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影音有聲書 https://youtu.be/k4sG80l2iso?si=1xs-YZKtBUII0qmt
主題七
整合理論時期(1960年以後)
行政學中的整合理論時期大致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一時期的理論強調綜合不同管理理論的優點,以更全面地解決公共行政和管理中的複雜問題。這些理論試圖打破傳統理論與修正理論的界限,強調跨學科的整合和多元方法的應用。以下是幾個主要的整合理論以及具體的例子和解釋:
一、後官僚理論(Post-Bureaucratic Theory)
代表學者:
•查爾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Lindblom)
•菲利普·塞爾茲尼克(Philip Selznick)
核心概念:
•後官僚理論強調彈性、創新和適應性,認為傳統官僚體制過於僵化,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
•主張去中心化的管理結構,強調協作和網絡式組織。
具體例子:
•一家初創科技公司採用後官僚管理模式,實行扁平化結構,鼓勵跨部門合作和創新,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二、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代表學者:
•克里斯托弗·胡德(Christopher Hood)
•大衛·奧斯本(David Osborne)
核心概念:
•新公共管理強調引入企業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政府運作的效率和效能。
•強調市場化、競爭和績效管理,注重結果和公眾滿意度。
具體例子:
•一個市政府部門引入績效評估制度,根據具體指標評估員工和部門的工作效果,並將結果與獎懲機制掛鉤,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
三、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
代表學者: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
•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
核心概念:
•公共選擇理論將經濟學的原理應用於公共行政,認為政府官員和公民都是理性自利的個體。
•強調市場機制在公共服務中的作用,提倡減少政府干預,增加公民參與和選擇。
具體例子:
•政府推行公共服務外包政策,將垃圾處理、公交運營等公共服務交由私營企業運營,以提高服務質量和成本效益。
四、治理理論(Governance Theory)
代表學者:
•羅德斯(R. A. W. Rhodes)
•傑里·斯托克(Gerry Stoker)
核心概念:
•治理理論強調多元主體參與公共管理,包括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社會。
•注重協調、合作和網絡治理,強調公共政策的共同決策和共同實施。
具體例子:
•一個城市在制定環保政策時,通過與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公民代表組成的協作平台,共同討論和制定政策,確保各方利益和意見得到充分考慮和協調。
五、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代表學者:
•W. 愛德華茲·戴明(W. Edwards Deming)
•約瑟夫·朱蘭(Joseph Juran)
核心概念:
•全面質量管理強調持續改進和全面參與,將質量管理理念應用於公共行政。
•注重客戶需求,強調數據驅動的決策和過程改進。
具體例子:
•一家醫院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系統,通過不斷分析病人反饋和醫療過程,改進醫療服務質量和病人滿意度。
總結
整合理論時期的行政學強調跨學科、多元方法和系統思維,試圖綜合不同管理理論的優點,以應對現代公共管理中的複雜問題。這些理論不僅重視組織內部的管理改進,還強調與外部環境和利益相關者的互動和協作。這一時期的理論對現代公共行政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