同體覺醒的形式形成一種高度凝聚的集體意識。這表現在投票的集中與支持態度的一致上。
反之,類似的「覺悟」卻可能使藍營走向分裂。譬如部分較下層的外省人,因為階級意識覺醒而開始批判國民黨政府。當年的外省較低階老兵被認為是被國民黨利用後拋棄,是被不人道對待。這種說法暗示,另外有一群高階特權份子,享受著榮華富貴,因此是底層民眾的階級敵人。只是,我們即使看白先勇等人的著作,也不太能看到特權的清晰影像。趙寧先生當年以將軍之子的身分留美,但是卻留下「趙茶房」日記的故事。蔣家子弟或許是最極端的特權份子,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家第三代三兄弟令人欷噓的下場。至於宋家,似乎早已淡出台灣。關於特權的想像,是否被先定的階級意識所誇大?資源分配不平均當然從來都是事實。但是,它應該作為對國民黨否定評價的主要依據嗎?畢竟,在兩蔣時期台灣的貧富差距是相對較低的。
藍營分裂,意味著他們將失去執政權,接著可能是失去歷史解釋權。歷史解釋的扭曲或片面性當然會讓那些執著於中國認同與外省人苦難經驗之意義詮釋的人感覺遺憾。但是,歷史解釋的扭曲或片面性也可能誤導集體的理性抉擇。國家認同的抉擇需要全體最大的理性智慧,而不當抉擇所可能帶來的全體危機是否能充分為大家所體認呢?
- 17樓. 襄樊散人2014/12/01 10:33
廉价正义太多太滥。其背后或许也有外国霸权推波助澜。
美军当年韩战不利的时候还曾经大批屠杀难民以避免北韩间谍渗透。苛责当年的国民党,不只是廉价正义,而且根本就是伪善和愚昧地服务于外国霸权、皇民余孽。
- 16樓. 阿西又來了2014/11/29 12:16
1. 我是選黨也選人的, 綠營給我的感覺還是持續在 衝撞 暴力 分化社會, 為終極台灣獨立目標奮鬥.
一樣 個人感覺而已,但民眾自有主張,至於台獨,... 又如何? 有那麼十惡不赦嗎?
2. 綠營的人所衝撞出來的問題,雖然人們發現不是無的放矢,但最有效的解決方式還是司法制度和議會民主表決制度, 痛恨街頭暴衝. (服貿, 核四)
那是你相信司法,所有的遊戲規則都在於你願意去相信,你也可以相信保皇黨啊,你也可以相信大清律法,他們也是有法律的,也是有制度的,你也可以相信共產黨的法律啊。去啊。當年老蔣吃的苦頭還不夠嗎?還要葬送掉現在台灣人的前途。
3. 回到統獨,誰說統一只有兩種選擇? 1是我們吃掉老共,2.是我們被老共吃掉,相信兩岸人民會想出和平相處之道, 邦聯, 國協? 只要能維持中華民國的獨立人格和國民的民主自由生活型態, 新黨郁慕民的說法為何不可行?
所 以啊,你們要的就只是"形式上的統一",一個意淫的大中國,邦聯,國協能維持中華民國的的獨立與國民的民主自由型態,只有埋在土裡的駱駝才會相信,一個沒 有五權憲法,沒有五權分立,沒有三民主義的形式上的統一中國你也配稱他為中華民國,丟臉啊,你不是共匪派來的就是我三民主義考不及格。要不就是你歷史根本 也不及格,孫文沒幹過這種事嗎?為求清朝退位,他甘願讓位給袁世凱,南北一統,求的是共和,結果呢,他還要亡命日本還要二次革命,今天一個從頭到尾還在竄 改中華民國史竊據中國已經替中國人民洗腦的土匪政權
,去跟他議和,去跟他
邦 聯,真是笑死人了,你看看你上面寫的維護中華民國的邏輯,還好意思問我郁老大的說法為何不可行? 沒有腦子思考就不要出來丟臉啦。問問你們自己,反省自己,你們要的是什麼?只是表像的無法割捨的心理中國還是實質的中華民國。真的中華民國只有大陸人民起 來幹掉共產黨推翻中共國,還給國軍一個公道,還給中華民國一個公道,回到中華民國憲法,徹底清除共產黨70年來給中國的餘毒才有可能,而這已經不是台灣人 能做的了。
台灣這麼點人苦苦支撐這麼多年,夠了,你喜歡大中 國,就回去中國大陸努力好好想辦法推翻中共,不要讓中國這兩個字給全世界看扁了,不要讓後代子孫念的是用殘體字寫的錯誤歷史。台灣現在不獨立是因為稍微有 點思考的人的確對整個前因後果還有點感情,等到再下一代,國軍的傳承也好,地理的分隔也好,思想的差異也好,最後就會獨立了。
- 15樓. Taylor ho2014/11/29 11:18
整體上來通篇分析都是對的,但就像回應中有些人所說的一樣,Then?
後續呢?所以國民黨該怎麼做,該做什麼?
統獨是個大問題,但這個問題卻源於人民本身對統獨有著一種利益趨向的心態,絕大多數的人其實並不排斥統,也不排斥獨,只要對自身有利,統獨皆可,因此在現在這個局面之下,就先以不變應萬變來看待統獨,但對國民黨而言,統一是他們核心要切割式困難的,但同樣的情形一樣也發生在對立的民進黨身上,獨立是他們的核心,無法切割。
因此,兩陣營其實都不約而同的不對這兩件事做出絕對的表態,但最終台灣還是得面對,居時會是哪種立場佔上風呢?
這點恐怕暫時無法知曉。
- 14樓. Xmab2014/11/29 11:17
我就是長期支持藍營的本省人 但我不是國民黨員也可以說是中間選民
1. 我是選黨也選人的, 綠營給我的感覺還是持續在 衝撞 暴力 分化社會, 為終極台灣獨立目標奮鬥.
2. 綠營的人所衝撞出來的問題,雖然人們發現不是無的放矢,但最有效的解決方式還是司法制度和議會民主表決制度, 痛恨街頭暴衝. (服貿, 核四)
3.
3. 回到統獨,誰說統一只有兩種選擇? 1是我們吃掉老共,2.是我們被老共吃掉,相信兩岸人民會想出和平相處之道, 邦聯, 國協? 只要能維持中華民國的獨立人格和國民的民主自由生活型態, 新黨郁慕民的說法為何不可行?
- 13樓. 阿西2014/11/29 02:48
你這一看就知道是被嚇壞千秋萬世國民黨的外省人,你怎麼不說支持國民黨的本省人沒有你想像中的少呢 老蔣當年帶了不過200萬軍民過來,如果在選舉中都你這粗糙的一分為二或者統獨的舊思維 那國民黨根本就不用選了
我就是長期支持藍營的本省人 但我不是任一黨員也可以說是中間選民 你以為人民的腦袋就跟你的思維一樣簡單嗎 像你如果去當幕僚 根本就跟不上思維的變化
1. 中間選民或知識份子即使是黨員 也是選人不選黨的 藍營過去推出的人 知識份子形象好 學歷好經歷好 專業形象好 口條好 外型好 管他是外省人還是本省人呢 綠營給人的感覺 衝撞 暴力 分化社會 這才是為什麼在台北藍大於綠的真正原因,國民教育的提升與人民素質的提升只會讓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年輕選民已經不再是你那樣的心理分析了
2. 綠營的人所衝撞出來的問題,慢慢慢慢的人們發現也不是無的放矢,甚至國民黨下面人模人樣大官一樣貪污,一樣百病叢生,在小英選總統後,人們發現綠營也在轉 變,不再是過去朱高正後的跳上跳下的流氓政黨,而是以論述柔性的文明政黨,當然隨著他加入與推舉的人才多了,人們也會選他,這不好嗎?難道一個國民黨千秋 萬世執政的國家是你認為的中華民國?是孫文要的民主政治?
3. 連勝文的問題就是上面網友說的,他的問題不是權貴,不是官二代,而是無能,經國先生也是官二代,有人用這個質疑過經國先生嗎?連勝文有什麼學經歷?他那點 東西,在今天出門撞死一堆人才的社會根本就是loser,人們不是沒給他機會,在媒體上在資源上他所表現出的結果,人們相對的比較,除了選柯p還有什麼選 擇。今天一個深耕台北長期的丁丁被權謀做掉,沒有國民黨人出來替他討公道,倒是鄉愿的替連搖旗吶喊,看在中間選民眼裡,情何以堪?
3. 回到統獨,說實話,統一為什麼會沒有市場,不是綠營的造謠去中國化,而是統一只有兩種選擇,1是我們吃掉老共,2.是我們被老共吃掉,在現實上你覺得人會 怎麼選擇呢?共產黨的壞不是我們造謠的,是古今中外的歷史證據告訴我們的,哪個民主國家會跟共產國家統一?一個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土匪政權要台灣人去跟他們 統一,你們是失心瘋啦,最近看到新黨郁慕民的一些說法,說真的我真的覺得他們為了一個"統一",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跟老共談判這種白痴話都說的出 來,這已經沒有人在care了,中華民國很棒,如果沒有共產黨造成目前的現實狀況,中華民國的歷史與光輝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社會已經進到目前這樣,除非大陸人起來恢復中華民國,不然台灣獨立只是將來唯一的選擇。
這次台北選舉讓大家也看到了不是只有綠營才在搞分化,粗鄙,權謀,藍營也不惶多讓。
讓我們回到真正的選賢與能 不要在那邊玩權謀講一些似是而非的因果 沒人會理你的(cyril@intel.com) - 12樓. 金門仔2014/11/29 02:17
國家認同當然是台灣,
鄉土之所在,國家之所在。
拒絕自己的鄉土,卻意淫千里之外不是自己鄉土的中國,豈不是認同錯亂?!
我們金門原本隸屬於中國,自1949年改隸屬台灣,
即便自小受到國民黨大中國主義的洗腦,小時候我也曾經以為我是中國人,現在則清楚知道,台灣才是我的國家。
只是我的國家認同(台灣)不會妨礙我喜歡中國文化。
相反的,也不因我喜歡中國文化,就混淆了我的國家認同(台灣)。又像科西嘉島改隸屬於法蘭西,拿破崙效忠的對象自然是法國,不會有哪個人會主張科西嘉人拿破崙是義大利人。
什麼是愛國,保衛鄉土(台灣),抵禦外侮(中國侵略)即是。
脫離鄉土,即是孫文所說的為了幻想中獎的彩券(大中國主義)而丟棄賴以為生的扁擔(台灣)。 - 11樓. @@@@2014/11/29 01:23
.
當然是連勝文當市長才對.
柯p這個空心佬,連大型造勢演說都要讀稿,證明毫無中心思想,沒能力自由發表演說.十足是個造神下的變態產品.
看看你錢包內最密切的兩張卡: 健保卡和悠遊卡.
健保卡是連勝文他老爸當行政院長時魄劃,全球排名前二,美國也要來取經.
悠遊卡則是連勝文協調萬方,擴大為電子錢包,全台超商及店面可刷,明年初全聯也要加入.
外國人紛紛來台定居,就是因為看病便宜,買東西方便,連戰父子對台灣功不可沒.
那些反對的人可以無需感念,但是造謠抹黑與惡意中傷,實與畜牲無異.
- 10樓. 帶著悲壯走向毀滅,比賭一把改變的機會來得好嗎2014/11/25 12:05
- 9樓. 有人還反清復明嗎?2014/11/24 11:02台獨或獨台思想配合著媒體長期醜化中國的運作之後,支持台獨或獨台的民眾超過70%乃是必然現象,但這將導致與明鄭時期反清復明思想傳播於台灣一樣的結局。時至今日,當初努力炒作反清復明思想的人們,他們的後代還有人在反清復明嗎? 各國的版圖,幾乎都是戰爭打出的,而歷史不會停止前進,台灣人想要有不同的結局,就得祈禱中國實力永遠無法對美進行反介入戰爭。
- 8樓. 古非2014/11/22 08:20藍營分裂的遠因是馬軟趴,近因是連大明,深藍的古大俠為之不爽久矣,這次台北市長投票決定去圈選那位雖名不見經傳但卻很難得竟然不是豬的3號李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