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從一三年推動英文為台南第2官方語言,民進黨蔡英文政府於一七年推動雙語國家政策,這無疑是踐踏原住民語、客語作為國家語言的地位,過去新疆漢人學校會教維吾爾語,現在寧可要小孩學英語,台灣正步入新疆後塵,是台灣文化殘暴本質再現,台灣這種「英語能力欽羨」已達病態,必須譴責。
首先,現在原住民族全母語教學都沒有,只有每周聊備一格的幾個小時的母語教學,教一些日常生活可見動植物的母語說法,即使小孩學習幾年,若家庭沒有母語環境,多數人也無法流利的完整表達一段句子。
圖片說明:公視行走TIT介紹一名辛苦的族語老師王秀鳳,必須奔波多個部落學校教母語,且幾個小時的教學根本無法教的透徹。
相對的,現在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上英語課,而且一路考試到上大學為止,甚至教育部次長蔡清華指出要花廿五億元推動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盼二○三○年至少四十所大專校院八成以上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一成大二及碩一學生修習兩門以上全英語課程。
請問,原住民教育有哪一族在哪一個教育階段有全母語教學嗎?
相對來說,以被美國指控發生種族滅絕的新疆來說,尼克.霍史達克(Nick Holdstock)躁動的新疆,不安的維吾爾一書介紹指出,直到1990年代末期為止,新疆的教育是被民族語言分隔開來的,漢族學生有自己的學校,用漢語授課;而少數民族則在各自的學校中用他們的族語上課。2006年,一名在阿克蘇(塔里木盆地北緣的一個城市)的老師回憶說「在1980年代之前,漢族學校從三年級開始給漢族學生上維吾爾語課程,所以漢族學生會說維吾爾語,而漢族和維吾爾族的孩子們會玩在一塊兒,這樣的語言交流和相互理解對他們來說是很好的,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在開放及改革政策後,漢族父母只想讓他們的孩子學英語,而學校裡面的維吾爾語課程已經被英語課程所取代。」
用新疆所謂「種族滅絕」的標準來說,台灣原住民族「從未」用族語上課,現在只有每周幾個小時的族語教學,說不定這周教完下周又忘,而且台灣一般鄰近原鄉的學校「從未」上原住民族語課程,就算有也是現在的兩三小學教學,即使漢族與原住民的孩子玩在一塊兒,大家也根本沒辦法用各原住民族語溝通。現在中國漢族父母只想讓孩子學英語,台灣卻是「全民」都要學英語!
台灣文化的殘暴,莫此為甚。
我們看民視台灣學堂在討論「台語」,裡面特別提到「台語」相對「華語」的弱勢,還說台灣連第一官方語言都沒有,把英語當成「第二官方語言」有問題,我們應該讓本土語言越來越興旺才對云云。
圖片說明:民視台灣學堂談論雙語政策。
若以此來看,賴清德2013年表示,市府開會或公函也要有英文版,既然原住民語、客語作為國家語言,台南有羅馬拼音版本的原住民語公文書嗎?台南公務員都有國家語言能力能跟各族群溝通嗎?
小學從小三開始學英語,九年一貫則多為3、3、4節再加彈性節數,目前的指考科目有考英文卻沒有考多元族群的母語,在考試引導教學乃至考試造就英語補習班來看,許多坊間早已林立的雙語幼兒園、雙語小學,他們的雙語「賣點」 就是全美語、全英語教學,有錢人對英語的「過度學習」,早已造成階級不平等。
相對的,政府說帖「盼帶動全民學習英語的風氣」,有錢人的小孩早就把學英語當「才藝」,一年花幾萬至幾十萬都不手軟,偏鄉英語能力與師資的匱乏,政府到現在都沒有積極解決:學者李家同表示,呼籲政府正視偏鄉學生學習問題似乎不見成效,2019年博幼基金會擬出25題簡單中翻英對偏鄉小六生進測驗,其中一校竟拿零分。讓李家同感嘆,這些問題不但小六學生拿的是0分到個位數。即使拿給偏鄉國中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生,施測結果也只有十幾分,李家同說偏鄉學生英文落後甚多,有些學生甚至可能完全放棄英文。
為何民進黨政府畫2030年的大餅,卻對眼前的溺水者視而不見?
李家同指出很多偏鄉小學只有一位英文老師,這一位英文老師還是和另外一所小學合聘的,很多五六年級的學生每周只上兩節英文課。反觀城裡的小學生,他們每周絕對不會只上兩節英文課,很多城市小學還會將一些課改成英文課,使得學生可以每周上很多節英文課。城裡的孩子往往家長都會講英文,也常會將孩子送到補習班或者雙語安親班,也可能請家教。
這也就是說,除非學生特別上進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學英語,否則英語能力就反映出學生的家庭收入與父母階級差異。
台灣絕大多數人平時不必與英語使用者溝通,進入職場後也根本不需要使用英語,台灣政府為雙語國家政策投注一百億元,有為被種族滅絕的原住民母語投注多少錢?
原住民文化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包括語言,各族母語反映出該族群的宇宙觀與文化,學英語能反映出台灣文化嗎?台灣人寧可下一代變成「英語人」也不願下一代繼承台灣固有文化嗎?
現在蔡英文與賴清德獨尊英語,我們不妨以韓國瑜夫婦喊「母語在家學」引起的爭議來探討:
自由時報2019/11/08 訪問了中研院相關領域學者,以下是節錄:
”針對母語教育的重要性提供專業見解,這名學者表示,語言的多樣性是台灣多元族群寶貴的資產,就如同生物的多樣性一樣,各種珍稀品種的生物都有其保存和維護的價值,以維護族群生態的豐富,母語的教育權和使用權應當是人權的指標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支持以母語為本的教育。
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來說,一個語言如果因政策性或自發性的只在特定場合中使用,它的詞彙庫無法擴充,語言活力就會日漸萎縮,最後走向消亡。
國人有很強的英語焦慮症,事實上也是文化自信心不足的一種表現,…有些父母花費大把金錢,讓小孩從小長時間「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其實最後只是獲得發音比較「標準」的結果,語言的閱讀、理解、書寫能力還是跟整體認知發展和習慣的養成有關,不是英語教育本身可以提供的…
國人也應該思考,英語學習是否有必要學習到人人都像母語一樣流利、沒有口音的地步?英語既是世界語言,各地有各地的口音是很正常的,而本土語言的學習是多一種語言、多一種文化根柢,且從台灣自身土地出發,容易親近與學習,實用性並不會比較差,反而為了單一強勢語言而放棄台灣多元的語言文化,是否明智,相信答案是很清楚的。”
退萬步言,蔡英文總統接見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賈朵德時,以英文說了一句「I have problem of saying Chinese language」,並引發討論。我認為,即使蔡英文說不好Chinese,她還是可以流利的用英語跟美國人溝通,但我從未看過聽過自稱有原住民血統的蔡英文流利的用排灣族語跟族人溝通!
這也就是說:就算台灣人不教英語,自然也會有高級知識分子良好家世的人有能力學,但原住民語卻有隨時被滅絕的危機!
所以,台灣人難道要跟美國與西方國家指控的新疆一樣,家長寧可要孩子學英文而不學維吾爾語,台灣人寧可要下一代種族滅絕嗎?
圖片說明:中小學必修本土語高達49種,師資已是嚴重問題,翻攝中時。

Blackjack 2022/4/8
雙語國家恐弱化學生學習力 台大教授批:烏魯木齊政策
2022-04-08 13:13 聯合報 / 記者許維寧/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語文學會發起「反對2030雙語國家」連署,迄今已獲得逾1700人支持,其中逾400位來自全國大專校院,反對雙語國家獨尊英語。學者就痛批,雙語國家是經濟主導文化,進而壓倒文化的政策,「烏魯木齊(意指胡說)未經思考的政策。」恐導致學校犧牲教學品質,或是相同觀念需講解多次,弱化學生吸收力,「不僅是笑話,還可能延伸成災難。」
台灣語文學會今天召開記者會,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江敏華提出反對雙語國家理由,雙語國家是將英語無限上綱,忽視台灣多語社會的事實,台灣的本土語言恐淪為海邊的漂流木。
再者,江敏華也說,各級學校力推的全英語授課缺乏可行性,學校老師可能犧牲教學品質,將過去用中文一次就能說明白的概念重複講解,學生吸收的知識大不如前,恐弱化學科能力,甚至加速部分學生提早放棄學業。無論在文化認同、學生學習、階級分化上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則指出,雙語國家政策是由經濟主導文化,進而想壓倒文化,以為將全英語落實於體育、數學等學科就能提升學生英語水準,但老師恐要花更多時間重複解釋,教學內容進而遭到稀釋、師生間缺乏討論,恐導致學生理解觀念下降,變成教得少、吸收亦少,「不僅是笑話,甚至可能延伸成災難。」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王俐容則說,國發會關注的是產業跟經濟,但未意識到雙語國家是語言政策,語言政策理應歸文化部,但《國家語言發展法》中台灣不同語言方針又散見於各部會,如閩南語、東南亞語歸教育部,客語屬客委會,文化部則管手語跟閩東語。文化部才應該提出完整的國家語言政策,否則台灣根本沒有語言政策。
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教授陳淑娟談到,台灣曾經歷皇民化、獨尊華語運動,本土語言曾經奄奄一息,如今轉型正義才要開始,雙語國家政策又將大量資源挹注於英文,只會讓本土語言更卑微。
台灣語文學會要求,國際化、競爭力不等於英語化,政府應規劃本土語言優先的「多語言國家」改以多語台灣,英語友善為目標。並將「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退回行政院,與「國家語言發展中心這是草案」一並研議。
中小學英語課 拚2030全英語教學
2021-04-27 00:06 聯合報 / 記者
潘乃欣/台北報導
蔡英文總統宣示二○三○雙語國家政策,立法院昨舉行「雙語課程列入國民教育法、高級中等教育法政策評估」公聽會,教育部次長蔡清華指出,教育部今年到二○二四年投入六十五億元,全面提升國內中小學師資質量,也將聘三百多名外師輔助教學,目標是二○三○年全國中小學英語課都採全英語教學。
蔡清華說,政府為雙語國家政策投注一百億元,教育部分配到九十億元,包括投入中小學師資的六十五億元,另廿五億元推動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盼二○三○年至少四十所大專校院八成以上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一成大二及碩一學生修習兩門以上全英語課程。
蔡清華坦言,師資是中小學雙語計畫最大難題,教育部已加速培育,一○九學年有十四所大學開設雙語師資培育,六九一人修習,將再增兩所學校;另開辦在職教師雙語教學增能學分班,有一二五名在職教師修畢。一一○學年持續擴大培育,預計每年培育一千名在職教師、五百名師資生,到二○三○年累計培育一點五萬名雙語師資。
立委范雲表示,全國三千六百多所中小學,目前僅二千三百多名雙語教師,一校不到一人,就算再增一點五萬人也不夠,呼籲教育部再加把勁。
新竹中學校長李明昭說,現在沒誘因鼓勵教師進修後教雙語,建議教育部開放教師公費進修,修畢後若教雙語,應給予較高待遇。
新北市樟樹國際實創高中校長陳浩然說,班級數少的學校毫無教師,班級數多的教師不足,呼籲給願教雙語教師更多獎勵,並規範新進教師外語能力,讓新進教師都能教雙語。此外也應增代理教師員額補足師資短缺。
公聽會邀政大附中英語國際特色班學生姜硯瑀發表意見,她指出,數學教師曾全程用英語教學,班上多數人聽得很吃力,聽得懂的人上課時忙著和同學解釋,結果漏聽也沒跟上進度。
姜硯瑀表示,一○八課綱上路,高中生除讀書還要完成學習歷程檔案,最近教育部又新增本土語課程,「學生已經夠忙了。」各行業需求不同,有些人一生不會用到多少英文,她對教育部官員說:「能不能給學生更多適性發展空間?」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_+2022/04/10 14:45.
誰要學那些低級的廢物死語言?將來變成沒有競爭力,沒有適應力的老人渣?




















