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教育經過半世紀改革,終於創造出來績優的教育制度,這個制度之中,每個孩子都得到妥善的照顧,跟不上的孩子,可以調到進度合適的班級,並且有課後輔導來協助孩子,找出問題癥結,提升學習效果。
反觀目前台灣的教育,依然是菁英教育,人人必須學習所謂的通識教育,科科學習,科科考試排等第,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很多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被犧牲掉了。
***************
我很想突破排名的迷思,成績單上,只列出每科的學習成績,部統計平均或總分,更不列名次。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上學期班上前段的孩子表現平平,缺少了鬥志。這學期我試著把平時考的成績依照平均排序,竟然大大刺激了前段的孩子,使得平均上90分的孩子人數加倍,造就不少新的"高手"。
我不想排名,因為讀過"芬蘭教育第一的秘密",深深覺得人人平等的教育理念才是應該追求的;然而,等在前面的卻是殘酷的"學測"選才的事實,不加以刺激,這些資質不錯的孩子就少了向上的動力。然而,這樣排名之後,有些落後的孩子,似乎更悶悶不樂了。
我擔心這些孩子要在中學難過六年,成績單一發出,他們就會抑鬱寡歡,因為出現的名次,永遠是很難看,很傷人!
我想突破這種矛盾,以個人的力氣,我能做什麼呢?如何做,才可以使各種孩子各有發揮空間,看來我得好好思索一翻了!
- 7樓. 寒荻2009/03/29 17:20我也贊成不排名
現在的小學,好像有不少都不排名,而採用優等、甲等、乙等....,把競爭的意味削弱了,發現孩子學習起來較沒壓力,也樂於學習。
我以為中學以上的學校也不排名了...原來還是得排名....辛苦了雪人娘,這樣的矛盾令人挺掙扎的。
● 我將從人生這場大夢裡,笑瞇瞇的醒來。● - 6樓. 逸竹2009/03/28 08:41不同看法
孩子的學習,要在不知道學習下學會才是真正的知識,這過程同時是快樂的。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極少數的人可以面面俱備,教育要順著孩子的長處發揮而不是逼迫他的弱勢。
至於;數學將來無法讀更高深的內容,這也無法勉強,而且數學到某個階段之的要有天份,學習要讓孩子知道讀這麼深的數學有何用?像我大學讀了高等微積分、工程數學畢業之後完全沒用到,倒不如讀一些實用與基本的知識。
再說語文,語文可以勤能補拙的增加閱讀與寫作的深度,但;聽與說的部分若無法增加就要懷疑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學習障礙,當孩子自己有這方面的學習障礙家長若不知道,只是加深孩子的學習痛苦導致放棄這學科。
台灣現在的小學師資素質有嚴重的問題,其實很多人說教科書的失敗,但沒有人去討論過師資問題!?不是本科系畢業的老師教數學、語文不懂得如此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學生當然會沒有興趣了。例如:分數的除法,如果看過非本科系出身的老師教法,會吐血的。
因此,師資開放這十多年來,教育品質越來越差。
- 5樓. 時和2009/03/28 06:38時和 懷疑台灣的教育制度可能只適合最頂尖的至多到前 top 20% 的學生?
時和 懷疑台灣的教育制度可能只適合最頂尖的至多到前 top 20% 的學生?
時和 的老三成績在班上是中上,當然因為每天要練琴半小時(weekdays,周末假日是一小時),賸下的時間也是在 K 書。可是 時和 發覺老三每天看的都是歷史、地理、公民、國文、和生物;但是對於 時和 認為最重要的英文和數學卻沒有時間看。因此老三的英文和數學偏弱。
時和 認為這或許就是國內學生進入大學的罩門:英文和數學偏弱,將來上大學讀原文書吃力,無法讀需要較多數學的科目。真是頭痛!
怎麼樣看都是認為科目太多了,非急迫性的科目排擠到最重要的英文和數學。將來小孩讀大學時肯定會碰到瓶頸。
想這狀況居然發生在自己小孩的身上,也有些無能為力的感覺。
P.S. 最優秀的學生如建中和北一女等,毫無問題應該是完全能適應目前的教學內容。但是 時和 懷疑 top 30% 以後的學生可能就力不從心了。
----------------------------
李家同教授的文章:學會教科書 去打球吧,中提及
我最近發現一個孩子在補公民與社會,裡面有外部成本、邊際效應等等名詞,他當然不懂,可是他非補不可,他說他如不補,一定考不出來的。
時和 發現,由於是使用中文教材,通識教育相對是容易。學生偏向先讀容易懂得通識課程,卻因此排擠了核心的英文和數學。
由於對理工科的學生而言,上大學前一定要先將英文和數學的基礎打好。但是即使是在美國,通識課程往往都是排在大一及大二才上。台灣高中前的做法是排擠了英文和數學。
時和 小孩目前的困境就是如此。
時和 懷疑台灣的教育制度可能只適合最頂尖的至多到前 top 30% 的學生?剩下的學生可能也都面臨到英文和數學學不好的困境。
- 4樓. 時和2009/03/28 05:36通識教育太重了,核心課程被忽略了
在最愛小提琴的文章:淺談美國高中教育---回答時和﹑雪人娘,回應中 時和 也發現了相同的現象。
時和 老三(今年是國一下)的問題是,每天先從社會科的歷史、地理、和公民看起,接著是國文和生物。接著就 exhaustive 了,得休息了。很用功、很努力,但是 時和 感覺是沒真正唸到該唸到的英文和數學。所以他的英文和數學相對的不如意。更令人擔心的是,英文和數學是累積的學習,前面沒學通過可能影響到後面的學習。
這問題真的就是〝時間不夠〞。對像老三這種程度的學生而言,時間可能真的不夠。
老三的程度在公立國中是屬於中上,假如中上的學生都會感到〝時間不夠〞,那後段的學生只能說是更慘了。在雪人娘的文章:從第56號教室的奇蹟看台灣 中提到
>> 咱們的教育倒著走,國中和高中的數理,教得太高深,許多到大學再學就可以的題目,卻拼命塞給國高中生。讓許多孩子受挫,導致這些中後段孩子的青春期,一片空白。
也許雪人娘是師大外語系畢業的英文老師,雪人娘認為國中和高中的數理,教得太高深。
時和 是理工科背景,時和 瞭解數理及英文在大學是決勝負的關鍵,其他社會科目反而像是通識教育,對理工科的學習而言相對是沒有 dependent 的必須先修關係。
看起來大家都發現課業是太重了,雪人娘認為數理教得太高深造成時間不夠;時和 認為通識教育太雜,排擠了核心課程英文及數學的學習。
不管怎麼說,國內的課程真的似乎是排得太滿了,滿到絕對會排擠掉其他才藝課程的學習。
相對下來,美國的課程就很寬鬆,能讓學生(及家長)自己追求想要學習的方向。彈性很大。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動自發的精神。在聯網上,看見在美國的網友幾乎都送小孩上音樂的才藝班,幾乎每個留學生的小孩都會至少一種樂器,實在是令人羨慕。
台灣的課太重了,重到連 時和 都懷疑能否再讓小孩繼續拉小提琴?
- 3樓. 雪人娘2009/03/27 18:08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的遺憾,始終在心中發酵。
回頭看自己的成長,慶幸自己一直再操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雖然在功課上的認真也由成績得到證明,但是讓我覺得自己有一技之長的,竟然是運動場上的競技,和體育老師們長期的訓練和栽培。
然而,回頭看自己的學習,是一段很長的摸索,而其中讓我最感到痛苦的,竟然是我對事情解讀的能力。ㄧ本書,一個事件,甚至是歷史,我常常都是背熟了經過,卻無力解析對錯和意義。
這樣的狀況,源自台灣考試制度,把我限制在'對錯"二分法的框架下,我很害怕做錯,因為會拿不到分數。也導致我躲避的心態,多作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不錯就不必面對失敗。那消極,花了我許多時間才克服。有誰相信一路號稱第一志願的人,會像我欠缺自信到這地步!!!!
芬蘭賦予孩子權利,依照自己的學習能力訂定進度,而不是活再統一進度的威脅之終,甚至被犧牲了。而他們的閱讀學習,更是有深度,不做簡單的記憶和記誦,他們借助閱讀,學習解決問題,也借助閱讀,深入世界。而我們當年,卻被框架在教科書的範圍內了!
- 2樓. 紫衣2009/03/27 11:33^^
芬蘭的孩子 的確很幸福
台灣的教育 限制了小孩的發展
很多優秀的學生 是給制度打敗了
^^好友的憂心 是可理解
您待所有的學生 如同是您的親生兒
- 1樓. 水雲瓶子2009/03/26 16:02@@
好個雪人娘,真是個用心的老師,投入這麼多心力,只為想讓孩子更好,比起自己,我真的很敬佩妳認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