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移居海外需切记 远离中国人 远离公知”?
2025/01/20 22:01
瀏覽648
迴響2
推薦6
引用0







上面這句話是視頻“西康札記”主持人的話。他在討論最近的一個爭論事件時所發。爭論是關於“公知”鄭也夫先生涉入泰國清邁房產買賣中所引起的糾紛。我對這起房產買賣的糾紛本身沒什麼興趣,而對上面這個題目比較感興趣,想在這裡談一下。不過,我還是再提一下這件糾紛,作為討論的談資,就算是借題發揮吧!



清邁中國人之間的這起糾紛,是因為有人在此買房,稍後大概因為覺得權益不是很有保障,要求退房,而退的錢額度不如期望,於是對中間“仲介”的人鄭也夫先生(網路名稱好像是“土家野夫”)公開表示不滿,雙方於是產生了矛盾,而且在網路上受到熱議。部分當事人與媒體人王志安、“西康札記”視頻主持人...等多人都公開進行了討論。上面這個標題就是“西康札記”視頻節目主持人所定的這期節目標題。我看了特別有感觸,所以拿來作為談資。



其中一位最初涉入者“初一”女士,據鄭先生的說法,根本買的房子和鄭先生並沒有直接關係。鄭先生介入了四期房子的規劃、出售,但是並未涉入三期建案的出售。“初一”買的是三期的房子,鄭先生連仲介的身份都不是,最多是事後幫助調解退房的人,結果卻遭到這位女士的公開言詞攻擊,似乎有點冤枉。)



對於這起糾紛,我覺得這個糾紛的背後牽涉到幾件事:首先,泰國政府似乎限制外國人在泰國擁有地產。有地的房子(別墅),外國人只能租,而且有限期(30年);或者,以公司名義買房地產。這些限制,使部分外國人(也許特別是中國人)覺得產權缺少保障。



此外,根據鄭先生的說法,泰國在2022年下半,似乎又增加了一個買賣房地產的限制,本來可以在房地租賃契約的背面背書,註明實際買主(但是名義上只是租戶),但是現在(似乎是暫時)規定不可背書。從而,實際買主的權益可能越發得不到保障。這當然更增加發生糾紛的可能。(不過,另外一位博主的說法,似乎是說,會依照簽證期限限定背書期限。我不確知其詳。而且網路上也難查出究竟。)



鄭先生也表示,泰國政府似乎特別擔憂中國人在泰國大量置產,而且還是“灰產”(意思是走法律邊緣策略的買賣),所以對中國人買房的處理態度特別嚴格。新的限制似乎也是因此而起。



總之,會有人要退房,很可能主要是因為買主覺得產權缺少保障,所以決定要退房。問題是,有人對退房所得到的退費金額似乎不滿意,覺得虧了,於是怪在鄭先生頭上,因為他被認為是仲介,而且是拿高額仲介費的人。



鄭先生則表示,他只是太熱心,結果卻捲入這樣的風波中。鄭先生究竟有沒有試圖淡化自己在買賣中的角色,我作為外人很難置喙。不過,我想試著藉此提出一套論述框架,概推許多華人之間的紛爭,而就我想要鋪陳的這個論述框架而言,我偏向認為鄭先生是有被委屈的地方。至於被委屈的程度,則我比較難精確推論。



“移居海外需切记 远离中国人 远离公知”,這個標題是一位視頻博主“西康札記”的話。這句話會讓我有感觸,但是,我並不很以為然。我偏向認為這句話背後帶有陰謀論的思維,對鄭先生也顯然已經有偏見。因為鄭先生也是被認定為“公知”,而中共近年似乎致力於打擊海外公知。如果公知都被醜化,那麼,他們的言論當然也就不值得傾聽。而海外公知幾乎都是異議份子,都對中共有所批判,或者直接表示反中共立場。



說“遠離公知”,暗示鄭先生不值得被信任,也暗示其品德有問題。



我不認為“西康札記”這位博主比我更能充分了解整個事情的細部。但是,他的既存立場讓他站在了反鄭先生的一方。這對鄭先生公平嗎?我認為不公平。



當有人要退房的時候,鄭似乎無法扮演成功的調解人,把當事人想要的退款都拿回來,於是鄭就成了這些人的公開打擊對象。當然,那位初一女士的這種指控似乎過頭了,因為鄭先生只不過在買房的過程中曾經牽頭,但並不是仲介。就算他真拿了些仲介費,卻也不能負責擔保能拿回全部買房子的錢。這種要求恐怕已經過分了。



我雖然對事情的真相並不完全清楚。但是,就我聽到的各方說法來判斷,我認為鄭也頗冤枉。即使他確實拿了較高額的仲介費(四期部分),這其實沒有犯法,也沒有什麼不可以。雖然仲介費也漸漸有了一般的行規額度,但是我確實也聽過因為特別的考慮而提供較高額的仲介費的案例。這種事情願打願挨,沒什麼好指摘。



其實,我聽過台灣的另外一個情況有點相近的房地產買賣的案例。一群某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集資買地,想要建寬敞的居家別墅,卻因為法規限制,事情不順,最後多數人都無法如願,只有少數人最後終於有了房子,卻遠不如原先的夢想性預期。不過,這件事雖然造成了許多人的財產損失,卻並沒有發生類似清邁中國人之間的這種爭議。我認為,很重要的是,台灣的這個機構的研究人員大家比較有風度,而且,相關法規也很明確(只是最初發起房地買賣的那些人未必清楚),而後來大家願意認賠,也就沒有鬧出什麼風波。但是,清邁的這起買賣,規則中途改變,還似乎隱然特別針對中國人。這種事情,很可能是像鄭先生這種人(他自己其實也才移民泰國不久)原先並不清楚的。都歸責於他,並不公平。



鄭先生在受到公開攻擊以後,也在網路節目上公開說出自己的委屈,卻進一步激起那些批評者的憤怒。不過,退房者似乎只是其中的極少數,而更多是網路上的吃瓜群眾(?)。而看起來,同情鄭先生的人很少。



看到這個現象,讓我聯想起所謂“民運人士”的處境。六四事件以後,民運人士紛紛出逃海外。一度也嘗試在海外集結。但是,似乎沒有多久,嘗試集結的群體就不歡而散。成員彼此之間也很多生出隔閡、不諒解,甚至發生衝突。總之,海外民運人士,未能成為一個團結、有力量的抗議群體,而是成了一盤散沙。這個情況,坦白說,讓我深深感覺遺憾。



會出現這種狀況,我猜部分可能和中共的手段有關。中共大概會使盡各種手段,讓異議份子成員彼此生出誤會、嫌隙。譬如拉攏甲,打擊乙;或者,拉攏不了甲,也對別人說他已經被拉攏,而且他已經得到好處。當然,另外就是一種泛打擊的方式,通過各種宣傳,把民運人士弄成是一個髒污的符號。就好像監獄囚犯,彼此往往也互相鄙視。囚犯缺少道德定義權,而他們就接受了被定義的身份,而彼此也以這種被定義的身份來互相看待。大陸民運人士也多少有這樣的處境。民運人士的分裂,很可能也是這種手段的結果。



鄭先生不算是民運人士,卻也是異議人士。他們的群,也有點像是海外異議人士的集結。而現在出現的風波,只不過也就像當年的民運人士的命運。



不過,話再說回來,有句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中國人的群體,尤其是異議份子的群體,似乎也格外不容易凝聚、團結。這的確也是需要深刻檢討的問題。中共如果挑撥,為什麼就能夠成功呢?因為異議份子群體內部本來就並不同心。想要逃離中國大陸,對中共施政有不滿,即使人們對此有共識,但這也只是人心的一部分,並不因此就能夠促成大家同心協力,共同面對困難。



標題上說的“遠離中國人”,這話並不是“西康札記”博主自創,而是早已經其來有自,是許多人共同的痛苦經驗的結晶。中國社會是一盤散沙,這是很早就有的說法。即使是異議份子,卻似乎也還是逃不出這個魔咒。以致於在異議份子的群體裡,也還是常常會因此起紛爭。事實上,異議份子常常就是屬於比較挑剔性格的人。所以,彼此之間也會因為互相挑剔而不合。這大概也可以說明為什麼近代中國的革命黨,往往都具有某種秘密會黨的特質,甚至要搞出歃血為盟的動作。



麻煩的是,中國人走到海外,最能夠依靠的,也還是中國人或華人。於是,彼此遠離不了,糾紛也難了。鄭先生不夠謹慎,結果就掉進了這個窟窿裡。要知道,遠離中國人,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初一”這種人對鄭先生,反之亦然。



我反感“遠離公知”這種說法。但是,對於說“遠離中國人”,我不打算反駁。我只能說,這是個因果複雜的大議題,無法在此混雜著談。簡單籠統地說,如果這句話具有一定的經驗基礎,那很可能是一個更廣脈絡下的囚犯困境的結果。而事實上,遠離中國人的這種事情也是做不到的。我們只能求謹慎,只能努力去做區辨。一桿子打翻一條船,並不是處理事情的好辦法。而且,“西康札記”博主正好拿著這句話來打擊鄭先生,暗示他就是那應該被遠離的中國人。如此,“西康札記”博主就不必再花力氣去論證鄭先生究竟是不是一個壞人:他當然是。但是,我認為這個論證模式很糟糕。



總之,我認為鄭先生陷入的風波,可稱為一種準“囚犯困境”。那些民運人士們也是類似的處境。但是,這對他們來說,並不公平。大家只要有心,就應該努力跳出這種製造囚犯困境的思維框架,包括當事人,也包括我們這些吃瓜群眾。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 :
2樓. 狐禪
2025/01/23 17:04
版主是不敢知道「遠離台灣人」的說法囉。
1樓. !#@$%^&*()_+
2025/01/21 22:44
.

在台灣的中國人

在台灣的中國人

有什麼坑什麼

他媽的難道去坑火星人?

台灣沒獨立,

不覺得被坑了嗎?

還是說自己也屬於坑?

好笑好笑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