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終須一別(上):父親住院
2024/11/16 20:57
瀏覽627
迴響8
推薦56
引用0

父親於今年四月中旬離開我們,回想當時真恍如隔世。原本一直感覺難於下筆,但父親過世已經超過半年,似乎也該是時候予以紀錄 ~~~

 

今年二月下旬,父親因為受不了排尿困難的反覆困擾,接受醫師建議進行攝護腺手術。不幸術後病理診斷卻發現罹癌,並且分類屬高度惡性(三或四期);接著醫院排定各項檢查,以確認癌症的期數。不過父親當時身體機能退化,檢查過程相當不順利,我們也只能多次帶他去重新檢查。

 

三月上旬,父親抱怨胸部疼痛,原以為是癌症轉移疼痛,但因為尚不知攝護腺癌期數、無法請醫師開藥,只能委請相熟的藥師開具較強效(非嗎啡類)的止痛藥讓他服用。後來三月中旬父親呼吸困難送急診,才知道罹患吸入性肺炎。啜泣

 

急診時父親意識不清,陪診家屬更是一團混亂。雖然父親早已簽了 DNR 放棄心腹復甦等急救,教學醫院的急診處仍希望我們讓父親插管(不確定是口內或是氣切插管)。考量最討厭外來管線的父親曾經自拔尿管,以及母親對父親的瞭解,我們堅持不讓急診處醫師進行插管(這當中母親簽了幾次 包括病危通知在內的 同意書)。

 

急診當日晚上排到病房,我和母親剛回家休息約兩小時,就接到在病房陪伴的小妹來電,醫師說情況緊急,要我們去見父親最後一面。凌晨二點多我帶著倉促準備的過身換穿衣物,帶著母親去病房,和兩位妹妹在病床邊播放了父親最喜歡的聖詩詩歌,他的血氧指數竟明顯逐漸上升。當天我們分別跟父親說過話,就排定輪流陪伴的時間,同時心理做好最壞的準備。

 

隔日父親的情況穩定,胸腔科醫師判斷注射抗生素奏效,於是相當振奮地會同泌尿科醫師,想要積極治療父親的肺炎以及癌症。其實在二月底/三月初作檢查時,我們就發現父親吞嚥困難,例如排定照電腦斷層(判定癌症是否轉移前)需大量飲水,父親無法完成而無法進行。到了此時,父親只要吞嚥(包括飲水)就會嗆咳,因此醫師建議插鼻胃管灌食。

 

我們再度詢問父親,他是否願意接受鼻胃管灌食?在無藥物影響下、父親神智相當清醒時,多次堅決地告知不接受灌食;父親說,以往體弱多病(筋骨問題、曾得過肺結核後呼吸系統不佳),人生路上已走了將近 95 年,心理也已經準備好離開。於是我們請醫師進行支持治療即可。然而胸腔科醫師判斷父親此次的肺炎應可改善,泌尿科的醫師也認為若非末期攝護腺癌,仍可進行放射/賀爾蒙治療;由於父親的兩位主治醫師都相當積極,當時安寧照護團隊的「安寧共照師」也認為父親尚不適合進行安寧療護。無奈

 

父親住院後,我們原本請兼任看護協助換尿片及翻身,家人輪流照顧父親僅三天,就發現父親日夜顛倒,白天昏沉淺眠,晚上起來活動(唱歌和做運動)。因為大家都仍在上班,就商量請了全日的看護,母親則是每日都會去病房看父親。

 

到了三月下旬,父親住院進入第二週,雖然急性肺炎已獲控制,父親仍會嗆咳,由於不接受鼻胃管灌食,體重更加減輕。這當中醫護不時輪流提醒我們,如果不餵食、父親的身體肯定撐不住。我們一邊想遵循父親的意願不要餵食,一邊擋不住醫護勸說,要積極治癒父親;我們六神無主,根本不知道怎樣對父親比較好 ~~~ 於是有一次胸腔科的住院醫師打電話給(主要聯絡人)小妹,說父親血液中鉀離子的濃度異常,因此建議打營養針。當時小妹也不知該怎麼辦,我和大妹妹都在上課找不到人商量,只好同意。無奈

 

到了三月底,父親打營養針也將近一週了。這段期間父親不但明確表示不願被灌食,連護士來抽痰時也極力抗拒,大吼大叫還拼命扭動身體;加上晚上唱歌做運動,兩人病房的另一位老先生不堪其擾早早搬離。相對地,兩位主治醫師卻相當積極,除了胸腔科打營養針之外,父親還被泌尿科推去照電腦斷層,甚至已經進行了第一次的荷爾蒙注射 治療癌症 ~~~

 

4/1 那天,我跟妹妹們說,即使父親肺炎獲得控制,以他的年紀、體力以及攝護腺癌的病況,他也只能換個地方臥床。在父親入院以前,因為養護中心晚上將他束縛在床上,父親非常不滿,極力勸說我們讓他搬離養護中心。如果他病況獲得控制,卻必須回到養護中心,而家人一週最多只能探視三次,每次限制半個小時、、、父親病卻無法常見到家人,對他實在太過殘忍。我跟妹妹們說,之前已經多次跟安寧療護團隊通電話,但我這次一定要找到父親的專屬共照師,跟她當面說明父親不接受灌食、更不願回養護中心長期臥床,希望團隊能夠指導我們尊重父親的意願,開始進行安寧療護。閃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Parents and in-laws
上一則: 終須一別(下):安寧療護
下一則: 父親入夢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8) :
8樓. 慎卿
2024/11/28 15:36
.
讀著文章,不禁淚濕了眼睛,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走得匆忙…
想起了苦命的二哥,在生命終了前所承受的痛苦。
大陸作家余華在書中有一段話,道盡了失去親人的深度感受:
「親人的離去不是一場暴雨,
而是此生漫長的潮濕,
我永遠困在這潮濕中,
在每個波瀾不驚的日子里,
掀起狂風暴雨。」

謝謝慎卿兄的回應 足感心耶

最近母親跟我說,父親剛過世時心中驚惶淒苦但無淚水;但前陣子提到父親,不知為何、眼淚終能潸潸而下 ~~~

您提到作家余華形容的那段話,道盡母親的心路歷程 啜泣

Celine_證明不是我2024/12/01 08:42回覆
7樓. 小小茉莉
2024/11/26 14:49

Celine下午好

即使已經半年之久 聽您談起父親一樣是難過不捨

中年最大的考驗就是照顧年邁的父母公婆 看著他們受病痛折磨苦的不只是病人本身 連家人也難受

前3-4年我公婆相繼罹癌去世 這個過程是痛苦煎熬的  

我深信家人的離世只是換成不同的形式繼續愛護照顧我們

只要我們將身體心情照顧好 生活過好 就是對逝去的親人最好的懷念 

茉莉妹妹晚上好 微笑

我聽聞不少同年齡層的同事,這兩年均經歷高齡父/母過世之事。悲傷過後,也只能擦乾淚水繼續前行。

確實,我們若能將生活過好,相信若先輩有知,也會為我們感到欣慰。閃

Celine_證明不是我2024/11/29 22:18回覆
6樓. Hegel
2024/11/25 13:09

令尊高壽95,令人起敬。父母皆高壽健康,您將來必將更上層樓。

人老了之後,吞嚥功能退化,所以會不斷吸入性肺炎,有個德國法官,他的父親寫了放棄急救意願書,但每次送父親急救,醫生詢問,他都說,意願書忘在家裡,內容怎麼寫的,不知道。所以醫生都急救。

如此拖了幾年,後來父親又因為肺炎急救,醫生說,因為吞嚥功能退化,老人家將不斷吸入性肺炎,他上網查詢資料,終於交出父親的放棄急救意願書。

以前接到訃聞,若老人家在90歲以上,訃聞是粉紅色,更高壽時,是深紅色。福壽全歸,哀中之幸。

謝謝海兄美言,我儘量每日溫和運動,希望能夠健康地多過幾年。微笑

可能因父親年輕時多勞吃苦,雖然歷經大小病症(還加上交通意外),後來都能奇蹟似地痊癒;我們眼見他此次肺炎疼痛不堪,擔心好轉後再度感染,不忍心讓父親又再受苦 無奈

母親和我覺得,自從父親放棄運動、飲食也隨心所欲(不吃青菜水果)之後,健康狀況才明顯地衰退。不過當時他的朋友均已離去、也顯現初期失智的現象,說不定因此影響求生意志。

95 歲對男性確實是高壽,其實父親十年前就半開玩笑地說準備好了 哇哩咧

Celine_證明不是我2024/11/29 21:22回覆
5樓. 郁勝
2024/11/23 10:48
照顧四個老人10多年,累積了很多臨床經驗和感覺,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沒有經歷過這些事,到我這代如果也躺倒時,就不能指望有很妥善的照顧了。
病入膏肓的病人其實已沒有飢餓感,但肢體感覺仍在,無論短管或長管氣切都會非常痛苦!我已先告知女兒,以後萬一我躺倒時,無論短管或長管都免了!長痛不如短苦。

郁勝兄,您照顧四位老人,真是很不容易。崇拜

我們母女四人協同照顧父親(只發號施令而已),體力活都是看護在做;即使如此,我們將近三個月的生活簡直天翻地覆 汗

父親雖簽了 DNR, 醫護仍不時詢問陪診家人,是否要插管、放鼻胃管、打營養針、、、因為後兩者是「維生醫療」,不包括在 DNR 裡面。至於插管,急診時因為病況危急,通常醫護也不會特別去看 DNR 註記,只要有一位陪診家人點頭,就會施行了。

經此事我們彼此提醒,務必要對家人好一些。不然萬一到了病危時刻,無法表示意見,家人點頭就被醫護「用刑」了!(「用刑」一詞是母親的傳神描述 閃

Celine_證明不是我2024/11/23 19:28回覆
4樓. 阿丙0.6
2024/11/18 16:53

尊重意願與安寧療護並行,

是為人子女最孝順的選擇。

近九五高齡隨著聖歌接引,

相信人生的福報不過如此。

感謝丙兄來訪留言 足感心耶

雖然父親從發現罹癌到離世不到兩個月,這當中他努力順從醫師和我們意願,配合各項檢查就已相當辛苦;住院期間「抽痰」是最難受的,幸好次數不多、、、

後來我們母女四人協調合作讓父親平靜離去,算是竭盡所能不留遺憾 啜泣

Celine_證明不是我2024/11/19 20:55回覆
3樓. 愛唱 梅花夢
2024/11/17 09:47
同意 安歐門的回覆



感謝您的回應 足感心耶

唱歌是很好的「腦部運動」,還能以歌會友,我也非常喜歡 微笑

Celine_證明不是我2024/11/18 12:56回覆
2樓. 寧靜姐
2024/11/17 09:47
哭 求生不能,連死也不能,不如回家S

是的寧靜姐

能在習慣的環境善終真的比較舒心 微笑

Celine_證明不是我2024/11/18 12:51回覆
1樓. 安歐門
2024/11/17 09:41

過度醫療一直是台灣醫院的最大問題,為了生意不擇手段,

老年病患的急救次次都是非必要的折磨,其實不該,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臨終照顧,你們是對的,醫院是錯的。

謝謝安兄的評論 足感心耶

跟我同齡的朋友照顧上一代,很多都是無論如何積極治療。好友的父親罹患罕見的 dementia,  70 幾歲開始鼻胃管灌食,直到 80 幾歲離開;這當中多次進出加護病房、、、好友聽到我父親進行安寧療護,愣住了說,從來沒有想過這一條路。

小妹夫也曾詢問我們,都不給父親吃東西,這樣好嗎?問題是讓父親自行吞嚥、食物只會進到肺部,連鼻胃管灌食也無法避免。與其讓父親反覆感染肺炎,我們也只能忍心看著他停止進食哭

Celine_證明不是我2024/11/18 19:2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