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06/23/21:45 心靈之旅~《回家》閱讀筆記
《回家》賴佩霞 郭貞伶 著作
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我也從身邊無數好友、同修的身上深刻的發現到一件事:所有成功、快樂、覺醒的人,一定都與他們的父母有著和諧的關係。相反的,無法與父母建立良好溝通與理解的人,往往在婚姻、財富與事業上,都很難順遂如意。
回「家」,是生命覺醒的第一步,也是通往快樂的必經之路。p.28
在踏入演藝事業之後,有人邀請我到監獄慰問,我二話不說就跟著去了。……
為了能有好的陪伴品質,我投入很長的時間,上很多專業諮商師訓練課程,也研讀很多相關知識。然而,在面對來到我面前的人時,我發現我並不需要刻意運用什麼特別技巧或方法。我從靜心中體會到,陪伴者最重要的是要連結心裡那份愛與善意,用心去支持對方。p.33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人要至臻圓滿,必得賭上生命的全部。除此之外,少一點都不成;沒有簡便的做法,沒有替代方案,也沒有妥協之道。」p.103
傷痛,就是通往天堂之路。p.104
智慧,就藏在那些傷痛之中。p.105
只要先改變自己,世界就會跟著改變。p.109
當你希望別人依照你的想法而活,痛苦就來了。p.112
真正的強者,願意面對自己的脆弱。p.116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就算再怎樣的痛苦,也會有美麗的轉化之道,正如一行禪師的名言:昨日淚,已成今日雨。p.125
遇到難以啟齒的事,先在面前擺張空椅子吧!p.127 (角色轉換)(角色扮演)
** 有一回,在成長團體裡,我聽到一個例子,有個青少年聽到爸媽在吵架,讓他心煩意亂極了。他總是想做點什麼,希望能平息父母之間的紛爭。
可是,當他這麼做時,反而讓自己捲入了父母之間的紛爭,往往只是讓情況更混亂。後來,這個青少年有機會學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後來再看到爸媽吵架,他就會走過去問他們:「你們吵架跟我有關嗎?」爸爸氣呼呼地回答:「沒你的事,到一邊去。」
於是,他便拿了張椅子,坐在一旁看父母吵架,整個人的心情就截然不同了。
知道「界線」的存在,可以讓孩子放下拯救父母的責任感,從父母親兩人的混亂中抽身出來,給自己一點清明跟空間,產生自己的判斷與了解。p.128
許多時候,我們一味的認為,只有善意與溫暖オ有助於成長,卻經常忽視了當事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有些人的情況是,你越包容他,他反而越感到痛苦,而這種痛苦,是他無法承受的。這就是在愛裡受罰,而當頭棒喝,需要更大的愛與慈悲。
愛和支持的方式有干干萬萬種,我們都需要有更深的智慧、勇氣和慈悲,去幫助彼此面對真相,接納自己。p.133
光是看到、承認並接納自己內在那些批判的念頭,就是一種莫大的解脫,心靈陰暗之處終於能重見光明,恢復生機。p.133
......我深刻地發現並體會到,對於心裡那份深到讓人無能為力的哀傷,原來,其實什麼都不用做,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靜靜的不去打擾它,它自然而然就會流動起來,找到它下一個新的方向。刻意想去改變,反而會造成能量的扭曲與阻礙。p.138
......無為、沒有任何目的,全然放鬆,單純待在此時此地,「享受」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
即使發生的,是悲傷,是哀痛悼念。
這些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我需要它。p.139
當我願意承認:我就是難過到無能為力,我就是很難從悲傷中振作起來;當我願意徹底臣服在悲傷當中,當我願意順著悲傷之流不做任何抵抗,臣服於內心真實的感受時,轉變反而發生了。
大家總說要釋放悲傷,可是這一回,我體會到是悲傷釋放了我。p.141
「凡事皆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時候到了,不管什麼,自然就會轉變。
而且,不只一切皆有定時,當我越來越享受靜心的樂趣,靜心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我明白了奧修所說的:「不管情形怎麼樣,我都教你要享受。靜靜坐著,享受悲傷,突然間,悲傷就不再是悲傷,它已經變成一個寧靜而和平的時刻,它本身是很美的,並沒有什麼不對。然後有一個最終的煉金術的點會來到,當你來到那個點,你會突然了解到你兩者都不是,你既不是快樂,也不是悲傷,你是那個觀照者:你觀照山峰,也觀照山谷,但是你兩者都不是。一旦你到達了這個點,你就可以繼續慶祝每一件事,你可以慶祝生命,也可以慶祝死亡。」p.144~145
蘇菲諺語:活在世界裡,但是不屬於世界。p.149
如果女人是要透過愛來求道,那女人的愛在哪裡?
愛就是在我的孩子身上,就是在我的家人身上,在我的生活裡。p.158
家,才是我的道場。p.159
拜倫‧凱蒂的「轉念作業」從四個問句開始,當你有個令你困擾不已的念頭時,你可以先將這個困擾寫下來,再開始做以下四個問句:
一.這是真的嗎?
二.你確定這是真的嗎?
三.當你有這樣的想法時,你有怎樣的反應?
四.當你沒有這個想法時,你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之後,就是「反轉思考」,把原本讓你困擾的那個念頭,譬如「我的男朋友不關心我」,改成「我的男朋友很關心我」或者「我不關心我的男朋友」等。
拜倫‧凱蒂的四個問句,真的是非常簡單、卻力道十足的工具。
拜倫‧凱蒂總是說她是一個熱愛事實的人。所以,她不是要跟任何念頭爭辯,而只是單純想知道:「這是真的嗎?」然後,她就能平安的活在現實中。p.166~168
當頭腦又開始編故事,或者恐嚇、抱怨、訴苦時,就更需要靜心,或運用拜倫‧凱蒂的四個問句,去破掉這些虛構出來的幻相,不讓發狂的思緒阻礙我們活在當下,而是進入當下的愛、喜樂與平安中。p.172
巴觀:如果人有原罪的話,那就是分別心。p.176
在靜心的氛圍裡,人與人之間自然會呈現一種非常珍貴的氛圍,讓彼此的生命故事能在這樣的空間中流動,而不會只受限於對故事的看法與見解。
其實,只要單純的處在當下,寧靜、安詳,還有生命底蘊裡連結彼此的愛,自然就會開始運作,流動起來,把一切全都包括了進去。
愛,需要我們對生命有更深的了解與認識才能觸及。
愛,不會因為對方的行為而隨意改變。
愛,是更大、更成熟、更寬廣的,既能無條件的接納對方,也能包容自己內在的狀況。
最終,愛是無為,是讓每個人都能做他自己,而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很深的放鬆。p.181~182
無論是面對外在世界,或是個人內心的成長,在靜心與愛中,一切都彰顯了生命的精采。真正的愛,能帶給人解脫,讓人瞭解自由的真諦。
在任何關係裡,一句惡意的話或使壞的字眼,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為自己帶來不安及懊悔。因此,為了要自由遨遊於這世間,我們都需要多多體恤每個人身上的制約,化解彼此的綑綁,學習處在愛的狀態裡。
極樂世界並不遙遠,它就在愛與靜心中,不斷的自然展現。p.187
懂了愛,生命就會活出品質。p.192
奧修:只有當靜心發生的時候,愛才有可發生......愛所呈現出來的樣子是關係,但它始於人深沉的單獨。愛在關係的互動中表達它自己,但愛的根源不在關係裡,愛的根源是靜心。當你在單獨中感到無比的快樂,也就是說,當你一點都不需要別人時,你才有愛的能力。假若你對別人有需求,你只能剝削、操縱、控制,你無法愛。p.193
靜心,會不斷把我們自己帶回到自己身上,去看見自己的真相,不斷去面對自己內在的狀況。
當我們越能明白自己身上所受到的制約與痛苦,就越能理解別人也是一樣再受煎熬;當我們越能悅納自己,就越能悅納別人,越能體恤對方的制約,去除彼此的綑綁。這麼做,不是為了刻意取悅對方,而只是想讓自己處在愛的狀態裡,被愛溶解,被自由滋養。p.193
碰到問題,溝通不能魯莽。而且,一定要說清楚。要做到這點,除了愛之外,還需要很大的尊重。很多人只談愛,但沒有尊重是沒有用的。在一端關係中,愛與尊重一樣重要。p.203
一旦靜下心來,其實我們都知道對錯、輸贏並不是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對一份重要的關係來說,讓對方快樂,要比自己的輸贏重要多了。p.203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請練習對彼此的尊重。這樣,有朝一日若遇到意見不合,才能有愛跟尊重作為基礎。p.204
感激對方,會讓對方感到自己被看見、被尊重、被接受,自然而然,也會想要付出更多,這是一個美好的循環。p.207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先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教孩子認識情緒,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就算無法解脫,最起碼把傷害減到最低。p.230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淡定非常重要。p.230
當事情單純的時候,越能幫助孩子真實地看到她自己。p.231
親愛的寶貝,我的情緒與你無關──
在孩子吵架、任性的時候,我會陪伴她們的情緒。在我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我會讓孩子清楚,那是我的情緒,與你們無關。p.237
當我們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才會比較清楚分明,才會知道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p.237
如果我們覺得被人敬重很重要,那麼我們自己就要做到受人敬重;如果我們認為有學問很重要的,那我們自己就要多學習、多鑽研,去敬重學問。p.242
當孩子能在內心找到平和,連結到自己的內在力量,她們也就更能自我調適,面對生活時能就事論事,有餘裕去品味生活的細節。無論外在世界如何波瀾起伏,她們都能以安穩的態度去開創自己的燦爛人生。p.249
自己先靜心,再把福氣傳給她p.256
……自己在靜心時,總能夠體會到很深的祥和與喜悅,那我就來陪母親靜心好了。於是我把手放在母親的腳底板,閉起眼睛開始靜心,讓愛充滿我整個人。
我全心全意傳達我對母親的所有祝福,如果說我在生命中,一直相信自己是個有福氣的人,在那一刻,我就想著我要將我所有的福氣全都送給母親。
我並未留意我這樣陪母親靜心了多久的時間,我只知道當母親醒過來時,她看起來好開心、好歡喜。
…母親對著我們說:「…我剛才從那面牆飛到這面牆,好像都沒有阻礙,我就這樣飛來飛去…...
「如果死是這樣,我一點都不怕,我好自由啊。沒有身體的罣礙,一直在飛,沒有擔心,沒有痛……」
母親的這個經驗,不管對我或對她來說,都好重要。
有了這樣的經驗,面對死亡,她或許真的可以沒有恐懼......
我無從解釋其中的奧秘,我只是安靜坐著,握著她的腳,想著我心愛的媽媽,祝福她,無限的祝福……p.259
母親的遺言提醒我,活著的每一刻,都要讓自己的心胸開闊與寬敞,「我好快樂」這樣美好的領會,我要延續下去、實踐出來,而不必等到最後時刻才有所感悟。p.263
《最後的演講》一書的作者寫到,有人問克里希那穆提面對即將去世的朋友,應當說些什麼最恰當。
克里希那穆提回答:「告訴你的朋友,他一旦去世,你的一部份也會因此死去,隨著他離開世界。不論他去什麼地方,你也會跟著他去,他絕對不會孤單。」p.268
你的心越安靜,老人家就越安定。p.273
回家,才有富足人生。p.281
系統排列大師海寧格:日常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沒有什麼會超出這個範圍。所謂的「日常生活」就是洋溢著生活的每一天,它將會無比豐盛,只要我們如實的生活,全然的生活;帶著所有的關注、全然的愛與喜悅。p.281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力量,感恩,才是一切力量的來源。p.296
心越定,本錢就越足。p.296
//摘錄《回家》這本書裡的四千多個字,於我來說這本書裡的每一句話都是重點。讀過好幾本心靈大師奧修的著作,賴佩霞著作裡的許多文章段落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雖然閱讀之前不知道我將讀到什麼樣的故事。
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沿途跌跌撞撞,渾身是傷,旅程最終也將「回家」,回到心靈深處的那個家。
~2019.6.23讀完《回家》
- 2樓. 紅袂2025/07/09 11:47很開心,終於再次見到媺媺的「動」力。的確,人在某些時刻,尤其是迷惘低潮困難時,需要這些他人的心靈雞湯幫助自己沉澱與轉念,但若依此雞湯檢視自己,未必全然適合。「整篇都是雷」,若降低「全篇之雷」的標準或觀念或條件,只著重在「先過眼前這個坎」、「過好眼前的日子」,,許、或許…會更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知足與快樂。我相信一位懂得自省的人,本身便俱足智慧成長的空間,因為自滿之人,無此察覺自省能力。我們要相信自己是凡人,別人的智慧與標準不見得都適合自己,畢竟每個人身處的位置不同,所以撿擇自己能再精進或修正之處,並內化成自己內在思維,就能在生命低谷處拉自己一把,在他日,也必能找到心之所屬「家」而安心。祝福媺媺:在生命面前永不缺勇敢、在健康平安面前永不缺信念!
目前的我似乎沒有什麼過不去坎,只是想找篇文來貼一貼,停格太久了,操作都生疏了,一度還忘記了要如何貼文了呢!
停格許久,這說來話長,右眼白內障術後恢復良好,原本以為束縛已解,自由了。沒想到在眼科回診日當天一早出門搭公車,走出家門不到一分鐘,右腳腳踝內翻骨折。那天早上看眼科,下午看骨科,看完骨科打上石膏穿著石膏鞋搭小黃回家。養傷將近兩個月,醫生說,要三個月才能完全康復,但目前已超過三個月了,腳背還稍微有水腫現象。
又,在我腳踝骨折期間恰逢婆婆於世間的功德圓滿,前往西方淨土。
這一連串的事發生,以致沒什麼心思顧及部落格的經營,只在臉書與網友互動。
這篇文我關了回覆區,還能收到您的留言,甚感訝異,莫非,您是從舊版留言?
媺媺 於 2025/07/09 12:41回覆 - 1樓. 媺媺2025/07/08 09:59這篇回顧閱讀筆記與"《斷捨離》的精髓與重點"一樣,整篇都是"雷",這是從我的秘密小窩裡翻出來的再貼文,雖然是舊筆記,但其中也有值得參考的文字段落,回眸再讀,依然有幾段句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