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恐嚇,再施恩?
2025/07/30 15:17
瀏覽180
迴響1
推薦15
引用0
最近,日本與歐盟為了維持在美國市場的地位,被迫付出巨大代價。
🔹日本:增加 5500 億美元投資(利潤分配→美國占 90%,日本僅 10%),另外採購 100 架波音飛機 + 80 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 + 增加 75% 的美國大米進口量。
🔹歐盟:7500 億美元長期能源採購協議 + 6000 億美元投資 + 購買數千億美元的軍事裝備。
🔍歐盟與日本換來的「優惠」關稅——15%。
但2025 年關稅戰之前的關稅,其實只有 0~2.5%!
乍看之下,從談判初期美國威脅的 30% 高關稅降到 15%,日本與歐盟似乎是談判成功、「外交勝利」;但事實上,美國只是「先製造危機,再販售解決方案」(拿錢來,才有資格講價)。
📌這是典型的談判誘捕策略(hostage bargaining)——先透過恐懼迫使對手讓步,再以「幫你減少損失」包裝成「恩惠」。
這種策略還伴隨著「各個擊破」的戰術——美國刻意創造競爭氛圍,讓日本與歐盟彼此猜忌,為了避免被對方搶佔市場,日本與歐盟被迫競相讓步,而不是團結抗衡。短期保住市場,長期卻可能產業外移、本土掏空。而美國隨時可能翻臉再次提高關稅,重啟同樣的恐嚇遊戲。
美國使用的談判策略,揭露了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有權力的一方,不只可以改變規則,更能創造人性中的深層恐懼,再將別人的恐懼轉化為自己的利益。
🌟一般人可以從這種國際勒索學到什麼?
1. 恐懼是一種操控工具
美國藉由製造恐懼(高關稅威脅),再提供「部分減輕恐懼」的選擇,讓對手誤以為得到了恩惠。
💡反思→
我們是否也曾因恐懼而迷失?害怕失去而過度付出?害怕匱乏而失去界線?
🌸覺察恐懼,是自由的第一步。
2. 真正的力量來自「內在自主」
國際談判利用各個擊破、分而治之的戰術,製造「囚徒困境」,讓盟友分裂,而不是團結抗衡。
日本與歐盟之所以受制於美國,是因為對能源、軍事、市場的依賴。
同樣地,我們的靈魂若把力量交給外在(他人的認同、社會框架),就容易被操控。
💡反思→
我們是否也常在「恐懼」與「渴望」的意識間遊走,導致關係被分化、自我被撕裂?
若無法突破自我設定的框架、打破慣性,就可能在無意間落入被操控的局面裡。
🌸整合內在衝突,當我們回歸內在自主,才能拿回真正的力量。
💎看到日本與歐盟的讓步,你是否也覺察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有某些「被恐懼吞噬心靈」的時刻?
💗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