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北一女教師區桂枝女士引起的爭議,此刻好像暫時偃旗息鼓了。不過,關於對傳統中國文化傳承與否的爭議仍然值得大家繼續思考。未來,這類爭議也還是可能再度發生。
我試著把相關的爭議擺在「去脈絡化」這個思考框架下,並且提出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先撇開中國這個容易關心則亂的關注焦點,試從韓國與日本的長期歷史發展來做些比較觀察。我以為,韓國很可能因為更受到中國(或中原大陸)作為一種廣義社會網絡的牽絆,而發展較日本遲滯。日本則因為較能獨立於中國大陸來發展,尤其在近代變遷過程中為然,結果遠較其他社會發展順利、快速(當然不是沒有頓挫、抵制)。
韓國因為在19世紀後半依違於中、日之間,卒招來甲午戰禍,最後完全失去了作為獨立國家的資格。這可說就是一種被複雜網絡牽絆的結果。聯想到區老師的爭議,我們的討論也可以更聚焦於與文化走向相關的議題。而這裡面也還是會有社會網絡的影響在。
韓國在二戰以後,大力推展韓文,廢漢字。認識漢字的韓國人快速減少。這個過程想必也經過一定程度的掙扎。像通用文字的改變這種事情,社會必然有得有失。麻煩的是,它除了涉及政治經濟層面,也還涉及主觀情感或身份象徵等層面。李氏朝鮮時期,隱然受到中國的某種影響力,朝鮮官僚階級顯然偏好維護漢字,而壓抑韓文。也許部分是因為漢字背後連結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識漢字也是一種特權,因此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徵,乃至是一種晉身兩班的敲門磚。後面這種作用,其實很可能還是和中國在背後起的作用有關。也就是說,即使在韓國已經有了韓文字後,中國仍然還會施展影響力,讓韓國繼續以漢字為官方通用文字。
但是,當韓國獲得了較大的政治自主性以後,韓國擺脫了中國的影響力,韓國政府就毫不猶豫地廢除了漢字。而韓國社會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儘管因此可能對許多傳統文物的認識減弱,但僅僅是識字率的快速大幅提升,就已經非常值得(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韓國的成人識字率從1950年代的約22%提升至1990年代的98%以上)。
韓國對漢字存廢態度的前後落差,似乎很大。這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來自「文化意識形態的轉向」,而這背後又與統治群體相對於人民力量的天平傾斜有關。民意顯然傾向使用韓文,而不是漢字。因此導致對傳統文化掌握能力的流失,民意顯然並不那麼在意。這裡面有方便性的考慮,很可能也有新興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而這種民意通過政策快速改變了韓國的文字使用與認識普及型態。
韓國在戰後抉擇是否要廢漢字,顯然會面對「語言作為工具與象徵雙重角色的矛盾張力」。語言不僅是傳達訊息的媒介,更是一套文化認同與歷史記憶的承載系統。漢字在韓國長期被視為通往知識與權力的橋樑,其背後連帶著儒家經典、科舉制度與中國中心的宇宙觀。當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興起、殖民與冷戰夾縫中的韓國必須重新定義自我認同時,漢字的象徵意義便從「文明的標誌」轉化為「他者的遺緒」。
這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語言政策的轉變,更是一場文化脈絡的大洗牌。這裡面蘊含了某種「去脈絡化」的意義。這種去脈絡化,表面上是將語言簡化,使民眾更容易識字與參與社會;但深層來看,也是將原本與特定文化、階級與歷史權力結構連結的符號體系拆解、剪斷,使一個社會有機會重新建立自己的文化邏輯與認同結構。
然而,這樣的去脈絡化究竟是解放,還是斷裂?韓國的例子提供一種可能:透過主動選擇與重構,去脈絡化可能成為文化自主與普及化的契機。但同樣的過程,若是在未經深思熟慮或缺乏共識的情況下推動,則可能淪為文化空洞與記憶斷層的製造機器。
台灣今日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批判,也許正處在類似的轉折點上。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理解越來越薄弱,而課綱的改革與教材的選擇,無疑都成為價值競逐的場域。如何在去脈絡與再脈絡之間找到平衡,使我們能既不固守僵化的文化遺產,也不輕易斷裂我們的文化根系,正是我們面對這類爭議時無法逃避的核心問題。
台灣的文化路線抉擇,承載的意義可能更複雜,也更困難。當台灣想要走上去脈絡化的文化路線時,不只是會有不同歷史觀與世界觀的衝擊,還必須面對政治現實的問題。去脈絡化在此的具體意義大體是去中國化。而台灣究竟要不要走向去中國化,台灣內部顯然有不同的聲音。同時,還有外面的聲音,也就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異議。去中國化顯然與台獨路線有密切的關係。去中國化路線很可能是在為台獨路線提供心理條件。儘管邏輯上,前者並非後者的必要法理條件。但是,只要台灣還有中國文化認同,或許就會使台獨運動受到妨礙。
台灣和韓國的不同之一是,韓國對中國確實沒有什麼共同的國家認同;而台灣內部則有些人對廣義中國仍然抱持認同。雖然這種人在現在的台灣應該是少數,而且還在繼續減少中,但是,他們的中國認同終究強烈,而且,背後還可以有龐大勢力支撐。台灣究竟能不能走上獨立之路,其影響深遠,遠甚於主張者與反對者所能想像,而且很可能背離行動者預期想要的結果。
身為外省第二代,長期支持藍營候選人的我,至今仍然很難在情感上由衷接受台獨的主張。但是,我在漫長的心理掙扎後,慢慢也捋清楚了,在中國大陸的政治制度沒有根本改變以前,台灣實質上獨立於中國大陸的狀態是對台灣最有利的狀態;即使台灣追求法理台獨,我也沒有足夠的理性理由反對。專制體制下的中國大陸,作為台灣的廣義社會網絡的一部分,會對台灣產生長期牽絆的效果,而且牽絆的程度超過想像。這種牽絆並不完全是政治上的,也可能在其他的社會文化層面。僅僅是關於如何看待專制體制,就可能因為中國大陸的影響,而讓台灣的民主化之路走得更艱難。如果台灣想要從西方獲得更多的文化洗禮,也可能因此受到阻礙。
台灣中學裡究竟要保留多少文言文,這其實不是問題的根子。根本的問題還是台灣究竟想要走上什麼樣的路,和中國這個龐大的社會文化網絡(按:我以為社會網絡在概念上可以和文化網絡區分,但是在實際經驗上,兩者難以分割)要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在兩蔣時期,政府提倡的是中國民族主義。但是,現在的我,學過社會學裡“文化專斷”(cultural arbitrary)概念的我,漸漸體會到,中國民族主義未必是主流台灣民眾的內在認同趨向。被中國民族主義束縛的台灣,也很可能會難以大步向前邁進。
台灣會不會因為學校裡減少了文言文課程與認識中國相關的課程而影響台灣的文化發展水平?從某方面來說,是有可能。譬如說,會寫古體詩詞的人很可能就會越來越少;能夠理解古詩詞的人也會越來越少。當然,這只是舉例。會降低文化水平的領域應該不止如此。但是,整體的文化發展,乃至其他政治經濟發展,應該會得多於失,得失並不相埒。
自由是創造力的重要條件;網絡則產生牽絆,縮小自由空間,從而也壓抑創造力。而專制體制社會尤然。近代西方與中國社會的創造力差距,我以為根本源於此。
誠然,去脈絡化既可能帶來解放,也可能帶來斷裂。缺少社會網絡支撐,人也可能變成無文化或文化水平低落。不過,以今天的台灣來說,應該不必慮及資訊不足,而只是要如何在資訊之海中做出適當選擇。即使是有人要學習文言文、古詩詞,也不愁沒有教材,甚至不愁沒有教師。
有人可能會質疑,認為即使資訊不缺,也還需要有人帶,甚至有人逼,學習才會有效果。所以,課堂不教的課程,學習效果都會很差。換言之,課綱未列的課程,相關領域的知識發展恐怕都很難有好的水平。這種想法其實未必。
我們或許可以想像一下。幾乎所有的學科的起頭,都是在沒有這門課程的條件下開始的。簡單說,社會學的創始者絕不是社會學系的學生。政治學、經濟學…亦然。洛克是政治學系的學生嗎?寫“國富論”的亞當斯密是經濟學系的學生嗎?孔德是社會學系的學生嗎?課綱沒有列那門課,那個領域就發展不好嗎?事實上,恰是在沒有既有的學科知識限制下,創新思想才得以開展,才有了新學科的誕生。我們又怎麼能夠確定,現在的學科知識畛域的劃分就應該是最後的樣子呢?為什麼不可以有新的學科劃分方式出現呢?我們更應該隨時期待有新的思想、知識出現。不是嗎?那麼,為什麼要被傳統的一些想法束縛呢?為什麼要被既存的社會網絡限制呢?
求新、求變,這其實是近代人常用的口號。那麼,去脈絡化不也可以作為一種求新、求變的具體方式嗎?
去中國化也可以視為一種去脈絡化,也是台灣求新、求變的具體途徑。它涉及文化,也可以是涉及政治、經濟議題。但是,就其提供較寬廣的自由空間而言,意義類似,都有利於台灣的發展。事實上,我以為,兩蔣當年把國府遷移來台灣,原意雖然絕不是要讓台灣獨立於中國大陸發展,但是,實際上卻產生了這樣的效果,並且使台灣免於經歷一系列的左傾、激進運動,讓台灣更平順地發展、進步。台灣能夠平順發展,正是因為實際上獨立於中國大陸這個網絡。也就是說,台灣的廣義去中國化,實際已經產生了有利台灣進步的作用。
而當台灣在80年代開始經濟回饋中國大陸時,這是台灣在獨立於中國大陸的條件下對中國大陸產生的積極貢獻。尤其當六四以後,中國大陸缺少西方國家的投資挹注,台灣(和香港)更扮演著開路先鋒的投資者角色,為中國大陸經濟再起產生了不小的作用。(只是這一段被中共在後期刻意隱匿,而少為大陸人注意)
總之,當台灣與中國大陸保持相當隔離的狀態下時,台灣發展得很好。而且,這樣的台灣也對中國大陸起到積極援助的作用。反之,如果台灣在1949年就完全納入了中共的統治,那麼,台灣就會跟著中國大陸一起沉淪,一起經歷那些慘痛的歷程。而且,台灣也將泯然無異於中國大陸的一個省,甚至是更小的單位,而不可能有現在的光輝亮麗。而且,台灣也就不可能在六四以後對中國產生什麼積極作用。
但是,為什麼中共此刻卻汲汲營營要收復台灣呢?對“中國”而言,統一大業真的那麼重要,即使承受重大犧牲也必須完成這項使命?中國這個古老國家,其實已經長期因為要維繫一個龐大帝國的“整合”,而犧牲了許多其他的可能發展。低度整合,最常借助於高壓統治。但是,高壓統治卻壓抑創造力,壓抑人的性靈。而且,高壓統治也總是有極限,時間到,往往會以極度淒慘的方式垮掉。未來的中國,同樣也很難跳出這種窠臼,除非轉型走向民主化。而民主化的中國,不需要現在這種龐大規模,也不需要強迫兩岸統一,而可以發展得遠比現在更好。
重要的是,很多人拒絕做出這樣的想像思考。他們習慣性地摹想中華帝國的榮光,而認為兩岸統一是其中必要的環節。我很希望他們能夠換一種思維,做出不同的想像。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6樓. Taiga2025/04/15 23:40版主:「很多人拒絕做出這樣的想像思考。他們習慣性地摹想中華帝國的榮光,而認為兩岸統一是其中必要的環節。我很希望他們能夠換一種思維,做出不同的想像。」
我們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對於台灣未來要走的路線,必須以現實為基礎,謹慎的籌謀;我們和你老不一樣,你是生活在幻境中的人,把胡思亂想當成創意,只好說:「qu si ba ni men!shen jing bing !」 - 5樓. 狐禪2025/04/15 18:55何謂 汲汲 試申其義。不可以抄喔。
- 4樓. 102025/04/15 12:09版主台獨思想炙烈
去脈絡化 不會是解放 也絕對不會是斷裂
去了漢字 表面上是切斷了 原也屬於自我民族所擁有使用的漢字
然 人文、歷史文化的脈絡 依然根深蒂固 淵遠流長
這種企圖 重新開啟編織建造 另一個全新的 有別於漢文化思想 新的脈絡
甚至異化自己
適得其反
啊~ 愛情就像木棉道 季節過去就謝了 愛情就像那木棉道 蟬聲綿綿斷不了
- 3樓. Taiga2025/04/15 09:44版主:「韓國政府就毫不猶豫地廢除了漢字。而韓國社會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儘管因此可能對許多傳統文物的認識減弱,但僅僅是識字率的快速大幅提升,就已經非常值得。」
中共簡化漢字主要理由就是為了「掃除文盲,提升識字率」,那麼台灣沒有簡化漢字,所以識字率一定低於中國大陸囉!然而,所有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的識字率在全世界都位於前列,並不低於中國大陸。
文字的功能有兩個,一是「紀錄」,一是「閱讀」,也就是「寫」和「讀」。中文的罩門在「寫」不在「讀」。根據日本人的實驗,有夾雜漢字的日文和純假名的日文,在閱讀速度方面,有夾雜漢字的日文讀起來比純假名的日文要快得多,這就是日本人不廢漢字的主要原因。比如說,「象」這個漢字比「ぞう」這個假名更容易讓人聯想到它是什麼東西,「馬」這個漢字比「うま」這個假名更有具體形象,容易「認」,容易「讀」。
現代電腦的使用讓中文的「難寫」問題幾乎迎刃而解,而過度簡化的漢字譬如說:「仅、叹、汉」、「风、冈、凤」等反而造成讀取時的困惑,這些過度簡化的漢字將來勢必會被廢除。
韓國一直都有恢復漢字使用的呼聲,我認為將來韓國會恢復「諺、漢」字夾雜使用的狀態,這是有利於閱讀又不會太難寫的狀態。 - 2樓. Taiga2025/04/15 09:41ㄅ、版主:“擺在「去脈絡化」這個思考框架下,並且提出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孔子說:「思而不學則殆」,這個「殆」字是「危險」的意思。你如何「想」都可以,但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拿「事實」來印證你的說法,這樣你的說法才能成立。你有「去脈絡化」、「去中國化」的想法,悉聽尊便,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去中國化將使台灣淪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個後果,你這個書呆子恐怕還沒「思考」到吧!
ㄆ、版主:「我以為,韓國很可能因為更受到中國…的牽絆,而發展較日本遲滯。」
請問韓國人有把他們近世以來的落後歸咎於中國嗎?沒有啊!從未聽說!韓國人都沒這麼說,你卻認為韓國近世的落後是受中國「牽絆」所致。東家有人病了,你說是你害他病的,西家有人死了,你說是你害死他的,你是撒旦,你是魔神,拜託你不要把我們中國人拖下水。 - 1樓. 羅非魚2025/04/14 21:51您老人家....真的是活在幾百年前的時空裡.
"中國這個古老國家,其實已經長期因為要維繫一個龐大帝國的“整合”,而犧牲了許多其他的可能發展。低度整合,最常借助於高壓統治。但是,高壓統治卻壓抑創造力,壓抑人的性靈."
對於21世紀的中國,你瞭解是零.非常遺憾啊!
但是也真不建議您老人家再回去中國走走看看.
因為機器人被輸入的軟體記憶是固定的,是死的,除非換掉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