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煙聚落位於國家公園內,幸喜有國家法令保護,因此保留了北台灣少見的大規模水梯田。
隨著聚落人口老化,無法負荷耕田勞力,加上梯田不利機械作業等因素,八煙水田逐漸由水耕改為旱作,諸如種地瓜或杜鵑、扁柏等園藝植物,梯田再也無需流水的淹漫。
至如今,八煙梯田仍然錯錯落落,原本最寶貴的水景和生態卻面臨瓦解危機。
沒有人覺得這樣不好或不對,如同台灣許許多多農耕傳統價值都在機械化耕作、以及大量施用農藥的時代推演中妥協了。
4年前,「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注意到八煙的轉變,他們相信可以經由人為努力改變現況,第一件事就是讓水路暢通。
注入泉水的水圳,也注入了活力,滋養出豐富的生態,蝌蚪、青蛙、水鳥陸陸續續出現。
需要水質非常乾淨的水蘊草,「如魚得水」自由自在地漂啊漂…。
修復了百年水圳,基金會再接再厲,開始復耕水梯田。
在林務局的協助、企業贊助認養下,睽違25年的水稻梯田,終於在八煙聚落重現。
梯田無法用機械插秧,全部仰賴人力,有機稻米在回歸傳統中,一天天順利成長。
第一期稻作在今年夏天收割了,基金會事先發出「手工農割隊募集」的邀請,於7/28「共同分享這一年的辛勤收成」。
可惜我到訪時間也晚,稻榖已經收割完畢,排列整齊在梯田中。
現代農夫們在老農教導下,把新鮮稻榖紮成簡單的草垺狀。
客串一日農夫才知曉種田的辛苦,不僅飽受烈日下揮汗如雨,還需要強健的免疫力:
上個月我在宜蘭冬山鄉拍攝割稻,一位農民大哥勸告我別靠太近,因為稻屑會讓皮膚過敏,當時我不以為意,興致勃勃跟著割稻機左拍右拍,回家後才發現身上長滿紅疹,整整癢了一星期,那種恨不能抓破皮的癢,讓我深刻記住自己的淺薄--未曾辛勤播種耕作,焉能輕易散播收成的喜悅?
一束束紮起的稻榖堆,方便下一個脫榖的步驟。
陽明山山腳下的曬榖場,多久沒有看過這種景象了。
稻榖收割後,要先用脫榖機把稻穗裡的稻米分離。
眾人分工合作,傳遞稻榖,交由老農脫榖。
脫榖機使用方法:以足踏腳踏板,使打榖筒迴轉;另以手持稻束,自稻穗尖漸放於打榖筒上,使稻粒從稻穗上脫落。(來源:奇摩知識)
脫榖機使用年代在民國50年以前,現在還能找到這種老古董,並且可以實際操作,真的要感謝基金會的用心。
稻粒落入穀箱中,完成脫穀的工作。
稻粒脫穀之後,仍殘留著稻梗或雜草,有待進行下一個步驟。
二位男孩合力挑著一擔稻榖,體驗傳統農務的辛勞,這就是基金會期許的:「除了老農之外,我們更需要年輕人力,來體驗、傳承與協助。」
一位老農肩挑二擔稻榖,臉不紅氣不喘,腳步沉穩一路走來。
八煙在日據時代主要生產稻米,據說曾因品質優良,被日本人選做獻給天皇的貢禮,誰也料想不到,八煙稻田在時代推演中足足消失了25年。
八煙有米樂,最高興的應該是老農們吧。
二擔稻榖有多重?據說共有百來斤,一般人很難挑得起。
老農一肩挑起重擔,有如他們在土地上耕作,一生挑起的重責大任。
稻榖放入風鼓機,清除稻穀裡的稻梗及雜物。
風鼓機使用年代在民國60年以前,如今也是難得派上用場的古董。
使用方法:一人將稻穀倒入風鼓斗內,另一人以右手轉「風鼓手」,左手開「風鼓掩」,使榖粒落下。(來源:奇摩知識)
初步完成作業的稻榖,剩下的最後步驟是送到碾米場,將稻穀加工成為精米,意即我們口中的米飯。
基金會將水梯田成長的有機稻米命名為「救世米」,取「Just Rice」就是米諧音:米象徵的原始意義,不但養活人們,並且也能維持環境與人的健康。
基金會在八煙種下了一個「生態台灣」的桃花源夢,也許這個夢以目前的台灣生態不啻是烏托邦,仍要由衷感謝基金會所作的一切努力,讓我們看見失傳已久的人力稻田耕作,也讓我們看見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
資訊來源:八煙聚落官網
- 4樓. 海朗平2012/08/07 05:23懷舊
近來多位格友均去八煙拜訪過
寫的都各具觀點與特色,都很有趣!
您寫的一整個稻谷至米的過程
很令我懷念⋯以前我在鄉村的生活!
- 3樓. Linda Chen2012/08/06 17:14哇!好懷念喔....
娘家在淡水, 小時後, 每到割稻季節,全家大小都要總動員, 各就各位,幫忙這些事... - 2樓. 白帆2012/08/04 07:59田園風光
很美的田園風光!
有目共睹 蝶非 於 2012/08/06 22:09回覆 - 1樓. Hee552012/08/03 12:32曬穀
這濕穀還得曝曬
之後才能去殼
所以以前農舍都要有
曬穀場或利用廟埕等
現在是直接用機械
加熱去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